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穿越巴山大峡谷,赏巴风賨韵

小南 南充头条 2022-06-1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4

达州

巴风賨韵水墨达州  文旅扶贫相得益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千多年前,诗人李商隐将“巴山夜雨”引向诗意的维度。如今,达州仅用31个月时间,就把巴山大峡谷打造成了文旅发展的新名片,更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文旅扶贫新路径。本期“穿越巴山蜀水”,我们一起走进巴山大峡谷,见证文旅扶贫带来的巨变。



穿越巴山蜀水  且看文旅扶贫新路径

飞越巴山大峡谷

见证千年沧桑巨变

源于大巴山深处的前河,在达州宣汉县境内切割出一条绵延百余公里的大峡谷,两岸峭壁千仞,人称“百里峡”,现名巴山大峡谷。

记者 贺彬

沿着北纬30度线,有一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地,就坐落于四川东部,她就是巴山大峡谷。权威杂志《中国地理》曾用天然褶皱博物馆来形容巴山大峡谷,这句话虽然直白,却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巴山大峡谷的丰富多彩和千姿百态。我们看到这方充满无尽魅力的山水名胜,演绎的是无穷无尽的精彩。


“双城记”之巴山大峡谷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巴山大峡谷地处宣汉县东北部,属喀斯特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山、水、洞融为一体,以雄、险、奇、秀、幽而著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景区由桃溪谷休闲体验区、罗盘顶养生养心区、巴人谷民俗休闲区、溪口湖生态观光区四大板块组成。2020年,入选“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

景区内奇峰怪石、褶皱断层、急流飞瀑、峡谷幽云,美不胜收,亿万年的流水塑造了丽质天成的岩溶山水。

记者 贺彬

在巴山大峡谷,精雕细刻的天然奇石会让你惊叹大自然的魅力。不仅在地面上塑造出一座座奇峰怪石,在地面下山体中,也刨蚀出一个个晶莹剔透的洞穴。我现在就是在景区著名景点——大象洞。我身旁就是大象洞的镇洞之宝——太平有象,一块外形像大象的天然钟乳石,大象洞也因此而得名。

大象洞属钙化沉积形成的典型干溶洞,上下共4层,垂直高度达60米。洞里岩溶景观千变万化,钟乳石更是千奇百怪,让人目不暇接。

罗盘云顶观日出,桃溪峡谷览丽质,马渡民歌品淳朴……巴山大峡谷原始优美的自然风光,再加上独特的巴人文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搭上文旅扶贫“快车”

土家风情小镇迎客来

一路走一路看,我们得知巴山大峡谷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开发,它还肩负着文旅扶贫的重任。

记者 贺彬

穷区变景区,景区变富区。搭上文旅扶贫快车的巴山大峡谷,尝到了金饭碗的甜头。几年前还是一片闭塞落后的场景。而如今,一座占地575平方公里,保留其原始生态环境,极具土家民俗风情的景区呈现在游客眼前。除了自然生态景点,景区还打造了民宿、农家乐等项目,让游客有吃、有玩、有住。

桑树坪是巴山大峡谷景区管委会规划的特色土家风情小镇,也是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拆迁安置点之一。

大窝村地处巴山大峡谷景区的腹心,曾因交通不便、缺技术、缺劳动力等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刘启兵

达州市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党支部书记

 

大窝村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没有一条公路。过去都是吃的包谷糊糊煮洋芋、煮大米刮锅巴。过去的交通都是靠肩挑背磨,看到屋走到哭,看到山走一天。

家园变花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穷区变景区、农民变商人……自巴山大峡谷景区建设以来,该村全面参与景区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全村575户2100人直接或间接从文旅扶贫发展中收益9060万元,人均增收4万多元。



文旅扶贫“七大模式”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一幢幢古色古香、错落有致的土家风情民居,宽阔的柏油路,宽广的土家风情广场,独特的土家文化,让游客蜂拥而至。

刘启兵

达州市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党支部书记

 

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我们村抓住这个机会,让山区变为景区,通过文旅扶贫七种模式,比如资源入股带动、农旅联合带动、文艺演出带动、易地扶贫带动,让我们的村民户户有增收,让村民变为景民。

