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霸回中国后垫底,细数东西教育中的糟心事
这是一个跨国教育故事,孩子曾就读欧洲三国国际学校,最近转到北京公立学校。本文作者是她的妈妈,因工作游走中西,对中外教育差异有切身感悟。江苏常州小学生缪可馨疑因作文跳楼事件,促使作者把酝酿已久的批判性思考写了出来。
特别提示:由于系统的新规则,为了您能及时看到我们的新文章,除了关注、星标我们,更重要的是请经常阅读我们的文章(搜索“国际范Plus”,可以方便地找到我们)。也欢迎加入我们的读者群(详见文末),及时获取新文章,参与互动交流。
多年以后,小然酱会不会想起,在某个不太热但憋闷的初夏早晨,背着沉重的书包,绕过狭窄胡同中不时冒出的快递车,怀着即将面对三场考试的惴惴心情,匆匆汇入北京学生返校队伍的日子。
(资料图片 来源:华声论坛 作者:燕赵)
这是新冠疫情停课后北京初中一、二年级复课的第一天,算是个历史性的日子,对“归国学子”小然酱更是。毕竟这是她第一次在国内上学呀。
复课前的那个周日,我带她去发廊,很有仪式感地把她的及腰长发“洗剪吹”了一下,告诉她从此不能再披头散发了,必须把辫子扎起来,同时刘海不能过眉。“这是老师专门发微信告诉妈妈的”。
为庆祝她13岁生日而打的耳洞,显然也不能继续完成其使命了。我们商量好,白天不戴耳钉,晚上回家戴。不然长期不戴导致耳洞合拢,当时就白受罪了!
01
欧洲岁月静好
就在几个月前,小然酱还在欧洲某老牌国际学校里岁月静好,每天嫌弃学校“功课没劲”,“没挑战”,同学“幼稚”,和自己“思路不同”,懒洋洋地去上一周一次的网球课、钢琴课。
无论哪门课,无论她有没有使出全部力气,老师永远对我说:“她棒极了!”
(资料图片)
晚上如果作业做到10点还没完成,那简直就要向学校提抗议了。毕竟老师们经常强调:“孩子需要休息!”
犹记得,在她英文刚起步时,我问教EAL(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非母语英语)的老师,在家如何进一步练习。
老师很认真地对我说:
回家后记得让她多说中文哦,因为在学校她一直说英文,已经很累了……
”有一次,她请假回国参加一个表演,会错过学期最后两周的课。我忐忑不安地向校长请假,校长不但欢呼说“这个表演太好了,一定要去”,还忙不迭地安慰我说:“别担心,最后两周完全不重要,不是开运动会就是搞派对,总之就是各种放松,她不会错过任何东西的……”
作为趣事发到朋友圈,引来一堆黑人问号脸:外国人都不期末考试的么?!
如此环境下,能让小然酱抓狂的事,也无非就是万圣节快到了却没时间去买南瓜,或者快出门才忘记要给同学准备生日礼物之类。
当然,这也造成了她极其佛系,不知竞争为何物,也不愿吃苦的性格。
02
迅速转换角色
画面切换到复课日北京某初中的大门口。
鱼贯而入的学生队伍,攒动的送行人头,防止越位的拉绳,疏导交通的保安,摇旗喊话的大爷,当然还有全体出动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严肃、整齐、紧张、有序,带着深藏不露的鸡血感。
(图文无关 来源:新京报)
奇妙的是,我和小然酱在这个威严的日子里,都非常迅速地完成了各自的角色转换。
她甩着两条大辫子,按照在网课上提前演练了好几遍的流程乖乖排队走进了学校。
而我,则“某区妈妈”(并不是著名的海淀妈妈和顺义妈妈)人设自动上身,一脸焦虑和紧张。甚至,在和她招手再见时,瞬间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冒出一句“别忘了问老师某某题怎么做”的絮叨。
(图文无关)
就在两天前,我还觉得此情此景非常魔幻——
大清早,在去往学校的路上,到处是复制、粘贴的母子(女)或父子(女)组合。
孩子一律穿着学校标志性的灰色松垮校服,女生扎马尾,男生戴眼镜,在书包的重压下弓着背垂着手,表情凝重低头向前。
大人一律精力充沛步伐矫健,不停对孩子嘱咐这嘱咐那。他们对话的只言片语飘进我耳朵,竟全都是“那个计算……”“填空题……”“丢了好几分,……”这样的话。
这个情形一下定格在我脑中,让我产生一种既佩服又同情又害怕的复杂心情。所以,当我自己也在大清早脱口而出“别忘了问老师某某题怎么做”的时候,立刻就被自己吓到了:原来,融入这种“学习就是一切”的生活竟是如此容易?!
