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医书系列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帛书
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
西汉竹简《十问》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提出“两重证据法”的治学方法,意为运用“地下之新材料”(考古发现)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对古代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此言不虚,近代以来,许多的考古发现都成为相关学科迅速发展的契机,比如甲骨文、敦煌学等。
医学史的发展同样从考古发现中获益匪浅。近代以来,我国各地先后出土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其中涉及医学的文献数量也颇为可观,对于认识古代医疗情况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尤其以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出土的医学文献最具有特殊的价值。
提到马王堆,许多人都会立刻想到那具历经2000余年,依旧保存完好的女尸。其实,对于马王堆的价值并不止于女尸。当时,马王堆先后挖掘出了三座汉墓,女尸是一号墓的墓主,在其余两座汉墓中,也都有重要的考古发现,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 多件,为研究汉初社会生活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其中,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与医学相关的资料。这批医书分别书写在大小不同的5张帛和200支竹木简上,出土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缺破损。经过修复,总字数有3万字左右,其中能够辨别的字大概有23000字。原书都没有名字,为了便于识别,研究整理人员根据内容为其命名,包括《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导引图》、《胎产方》、《却谷食气》、《阴阳脉死候》、《脉法》、《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从内容来看,涉及的医学领域非常广泛,涉及方剂、脉学、导引气功、经络、房中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那么,这些文献对医史研究究竟有何特殊的意义?
这需要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结合在一起来分析。众所周知,在马王堆医书被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由于早期医疗实践的记载非常少,而《内经》在医学理论上却体现出了高度的成熟,以至于令人怀疑在当时的医学实践基础上能否产生这样的理论。所以许多学者在判定《内经》的成书年代时,往往将其时间放在东汉甚至更晚,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便是就掌握的资料来看,当时的医学实践基础上,还不足以产生《内经》这样的医学理论巨作。
马王堆医书的出现则极大地弥补了秦汉时期医学实践情况的不足,证明了《内经》并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建立在长期医疗经验与实践基础之上。马王堆墓葬时间可以确定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也就是说,这些医书的成书时间一定不会晚于这一时间节点。虽然尚不能就此断定这些医书的成书时间一定比《内经》要早,但从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医疗内容来看,足以表明在秦汉时期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发达的地步,完全能够产生《内经》这样的集大成式的理论巨作。
比如《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保健功法的彩色帛画。所谓导引,是古代一种以呼吸配合躯体运动的运动保健方法,具有很高的养生价值,在古代颇为流行。马王堆的这幅帛画高50厘米,长约100厘米,上面绘有各种形态的导引人物图44幅。有些是标注有病名的导引图,可知此类导引术式是用于治疗相应疾病的;有些则是题有动物形象的导引图,具有仿生学的意义;有些则为器械运动的图像,图中人物都手持器械进行导引活动。
又如《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我国最早的医学方书,全书抄录于一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5/6部分。每方皆以疾病作为篇目标题,与后世方书体例相同,每一种疾病的治疗少则一方、两方,多则20余方,共存医方总数283个。涉及的疾病绝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疾病,还有少量妇儿科疾病。书中所记载的治疗方法,除了以内服汤药为主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治法,如敷贴法、烟熏、蒸气熏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疗法、角法(火罐疗法)等。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当然也是当时医疗水平发达的标志之一。此外,该书还收录了药物247种,其中有将近半数是中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中没有的,可说真实地反映了秦汉时期的临床医学和方药学发展的水平。
再如《足臂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该书与其余四部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同抄在一幅长帛上。《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描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和灸法。如果将这些内容与《灵枢》中相关内容进行对照,除了比《灵枢》中所云十二经脉少一条厥阴经外,其余内容大体相似,甚至文句都有不少相同之处。而且所述经络循行方向以及主病病候,要比《灵枢》简略,因此不少学者都认为《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可能是《灵枢》中相关内容的祖本。
