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国家学院报告:名校学生的精神状况和贫困生一样高危

把科学带回家 视角研究生 2020-08-18

编译:七君

转载: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


去年的一档披露韩国中产阶级教育弊病的电视剧《天空之城》戳中了不少爸妈的心事,在豆瓣上获得7万多人的评价,并得到了8.8的高分。



在韩国,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的地位等同于我国的清华北大,因其首字母而被统称为SKY——天空。


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和高丽大学的校徽


2018年,延世大学的社会学教授 Lee Do-hoon 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每年韩国的国家媒体都会报道,有多少多少律师、法官、财团的首席执行官毕业于SKY。”因此韩国父母为了孩子能上SKY也是使尽了浑身解数。《天空之城》描述的就是首尔的富人区——江南区的父母为了子女的教育明争暗斗的故事。


天空之城剧照


不过,在这部电视剧里,富人们和他们的孩子似乎并不那么开心幸福,每家每户都有各自的悲哀。上了名校的学生学业压力大,精神紧张,有时和父母的关系不和,这在韩国和我国都是一样的,相信你也已经有所耳闻。


但是这件事有多普遍呢?实际上,这并不是汉字文化圈特有的现象。


名校的高危人群



2019年发表在《儿科杂志》(Journal of Pediatrics)上的一项研究对全美百万儿童的精神健康进行了调查,发现3-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7.1%在被调查时有焦虑问题,3.2%抑郁症确诊。而美国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在名校圈子里尤其严重。


近日,美国国家学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在官网公布了一份名为 Vibrantand Healthy Kids: Aligning Science, Practice, and Policy to Advance Health Equity  的报告。报告指出,美国的名校(high achieving schools),也就是高分、高知名大学录取率的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高危人群”(at risk)。



在这份报告里,高危人群包括贫困生、寄养在别人家里的孩子、刚刚来到美国的移民、父母入狱的孩子,以及名校的学生。该报告表示,名校学生是一个新的高危群体,占美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对他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换句话说,美国国家学院的这份报告认为,名校的学生的精神健康状况,和贫困生以及父母入狱的孩子一样暴露在极大的风险之中,处于两个极端的青少年群体的长期精神压力一样巨大。有时,名校学生的抑郁、焦虑、犯罪率和药物滥用水平甚至超过了贫困生。


该报告还指出,名校的学生自我价值更低,情绪也更糟糕;反而平均成绩处于中游的学校的学生的自我价值和情绪更好。


该报告分析,造成这个反常识结果的原因,在于名校学生之间的长期恶性社会比较,也就是说成绩好的学生总喜欢相互比来比去,处于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之中,最后把自己比抑郁了。



该报告还指出,“过分追求卓越的压力”在富裕阶层的家庭里尤其突出。


这份报告引用了2017年和2018年,美国和挪威两个国家对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学生压力水平进行的大型全国普查。这两项研究均显示,家庭经济水平和学生适应性(抑郁、焦虑、犯罪率和药物滥用水平)的关系呈U形,最穷和最富家庭的孩子的行为和精神健康问题往往是最严重的。


面临长期压力的不仅是重点学校,以及富裕阶层的学生,还有高知母亲。该报告指出,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比受过良好教育的父亲,以及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更多,而她们面临的长期精神压力也更大。



渴望成功和重度抑郁


这份报告并不是特例,实际上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发现,事事要争人先的压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极为负面的影响。


早在2009年,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研究就用“affluenza”——富贵病来形容高收入家庭对于成功的病态执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于成功的渴望却不一定会带来甜蜜的果实。



2018年10月,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公布了一份名为 A “Fit” Over Rankings: Why College Engagement Matters More Than Selectivity 的白皮书,白皮书内披露了对美国10万名高中生升学的调查结果。该调查发现,75%的名校学生“经常感到课业压力繁重”,而在普通中学,这个比率只有50%左右。


2019年发表在《变态心理学》(Journalof Abnormal Psychology)上的一项研究利用美国全国药物滥用和健康普查(National Survey on Drug Use and Health)的数据,对60万人的精神健康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高收入家庭(年收入超过7.5万美金,约合53万人民币)的青少年的重度抑郁症发病率增长非常快,从2010年的7.9%上升至2017年的14.1%,平均50人里就有7人重度抑郁。


2018年,美国最大的医疗慈善机构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则给出了更直白的结论:贫困、创伤、歧视以及“过分追求卓越的压力”是危害青少年的首要环境因素。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 Suniya Luthar 从90年代就开始研究高收入家庭后代的脆弱精神健康状况,她对上述报告的结果感到毫不意外。她表示,“家长们常常问我,孩子哪来的这么多压力啊?我回答他们,哪儿没有压力啊?”