我的完美融入应该是不难的,毕竟是从小在这个环境下长大的。但是她,她能吗?
从10点睡觉就要喊苦,到每天做作业到12点甚至1点;从永远听到的是夸赞,到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当众指出错误;从学霸一枚,到忽然变成 “垫底辣妹”,这个挑战对她究竟有多大?
日本电影《垫底辣妹》剧照
03
为何回国读公立学校?
疫情让世界天翻地覆,包括小然酱曾经生活的国家。但因为我工作的原因,我们早就决定回国读书了。
几乎所有听到她经历的人都会说:“为什么要把她带回国啊?!”“她肯定适应不了国内的公立教育。”“去上国际学校吧。”
的确,小然酱拥有一所蒙台梭利国际学校、一所英国学校、一所IB创始国际学校的就学经历,去京城哪所国际学校应该都不是难事。
(图文无关)
然而不是有句话么:如果你面前有两条路可走,那么选难的那条吧。
于是,我这个脑回路清奇的妈妈,在经历了无数的纠结和试探,并说服小然酱后,还是选择了公立学校。
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1
西方教育并没那么香
对那些惊讶于我把她带回国读书的人,我想说,以自己在多个发达欧洲国家的长期、深入经历,我认为西方教育(包括国际化教育)在中国是被大大美化和神化了的。
小然酱时常向我抱怨学校教的东西重复而没有规划,作业“很傻”。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学生们看不起“好好学习”(是的,你没有看错),把经常考高分的同学叫做“怪物”。
他们崇拜的,永远都是那些运动健将。如果你因为运动而受了伤,弄瘸了腿,那就更了不起了,恨不得瘸着腿满校园给人看。
如果你恰恰是一名喜欢学习的乖孩子,那么对不起,你是非主流。
(来源:纽约时报)
另外,虽然号称崇尚个性,却有非常严重的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对外来族裔的孩子非常不利。
不得不说,这种教育里面,既有值得称道的人本主义,也有很多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的浮夸和偏颇。这里就无法一一细述了。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那么别处的教育也并没有那么香。
2
孩子急需补上“中国”这一课
公立学校提供的不仅是中式教育,更是全方位的中国社会、人文包括人际体验。无论好或者不好,在那里一切的一切,都是最真实的中国。而这是小然酱作为一名中国人最急需补的一课。
她不可以和这些有隔阂,脑子里不可以只了解一种价值观。她长大后无论在什么舞台,都必须基于中国人的身份做事。公立学校的严格和规矩,也足以提升她的毅力和意志。
3
国际学校的不自信
目测中国的国际学校至今未能将国际教育与中国根基很好结合起来。在我接触到的国际学校里,中国话语仍然是弱势、不自信的。
我曾经因为两件“小事”而否定了两所国际学校。
一所学校从来不叫孩子的本名,全叫英文名。
这我就不懂了:在自己国家,为啥还要取英文名?是为了外国老师好叫吗?他们来中国工作,连这点努力都做不了吗?这可是我们的主场!
小然酱在国外上学,从未有人要求她取英文名字,老师们都努力尝试把她名字的拼音念对。
名字既是个人的身份认同,也浸透了文化传承,绝不是小事情。
问答网站Quora上就有人提问:为什么中国人到了美国要改成英文名?不会丢掉中国人的身份吗?
