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冒充“薯条”的你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点击蓝字关注👉 风味星球 2020-11-11


初来湛江的那一天,脑子里全是生猛海鲜与久闻的湛江白切鸡
 
会面老友,吐露全部的馋虫心声,老友听完,面露微笑,也不说话。随即领路进了一家海鲜大排档

▲琳琅满目的小海鲜

*soogif


和朋友相识已久,味蕾上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眼神一换心里便有了底。鱼虾渐次上桌,新鲜饱满,正中下怀。

然后是一盘金黄的薄脆,像极了薯条,细细一看,又像是中空的冬笋,举起的筷子停在空中,目光投向了朋友,期待获得某些信息。
 

▲猜猜这是啥?

*微博


朋友脸上的笑又多了几分神秘,依旧不愿多说,只蹦出三个字:试试看
 
一筷子下去,便感受到了酥脆,然后入口,配着椒盐,带着空气感的香酥,在嘴巴里炸开的时候,脑子里嗡了一下,鲜而不腥,妙啊!五分钟不到,就见了底。

▲炸沙虫
*昵图网

在嘴巴里还剩下一丝不具名的香气的时候,依旧不死心,盘问朋友这到底是个什么宝贝,他顿了顿,想了几秒,“是沙虫,吃就好了,看你停不下来那个样子,还管那么多”,说的也有道理。
 

▲炸沙虫

*搜狐


走出排挡之前,是明档的海鲜,随便瞟了一眼,一大个撂在地上的塑胶盆里,是自己没有见过的“新物种”:一捺长,像一根饱满的营养过剩的毛虫,色泽难以形容,不仔细看宛如巨型蚯蚓,盘踞在一起慢慢蠕动。一旁的牌子上写的是“沙虫”。
 

▲沙虫,学名方星格虫

*wikimedia


等等?!沙虫,这一堆东西就是沙虫?过于真实的视觉冲击一时难以消化,脑海里快速删掉刚刚看到的一幕,心里想着还好以后不会再有这样与沙虫亲密接触的机会了。





炸沙虫顶多算是当地人的下酒菜,沙虫的可能性,远比想象的要多。
 

▲头菜蚌仔蒸沙虫

*搜狐


可以清蒸,加点蒜蓉提鲜,原汁原味;可以熬汤,沸水投入沙虫,汤清爽,沙虫脆嫩,还带着一丝甜;可以生吃,点上一点点酱油和芥末,让人忘记日本料理的割烹之道。
 

▲冰镇沙虫

*海鲜指南


在大部分人对沙虫望而却步的时候,从采挖到烹饪,生长在东南沿海的人们早已经熟稔丑陋外表下的真谛
 

▲渔民在采挖沙虫

*bbs.beihai365


每到了采收季节,浅海的滩涂之上,满是挖虫人的身影。这项延续了近百年的采收活动,最开始,是偶得,是果腹,是渔民卖掉海货之后的继续探寻。对于生长在这片海域的人来说,大海就是他们的庄稼地,地里长得都能吃,这是渔民的信仰
 

▲刚采挖上来的鲜活沙虫

*bbs.beihai365


鲜味是捂不住的。从第一个吃沙虫的人开始,廉价与鲜美的叠加,让沙虫出现在越来越多张餐桌之上。

到了民国初期,不少酒家将沙虫制作成“精炖三丝”,被洗得白白嫩嫩的沙虫,混在同样鲜嫩的小青葱中,佐以姜丝,以大火快炒,色白如雪,入口香脆带甜,保有一些咬劲,慢慢成为东南沿海人民不予外分享的美味秘密
 

▲三色沙虫

*海鲜指南


为了存留住这一丝鲜味,原本柔软湿滑的沙虫,在当地人的巧手之下,变成了另外一种全新的形态——沙虫干
 

▲沙虫干

*中国冬虫夏草网


心灵手巧的渔姑,懂得如何用一支竹签,把沙虫从内向外调个个儿,看似简单的一步,如果不利落,沙子就会卡在沙虫肌肉的纹理之间。

▲翻沙虫
*沙虫王子

去净沙子之后,沙虫在太阳和风的作用下会慢慢脱去水分,几个月之后,从虫变干,沙虫在一翻一烘之后,开始走出原本生长的一方天地。

▲晒沙虫干
*cntuku

福建、两广、海南、甚至是香港的流浮山,都能寻见沙虫干的身影。慢慢的,聊以果腹的小海货,不再是上不了台面的“无名氏”,转而成为渔民们获得收益的另外一条路径
 
一条条半透明的浅黄色脆条,锁住的是沙虫最鲜美的精华
 

▲沙虫干煲汤

*吃货研究所


无论四季,这一小捆金黄的宝贝,就像是笋干之于江浙人民那样,成为提点鲜味的关键。平平无奇的一碗白粥,加上两三根在油锅里烘过的沙虫干,以及鸡和猪骨,五六个小时的悉心炖煮之后,香浓的粥水与沙虫的鲜味水乳交融,一口就足以鲜入脾胃。

▲沙虫瘦肉粥
*碧海海味



对于曾经那个尝过沙虫、爱上沙虫、又一不小心见到沙虫的人来说,当年偶遇沙虫真身的震惊,在时间的滤镜之下,渐渐消散,只有丝丝入扣的鲜味存留。
 

▲沙虫真身(如画面引起不适,请尽快滑过!!)

