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晚清民国时期的战乱与灾荒中,公教会赈济灾民的故事

孙继生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2024-06-07


天主教会积极投身救助灾荒、赈济难民,通过积累经验,有序发展,从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救助体系,为近代中国社会慈善事业做出贡献。


一,公教会主动承担灾荒战乱中的救灾责任

近代中国兵乱匪祸和自然灾害频发,从民国时期早期的军阀混战到日本侵略造成社会动荡,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天主教会作为服务社会的宗教团体自然也承担起了这种救灾责任。

公教会老司铎给难民发放救命粮米

横征暴敛战火不断,造成长时间动乱,广大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每逢灾荒或者战乱发生,都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伤害,而人民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给基层老百姓带来灭顶之灾。

天主教修女給孤苦伶仃的老人发放棉衣

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灾荒就是发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灾荒的场景惨不忍睹,1877年、1878年是这次灾荒的高峰期,一望无际的麦田上到处都是枯萎的禾苗,连树皮草根也早已被人啃光了,赤地千里,成群结队的灾民走在路上逃荒。

光绪初年,山西、陕西、直隶、河南、山东5省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特大旱灾,许多地区庄稼绝收。粮食极度缺乏,草根树皮剥食殆尽,当时全家饿毙,村庄全无人息的景况,随处可见。

看看这个衣衫褴褛、满身创伤的老人,曾经被人遗弃、不屑一顾,但是在这里,第一次尝到了被人尊重的滋味。


修女救助灾荒中的妇女儿童: 经过长时间的颠沛流离,她们终于可以吃上一顿饱饭了

二,为处境极度悲惨的灾民送去温暖

战乱不仅导致城乡经济残破,人口大量死亡,而且促使大批人民被迫卖儿鬻女,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沦为处境极度悲惨的灾民、难民。



1930年到1936年,是四川近代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民不聊生的年代。旱灾、水灾、雹灾、虫灾、匪灾连年不断。1936年,四川迎来了更大的饥荒。大量饥民涌向市镇乞食,饿死街头巷尾。更令国人震惊的,是四川频频传来惨绝人寰、饥民吃人肉的可怕消息。

凉州西乡的孤儿院,中间为圣神会院长康修女。在1927年的大地震中,为抢救灾民修女献出宝贵生命。


民国时期的修女为穷苦难民提供饭食


1910年,长城以北地区天旱歉收,民不聊生,西南蒙古教区天主堂就集资捐款,赈济灾民。


在晚清各地频繁发生灾患战乱的各个时期,在华天主教会都曾经参与了社会救济活动,挽救了无数灾民的生命。



三,灾害肆虐之际,天主教会立即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上海地区的一位耶稣会士卜亦奥,在他的书信中记载:“除了一般平民外,突然增加了成千上万衣衫楼的灾民。两个多月来,这些人日日夜夜麇集在马路上,受尽了煎熬;大部分人被活活地冻死、饿死。”



1928-1930 年北方八省发生大饥荒,这是一次以旱为主,蝗、风、雪、雹、水、疫并发的巨灾,以陕西、甘肃为中心,遍及山西、绥远、河北、察哈尔、热河、河南八省 ,并波及鲁、苏、皖、鄂、湘、川、桂等省。


1920年春夏,华北五省爆发了罕见的特大旱灾,危难之际,直皖两大军阀又在京郊一带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华北各处到处是流离四野、饿殍塞途的惨状。


目睹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主教会发出积极号召,他们有的在报纸媒体呐喊呼吁,有的回国宣传募捐,更多的则是直接投入到放赈救灾、安置难民的救济活动中。


 

