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双减”没减掉的焦虑,被这几个国家的妈妈们破解了!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说的就是国内和国外的家长。
国内的家长们因为“双减”政策暗自神伤,不得不掀起新一轮“内卷”;而国外的家长却持有不同观点,认为不刷题、不补习也能培养“自驱娃”。
那这些国家到底有什么教育秘诀呢?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除了被迫“内卷”就没有出路了吗?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不同国家是如何培养出牛娃的。
01
芬兰:快乐教育?你只看到了一半
说到芬兰的教育,全球父母应该没有不羡慕的。
芬兰孩子的生活看起来就很欢乐——动不动就到户外去学习,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学习的内容也特别有创意。
学校采用实际场景主题教学(Phenomenon-based Learning,PBL现象教学)——低龄段孩子不用上单独的数学、物理等课程,而是以不同的主题展开教学。
🌰类似“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何在咖啡馆进行日常工作”……这种贴近现实生活,更有助于孩子理解世界运作规律的话题。
比起以学科提升为主线的教育目标,老师们更注重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点燃他们持续学习的兴趣。
🌰比如孩子不擅长数学,老师并不会一味地劝诫TA多练题,而是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可能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找孩子喜欢的事情,引导他来产生兴趣。”
而芬兰的父母则自带“反内卷基因”,没有人炫富,更不会秀成绩。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的芬兰孩子,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人群,但一定是最独特的自己。
但如果因此就认为芬兰是个只想“躺平”的国家,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学校对孩子们的学业要求相当严格。
图:PISA测试数据中显示,学习效率最高的国家是芬兰
芬兰虽然大考不多,但是小考不断。学校有定期测验,每隔6周就要举行一次小的学期考试,而且考试中经常要写3-4页的论文。想靠刷题和突击来取得好成绩?几乎不太可能!
更可怕的是芬兰的大学入学考试,足足要持续3个星期,总共50个小时,光是语文就要考2天,每天6个小时。
相比之下,是不是觉得中国高考、SAT这些显得轻松多了?
02
以前,波兰的孩子15岁开始分流,大致是一半进入高中,另一半进入职业学校。
而延迟分流则让孩子们在同样的学校多呆了一年,也就是说,15岁的孩子全部去上高中预科学校,到了16岁再分流。
推行了一界之后发现,延迟分流的孩子参加测试,取得的各项分数都比往届大幅度增加。
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差生们,他们本该进入职业学校,就因为在学术类教育体系中多待了一年,学到了更多知识。同时优等生的成绩也并没有被差生拖累,反而还增加了不少。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学校都延缓了分流年纪的原因。尽管分流必然会导致部分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但延迟分流相当于踩了刹车:
让基础较差的孩子有缓冲的时间,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拼一拼高中;
而原本成绩就不错的学生,可以在这期间超前学习更多内容。
03
而且A level一年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就算像CIE一年能考三次,但很多大学都不接受重考,本质上还是“一考定终身”;孩子们在考试之前也要大量刷题、背知识点。
比如有的学校每周都会安排野外远足,每年还会有大型外出活动,免不了还要参加各类体育竞赛;
而英国的音乐课也不仅仅是唱歌,其中音乐欣赏占30%,乐器演奏占30%,创作也占30%。
04
政府为了给孩子们减压,有采取过一些措施,比如:
下达学习宵禁令,晚上10点之后不准补习;
制定补习收费上限;
改变大学的录取标准,使之更接近美国大学申请制度;
……
不过韩国政府搜查人力有限,实施起来总有漏网之鱼;而补习机构也总是能研究出新的手段,来应对这些规则,所以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
那如果没有这些高强度的课外补习,韩国有多少孩子能考上名校呢?答案是未知。
就像国内现在推行的“双减”政策,也是想遏制课外疯狂补习的情况,希望孩子们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用课余时间发展各种兴趣爱好,提升软实力。
但这又导致,家长们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又掀起了新一轮“内卷”。不少家长认为:既然课外补习夭折了,那不如多报几个兴趣班,另辟蹊径或许也能拿到名校入场券。
但不管怎么说,站在父母的角度,除了孩子的学业提升,如果家长们能够多关注孩子的综合实力,挖掘孩子的真正特长,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牛娃。
end
学中文,找悟空
👇戳下方小程序👇
免费领取1V1中文私教课
↓↓↓
被喊“软饭男”6年,全职带娃抑郁,复出后爆火的李承铉:我终于理解了妈妈们!
感受到了戚薇的快乐
比肩邓丽君,60岁把3娃送进斯坦福!陈美玲:成为好妈妈之前,先成为自己
有这样的妈,难怪能养出3个牛娃
悟空科普 | 你真的了解“风靡全球”的AP、A-level、IB考证吗?
快来学习小知识!
点赞,在看
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