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学的5个意义和11个发现 (最客观的解读)

很多留学生都会被问出国这些年到底

学到了什么? 

收获了什么? 

变化了什么?



留学出国的真正用意


别人一出生就很有钱而自己很穷;某某明明不如自己,却可能凭关系,凭忽悠,拍马屁的本领取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发现社会不公平了,自己得变得现实了。


在国内,这被说成是挫折教育。


出了国你会发现,这些绝非中国独有,这是时代的弊病,社会的固疾,是需要我们自身变得足够强大以后慢慢改变的东西。


随着留学市场化和物质化,加上国内留学生的低龄化和土豪化, “留学”这个本该象征着学术,名校,自由,远方等等美好画面环绕的词汇,已被拉下神坛,Low为凡物。有人依然坚信留学是个开阔眼界,增强学术,提升逼格的高地;也有人调侃留学只是混个文聘,烧些人民币的游戏。


很多留学生都会被问出国这些年到底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英语?文凭?


其实,学到的就两样东西:


一种被放到任何国家任何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


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这两样足以让一个人受益终身。


“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

——《东邪西毒》


翻过山的人会对没有翻过山的人说,山后面不过如此。但终究还是有很多人从没有翻过这座山。


留过学,你便仿佛获得了感叹"不过如此"的资格。你知道了,有人自始至终不知道。你见到了,有很多人却终其一生见不到。


难道在国内就不需要学会如何租房、组装家具、做饭、处理银行水电煤气网络账单,学驾车、结婚生子,到处和朋友游玩照相了?不出国就不能学东西,变勤劳了吗能有什么事是只能在国外做的呢?



留学生隔江踏海,翻山而来、节日与家人相隔、自我放逐到千里之外,耗费了不少的金钱,到底为了什么?


就像电影《霍比特人》里Gandalf 对Bilbo Baggins所说:


The world is not in your maps and books ……When you come back, you will not be the same. 世界并不在你的地图与笔记里……当你回来时,你从此与众不同。


这是一段,任何时候回想起来,都会笑容满面的求学经历。


1.留学最吸引我的,是无限种可能。


“你不知道若干天若干年后自己将会在哪里。还有就是能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强大和平静。”——留学生Jasmine Cheung


为什么明明全世界最爱我们的两个人都在身边,我们却还要离开他们。父母在,不远游。内心当然不想因为该死的时差让他们总是在电脑前坐几个小时等着我们上线大家才说几句话。不想每次见面时候心惊地发现他们多了些白发和愈发深陷的皱纹,发现一直以来遮风挡雨的温暖老屋变得空落落。


所有漂泊的人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再漂泊,能够保护起家人。只有经过这样的折腾,这样看起来的一种徒劳无功,才能明白原点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你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精彩,学习和经历本身正是帮助你梳理你未曾经历过的精彩。


有一个同学这么说:出国就像出柜,不出憋屈,出了后悔;但是不远离家,你并不知道家的好处。想起那个叫人非常澎湃的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曾在北京读过半年书,一些中学的同学,一辈子就在北京城里打转。有个小孩儿,皇城根儿,不曾远行,不曾别离,也有很牛逼的心态,当然了,成绩也好,在北大念书,就想着毕业了在研究所混口饭吃,反正家里条件也不错。出过国,和爸妈游过新马泰。没什么影响,不能说是混吃等死,但也只好一点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有一天他突然说要出国念书,本来只是图好玩。然后交换了半年,回来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非要拉我回去创业,而且是真的很具体的东西都拿出来了。我说,我还没有想创业的本领可以与你合作。当然这个就是别的话题了。


出国念书不仅是上课念书。


国外的教育,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而言,能大大开拓视野,学会随时作一个头脑风暴,作出有建设性的质疑。现在国内大学也开始鼓励质疑了,但很多学生都是为质疑而质疑,提出的问题自己都并不怀疑,这不过是另一种服从,“服从要你质疑的要求”。