天主教仁爱会修女抵达天津时,她们很快就在天津建起了一处专门为难民、灾民发放救济食物的施粥厂,一年之内,该施粥厂就为穷苦难民提供了56700人次的饭食。


谁能猜想一下这个眼泪哽咽的男人,在接受修女诚挚救助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



四,抗战时期的天主教会救助难民广受赞誉


残酷的战争让被迫卷入战争漩涡的百姓痛苦不堪,大量伤亡造成无数的残疾难民,天主教救助机构迅速开展慈善救助,使难民免于死难。


1937年抗战时期,盖夏修女将停课的静宜校园辟为临时难民营,收容受到战火波及的中国难民,不管是不是教徒,一律提供医疗与照顾,前后共庇护收容上万人,宋美龄亲自给盖夏修女写信,称赞感谢盖夏修女的义举。

在抗战胜利后的桂林教区,天主教会主导设立了多处“慈幼儿童教养所”,专门收养战争孤儿和被遗弃的婴幼儿;此外,他还设立了一个粮库,以接济当地农民。
1938年夏天,宋美龄来郑州视察了由贾主教办的医院和慈善机构,由于汉奸告密,慕林路天主堂为日军轰炸的重点,教堂内的一些天主教会建筑被炸塌。
河南郑州贾师谊主教和修女看望难民老人

1941年10月,郑州城区再次被日军轰炸。郑州天主教堂的主教、神父、修女又纷纷举办难民收容所,分配救灾物资给难民,为难民免费诊治疾病,施舍食物。


 民国时期在广西拍摄的一幅照片,天主教救助机构的神父及工作人员救助难民儿童, 玛力诺修会的神父们救济灾民,他们是难民乞丐的依靠。


五,上海天主教会,募捐救济贡献卓著


难民太多,天主教会募捐的救济款数额很大,有统计上海董家渡地方天主教徒在一年内,就为救济北方饥民捐献了数以万计的救济款。有的地方把用来建教堂的钱款也投入到了救济难民的活动中。

上海公教进行会在成立之初,就把救济本地贫民作为本会的第一项重要任务,1913年中旬,陆伯鸿见到是上海失业贫民众多,嗷嗷待哺。心生怜悯,遂筹建了新普育堂,先后收养流落街头的贫民。


上海公教进行会会长陆伯鸿和朱志尧等人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助赈团体,与全国各地的赈灾团体联合起来,统一筹划赈灾事物。慈善部经过竭力筹措募得两百万元巨款由官府经手发放。

抗战时期在中国最有名的神父是虽只有一条胳膊、但却凭一己之力拯救了30万中国人的饶家驹。


在一二八淞沪战争时饶就曾出入战区救护伤兵难民,抗日战争期间,饶家驹凭借自身的贵族气质和随军神父(具中校军衔)身份在上海、汉口等地设立安全区,救援中国难民数十万人,贡献卓著。



饶家驹拯救了几十万的难民,促使难民保护被纳入国际公约,成为《日内瓦公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1948年国际和红十字大会通过了《战争保护平民的公约(草案)》,特别提到了1937年饶家驹建立的上海平民保护区。


饶家驹上海安全区成为《日内瓦公约》中的典型事例,后来联合国专门设立了难民救济组织,其最早的根据就是1937年饶家驹上海安全区。


六,天主教会的善举感动外教人

天主教会在积极投身到救助灾荒、赈济难民的工作中,逐步积累经验,有序发展,从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救助体系,为近代中国社会慈善事业做出贡献。

他是一个逃荒的难民,不仅饿的瘦骨嶙嶙,而且伤痕累累,突然一个修女走过来,他有希望了!


    修女在灾荒中的难民中实施救助


1904年3月,传教士与中国士绅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了著名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对全国各地的民众进行战地救护、生产赈济或难民安置,民国初期众多慈善组织,都有传教士的身影。


耶稣会士记载:听说教堂赈灾放粮,附近四千至五千个饥民都到主教住院等待领取救命的救济米。

天主教会的行动开了个好头,一些不是基督徒的居民,看到天主教会的慈善活动,内心深处的良善被唤醒,抛弃门户观念,也要求捐助参加教会的慈善事业,当时那种齐心合力救助难民的温馨感动了很多人!


相关链接点击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