价格战背后,智能音箱的产业迷局
输
智能音箱,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想要好好消化,没那么容易。
最新
亚马逊牵手百度
四年前,亚马逊“违逆”手机搭载智能语音的传统,将Alexa创造性的植入到了传统音箱中,从而音箱被赋予了人工智能属性。作为第一只“螃蟹”,上市仅一年,亚马逊Echo便突破了300万台的销量。
此后,谷歌推出“Google Home”,苹果推出“HomePod”,国内市场也百花齐放,不仅BAT相继布局,小米、科大讯飞、出门问问等科技语音厂商也想要分得一杯羹。
据Strategy Analytics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Q3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同比增长197%,达到创纪录的2270万部,到年底有望超过1亿台的使用量。
而在前段时间被谷歌短暂超越后,该统计期亚马逊以32%的份额杀回王座,谷歌23%排名第二。要说本季最大的黑马,非百度莫属,从上季不到1%的份额,再瓜分出7%,与阿里巴巴、小米共同争抢中国智能音箱领导者。
另据分析,目前消费者对语音激活智能音箱和屏幕的需求仍在增长,预计今年全球出货量达到近9000万部。地域分布上,中国已成为仅次美国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市场,预计到年底出货量增长12倍以上。
产业链
生态布局清晰
面对如此巨量蛋糕,各家怎能不争抢?相应的,智能音箱产业链在也不断完善中。
目前智能音箱主要构成硬件包括:芯片、麦克风阵列、扬声器、闪存和RAM芯片、数字媒体处理器、立体声ADC处理器、通讯模块(WIFI/蓝牙)等。其中,核心是芯片和麦克风阵列。
芯片:主要供应商包括联发科、高通、全志科技、瑞芯微、紫光展锐
麦克风阵列:主要供应商包括科大讯飞、科盛迅、先声互联、思必驰、声智科技、云知声
芯片市场上,收益最大的是联发科,目前占据智能音箱江湖过半份额,也是亚马逊Echo的主力芯片供应商。去年一年,联发科通过该市场获得超1亿美元的营收。此外,除了使用芯片厂商的产品,也有终端企业使用自家芯片,苹果HomePod就采用自家设计的A8。
在麦克风阵列的供应上,科大讯飞和思必驰的产品系列比较齐全,分别包括2麦、4麦、6麦、8麦,以及单麦、2麦、4麦、6麦。
有了硬件基础,智能音箱还需要OEM/ODM,目前这一产线由国光电器、三诺集团、奋达科技,以及哈曼国际等供应商提供。
落地到终端,就是消费者都很熟悉的产品商了,包括国际的亚马逊、谷歌、苹果,国内除了BAT之外,小米、科大讯飞/京东、出门问问,以及海尔等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布局。
产品
不市场,就利润
清晰的产业生态布局,催生出五花八门的智能音箱产品。但无论款式怎样繁多,目标定位只有两个:占领市场,或者利润。
亚马逊Echo:智能第一箱站稳脚跟
Echo作为智能音箱界鼻祖,是第一个将智能语音交互技术植入到传统音箱的设备。在此之前,语音只在手机中搭载。被赋予Alexa后,Echo可以和人实现交流,同时可以播放音乐、新闻,吩咐网购下单,呼叫汽车等智能化功能。
从这款智能音箱设备起,制造商开启了未来智能家居的畅想。智能音箱作为家居中控,可以实现对智能化后的家用电器的唤醒操作。作为产品概念创造者,又背靠亚马逊,出货第一位置妥妥的。
谷歌Google Home:差异化战略赢家
Echo发布两年之后,谷歌才迟缓的推出了Google Home。市场定位上,这款音箱比Echo更加高端,更有设计感,价格也更高。因为采用了更复杂的云算法,两个麦克风实现了与7个麦克风相同的效果。
虽然晚两年进入市场,但Google Home的出货率从2017年底到2018年上半年后来居上,虽然后来又被亚马逊追回,但也说明具极具市场认可度。