但同时,很重要的是,拒绝价值观和道德绑架,拒绝不尊重事实和科学研究。


对于任何事情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的那个概率,永远不把自己认为是“绝对正确”的。这是国外大学学术训练的结果,也是经历的结果。少一点轻狂,凡事要做得漂亮,要相信专业的力量,大家各司其职,门外汉成事的概率其实很小,不断妄断,鲁莽行事。你终究不会比律师更懂法律,也不会比警察更懂得如何抓坏人。要尊重那些思想家,艺术家,实业家,各种岗位上的人,及他们努力后的结果,不论成败。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一个全职批评家立过铜像。



2.这里的教育原则是:学术独立,人格尊重,理解宽容。


中国文化强调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员,都深深地和别人联系起来。每个人都被别人评判,每个人都评判别人。可在西方社会,人是社会功能的一员,一个人的工作和他的私生活是可以完全分开的。


西方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独立,中国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联系。作为一个文化上的自由主义份子,西方人一般“不轻易评判”其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在西方文化里很令人讨厌。尊重他人大致包括:不抱怨,不影响他人,不麻烦他人,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评判别人等等。同时,也不要剽窃他人,因为这意味着你失败的开始。


在中国,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念书,以后有事业,有家庭,有车有房,这样的生活才是应有的人生,才算是成功,而对其他各种各样的人生缺乏包容心,总是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左右儿女的生活。


尤其是用一种多数人,集体的价值观去评判别人的对错,这可能也是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的一个原因,只求同,不存异,奇思怪想早早地就被扼杀了。想要活得与众不同的人在国内的压力比国外大多了,要顶住各种世俗压力,在国外,你会发现所谓的怪人太多了,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每个人都是怪人,于是就没有怪人了。


同样的,在恋爱时,歪果仁根本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很多爱情在别人眼里不可思议,然而他们自己无所畏惧。同时,就相处而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企图让对方的生活和你融为一体,也不用刻意改变你原有的个性去迁就对方,这样的爱情反而容易夭折,尺度很重要,即便结婚了,双方都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不要去追逐海枯石烂,更不要刻意去考验对方,只要当初两人都是真诚地爱着对方,无论结局如何,都无怨无悔,有情人会终成眷属。或许西方人的爱情观才更好地体现出这一点。



3.留学也一样,有很多种选择和面貌。


有些留学生开着冷气,在光线明亮的屋子里,奋力打着游戏,谁知道是不是冲着成为世界级职业玩家去的,他们也是在留学;


有些人在物质极度繁华,美食极度多样的花花世界,眼睛放光地尖叫着给自己买买买,或是气喘吁吁地忙着搞代购,他们也是在留学;


有些忙着认识不同的有趣的人,参加着各种主题的派对和活动,感受着一座城市的精彩,他们也是在留学;


有些忙着在图书馆看着不同的资料和书籍,踏着日光出,背着月光回。他们也是在留学。


生命终究是一个个体的旅程,自己都不知道留学这条路会把自己带到哪里。短短几十年人生,何必浪费在去求得无关的人的认可上。


4.留学,还会让你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出国在外,你才会觉得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感人,会非常珍惜中国文化中人情味的这一点,觉得中国人有一种忍辱负重如平常、总是要活下去的、令人感动的生命精神,以及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这是一种天然的情感联系,让你保持着与中国资讯的同步,仍然感知着原来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诸多事情与你息息相关。你还会是那个心怀自由、但也有着强烈公共关怀,同时爱吃烤鸭和炒肝的中国骚年。


留学并不会在生活方式上把你从一个东方人变成一个西方人。囊中羞涩?不喜喧闹?或是当地中国超市与中国餐馆,以及国外的鱼炸薯条都会最终使你成为饮食上的“中华美食至上论”的忠实信徒,让你对西式生活浅尝辄止,鸣金收兵。