除了这些医书之外,实际上,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还有不少与医药相关的物品。比如在出土的香囊、枕头和熏炉中发现了十余种中草药,被认为是现存较早的中草药实物。这些药物包括茅香、佩兰、辛夷、高良姜、桂皮、花椒、杜蘅、姜、朱砂等。除了朱砂之外,其他药物多具有挥发性,气味芬芳,在古代既有辟邪、祛毒的民俗用途,也具有芳香去湿、通气健脾、防腐杀菌等医疗保健的功效。所以,马王堆女尸之所以保存完好,恐怕与这些中草药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关系。
马王堆出土医书中的“养生经”
阔别五年的湖南省博物馆在万众期待下再次开馆,备受关注的“辛追夫人”,丰富多彩的青铜、陶瓷、书画、工艺展品吸引广大群众前往观看。其中,马王堆出土的诸多医书引起了广泛关注。
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包括《养生方》《导引图》《却谷食气》《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杂疗方》等,书里记载了详实丰富的养生理念。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刘朝圣副教授等专家曾编撰了《马王堆古汉养生大讲堂》一书,系统梳理了马王堆出土医书的养生文化。
刘朝圣介绍,由于汉代求仙思想盛行,养生之风在社会各阶层蔓延,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上便记载了不少养生保健、美容养颜的方法,甚至是优生优育、注重胎教的理念。“比如《导引图》可谓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种医疗保健操图谱;而在《养生方》中有一个养颜方,即每天早晨空腹服酒鸡蛋,连吃21天,可以精神振奋、容颜秀美。特别是辛追夫人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了珍贵范本,文化贡献巨大。”
刘朝圣认为,这些养生文化对现代人的养生保健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饮食调摄
民以食为天,养生与饮食是息息相关的。
《养生方》《杂疗方》中载有“益内利中”等多种食疗方法。《十问》提出:“酒食五味,以志其气,目明耳葱(聪),被(皮)革有光,百脉充盈,阴乃口生”,认为正常的饮食五味能滋生气血,充盈百脉,濡润皮肤,滋灌清窍,说明了饮食养生的作用。因此,保持健康的饮食方式、饮食结构,同时运用恰当的食疗,将会使人们容光焕发。
情志调摄
心态平和,情志畅达,
是健康长寿的内在基石。
“喜怒不时,不明大道,生气去之”,《十问》又提出“故善治气槫(抟)精者,以无征为积,精神泉益(溢)”,即善于养气聚精,神气就会泉源不绝。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容易焦躁急怒,不利于精气神的保养。刘朝圣提醒:戒骄戒躁,淡泊名利,勿过喜过悲。
房事有度
房中养生乃“天下至道”。
性生活虽为人类所需,但它既可养生亦可丧生,须以节制为佳。
《养生方》云:“故贰生者食也,孙(损)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合男女必有则也”,说的是损身者色也,男女性生活有一定的遵循原则,极情纵欲,无节无制,后患无穷,损害健康,影响寿命。只有遵循养性的原则,尚可做到“虚者可使充盈,壮者可使久荣,老者可使长生”。
运动导引
穴位保健帮您远离疼痛
运动是生命的源泉。《导引图》作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种医疗保健操图谱,强调导引之法能延年益寿,通血脉,除百病,说明导引能条畅气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如今,运动种类繁多,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锻炼身心,自然健康常在。
起居调摄
起居有常,方能保证身心健康。
《十问》中谈论了睡眠与人体发育及健康的关系,指出“夫卧,使食靡宵(消),散药以流刑者也。辟(譬)卧于食,如火于金。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故道者敬卧”。
睡眠能够消除疲劳,增强免疫,促进发育,利于美容。按时睡觉,确保足够的睡眠时间对人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代人还善于利用中药来改善居室环境卫生,预防湿气、瘴气等带来的疾病,良好的通风环境也是维持健康的方法之一。
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双
马王堆出土医书
2022
1972年初至1974年初,考古工作者相继对长沙市东郊的一、二、三号汉墓进行了发掘。
经考证,其中一号汉墓的墓主是西汉长沙国国相侯利苍的妻子,名叫辛追;二号墓的墓主即利苍本人;三号墓的墓主则是利苍的儿子。
在这群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稀世的文献资料,包括许多已经失传了的医药文献。
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侯》、《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和《胎产书》等。
以上十一种,由于《阴阳十一脉灸经》有甲、乙两种本子,文字基本相同,可以算一种,所以实际上是十种。 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竹木简200支。全部是医书,分为《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四种,以上帛书和订木简医书共计为十四种。这些都是后世已经失传的古医书。
摘自:《中国医学通史》
众所周知,在马王堆医书被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由于早期医疗实践的记载非常少,
而《黄帝内经》在医学理论上体现出了高度的成熟,
以至于令人怀疑在当时的医学实践基础上能否产生这样的理论。
所以许多学者在判定《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时,往往将其时间放在东汉甚至更晚,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便是就掌握的资料来看,当时的医学实践基础上,还不足以产生《黄帝内经》这样的医学理论巨作。