Luthar 二十多年的研究发现,美国名校(指高分、高升学率的学校)的学生的焦虑、抑郁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这些名校的孩子也更可能滥用毒品并且作出违法行为。



比如,2018年,Luthar 和 IBM Watson Health 的研究者 Nina Kumar 在对20年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那些名校的孩子的父母往往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家庭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都不低,而且这些孩子的成绩优良,常常被外人认为都不缺,他们所在的中学的毕业生往往都能进名校。换言之,他们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不过从统计数据来看,这些名校的“别人家的孩子”比普通人群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和适应不良——他们更多地滥用酒精和毒品,私生活混乱,他们的抑郁和焦虑水平也高于普通人群。



更值得注意的是,Luthar 和同事在2005年的研究发现,来自富裕阶层的小学6年级学生对亲子关系的评价并不比那些来自极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的评价更好,富裕家庭内部的亲子矛盾和贫困家庭一样严重。


她还发现,这些名校学生有一大特征:极为妒嫉同龄人的成就,而且为了成功不择手段(比如作弊),有时这些不良征兆从小学就开始了。她说:“当然不是所有的名校的学生都有这些不良倾向,但是整体趋势的确如此。”


成功的独木桥?



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读书的时候压力大一点,抑郁一下子又怎么了呢,只要能上名校就好了呀,以后的人生就一马平川了呀。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2018年,德国蒂宾根大学的研究者 Richard Göllner 和同事在心理学顶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从1960年开始的历时50年的纵向研究,研究对象是近38万美国青少年。


该研究发现,一个高中生就读的学校的平均成绩越好,TA在50年后的成就(收入,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反而不如那些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学校的学生。不过,这些研究再次证实,家庭经济背景的确和孩子在50年后的收入,以及最高学历正相关,有钱父母的孩子的学历和60岁时的收入的确高于那些父母没钱的孩子。


因此这项研究的作者建议,为孩子的一生考虑的话,除了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经济水平以外,选高中时不必上都是学霸的名校。



而许多知名大学也开始觉察到,从名校一路走来的学霸们很脆弱,经不起挫折,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优等生“输不起”。


大概在10多年前,斯坦福和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创造出了“没受过挫折”(failure deprived)这个词,来形容他们见到的那些无法面对失败的优等生。斯坦福大学的新生辅导员 Julie Lythcott-Haims 表示:“斯坦福的许多学生面对挫折没有韧性。


由于问题的普遍,近年来名校纷纷启动了抗挫折的韧性教育项目,哈佛大学开启了Success-Failure Project,普林斯顿大学设立了 Priceton Perspective Project,宾夕法尼亚大学有 Penn Faces,这些项目的主题都是一样的——鼓励分享失败的故事,让学生就挫折进行讨论,让学生能“输得起”。


普林斯顿大学的挫折教育计划——Priceton Perspective Project


可是又有不少学者认为,造成名校的学生压力山大和精神亚健康的原因,在于他们的老师和父母对成功的狭隘定义。


Luthar 分析,名校的教育者以及中产以上的家庭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种信念:只有上名校一条路才能保证日后的成功。因此,这些孩子为自己定下了很高的目标,急于求成,并因此长期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家庭和学校关于成功的教育正在让孩子变得病态。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高级讲师 Denise Pope 也举手赞成这个观点:许多名校的学生被灌输了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成功的道路是个独木桥——被名校录取,这些学生对此深信不疑。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儿科学家 Robin Stern 建议:“我们需要好好思索成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孩子们背负着我们施加的巨大的压力,这需要彻底的改变。”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院长 Richard Weissbourd 同样认为:“许多学校和家庭都会给孩子们灌输这种关于成功的单一信念,家长在家要尤其注意不让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才好。”


Weissbourd 说,家长可以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聊一聊对他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在讨论成就时,家长要非常注意自己传达的信息。


Luthar 进一步建议:“家长要对孩子表现出无条件的爱,这样孩子的自尊就不会和自己的成就挂钩,”也就不会感到病态的压力了。



在接受美国心理学会采访时,Luthar 最后还进行了这样的评论:“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社会的不平等,孩子们认为如果他们不能赚到和父母一样多的钱,就被人赶超了。年轻人想获得和父母一样的教育、职业和生活水平,但实际上在今天的环境下,这是不可能的。”


相关阅读:

斯坦福心理教授演讲:压力面前除了逃避和死扛,你还有第三种选择

美国大学压力排行TOP50:哥大第一,斯坦福第二

哈佛终身教授:压力一直相伴,大学教授的日子绝不是玫瑰花铺就的



编译:七君,转载: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美申研求职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