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 | 为什么喜或悲都会影响我们的睡眠?失眠为何会“自动续费”?

旅行、考试、失恋、疾病、事故......在或喜或悲的生活事件面前,与之相伴的通常是一个又一个难眠的夜晚。睡眠占据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也深受清醒时发生的事件影响。


为什么我们会因为一些即将发生、正在发生的事件而辗转反侧?而这又对我们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图源:piqsels


本文作者:

彭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进修医师

魏婷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科研助理

雷彬斌 广东省人民医院博士后

指导专家:

张继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睡眠与节律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


一般生活事件


一般认为在遇到负性事件时才会辗转难眠。但仔细回想一下,明天启程的旅途、近日举办的婚礼、即将升迁的工作,这些令人喜悦的事件的发生,同样也会使我们即便是在舒适的睡眠环境中,也久久无法入眠。无论性质好与坏,生活中出现的点点涟漪都可能会影响睡眠


图源:piqsels


具有失眠易感因素的个体,更可能会遭遇这样的睡眠“困”境。比如焦虑、神经质、完美主义等,具有上述人格特质的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时会产生睡前过度思考的倾向,伴随着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会出现心率呼吸加快,血糖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相对而言更容易出现失眠。


生活事件引起的睡眠问题的影响都是短暂的,通常当诱因消失,我们的睡眠就会恢复正常。但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时过境迁,从前的睡眠的状态却再也找不回来。又是什么将我们的糟糕的睡眠情况“自动续费”了呢?答案是——


  • 不良的睡眠习惯:过多的在床时间、卧室中睡觉无关的行为增加;睡不着时躺在床上玩手机。

  • 不合理的睡眠信念:对睡眠问题的担忧,尤其是对失眠这件事本身产生的灾难性想法与信念。


图源:piqsels


不良应对策略会引发条件性觉醒,即睡眠相关暗示与觉醒状态和反复同时出现,导致睡眠相关暗示可直接引起唤醒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床上的清醒时间过多,久而久之,觉醒状态和床之间建立了新的条件反射;而床和睡眠之间的关联会逐渐变弱,结果就是明明感觉很困很累,可躺在床上却莫名其妙地睡不着


重大创伤事件


当个体遭遇重大并引起强烈精神创伤事件(如自然灾害、各种公共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等)后,除了出现焦虑、痛苦等情绪问题,同样会出现睡眠问题。


图源:piqsels


  • 遭遇重大创伤性事件的个体经常会出现失眠的情况。一般表现为难以入睡——这与面对创伤事件时的过度警觉有关,并且会出现睡眠中断,在半夜多次醒来,甚至难以再入睡的情况。

  • 令人感到痛苦害怕的噩梦与夜惊也是遭遇创伤事件后的常见反应。有研究发现,海马体、杏仁核、前扣带回等大脑区域可能导致个体在噩梦中重新经历创伤事件,以维持过度唤醒的状态。


个体针对夜间睡眠问题采取的补救策略——比如在白天过度补觉,还会导致睡眠情况进入恶性循环。


睡眠与觉醒由昼夜节律与睡眠内稳态系统互相协调控制。昼夜节律控制着睡眠与清醒的规律性周期,使我们在夜晚疲倦、白天清醒。睡眠的内稳态系统,由人体体内的腺苷调节,白天清醒的时间越长,腺苷累积得越多,睡眠驱动力越强。睡眠与觉醒就像是一座天平,一直保持着动态平衡,维持正常的睡眠状态。


失眠对健康的影响


失眠是我们遇到生活事件后最常遇见的睡眠问题。失眠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长不足,日间疲惫。除此之外,失眠还会影响心理与生理健康。


图源:piqsels


  • 失眠会导致情绪波动,使人更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抑郁及易怒等。


除了情绪问题,长期失眠是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症通常伴随着睡眠问题,而睡眠问题也会加剧抑郁症,导致抑郁与睡眠之间的负性循环。


  • 失眠会影响记忆力、注意力以及思维判断能力,使脑功能减退。


老年人失眠可伴有更高的痴呆症发病风险。同时,研究结果提示睡眠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健康,特别是有可能通过减少神经结构,增加脑细胞死亡的风险。


  • 失眠还会引发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

      

长期失眠的个体更容易出现血管硬化明显,口径变窄、脂代谢紊乱、血压升高等现象,从而引起各器官的功能障碍,甚至引起中风,心脏病等疾病。


失眠的治疗


失眠通常是由多方面因素叠加所致,因此针对失眠的治疗也涵盖了包括生理、心理、行为等多样的方式。


在初遇失眠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自救”:白天适当运动、进行冥想与放松训练等。而当自我调节的方式失效,失眠问题持续超过三个月或对生活影响较大,就需要及时就医


图源:piqsels


通过药物的治疗能快速消除失眠症状,但长期使用应警惕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耐受性及成瘾性。而在服用任何治疗失眠的药物时,都应遵守医嘱,因为自行服药或者断药都可能会加重睡眠问题。


而除了药物治疗,还有一项低风险、无副作用的治疗方式,即国际指南及临床实践首选推荐的非药物疗法——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


CBTI通过矫正失眠患者关于睡眠的不良行为及认知因素,消除条件性觉醒,增强睡眠驱动力,重建睡眠觉醒认知模式,从而持续改善失眠症状。CBTI由包含了行为、认知、教育等不同部分组合而成:刺激控制疗法(SCT)、睡眠限制疗法(SRT)、睡眠卫生教育、认知治疗与放松训练和正念冥想等。


目前除了与专业人士面对面进行的CBTI,还有一种可线上进行的形式,即数字化失眠认知行为治疗(e-CBTI),有研究结果显示两者的治疗效果相当。传统面对面进行的CBTI有耗时长、治疗成本高等缺点,而e-CBTI更为方便易用、也可以降低治疗成本。一项针对数字化CBTI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e-CBTI改善了睡眠、睡眠相关认知以及焦虑和抑郁症状。另一项研究也显示为期一周的e-CBTI是预防急性失眠慢性化的有效方式。


*以上所有内容仅作为科普,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若您有以上烦扰,建议尽快前往专业机构就诊,进行系统科学的治疗。


本期封面: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更多健康科普内容

敬请关注“广州卫健”视频号




往期回顾



提醒 | 好发期已至!广东疾控:接种疫苗是预防关键→

养生 | 立冬进补吃什么?这些补冬佳品快“马”住→

知多D | 肿瘤患者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会成瘾吗?“不痛了”是不是可以停药?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记得“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