马王堆医书的出现则极大地弥补了秦汉时期医学实践情况的不足,
证明了《黄帝内经》并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建立在长期医疗经验与实践基础之上。
马王堆墓葬时间可以确定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也就是说,这些医书的成书时间一定不会晚于这一时间节点。
虽然尚不能就此断定这些医书的成书时间一定比《黄帝内经》要早,
但从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医疗内容来看,
足以表明在秦汉时期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发达的地步,
完全能够产生《黄帝内经》这样的集大成式的理论巨作。
马王堆出土的12本医书
1、《足臂十一脉灸经》
撰成于公元前168年以前,是现存最早的经络专著。
和《灵枢·经脉》篇无论从内容到词句,均有许多相同之处,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某种血缘关系。
《足臂十一脉灸经》较为古朴,成书年代似较《黄帝内经》为早,故可以说《灵枢·经脉》是《足臂十一脉灸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阴阳十一脉灸经》
本书是经络专著,撰成于公元168年以前,稍晚于《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和《灵枢·经脉》篇无论从内容到词句,均有许多相同之处,
说明它们之间也存在某种血缘关系,
《阴阳十一脉灸经》成书年代似较《黄帝内经》为早,
故可以说《灵枢·经脉》是《阴阳十一脉灸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脉法》残卷
撰人未详,约为秦以前作品。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之一,全文约四百余字,主要谈脉法,特别是灸法或砭法与脉之间的关系。
4、《阴阳脉死候》
学帛书,撰人未详,约为秦以前作品,马王堆三号汉篡出土帛书之一。
全文约百余字,主要是有关诊断学鉴定死亡症侯的论述。
5、《五十二病方》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失考。
原无书名,整理小组按其目录后题有“凡五十二”字样命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
《五十二病方》的出土,填补了《黄帝内经》以来我国未有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6、《却谷食气篇》
古代道家养生专著名,气功服气辟谷名篇,作者无考。
全篇四百字。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原无书名,现名为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所定。
专门研究解绍服气辟谷,方法具体,并任为加服药饵,有相辅相成作用。
原文有不少残缺。
7、《导引图》
是现存最早的一卷道家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帛画,为西汉早期作品。
《导引图》出土时残缺严重,经过拼复共有44幅小型全身导引图,
从上到下分四层排列,
上下四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层各绘11幅图,
每图式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
其术式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
图傍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
8、《养生方》
记载了33种疾病或事项的九十余个养生方,其中有食疗、食养方,有内治方,有外用、外治方。
主要部分是房中养生方,即通过药物的摄养或治疗,以消除某些性功能障碍的方法。也有少量房中导引养生理论的内容附于全卷之未。
9、《杂疗方》
部分内容与性医学有关,《杂疗方》全文抄为一卷帛书,其残损严重,很多地方整片缺失,现存文字可见79行,包括4个方面内容:1—39行主要记载增强男女性机能的方法。
10、《胎产书》
《胎产书》,是现存的最早妇产科专著,书中对妊娠按月养生提出一些见解,反映了当时对妊娠、胎产卫生的认识
11、《十问》
《十问》提到秦昭王和齐威王等人的言论来看,这几部书成书年代最早不会超过战国晚期,很可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
12、《合阴阳》
是现已发现最古的一种论述房中之法的专书,全篇用简32枚,内容专述两性生活和房中保健。
出土时本无篇名,和竹简《十问》合卷在一起。帛书整理小组根据简首“凡将合阴阳之方”一语,便以“合阴阳”命名。
13、《天下至道谈》
所谓“天下至道”,即高深的养生之道,实质上是属于房室生活中的养生之道。
其中有些内容和同墓出土的医简《十问》近似,且有些重复,但也有不少新的内容。
《天下至道谈》认为房室生活过度就会损伤身体,因此对待两性生活应有一定的法度。
从现代科学看来,《天下至道谈》中有关性保健的认识既有科学的成分,也有糟粕之处,必须辩证地看待。
通过对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进行详细的分析,其中确实有一部分较《黄帝内经》为早。
可见中医的传承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拓展阅读:
四川挖出千年汉墓,失传2000年扁鹊医简重现人间!如今整理十年后即将出版 !8种珍贵医书将首度面世
俄方在马里乌波尔,发现中文版的《孙子兵法》,网友:临阵磨枪啊
张伯礼:日本存在大量中医汉方,但疫情发生却无药可用;为什么?
真正的中医是什么样?去中医药大学还能学到真中医吗?(关庆维)
《山海经》中一些匪夷所思的物事,在三星堆被证实,史前文明真的存在?
俄方在马里乌波尔,发现中文版的《孙子兵法》,网友:临阵磨枪啊
NASA零重力航班拍摄“太空舱”视频?在水下拍摄外太空视频?
我曾拜访过一个手感极好的摸骨先生,亲眼见证了他算的准确神奇!
灾难发生,他质问城隍爷:全城这么大,死伤无数,难道都是恶人?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择业七择偶,八交贵人九养生!
外交部发布《美国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的历史事实和现实证据》
猛戳下面微店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