5.留学中还有个好东西叫做真正的逆境教育,乐观的精神。


原来接受挫折不是去接受这个世界的黑暗或者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挑战生活。


大多数西方人都是心态良好,充满正能量的人,懂得要竞争,更要有风度的道理。他们就算也会有时抱怨自己的失礼,或者国c家政策,或者他人,但闲茶饭后的话题更多的是如何更地去享受生活,如何从头再来,去尝试不同的新鲜事物,比较正面积极一些。对于这个世界的爱和乐观,永远都是成功的必要基础。


这是单纯出国旅游学不到的。从国内校园跨入西方社会种种不适,在校园里,和同学相处,与教授探讨,写essay,做项目,这些过程中都能更好懂得挫折的真味。工作更不必提了,照样暗流涌动,各种比较,歧视,排挤,不公哪里都会有。


留学生对西方社会的初次接触,未必总是洋溢着轻松与愉悦。恰恰相反,欧美国家日益凸显的诸多社会问题更为直观地呈现在留学生眼前。但要告诉自己,在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探求自己的欲望,梦想,无限的可能这时候面临的逆境一点都不可怕。


留学还会使你体会到,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爆发户精神。富与贵不是一回事。


它绝不是住别墅、买豪车、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国外的贵族学校和国内的贵族学校是如此的不同,培养出来的贵族精神从不同平民的精神对立,不意味着养尊处优,悠闲,奢华地生活。


这是一种以荣誉、责任、表率,勇气,克制,自律,奉献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幼稚止于成熟,源于虚荣止于务实。


不如国内的同学混得好?爱比较这个就不要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并非是“ 能比他人过得好 ”的自动保票。如果出了国,见识到了更多可能性之后,还要拘泥于 “混得好”的各种标签表象的话,那出国才真是有些浪费了。


留学从来就没有个统一的定义,每一个人的留学亦是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究竟什么样全凭自己决定。看你自己如何去把握。不管到哪里,你是什么样,你的社会就是什么样。你什么样,你留的学就是什么样


留学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想留下的留下,想回家的回家,想前行的前行,不管选择什么,都要付出努力。努力之后,也不能保证一定比别人好。


出国,只是多了见识,多了选项,也许这就是意义本身。


  留学后的区别与变化  


1. 对隐私意识增强


不喜欢主动打探别人的隐私也不喜欢别人打探自己的隐私


每次回国被问到私人问题,工资待遇,开什么车住什么房什么时候要孩子的时候开始条件反射式的浑身不舒服。但是鉴于本人比较照顾叔叔阿姨的面子,即使不舒服也会尽量回答,他们也并无恶意,有时候仅仅是好奇而已。不喜欢回答这些问题,这跟自己在哪个阶层,挣多挣少,工作是否光鲜都没有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今自己回国也自然而然不会问别人这类问题。在和西方人交流当中,人们普遍有共识,一般可以问对方的职业,但不会问及工资等等,即使家人亲戚也不会轻易问。


2. 女性独立意识增强


作为女性,出国后明显感觉到对女性独立意识增强,更加清晰性别歧视的概念


没出国之前仅仅觉得内心是想要独立的。但是很多时候会被国内社会环境洗脑,例如有些事情觉得就应该男人去承担。在国外生活久了,在独立完成学业,事业上渐趋稳定上升的时候,觉得生活就是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跟自己是否有伴侣是否结婚都没有关系,结婚以后也是一个teamwork,两个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以此获得的尊重是深远的,也是值得的。这两次回国渐渐发现我们这代人当中不乏优秀独立的女性觉得甚是欣慰。


还记得两三年前偶然间读到外国的员工合同法中关于性别歧视的法律规定,才明白在西方企业里男性员工小心翼翼的原因,即便是你夸赞女性同事都要小心用词防止任何有性暗示的词语,如果你是领导,不能因为对方是女下属而让对方做任何比如倒咖啡或者帮你一个私人的小忙,就更不用说利用自己的权力在女性下属身上谋取利益,在如果对方计较起来,职位很可能就不保了。这些事情在西方社会并不是完全没有,但是并不是被主流价值观接受的。



