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一天两次点赞,南充这个周末有点火
这个周末,当我们还沉浸在雨后的凉爽中,今日《四川日报》1版2版两次点赞,再次让南充火了起来。
《四川日报》到底刊登了些啥?小南带你一起往下看。
1
文旅领唱 百业合唱
文旅龙头舞动县域经济
下面一起来看看南充文旅龙头是如何“舞动”全川的?
(8月4日《四川日报》01版)
原文如下
阆中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促进产业、城乡互动共融,文旅领唱,百业合唱——
文旅龙头舞动县域经济
7月30日,新修订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施行暨首个“阆中古城保护日”活动在阆中古城启动。启动仪式上,阆中市委主要领导表示,文化和旅游产业是阆中的优势产业,也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而阆中古城是阆中文旅产业的核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阆中古城,充分发挥古城对阆中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阆中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阆中机场计划年底前开工建设。届时,阆中不但拥有“铁公机”,还有嘉陵江黄金水道。便利的交通,将为阆中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阆中亦将抓住机遇乘风而舞。近日,阆中在北京举行文化旅游产业推广暨投资推介会,推出包括大型室内外演艺项目在内的多个重大项目,并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从去年到现在,已有10多个文旅项目落户阆中,实际到位资金超过800亿元。文旅经济作龙头,带动了阆中县域经济的快速崛起。
文旅融合促三次产业互动
阆中旅游资源富集,不仅有5A级景区阆中古城,还有张飞庙、永安寺等近20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在文旅融合发展中,阆中赋予文化和旅游新内涵。大型实景剧《阆苑仙境》常年驻场演出;张飞巡城、秀才赶考等民俗活动不时登场;王皮影、巴象鼓舞等轮番上演。文旅融合,让游客在阆中的平均停留时间由原来的1.7天增至目前的3天。去年,全市接待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3亿余元。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文旅产业人员超过20万人,文旅产业惠民效应逐步显现。
文旅兴,百业旺。阆中文旅产业拒绝“一枝独秀”,而是文旅领舞,百业起舞;文旅领唱,百业合唱。
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就是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代表。几年前,该公司年产值不足80万元。现在,已发展到近20个系列的100多种产品,年产值近4亿元。该公司本身就是一个景区,这里不仅有三国文化广场、印象三国义园、传统制作坊,还有AAA级旅游特色商品购物中心。董事长文平介绍,“仅购物中心每年接待游客就达百万人次,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
以保宁醋、阆州醋为代表的食醋饮品业,在文旅业的催化下,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产量呈几何级增长。
良性互动的作用力不断外溢。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全市养殖业、中药材、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农业规模超过18万亩。
文旅经济促城乡共融发展
7月10日,在距阆中城20多公里外的天林乡五龙村,80多岁的王素清老人正为入住客人煮制“素清咖啡”。“素清咖啡”已成为“素清民俗”的一个响亮招牌,“素清民俗”也已成为网红民俗。
五龙村是贫困村,全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将农村老房子改造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民俗。“王素清们”吃上旅游饭,摘掉了贫困帽。
距阆中城仅10分钟车程的枣碧乡因山高坡陡,贫困发生率一度达17%以上。该乡依托穿境而过的杨家河、白溪濠河,开发以竹筏漂流为主的乡村游,每年接待游客逾15万人次,一举成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
为弥补古城单核驱动、动力不足的短板,阆中提出“抓全域旅游、全域抓旅游”,依托资源禀赋,打造以古城为核心、以嘉陵江为轴、以城郊30分钟车程为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目前,文灵妙境小镇、灵云水乡、构溪河生态旅游环线等项目相继开工,一幅全域旅游促城乡共融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2
入选全国“最美奋斗者”
《四川日报》为熊猫教授点赞拉票
导
语
追梦的奋斗者是最美丽的。
现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委组织开展的全国“最美奋斗者”评选活动正在进行民意投票,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90岁高龄教授胡锦矗榜上有名,请社会各界人士为胡锦矗教授投上珍贵的一票。
人物介绍:
胡锦矗
男,汉族,中共党员
1929年3月出生,四川南充人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1974年开始从事野外大熊猫研究工作,45载致力于大熊猫研究
(8月4日《四川日报》02版)
原文如下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胡锦矗
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
向上滑动阅览
牵头开展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第一次调查出中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当今中国大熊猫研究领域,现年90岁的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胡锦矗被称作“熊猫教父”,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和“中国大熊猫研究的第一把交椅”。
时光回到1973年,国务院召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决定弄清野生大熊猫的真正数量。1974年,胡锦矗受命组建一支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牵头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
历时4年,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出炉,调查行程9万公里,确认野生大熊猫数量约有2400只。考察中,胡锦矗发明了从大熊猫粪便着手的调查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同时,胡锦矗科研团队还第一次查清了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基于胡锦矗科研团队的调查情况,国务院批准了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原来的2万公顷扩建为20万公顷,同时批准建立唐家河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后,大熊猫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
在野外调查期间,胡锦矗在卧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取名“五一棚”。以“五一棚”为起点,中国大熊猫生态保护逐步走上了世界之巅。而胡锦矗的濒危动物研究团队也获得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最高奖项——“自然保护贡献奖”。
几十年间,胡锦矗培养出的动物学工作者有上百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保护生物学家魏辅文,为青藏铁路设计藏羚羊迁徙走廊的杨奇森,成功促使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海洋兽类专家杨光等。胡锦矗总说,“学生的成功,就是做老师最大的幸福。”
了解了“熊猫教授”的奋斗历程
现在一起来为他投上您宝贵的一票吧
★ 操作方式 ★
01 | 长按下方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给“熊猫爷爷”胡锦矗投票 |
02 | 左侧滑动并点选“四川”,右侧滑动并点选胡锦矗名下“加入”及右下方“投票” |
03 | 点击 “提交投票” 即可 |
您的转发。
能让更多人为“熊猫教授”投票。
向为熊猫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胡锦矗教授致敬!
向最美奋斗者学习!
往期精彩内容
总编丨黎剑锋
责编丨刘晨曦 编辑丨小南
监制丨胡 斌 审核丨陈斌 王庆
图文来源丨《四川日报》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大美南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