苹果HomePod:不求市场,但求利润
HomePod比谷歌出品还晚半年多,但这款定位高端的产品相较苹果手机和平板来说很失败。目前只占4.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六,不仅和亚马逊、谷歌相差巨大,距离三、四、五阿里、百度、小米也有不少距离。
不过HomePod主打音质好,定价很高,是Echo的三四倍,利润高达844元,比一台Echo售价高近250元。因此,库克卖一台智能音箱,可能抵得上贝佐斯的五台。
科大讯飞&京东 叮咚:早起的鸟儿,却只吃到小虫子
国内市场起家最早的是科大讯飞和京东联手推出的叮咚。2015年3月,京东与科大讯飞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合作智能家居硬件产品、语音解决方案及智能硬件平台服务的研发和推广,同时打造可连接智能应用链的热点产品,叮咚就是这一协议下的产物,目前已经推出第二代。
但这个早起的鸟儿却没有吃到更大的虫子,目前该产业前六没有叮咚的身影。
阿里天猫精灵:起得早不早,时机很关键
阿里的智能音箱出品也不算早,在苹果推出HomePod一个月后,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音箱“天猫精灵X1”。当时定价还不低,499元。但很快,第二代方糖推出就让市场大跌眼镜了,定价不到一百块,比普通音箱都便宜。
目前,天猫音箱以9.5%的出货率排名第三。据一二位还有较远距离,说明了进入市场的时机还是非常关键。
百度小度:落后生的逆袭
今年上半年,百度连推两款智能音箱,先是3月出了带屏的,然后6月推出不带屏的。带屏是百度的差异化手笔,当时市场上只有亚马逊的Echo Show,以及腾讯云的小微10寸和它一样有屏,这款售价599元。相较而言,不带屏的小度就是低价大甩卖了,开售价只要89元。
经历了渡鸦的挫败,百度在智能音箱的落定较晚,但仅半年之后,便拿下8.4%的份额,并跻身第四,也是很不容易的成绩了。
腾讯腾讯听听:国产界的奢侈品
腾讯听听在今年2月推出,从腾讯的慢动作来看,可能并没有在这个市场掀起惊涛骇浪的想法。产品设计也是中规中矩,像拔高版的Google Home和小度。市场策略上,听听追随HomePod,定高价699元,是国内智能音箱界的奢侈品。
但尽管价格高,还是获得了不少死忠粉的青睐,甫一上市便销量过两万。看来腾讯和苹果策略一样,利润也是以一敌几了。
小米小爱同学:逗比得天下
小爱同学晚天猫精灵两月发布,推出时售价299元。之后,小米继续推出小爱同学mini版,价格比天猫方糖略高。
作为性价比界的实力担当,小爱同学凭借“逗比”气质俘获了一大批“爱粉”,目前出货率与小度一样并列第四。
市场
价格战不能停?
除了以上主要产品,当下国内智能音箱产品种类繁多、盛况空前。互联网巨头,以及联想、海尔这样的电子电器巨头,出门问问等语音技术科技公司,漫步者、Doss等传统音箱厂商,甚至连音频内容制造商喜马拉雅、酷狗都想蹭个饭,起码分得一杯羹。
但待宰的肥猪也架不住狼太多,为了占领市场,各家纷纷过招,除了差异化,价格战成了各家的主打“杀手锏”,虽然看起来很low,但奈何有效啊……
第一枪开打的是小米,它家的宣传口号向来颇得人心“同价格中品质最好的,同品质下价格最低的”。小爱同学和天猫精灵推出时间相差不大,但价格直接跳水200元,价格战序幕自此拉开。
今年3月底,继续贯彻价格战的雷军亲自推出了小爱mini智能音箱,并在米粉节99元补贴大甩卖。结果证明,这一策略收效颇丰,拿到百万订单。
如此凶猛的阵势阿里也招架不住,推出价格差异化的曲奇款,以及比小爱mini更低价的方糖款。
一旦开打,后来者也难有更好策略了。百度本来收购渡鸦想要做高端市场,但还没等产品推出,团队就不得不解散了。后来的小度也是依靠低配廉价版占领了市场,获得成功。
当然,也有坐怀不乱的,在这场厮杀中,腾讯不仅入局晚,即使进入了也只在一旁观战,699一分不降。如此淡定,是相信死忠粉的力量?
