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故事 | 零距离接触高热病人,“90后”护士的成长抗疫日记
22岁
阳光漂亮
跟所有年轻姑娘一样
爱美爱笑爱玩
爱刷抖音、玩自拍、刷微博
可当大家待在安全的家里时
这个年轻姑娘
却奋战在发热门诊第一线
跟发热病人面对面
她
就是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轮科护士
陈婉怡
入职才4个多月的陈婉怡阳光漂亮、热情活泼、专业扎实、勤学好问,备受大家的喜爱。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闲暇时她也喜欢看抖音、玩自拍、刷微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毫无心理准备的她在即将休年假的前一天收到了去支援发热门诊的通知。短暂犹豫过后,她欣然接受,在一线一待就是10多天。这支援的每一天对她来说都很特别、很有意义,她坚持在微博上写下了属于她的“抗疫”日记,是那般真实,那般感人。
1月21日(腊月廿八)
昨天医院才确诊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突然通知我明天去支援急诊科。原本明天就可以回家休年假却临危受命,顿感沮丧、无奈、害怕。朋友们的关心与安慰,同事们的鼓励与指导,使我重拾信心,整装待发。
1月22日(腊月廿九)
我和一位年轻医生搭班,穿成“太空人”一样坐镇发热门诊,他不时与我聊天缓解紧张气氛,我们成为了“共患难”的朋友。全套防护用品穿戴着难受,活动、喝水、如厕都不方便,12小时班制真难熬。发热门诊各种制度不断调整完善着,确诊病人已转走,途径武汉病人留观。医院今天宣布全体职工取消年假,连哺乳期的护长也回来增援了,广州一定要挺过去,希望所有医护人员都平安!
1月24日
(除夕)
今天年三十,我们熬完了一个漫漫长夜,共接诊了42个发热病人。早上院长一行慰问我们,护理总值对年纪最小的我小声说 “不要哭”。昨晚和我一起搭班的是个出生在疫区,经历过非典、汶川地震,有20余年工作经验很友好的医生。我问他那你害怕吗?他想了想,然后淡淡地说:“做足防护,问心无愧,剩下的交给老天吧!”。
凌晨两点遇到个高热病人急查血,89岁高龄又瘦小,血管脆,没弹性,加上护目镜容易起雾,开始我很没把握。发热门诊已被医院隔出来,因此所有操作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我在心里打了个赌,这种特殊环境下没人帮我,那我只能变强,一针扎进去摸索了挺久,终于回血了,也算圆满。之后遇到经武汉的病人抽血,我的脚已经不会不自觉打颤了。
昨天在家里干咳了两声,我妈回头看着我,然后欲言又止,转头继续忙她的活,大概心疼我,又为我骄傲吧。她把我上了《广州日报》的一张侧脸照片放大看了又看,还问了许多她担心的问题。对我来说,因为有家里人在,上班时有了牵挂,才没有孤军奋战的感觉。
1月25日
(年初一)
疫情越来越严峻,两同事因为密切接触过确诊病人本院隔离几天后今天决定转送去市八了。爸妈知晓后开始劝我辞职,他们因为我的工作越来越焦虑,本来买了票回老家看奶奶的因放心不下我都推迟回去了。爸爸说:“保命最要紧,回家我养你阿!”。妈妈也在旁苦恼地说:“当初决定让你当护士,也没想过会今天这样啊!”。我听了心里真的觉得好难过,我想如果这时候临阵退缩,那往后也会有人因我辞职受影响,这对一个医疗团队来说是个很大负面情绪,实在不敢,必须坚守。
真的很希望哪一天可以看到疫情得到了控制,死亡人数可以维持在那别动了!
1月26日
(年初二)
留观了两天的武汉人,检查结果出来是阴性,他落下了泪。早上接班时见医生提着行李箱,她说把生活用品全带来了,打算住科里,原来她家里有老人家和3岁的小儿子,怕自己万一把病毒带回家,不得已选择常住值班房。我们值班制度改为8小时制,这真的太好了,缩短上班时间,减轻了因为穿戴防护服、N95和护目镜导致的脑袋缺氧,不用长时间憋尿和不喝水了。
是个平安的一天。
1月28日
(年初四)
昨天晚班共接诊16个发热病人,病人不多,但因为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中,人很乏。来了两个武汉旅游回来的病人吓得其他病人纷纷离开诊室,躲在门外。没去追究为何返穗,他们只是前来求医,我常规问诊后给其采血,并指导拍胸片。记得给他俩取咽拭子时,医生指了指护目镜示意我注意防护,小心翼翼取完咽咽拭子,暗想本来一次性的护目镜最近都是酒精消毒后重复使用,根本达不到防护要求,不由心里一紧,希望医院匮乏的防护物资能尽快得到补充。
加油吧!今天是平安的一天。
1月29日
(年初五)
今天是去发热门诊的第8天,但时间慢得像是过了几年。昨夜接诊了两个疑似,留观1个20岁的女孩。后来又从别的科室转下来个气切,同时插有尿、胃管和PICC管的病人,高热不退有肺炎症状,主治医师怀疑是新冠肺炎,该患者使我们值班房也被征用了,医护人员一下子没了吃饭睡觉洗澡的地方,好难过。意味着等我值完一个班就没地方洗澡、冲洗外耳道和眼睛,这样我就不敢回家怕接触家人了。生活很艰苦,但还能坚持。希望领导可以尽快改善我们的条件,希望留观女孩和气切病人也能平安健康!
今天体温正常,没有咳嗽咳痰,是平安的一天。
一篇篇的微博日记,不但记录了工作生活中的点滴,更记录了一个年轻护士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从最开始的惶恐到坚持,从陌生到习惯,从生疏到熟练,从弱小到强大。日记中出现的最多的两个词汇是“希望”与“平安”,我问她为什么重复用这两个词,她告诉我:“我的力量很小,但可以和其他力量汇聚一起,我们就能成为很大很大的力量,然后战胜“疫”魔,这样就不再有新的病人,我们也能脱下防护服,早点回家,爸妈也不再为我担心。这是新年的第一个愿望,希望快点实现!”。
大家都在看...
✦“疫”线故事 | 这群“娘子军”撑起白云区疫情防控“半边天”
✦“疫”线故事 | 广州市中医医院加班为一线防控人员熬制“暖心预防汤药”
✦“疫”线故事 | 胡艳辉:我只是一名保洁工,不会看病,但也想做点什么!
编辑:洁妹 责编:邹向东
来源 |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通讯员 | 洪霞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点亮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