3. 平等交流意识增强


平等交流意识增强,被鼓励说出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意见 还在读硕士的时候跟教授讨论论文的时候偶尔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而被教授赞赏,这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教授明显是在极力鼓励学生这样的行为,甚至接受学生挑战他的观点。在很多其他的社交活动当中跟60多岁的人聊天都觉得没有任何代沟,虽然这跟对方的性格有关系,一些不擅长聊天的即便是同龄人也会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有良好的social skill的人,年龄根本不是障碍。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英国几十年前的社会跟现在差距远远小于中国同等时间段社会变革带来的差距,所以上一代人自然跟这一代人的思想差距没有太大,第二西方社会比较崇尚平等,并没有像东亚国家儒家文化的影响,彼此是独立的个体,没后长辈晚辈的概念。比如我们大部门的总裁,时不时转到我们座位附近跟我们聊两句,没有任何架子,没有任何的位高权重。


4. 对西方穷人概念的新理解


由于西方国家社会的高福利,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以及贫困国家相比,西方没有真正意义的贫困。对街头一些酗酒吸毒无所事事的流浪者渐渐不再报以任何同情,因为自己来自中国,至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穷人,所以在英国街头遇到这类人要零钱,从来不给,因为给钱他们可能会去买酒,如果遇到真正需要食物的人会买食物不会直接给钱。


这里有一次亲人身经历,我和先生在街上遇到一个眼睛被打肿的人说自己钱包被抢身无分文需要我们帮助,于是我们带他到附近餐厅让其自己点餐,而且提醒他身上有伤口不要点啤酒,谁知道他还是点了一个有啤酒的套餐。


所以这些人看起来很可怜,但是也是x改不了吃x。自然对于西方极端左翼人群宣扬的这个国家依然有相当比例的的人在贫困线以下并不是很信服,因为越是社会底层,越能够享受国家福利最大化,他们至少可以保证有吃有穿有地方住。



5. 对真正弱势群体的包容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西方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善意,比如完善的残疾人设施,为残疾人提供的工作岗位 如果你对残疾人有歧视,那你就会被主流价值观所鄙视。


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因为多年前车祸右腿截肢的女人,现在一直用假肢,看上去跟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一个长相很漂亮的女士,有一位爱自己的先生,有一双儿女,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医药方面的白领),我也看不到她脸上有任何自卑,她也毫不介意主动说出自己当初是什么事故造成截肢,她的生活跟任何其他中产家庭没有任何区别。


我只是内心感叹她能生在这样一个国家该是多么的幸运,在中国的大街上不是经常看到残疾人,更不容易看到残疾人出现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比如超市收银员,酒店前台,如果他们缺了一条腿,其实并不会影响工作,甚至缺了一只胳膊也并不影响他们用一只手敲打键盘。如果设施健全一些,他们的出行也并不是很大的困难。


6. 更加客观对待国内外的各种利弊


在哪里生活都不会完美的像天堂,鱼与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西方国家人工贵,所以一些服务并不是很便利,比如找个修理工或者搬家公司都贵的要死,但是你要理解欧洲工会的力量,你会了解到这背后的根本原因,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必定在某些方面要做出牺牲,所以很多事情能自己动手就自己来吧。包括商店关门早,也正是为了保障这部分劳动者的利益,广大消费者就且忍忍了。


民主的弊端包括执行力弱,一个问题辩来辩去辩不出个结果,延长具体实施的周期。对于白领阶层也是一样,一个大企业的高管的薪水待遇顶多就是一个小秘书的5倍,薪水越高,所得税也越高,扣了税,甚至都还不到5倍。这种现象会相对"折煞"管理阶层的优越感,就拿刚毕业进入企业的年轻员工与总裁相比,无非就是你开的车比我的贵一些,车也只是代步工具,很多年轻人大学都会买一步二手车来开。


看着公司后面停车场的几百辆车,奥迪奔驰路虎一堆堆的,可能其中的一些车的拥有者仅仅是刚毕业的学生。由此导致的很多中产阶层的人并没有极强的上进心,尤其是女性,所以欧洲的女性比起中国的女性在职业上的进取心其实差了不少,如果说欧洲的男性还有不少为追求自己的价值在事业上有一定的进取心,很多女的甚至盼望着赶紧休产假。



