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疫先锋 | 蔡卫平:“抗非”老将把生的希望带给更多人

张青梅 广州卫健委 2020-11-13

往期荐读

从84岁再战疫情的钟南山,73岁奔波一线的李兰娟,57岁与疫病赛跑的张定宇,到许许多多义无反顾冲上前线的80后、90后、00后...☞感动 | 从30后到00后,他们在前线并肩战斗!


简介

蔡卫平,58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隔离病区医疗总负责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劳动模范、国家传染病防控专家、“抗非”一等功臣、广东省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



战疫第42天

心语心愿:愿疫情尽快结束,还我们安宁的生活!


视频建议WiFi网络下观看(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王燕、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剪辑汪式奇)


活着真好!”2003年3月13日,走出广州呼研所的蔡卫平大口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觉得什么都没有这个痛快。此前,他因SARS在病床上躺了整整一月。出院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院门口的牛腩店点了一碗牛腩粉,边吃眼泪边吧嗒吧嗒地掉下来。


17年后的今天,他又站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作为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专家组的成员、广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隔离病区医疗总负责人,他肩负着“将军和战斗员”的双重身份,领导团队打了一个漂亮仗——截至3月1日24时,市八累计收治确诊病例295例,已治愈出院218例,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60例,重症好转率达89%。“我想把生的希望带给更多的人,我想让他们跟我一样再次呼吸到新鲜空气。”


不少人问他,你还有1年多就退休了,干吗还这么拼命?不怕再感染吗?他总笑着说:“我不会这么倒霉,成为地球上第一个感染两种冠状病毒的人吧?”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燕摄



17年前抗非典:死里逃生,让他更懂“活着”的意义

尽管已经过去了17年,当时的一切仍让蔡卫平记忆犹新,那些画面已经深深地刻进了他的脑海里——作为当时广州唯一的传染病医院,源源不断的病人涌进来,最多的时候一天有50多个病人入院。身为感染科主任,他责无旁贷地冲在最前面。


“当时的医疗条件比现在差多了,没有正压头套,没有防护服,没有护目镜,也没有N95……插管是带着‘必死’(被传染)的决心去的,插一次管常常会倒下两三个医务人员。”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以及与患者密切接触,蔡卫平倒下了——他清楚地记得,那天是2003年2月13日。


住进医院的第2周,蔡卫平已经处于极度缺氧的状态,他跟老婆讲,想见一见女儿,能不能把女儿叫回来见一面。当时女儿在湖南读书。老婆也是医院的护士,流着泪说,你一定要挺过来,我们母女俩等你,所有的病人也在等你。


那种难熬的呼吸窘迫,喘不过气来的痛苦滋味,让蔡卫平至今想起来依然气紧,“真的是一口气上不来人就没了,可我必须得熬过来!我心里有种必须活下来的信念。”住院一个月后,他走出了广医一院的门,出院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院门口的牛腩店,点了一碗牛腩粉,边吃边吧嗒吧嗒地掉眼泪,觉得“活着真好!”


他活下来了!劫后余生的蔡卫平更加通透和豁达,也更懂得“活着”的意义。


“每个人都渴望活着,我渴望,病人们也渴望。我自己经历过那种绝望,更加明白他们的心情。所以每次看到他们的眼睛,我就会告诉自己一定要用尽全力,我要把生的希望带给更多的人。”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燕摄



17年后抗新冠:信心比黄金更珍贵,用自身经历鼓励病人“撑”下去

尽管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有较高的相似度,但相比之下,新冠病毒隐匿性更强,危重患者的救治难度更大,“重症病人的进展比SARS更快速,转变成危重症可能就是几个小时的事,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从重变成危重那一瞬间的变化。”而他自己当年身染SARS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年SARS,我入院的第一个星期也是自我感觉不错,但第8天就开始说话不连贯,一照片子,两边的肺全白了,立即上了呼吸机。”那是个非常明显的信号,所以这次,他在指挥抢救重症病人时,如果感觉病人开始出现说话不连贯,就立即上氧疗。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普通病人转为重症病人的几率大大减少。


还有的病人进了重症病房就灰心失望,甚至写下遗书,一见医生就哭……一个56岁的重症患者哭着对蔡卫平说,“非典我躲过去了,新冠病毒我没有躲过去,我可能走不出去了”,蔡卫平安慰他,讲起自己感染非典的经历,“我当时也觉得自己不行了,都想把女儿叫过来见最后一面了,你看我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只要你肯听我的,我保证你好好地走出去!”这一聊就是20多分钟,聊完,患者的眼里闪出了光芒,满满都是活下去的渴望。