经历过家电价格战,厂商们自然知道它的害处极大。不仅损人还可能不利己,更重要的是影响产业良性发展,阻碍行业技术升级。
但从目前来看,依然是短期不可避免的策略,本月初举办的百度大会上,百度智能生活事业群组(SLG)总经理景鲲表示说:“目前智能音箱还在市场培育阶段,虽然概念有一定普及度,仍然存在很多用户对智能音箱不了解,尤其在三四线城市,仍然有大量潜在用户,因而市场培育阶段并没有走完。”因而,在他看来,这场补贴战还将持续一两年。
技术
NLP待突围
按照景鲲的逻辑,补贴战主要是因为市场对智能音箱的认知不足。确实,虽然中国目前是智能音箱第二大消费市场,但从人口比例来看,与美国的人均消费还有不少差距。
但台面上的话难免官方,智能音箱之所以难以普及,主要原因还在于不够吸引人。
事实上,大部分智能手机都有语音对话功能,但往往聊天都觉傻,多轮对话更是逻辑混乱。这种情形下,如果用它来订餐或者叫车有时间消耗更大的风险。因此,很多人的消费心理不过是赶潮流,当玩具玩玩而已,除了科技极客,没几个人愿意在一个玩具上花费太多成本。
而要让智能语音听懂人话,关键还要突破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了完成这一夙愿,NLP经历了聊天机器人Eliza的“抓取关键词”处理法,SHRDLU的语言处理系统,专家系统,“本体论”的引入研究等阶段,近年来的互联网数据革命也大幅解决了NLP所需的知识积累,但仍然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语言逻辑。
行业专家认为,未来自然语言理解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如何有效地将符号、逻辑意义表示与词/句向量分布表示相结合;其二,全面考虑语言各个层级间(语音、句法、词汇、语义和语用等)的相互作用,消除歧义。
在如何解决困境的问题上,学界寄托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希望自然语言处理可以早日通过图灵测试,这意味着达到人类的理解能力。
未来
技术和差异化
远期,技术突破为核心
对于智能音箱厂商来说,谁能在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上做到最好,甚至获得突破,将是占领未来市场的关键,目前这一技术谷歌做的最好。
另外,与其它智能设备的自动化连接和集成也是提升性能的关键,需要和家电厂商广泛合作。包括三星、松下、西门子,以及国内的美的、格力、海尔等都有涉足。
近期,开发差异化产品
在智能音箱还不能作为高科产品,只是泛娱乐工具的情形下,各家厂商或许需要在娱乐功能上好好下功夫。
而除了音箱之间的竞争,产品的可替代也是厂商们需要思考的。威胁主要来自可搭载语音系统的家电产品,要避开与这类智能搭载的同质化竞争。
而针对消费者普遍反映的远场识别差、误唤醒率高、连续对话功能不稳定等基础技术质量问题,厂商也需要更多的测试和优化。
后记
别忘了安全
最后,还有安全。
厂商们之所以舍得下血本,还有一个隐藏深刻,却至关重要的原因。相较于硬件成本,真正有价值的是用户数据,以及数据基础上对用户行为的算法分析。极致把握用户消费行为,是企业占据未来市场的隐形宝剑,对于智能音箱厂商来说,获得用户数据非常容易。
但商家宝剑却是消费者的隐患,国际巨头已有前车之鉴。中国在数据保护上的相关立法和监管还在逐渐完善,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也在逐步崛起。对于智能音箱厂商来说,保护消费者的数据安全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来源:机器人文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延伸阅读:
全球
物联网观察
全球视野,您的物联网中央情报局!
广告投放 | 政府招商 | 产业报告
投融资 | 专家咨询 | 人才服务 | 论坛策划
↙合作需求,请点击“阅读原文”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