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一场去中心化社群盛会的炼成 | 未来社群
“WorkFace的年会,总是从天南地北汇聚在一起,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用力的拥抱一下,这似乎是一种习惯跟默契,到底是什么催化着我们这些见面次数一只手就可以数出来的人,有着这么深刻又真挚的情感呢?”在万有引力大会结束后,有参与者如是描述他们的感受,“为什么那么喜欢来年会?因为可以看见另外一群在别的城市与我做着相同事情的有趣的灵魂~”
2019年末,WorkFace成都举办了一场城市社群大会,名为“万有引力”,意在充分展示社群的力量来源于每个人。这场活动为期2天,内容丰富,包括主题论坛、造趣市集、夜场活动、工作坊展览等等。值得关注的是,前后参与共创的相关方组织接近100家,参与策划执行的个人志愿者超过100人。在这当中,几乎没有传统组织的呆板僵硬的机制与角色,活跃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WorkFace是一个分布式自治组织的创业者社群,创立于2012年8月,目前在全球36+个城市建立分舵。其中,WorkFace成都分舵于2013年11月启航。
本文中,我们深入洞察这场城市社群大会,试图从样本中抽取某些活系统的要素,去理解从个体到社群的形成与协同模式。
这些社群成员在聚集起来之前,是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陌生人。他们因何而聚?共识如何达成?失控的系统中,个体如何从无序到有序涌现?在文章最后,我们也提到这场社群大会存在的一些张力,包括Old Power与New Power、社会资本与商业利益等的分歧与冲突。
"一场以“社群”为核心概念、“自组织”为主要组织方法的大型活动,如何在三十天的时间里从无到有、从概念到落地执行?
2019年12月8日晚,为期48小时的“万有引力”社群大会结束,人们为之赞叹。回味为期一个月零五天的共同筹备,这场城市社群标志性事件,在影响力之外,其内涵的虚拟组织的形成与协同模式、未来社群的趋势和启发,更值得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这场城市活动用了两天48小时同时进行了62个板块的内容。由25位分享人构成四个不同方向的社群主题论坛、14个造趣市集 、8场分布在成都东南西北不同点位的夜场活动、1辆穿梭在整个城市的夜游巴士、11场工作坊分享、2场工作坊活动、1场工作坊展览……而这样一场丰盛的完全不存在甲乙方关系的社群大会竟然只用了一个月的准备期,而前后参与共创的相关方组织接近100家,参与策划执行的个人志愿者超过100人……
▲图片来源:社群之都Chengdu
人们在参与之余,除了感受到会议场域中不同于商业峰会的特别能量以外,更好奇万有引力大会的组织过程。不止一个问题浮现出来:为什么要举办社群大会?为什么叫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大会是怎么发生的?有什么意义?
互联网生态愈发繁荣,因互联网作为媒介传播的便利性,个人有机会把兴趣、手艺、能力等转化成一种产品、服务,获得回报,个人生产力某种程度上得到充分释放的条件。这一趋势,使个人在脱离传统组织之后得以有更为可靠的生存机会,人们选择更加自由生活形态的愿望逐渐被激发出来,越来越多打着斜杠标签的年轻人脱离组织。为了抗拒个人力量的单薄和脆弱,社群聚集成为年轻人在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在社群这样的虚拟组织中,个人获取到一种超越个体的群体力量。
注: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埃尔博尔(Marci Alboher)撰写的书籍《No! 不能只打一份工》(原书名为One Person/Multiple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人群。
社群(Community)是指有某种共同特质的人的聚集,其内核是价值观和内在承诺,外层是某些共同特质,社群通常采用以各种建立相互连接的活动形成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核对。
注:在《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2015年的一篇名为《究竟何为社群》(What is community anyway?)的文章中提到:“社群关乎于人。社群既是一种感觉,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组关系。人们组成并维持社区,以满足共同的需求。社区的成员有一种信任感、归属感、安全感,并彼此关心。他们有一种个人和集体的感觉,即作为社区的一部分,他们能够影响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彼此。”