另一所学校,主打“纯英式寄宿”,并骄傲地展示:学生宿舍床铺上,是一水儿英国国旗图案的枕套和被套……
OMG,“英式”也不用这么笨拙地表达吧。往轻里说,这未免太做作,往重里说, 国际学校毕竟是个非常讲究政治正确的场所,这是明摆的不正确啊!
04
改变自己,或适应环境
小然酱面临的挑战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可以通过努力去克服的,主动权在自己。
比如数学。
被外国数学老师夸上天的小然酱,来到公立初中的第一天就愕然发现,自己的数学只相当于国内小学三年级的水平。
我这个数学学渣妈妈只好勉为其难,每晚陪她解题到深夜。于是我每天掌握新知识,成就感满满;她不断遭到考试不及格的折磨,苦不堪言……
但我知道,在数学上的付出,逼迫她扩大脑洞,不断超越自己,这个挑战值得去接受。
另一种挑战,才是真正难的。那就是对自己不认同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去适应,而无力去改变。
这里不得不提到近期发生的缪可馨跳楼事件。这是一起让人无法呼吸的悲剧,同为母亲,我对孩子妈妈的痛苦感同身受。在这里无法展开议论,只能就“作文”说说事。
“作文”,是缪可馨事件里的一件凶器,也正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杀死一个个鲜活的思维。
一个吊诡的进展是,缪可馨因为“抄袭”的嫌疑而无法成为一名“完美受害者”。
其实,有哪个孩子,在应试作文的重压下,没有产生过“太没劲了,抄一段交差算了”的念头呢?本来也不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嘛!从网上抄一段,和照搬老师教的套路,有什么本质区别?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将原本诚实、天真的心灵引上虚伪、世故之路,可能是应试作文教育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挖的一个最大的坑。这个问题在教师个人层面上很难解决。
其实小然酱一直是个爱读书的文艺少女,我对她今后的写作水准完全不担心。当她交上一篇我认为充满诗意、很不错的作文,但老师却以“跑题”来评价的时候,我是很受伤的。我既不能在她面前贬损老师的权威,也不能让她对自己误判,好难。
有人这么说:喜欢作文且有写作天赋的孩子,往往有两套作文语言体系。比如在上交给老师批改的“日记”的同时,保留一本真正属于自己心灵世界的日记。
看来我们不得不借鉴此法了。
05
吃苦受累带来的收获
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水深火热”,小然酱又觉得欧洲的学校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但十全十美的选择是不存在的。在这样的年纪,她可以完成这样的跨越,已经是最大的收获。
尽管有各种难,但我相信她有判断、筛选和自洽的能力,也终将拥有自行选择的能力。
至少,她肉眼可见地变得勤奋、有定力、会规划了,也相当能吃苦了。那些她一时无法顾及的乐趣,唱歌、跳舞、写诗、聚会等等,总会在某个时刻回归的。
我曾经多次问她:国内上学这么苦这么累,如果再回到国外,你愿意吗?
她毫不犹豫地说:我还是喜欢国内!
问她为什么,她说的都是一些特别表面的理由:这边好吃好玩的多,网购方便等等。
其实我知道,终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她是个中国孩子,总归还是回家好。
更何况,她加入了一个将近50人的班级,一下子有了那么多极其敬业负责、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的老师,那么多与她“思路相同”、聪明成熟又幽默的小伙伴呢!
我相信,她经历了这场奇幻的穿越,会飞速成长的。
文丨国际范Plus撰稿人 姿小髻
本文为国际范Plus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系统的新规则,新推送的文章容易被埋没。为了您能及时收到我们的新文章,除了关注、星标我们,更重要的是请经常阅读我们的文章(搜索“国际范Plus”,可以方便地找到我们)。也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读者群,及时获取新文章,参与互动交流。
(本二维码6月29日前有效,可到最新文章后获取新码)
往期精选
本文为国际范Plus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联系我们:
微信号:littlesmart1978
邮箱:fuzhongwenhua@126.com
感谢点亮“在看”,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