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这么多鸡,有兴趣听听鸡的感情生活?| 风味世界
看完电影《决胜21点》,才知道游戏圈那句出名的“大吉大利,今晚吃鸡”原来是在说拉斯维加斯的赌场。
据说20多年前,拉斯维加斯的标准赌注是每注2美刀,而那会儿普通赌徒们最常吃的鸡肉全餐售价是1.75美刀,量还不少,包含了手枪腿、土豆泥和水煮四季豆,赢一注等于今晚的饭有着落了。
于是也不知道哪位赌徒兼语言奇才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人类语言便从那时起多了一个经典。
但有意思的还不止这句话贯穿东西方语言的押韵。你看不管英语还是中文,这句话其实都包含了两层意思:鸡作为食物不贵;鸡跟好运有关。
是不是很神奇?好像除了鸡之外,全世界也只有狗拥有如此跨越文明和语言的通用含义。你还能不能想到第三个动物?评论区可以一起脑暴一下。
话说回来,鸡是做到了。
无论是四季冰爽的极寒,还是四季暴晒的极热,鸡的身影无处不在。在《风味人间》第二季《鸡肉风情说》里,我们就拍到了中国极北地区的小鸡炖蘑菇,和非洲接近赤道地区的马拉松鸡。
今天这个地球上,仅有一个国家和一块大陆没有鸡:梵蒂冈和南极洲。梵蒂冈是因为太小,不代表梵蒂冈人不吃鸡;而南极则是因为担心活禽身上病菌会影响到企鹅的健康,是有意而为之。
鸡遍布得如此广泛,我们对鸡如此习惯,使得当我们真去思考“鸡怎么传播到世界各地”时,很多思路竟然不自觉卡壳了。
不然你想想:牛还能驼货,马还能载人。鸡既没法拉动巴比伦的战车,也不能从中国运输丝绸,肉也没比鸟多多少,还不能像鸟儿一样组队,往更远的地方飞去。它是怎么传播开来的?人类为什么要选中它?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就会帮我们了解鸡成功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也是《风味人间》第二季导演组的必读书之一,名叫《鸡征服世界》,作者安德鲁·劳勒,是一名记者、科普作家、也是《科学》等杂志的撰稿人。这本书里,劳勒走访了世界各地,一步一步,帮我们拼凑出了鸡从南亚雨林的“野鸟”变身地球餐桌共通美味的全过程。
“
老鹰和人类都吃鸡,只不过老鹰越多,鸡越少;而人越多,鸡越多。
美国经济学家Henry George
最初的鸡一定不生活在人类创造的笼子里。
在《与达尔文共进晚餐》这本书里(👈🏻戳),我们就借助“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破解了鸡的前半生。简单地说,是先有水中卵,再有陆地蛋;先有水陆两栖动物,再有纯陆地爬行动物。而鸡,就是爬行动物恐龙的后代。
在历经亿万年演变后,初代鸡诞生在了南亚的森林里,后世人给它取名“原鸡”,主要分为红原鸡、绿原鸡、灰原鸡和斯里兰卡原鸡四种。
观察过野生红原鸡的探险家曾如此描述:(野生红原鸡)身上布满了大面积的蓝色、红色和黄色的羽毛,在灰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耀眼…(模样)仿佛难以驯服的美洲豹,低垂着尾巴,四腿微屈;低着头,时刻满怀急切地渴望,侧耳倾听,虎视眈眈,岿然不动…(受到惊吓后)急速冲出,在山谷里飞翔了近一公里后,稳稳当当地停在了高高的树枝上。
无论敏感度还是敏捷度,都好似低配版的鹰,显然抓捕是有难度的。
那红原鸡好吃么?据说也不好吃。原鸡的肉并不比别的鸟多,产蛋量也不高。一只母原鸡每年平均只下6个蛋,相对绝大多数野鸟来说要低很多。
所有雌性原鸡的颜色都是平淡无奇的褐色,这样有利于他们在森林地面上孵蛋时避免被发现
所以…人类为什么要驯养原鸡?
劳勒调研后发现,人类和原鸡一开始并不是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而是类似爬山虎与墙,是种逐渐摸索出的共生关系。
原鸡就好像是水缸里的清道夫,可以帮助人类清理院子。
其次,原鸡因为自身可以规律产出褪黑素(一种激素),对日光极其敏感,拥有日落就睡,日出就鸣的习惯,而这种生活节奏也与农业社会的人们非常相似。外加“雄红原鸡感知危险的能力极强,习惯性通过啼鸣发出警告的行为”,一不小心,成了早期人类聚集地的闹钟和有效报警机制。
最后,原鸡还恋家,一旦定居,很少远离住所。
一来二去,就和人类产生了特别的羁绊关系:原鸡乐于在人类附近安家,人类也乐于为原鸡提供食物,让它们帮助守卫家园。
于是从印度河文明开始,鸡成为了人类家园的守卫。它们被善于经商的波斯商人带去了新月沃土,并在那里作为异域神物被供养了起来,最后被打败巴比伦的波斯国王赋予信仰和图腾的价值,被带去了西亚和欧洲。
但直到那时,鸡都还不是食物,而是一种代表太阳和力量的符号,是好未来的使者。
鸡:看什么看!
*摄 | 乐活先生
还有超级肥美的文昌鸡
头图:《风味人间》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