*搜狐


这种滋味,成为萦绕心头的一种执念,尤其是在他移居北方之后,愈发强烈,不时蹦出来折磨一下这颗馋鬼的心,仿佛是一种次生的乡愁
 
再见到这种似曾相识的生物,已经是很多年以后。黄渤海经济圈的某个沿海小城、地板油腻的海鲜小馆子、操着口音不修边幅的店老板,一切都像是某时的场景再现。
 
▲海肠
*烟台海中宝

生鲜海货之间,有一盆粉红色的生物蠕动,拇指粗、食指长,像是充血过度的鸭肠,看着让人倒胃口。但不知为何,大脑里的某个开关瞬间开启,一种预感涌上心头。
 

“老板,请问这是……沙虫?” 但看起来确实有点不一样,同样都是一根“肠子”,这个北方的版本明显要光滑的多,像是开了磨皮功能。
 
“沙虫?哪里是虫,这是海肠,海里的东西。”老板露出一丝当地人的骄傲,他也没听说过沙虫。
 

▲处理好的海肠

*一大口美食榜


“听你口音不像本地人,春天正是好时候,想尝尝?”老板继而补充道,没有卖力的推销。
 
“那麻烦帮我上一份呃…海肠?做法听您的。”这次没有了初见“海洋小肠”的震惊与心悸,老板的态度让人更加笃定,哪怕不是沙虫,味道也不会出什么差池。
 

▲韭菜炒海肠

*橄榄画报


后厨传来一顿火急火燎的声音,十分钟不到,菜便上桌,倒也简单,只有韭菜和海肠两样,颜色清爽,甚至连酱油都不放。紫根叶窄的韭菜,是只属于这个时段的头刀韭,鲜甜而不辛辣,急火之下的海肠比刚刚皱缩了一点,但咬在嘴巴里,只有脆嫩爽滑四个字。
 

▲韭菜炒海肠

*搜狐


翠绿红润相搭配,第一口下肚,一阵上头。那一年北海旁边的沙虫,和这海肠的鲜有八九成的相似,只不过沙虫柔软海肠劲韧,难分伯仲。

▲海獭:我也爱吃海肠哦~

*食材砖家


后来,在和老板一来一回的交谈之中得知,三四十年前,当地人视海肠与路边的石头无异,大浪淘过,海滩上一节节粉红色的小生物,只有在吃不饱饭的年代才会正经当作菜来吃。其余的时候,都是赋闲在家的妇女去滩涂上把没人要的海肠收回家,烘干、磨粉,当作味精
 

▲粗粗胖胖的海肠经过烘干、磨粉就成了提鲜的“古精”

*橄榄画报


海肠做调味料,据说是清朝的鲁菜厨子想出的方法,《康熙县志》里曾记载:“海肠,形色似肠,故名。其味可比闽之江瑶柱,独邑之海滨有焉”。在东南沿海,沙虫也在味精尚未普及的年代,以鲜湿或者干瘪的形态,充当着相同的作用。




这种鲜味来得隐秘,也不易。
 
渔民在大风大浪里经历过的风雨,给予了他们探索自然的欲望与经验,最后的收获不光是生猛的鱼虾,也有暗藏在灰色滩涂之下的小生物
 

▲泥沙中的海肠

*橄榄画报


沙虫也好,海肠也罢,一南一北的两种生物,虽然在生物学上拥有着方格星虫单环刺螠这般复杂的名字,最后的指向却是同路——
 
出于对自然的珍视,对果腹的需求,对充分利用海洋每一种资源的初衷,海肠与沙虫的滋味,在某个时刻勾住了人们的味蕾,然后慢慢普及,成为人类对味道追求与接受的一个佐证。


作者:毛文泰
头图来自:汕头好吃妹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那么问题来了,在那么多好吃的米饭里,
你最爱哪一口?
▲点击即可阅读

@⭐️🔥我爱的米饭无敌简单:盖满鸡蛋西红柿的白米饭,前提是鸡蛋西红柿是我妈妈炒滴❓


小编:对不起,小编实在是打不出你的名字……

@印象最深的米饭是小学三年级在同学家写作业,快到饭点了,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家吃饭的我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香甜气息,像糖果那样的甜蜜,原来是同学爸爸在煮刚刚从农村打回来的新米,那是我第一次违抗母上的规则在同学家吃饭,那种不用任何菜的新米香甜味道记到现在。


小编:果然别人家的饭更加诱人呀~

@沙明小孩子才做选择,我们大人是每种米饭都要                                                                        

小编:说的没错!!

@面面台山黄鳝饭!太想念那一口锅巴了                                                                             

小编:下次一定去试试!


本周中奖锦鲤





  微信名:谢萌,面面


请获奖的小伙伴在后台发给我们

你的姓名、手机号、微信号和收货地址

没有抽中的朋友不要伤心,我们下周见呀!~





你还吃过什么原料看上去无法直视,吃起来却“真香”的食物吗?(快来辣一辣小编的眼…我准备好了!)
留言送礼物啦!留言的小伙伴每周都有机会获赠神秘礼物! 留言时顺便备注自己的姓名职业和微信号哦~ 稻来团队定制T恤、帆布袋、腾讯视频VIP卡还有陈老师的签名书哦~ 每周二公布!


但由于微信公众号改版,新账号不再有留言权限大家需要来 后台 跟我们留言哦~





▲点击图片观看


▲点击图片观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