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越来越便利了,但其实是一场退步? | 风味世界
没见过猪跑,没杀过活鱼,剩菜不打包,外卖不洗碗。当中央厨房预制餐、平台配送菜成为生活日常时,当我们的生活越便利,离原生态食物也越远了。
用狄更斯的话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糟糕?为什么糟糕?食物选择丰富成本低廉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提高。况且996累都累死了,每天下班回家还要大费周章做饭,让不让人喘气了。
生活层面来说,饮食效率的提高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正如硬币有两面,拥有更多的同时,一定也在失去些什么。但…失去的是什么?美国食物作家,新闻记者迈克尔·波伦觉得老百姓得知道:只有拥有了全面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所以2004年开始,迈克尔·波伦开始了对美国食品工业体系的调查。作为食品工业化第一大国,美国仅用了不到40年,就让老百姓完全与食物生产脱轨。在今天的美国人眼里:鱼是没有头的,鸡不仅没头也没内脏,菜是不用洗的,任何不能打开直接吃的都是反人性的。
波伦对这样饮食系统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写了《杂食者的两难》这本书。2006年一经出版就轰动了整个美国社会,并一版再版,成为了每一个美食爱好者的必读经典。
今天的风味世界,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这本书:美国的前车之鉴,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警示?
过去十年,地球人口又增加了接近10亿,达到77亿。这似乎是个“平常”的数据——人口嘛,肯定是要增长的。但倘若我告诉你:地球的自然生产力上线,也只能满足同时50亿人的生存。
能让77亿人吃饱饭还有富余,都是因为一个特别的人为事件。今天的我们,也正在为这个事件付出代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发现自己囤积了过量的硝酸铵。硝酸铵是炸药的主要原料,“戛然而止”的战争让这些硝酸铵没了用武之地。为了处理它们,美国政府开始了一连串的脑暴。
二战期间,妇女正在给阿玛托炸药注入硝酸铵
*维基百科
化学家提出,硝酸铵是绝佳的植物氮的来源,不妨作用在农业上。这个提议的最终采纳,标志着人造化肥的诞生。
人可以不依赖大自然,人为生产氮气这件事,是1903年由德国犹太裔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发现的。当时他正在帮德军寻找炸药的制作方法,无意中发现高温高压下催化硝酸铵会产生氮气。氮是所有生命生存所必须的元素,但在此之前,它的生产几乎完全依赖于细菌与闪电这两种自然方法。
这两种方法也几乎决定了地球人口的上线。
如果不是人造氮气的发明,地球上就有数十亿人口根本不会出生。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之后,我国第一个订单就是建立13座巨大的肥料工厂。
肥料解决了中国的饥荒,也抹去了地球产能的上线。
与此同时,因为氮必须在高温高压环境里生产,意味着人类对石油等燃料的依赖,以及由此而来的大量废气排放;不再依赖自然固氮,也同时意味着不再需要遵循自然法则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
大面积单一农作物农场开始盛行,玉米和大豆等基础农作物进入产能过剩状态。
恶性循环就此开始:为了使用过剩产能,美国农业专家开始思考改造鸡、牛、猪等牲畜,让他们原本吃草和吃杂食的消化系统,转变为以抗生素和玉米大豆为主的饮食结构。然而产能多到仍然没用完,于是他们并且进一步分解玉米大豆,让它们变成更多食品加工业的可能产品:抗性糊精、乙醇、玉米糖浆、淀粉、各式稳定剂。
食品工业开始依赖这些玉米大豆的衍生品,玉米大豆的产量就继续上升,大面积单一农作物农场继续蔓延。
今天的全球变暖,土壤流失,淡水酸化,人口肥胖,动植物“无味”,工业化食品选择量“爆棚”…...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1903年,人类开始人造制造氮气操控自然。
随着玉米这个美国标志性农作物,波伦一步步调研到了人造氮气的诞生和大规模单一作物农场的运营代价,但未来应该怎样?书的第二部分,他来到了有机农业里的一个极致农场。这里的所有农作物都遵循天然法则,算是某种形式的农业乌托邦。
这座农场里,一切都从草皮开始。
书中提到的,农夫萨拉丁的移动农场
*sustainableenergygroup
牛是草皮的第一批食客,通过食用长势旺盛的各类牧草,牛对草进行了修剪。牛粪便里自带的苍蝇卵则会成为这片草皮下一轮“食客”--鸡的食物。
鸡从粪便里找寻苍蝇幼虫吃,顺便帮助翻牛粪肥。鸡同时生产的含氮的粪便,继续给草皮施肥,肥沃的草皮可以在下一年被耕犁成玉米或小麦的田地。
*《风味人间》第二季
每天人只要在合适的时候把这群动物进行有方向的驱赶,就可以形成天然的有机生态。这就像中国沿用了上千年的桑基鱼塘体系:在池埂上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
用农场主的话说:在这里,动植物的本性是一切思考的出发点。它们不是蛋白质制造机,不是流水线上徒劳等待死亡的“物品”,而是“自己”。至于这些动植物是否快乐,不过是副产品而已。
遵循本性生产出的肉食蛋类,其所含的风味物质,营养成分也与工业化培育出的成品不同。波伦觉得,无法了解到品质的区别,也是消费者会持续选择工业化产品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买鸡蛋的人真正想追求的是ω-3脂肪酸、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含量,那么这种遵循自然法则草原放牧的鸡蛋,的确就比超市中一打0.79美元的工业化养殖鸡蛋来得划算。
然而只要消费者认为所有的鸡蛋都是一样的、所有鸡都一样、牛肉就是牛肉,那么消费者就会继续忽略应该以品质取代分量的重要性。
初看《杂食者的两难》,会觉得这本书说的是美国问题,跟我们中国人没有关系。但仔细跟随波伦的脚步,会发现很多内容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不可避免的。
是的,中国的农业永远不会变成美国那样,那是个不到400年历史,充满了全世界移民的国家,“一种文化若有根深蒂固的饮食传统,不但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无须劳驾国会来说明国家的饮食方针”,波伦在书里也这样写道。中国拥有超过2000多年的饮食传统,中国人对食物有着天然的尊重和热爱。
但那个高度农业工业化社会面临的很多问题,对我们也都有借鉴意义。
我们每天究竟在允许什么样的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它们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未来会有什么影响?超市食品配料表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阅读《杂食者的两难》,会帮助我们建立更全面的认知,也能教会我们做出更好的食物选择。
作者:梅姗姗
排版:风味君
头图:《风味人间》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点击图片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