大窝村抢抓建设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的大好机遇,坚持“一边摘穷帽,一边促振兴”,着力建设独具土家族特色文化的美丽乡村,短短几年时间,昔日全县最贫穷、最偏远的山村变成了全县最美的旅游景区。

向鲜明

巴山大峡谷景区管委会主任

 

在“打造一个景区、活跃一带经济、带动一方脱贫”的思路下,巴山大峡谷景区2016年1月12日动工,2018年8月28日开园,仅用了31个月就实现了景区一次性打造、整体性开发。在景区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了文旅扶贫的七种新模式,让辖区群众搭上了文旅扶贫的快车,带动了辖区9万余贫困人口脱贫。

据了解,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园两年多来,已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多亿元。宣汉县也依托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综合开发项目,成功探索出资源入股、劳动就业、经合组织、经营帮扶、农旅联动、文旅融合、广厦行动“七大脱贫模式”,有效带动片区102个贫困村、9.1万名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辐射带动包括重庆周边25个乡镇、50余万人增收致富,实现了从“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到“全省减贫人口最多的县”的重大转变。

 

 

两地互促互鉴互融

做大做响文旅品牌

说到达州的文旅发展,除了集山水林泉瀑雪云雾于一身,还融入了巴渠、巴(賨)人、红色、民族、秦汉、三国、民俗、历史文化于一体,初步建成了以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为重点的四季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要素齐全的产业体系,塑造了“巴风賨韵·水墨达州”文旅品牌。

 

唐秋芳

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

近年来,达州聚焦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总体目标,全面加强“巴风賨韵·水墨达州”文旅名片的品牌塑造和形象推广,大幅提升达州文化旅游的辨识度、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归结起来我们主要通过四大举措:一是构建“一核两区三带”文旅发展总体布局,二是组建“大巴山大三峡”文旅发展联盟,三是开展系列大型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四是大力实施“四季营销”活动。

当前,南充正奋力擦亮“红色文化”“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生态文化”“春节文化”五张名片,而达州也围绕“巴风竇韵·水墨达州”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定位,突出生态康养、红色文化、巴文化等文旅产品。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两地的文旅事业也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将进一步互促互鉴互融,共同做大做强文旅蛋糕。 

向鲜明

巴山大峡谷景区管委会主任

 

南充有“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丝绸文化”等五张名片,巴山大峡谷有自然生态、巴文化响亮品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是助推两地文旅事业发展的绝好机遇,我们两地将互促互建互融,让两地文旅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唐秋芳

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

达州与南充同为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两地在文化旅游特别是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方面,有很多互融互通之处。我们达州与南充接下来将会依托川东北文化旅游发展联盟,进一步加强两地在文旅品牌的培育和精品线路的打造方面交流合作,让我们两地的市民真正体会到文旅融合以来,文化旅游带给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


穿越手记

“端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曾经是巴山大峡谷片区群众的无奈现实。现如今,览青山翠谷,沐云卷云舒,瞰土家小镇脱胎换骨,赏脱贫群众笑靥如花。

看不尽群山缥缈,道不完心潮澎湃。达州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最炫的巴风賨韵、最深的亲情乡情、最浓的达州味道,当文化被具象化,任何旅游元素都有可能成为“爆款”产品。流量在短时间内聚集,形成一种聚集效应,也激发了消费者对于城市文旅消费的潜力和激情。这些都是具有达州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链条。达州文旅的未来,风景将更好! 


下期“穿越巴山蜀水”,

大型新闻行动,

我们将走出四川,跨进重庆。

更多精彩,

请继续关注南充头条。


 往期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图片↓↓↓



近期热门视频

  • 穿越巴山蜀水,聚焦达州通道经济

  • 快报名!南充两地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 暂停!四川天府健康通暂停个人预约新冠疫苗

  • 截至6月30日, 公开收集违纪违法线索!

  • 高坪长乐派出所所长任永志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总监制/周毅     监制/黎剑锋 何志 胡斌   

审核/陈斌 王庆 赖云     责编/刘晨曦     编辑/小南

来源/©南充新闻     记者/刘晨曦 王莉 张平 唐枭 贺彬

声明/本文为《南充头条》原创文章,转载须在文前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


这里值得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