7. 越来越觉得地球是一个村


一旦习惯了跨越国界旅行,跨越半个地球去旅行亦成为平常事。


去的地方并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也可以是非洲,南美,吸引我的是去看看世界上不同的角落不同的风土人情。五年前还未出国的时候总会觉得出国旅行生活或者工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觉得选择变得丰富,可以在任何说中文或者英文的国家生存工作不会是什么大问题。决定去旅行的时候可以看着世界地图做选择。


8. 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再也不会人云亦云,尤其是在信息科技这么发达的时代有了自己的辨别能力。


也可能与自己分析师的工作性质有关,很容易找出一篇报道或者文章的漏洞,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从而肯定的分析出不合理的地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方式。


为了适应环境,回国的时候我不会表达太多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其实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在知乎这种地方并不显得多么的非主流,但是你回到老百姓当中就会显得你的与众不同与格格不入,所以为了不让国内的亲朋好友觉得我这人太轴,我会适当调整自己说话的倾向性以让大家觉得我是个接地气的人。就连我先生跟我亲朋好友交流的时候都会客观的说很多中国的好话,这些人情世故世人皆知,没有太刻意,只是有所选择的陈述。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一个中国的成语是可以解释的很完美的,就是外圆内方,毕竟国内的现实环境,有很多观点,表达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大家所处的环境跟你不同,就不会有切身的理解。



9. 对人际关系的顺其自然


对人际关系的顺其自然,友情是路上的缘分。


知乎上有一个五万多人关注的问题,好朋友之间是如何变淡的?出国以后对这种问题更加的感同身受,从一开始的迷茫不解到现在的淡然处之。每个人的交友模式不同,有些人习惯呆在一个圈子里,但是这种模式对海外党来说难度是很大的,所以现在不会在乎长久的人际关系,一些人如果在你生命中能跟你同路一段就应该珍惜,如果到某一个路口分道扬镳了就相见不如怀念好了,也许你们周周转转还会在相遇。


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所以你并不能怪时间和空间,因为你们不再交流是因为你们不想,如果你想交流,微信一秒钟就能发出去一个语音和文字信息,所以对身边人的联系疏密程度都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多是思想和精神上的。既然是在路上就不必在意什么圈子,人一辈子没有牢不可破的圈子,除非你有着一群跟你一样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生活没有太大变化的人,前提是你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变化。有时候偶尔跨越圈子的交流也是很有意义的,多了解一些别人的生活,思想也可以避免狭隘。


10. 西方媒体并不都是公正客观


西方媒体并不都是公正客观,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学贯东西,对其他文化有客观理性的理解。


西方一些年轻人并不乏无知的,对西方以外的世界了解甚少的人,比如被藏独分子误导,被偏颇的媒体(包括BBC在内)误导, 所以一味的相信西方媒体的人是愚昧的,但是鉴于BBC在英国的地位,普通老百姓如果见识缺乏,是佷容易被误导的。




11. 觉得发达国家的儿童挺幸福的


大部分都可以无忧无虑的成长,空气水奶粉食品质量这些就不用多说。


在这边出生的小孩也都养的很健康很结实。觉得这边的父母也是很尽心尽力,精心为小孩准备party,不过前提是这边的家长工作生活平衡也比较好,自然陪伴小孩的时间要多一些。在学校里老师一句话都不能说重了,老师地位并不高(当然这也是有弊端的),整个环境都让孩子天生培养比较充足的自信。


虽然西方国家本身也开始质疑其教育制度,但是我觉得初中之前的孩子还是值得拥有这样的无忧无虑的,这个阶段对儿童今后的身心健康都极其重要,国内的情况就不多说了,总之比较心疼国内的孩子。


相关阅读:

盘点!留学生回国后的优惠福利政策

出国留学,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

到底要不要出国读研?海归教授用亲身经历告诉你赴美读研前需要考虑清楚的问题



原载:留美学子,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