这种“话疗”已经成为蔡卫平的日常。“对于病人来说,信心比黄金更珍贵,求生的意志比什么都重要。重症、危重症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一旦精神上放弃了崩溃了,神仙都救不活他。但是,只要你给他信心撑过最难熬的那几天,往往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燕摄



敢医敢言:阳光是最好的“疫苗”,他既是将军又是战斗员

30多年来,蔡卫平从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全国知名专家,几乎参加了广州市所有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收治工作。在每一次传染病疫情面前,他都拥有“将军和战斗员”两重身份,既要指挥病人的救治工作,又要亲自参加重症病人的抢救


当1月17号晚市八嘉禾院区综合ICU接诊第一例疑似患者后,他就凭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敏锐直觉,在国家还未宣布人传人可能性的时候,在第一时间果断地将市八东风院区感染科ICU调至嘉禾院区隔离病一区待命。随着疫情爆发,病人人数激增,他运筹帷幄,有条不紊地将东风院区感染二科、肝病科整体调至嘉禾院区的隔离五区、隔离二区,并根据国家新冠病毒指南迅速制定了诊疗流程。


同时,他也是广东省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坚持参加全省危重病例的会诊、巡诊,指导各地传染病防控及患者诊治工作。


本次疫情攻坚战由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省市卫健委同时发起,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已知信息少,每天患者病情转变及病人数都难以预料,在各级战线协同作战中难免出现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作为抗疫的中流砥柱,蔡卫平奔波在一线临床医生与政府之间,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成为“医生-医院-卫健委-广州市政府-广东省政府”之间的桥梁。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燕摄



为了控制疫情,他向政府建议加大筛查力度,对每一个发热病人,即使没有去过武汉都要进行核酸检测,尽早发现潜伏期和隐性感染者;病原体核酸检测权限下放至有资质的各级医院以提高诊断效率;对于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集中收治分层管理;集中优势资源协同科技攻关……这些建议均被采纳实行,对于控制疫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两次疫情的暴发,都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两次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面对类似的传染病疫情,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在哪些方面还能做的更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蔡卫平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两份议案。“我觉得第一就是对任何疫情都应该有一个快速反应。第二是要有一个独立的评估系统。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是避免恐慌、减少谣言、稳定社会情绪的最好方式。只有让大家及时、准确、全面地知晓疫情信息,才能树立更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必须让全体公民共同参与。”


2月15日以来,广东出院病人核酸检测转阳的传言四处播散。2月21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蔡卫平坦然将这个消息公之于众,他也是广东首个在正式场合公布这个消息的专家。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2月25日,省市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出现14%出院患者复阳的情况被正式公开。事实也证明,通过正面的解释和引导,市民不仅没有恐慌,反而更加配合政府的各项再隔离举措。


“阳光是最好的‘疫苗’,让信息及时发布在阳光下,就是最好的措施。”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燕摄



抗疫还在继续:“还有病人在等着我们,还不到停下来的时候”

作为广州抗击新冠肺炎的主战场,市八也是收治重症危重患者最多的医院,重症、危重患者共60例。不幸的是,2月24日,一名危重患者死亡,这也是广州首个死亡病例。


这名82岁的患者,高龄且患有慢阻肺,最终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大出血死亡。


“事实上,这个老人已经上ECMO两个星期了,前一个星期还看到他核酸转阴,肺部在吸收好转,但后面3天已经看不到任何效果。我们真的尽力了,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努力了那么久,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一天天变差,那种心痛无法形容。人终归胜不了天啊。”蔡卫平说,首例死亡对那些年轻医生和护士是个不小的打击,“大家一直以来士气高涨,特别是看到90岁高龄患者都好转的时候,大家都跟打了鸡血一样,都想着要尽全力保证零死亡,没想到这个梦想终究没有实现。”


那一天,ICU的气氛很压抑,“我也很心痛,但难受归难受,该干的活儿一点儿也不能马虎”,他是大家的主心骨,“如果每一例死亡都对你们产生那么大的打击,你们还能做几十年的医生吗?可以有一过性的失落,但心态必须马上调整过来!病房里还有那么多病人在等着你们,必须振作起来!”


是的,战役还在继续,还有50多例确诊患者在市八,蔡卫平和他的团队还在继续坚守,等待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这一天,应该不远了。


大家都在看...




驰援手记 | 罗炬辉:最想听到的是病人出院说“再见”

“疫”线故事 | 她为“战友”三次流泪,是“楼长”也是护士们的“定心丸”

驰援手记 | “待春暖花开时,我们一起畅游荆楚大地”

编辑:洁妹 责编:邹向东


来源 | 广州日报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感恩每一位坚守抗疫的人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