社群根据关系的紧密程度,通常从价值观的底层向外扩展,价值观底层越是彼此认同,越是具有内在承诺,成员关系越近,社群归属感和凝聚力越强。反之,离价值观和内在承诺越远,成员的连接程度越松散或短暂,社群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越弱。
▲图片来源:社群之都Chengdu
如果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社群的价值与成员个人价值的关系,则是个人通过贡献其力所能及的力量、资源,通过聚集和共同效力,创造个人力所不能及的更大价值。社群内每个人形成相互效力的群体关系,个人通过社群的聚集放大了其价值和影响力。
社群的力量通常大于参与者单纯相加的力量,优秀的社群,因为其底层价值观的感召力,形成了一个类似星球的引力,不断吸引着同频的个人加入。社群的引力或说磁场,由其成员的个人引力和社群组织的共振引力组成,形成一种正相关关系。
▲图片来源:http://suo.im/6t6ejL
社群实际上是一种非正式的自组织,也有人称其为虚拟组织。这种虚拟组织的聚合力,因其来源于组织的价值感召,依赖于成员个人的内在动力,其形成的机制是分布式的,并由点、线、面、体逐渐呈现,其能量的传导也是由人与人的连接传递的。
与传统金字塔组织形态的自上而下的能量传递机制不同,社群的能量传递机制来源于作为分中心的个人,个人是社群的重要节点,以每个节点为中心形成网状结构。在网络中,有些节点的能量比较大,有可能成为超级节点。社群的能量正来源于这些节点,而每一个重要节点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都是网状并存在多重交互。
▲图片来源:http://suo.im/5QKzeb
虚拟组织-社群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以群体力量的展示方式,输出某种社会价值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些虚拟组织普遍相信不断输出的社会价值主张会成为社会优化的一股力量,潜移默化、浸润式的影响着社会的每个人。
“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没有中心,而是人人可以成为中心。中心与中心之间联结紧密、关系通畅。WorkFace的下一个十年,继上海之后,新的中心将涌现。不限区域,成都,台北,西安,广州,深圳,计家墩……不限主题,设计师,天使投资,村镇繁荣,城市更新……这是教室之外的课堂,这是超越学校的终身学习,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被称之为‘社会大学’”。
WorkFace全球创业者社群创始人潘剑锋(Laopan)曾经这样描述他对社群和去中心化的理解,也可以比较充分地理解创始人心目中对WorkFace存在意义的解读。
WorkFace全球创业者社群具有虚拟组织的特质。WorkFace是一个分布式自治组织的创业者社群(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创立于2012年8月,以“所有人服务所有人,所有人向所有人学习,所有人支持所有人”的三所有理念,致力于在社会场域打造创业生态系统。成为了最具有影响力的创业者社群。
▲图片来源:http://suo.im/5Csj3R
目前WorkFace在全球36+个城市建立分舵,目前影响力较大的分舵有上海、苏州、杭州、广州、深圳、京津冀、成都、厦门、福州、重庆、青岛、洛阳、郑州、台北、高雄、以及海外的曼谷、硅谷等。这个自组织社群已联结超过100000名成员,并在更多地区迅速成长。
WorkFace成都分舵于2013年11月启航,累计举办了以创业者分享为主要内容,创业者线下聚集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主题例会达250期,以社群的方式实现创业者的跨界及深度的联结。通过几年的不间断耕耘,WorkFace成都在地影响了4W+创业者。其独创的召集人制度,形成了去中心化的组织机制;任何人只要认同三个所有人的价值理念,即“所有人服务所有人,所有人向所有人学习、所有人支持所有人”,并有意愿作为主题例会的组织者,都可以成为社群的轮值召集人。这些召集人不仅是社群的核心动力和灵魂,他们还和几百位其他分享人一同形成了社群创业者的集体画像。
▲图片来源:社群之都Chengdu
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地处富饶的成都平原,气候温和,少有自然灾害,历史上也多为战略后方,俗称天府之国。
七年前,WorkFace成都成立,开始植根于这座城市。通过每周四的创业者主题分享为集结方式,有节奏地持续输出内容,在线下形成同频共振的场域氛围,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在创业方向上寻路的泛创业者群体。社群这种集结方式,也通过这种形式在人群中实现了对社群这种虚拟组织形态的认知建立。不少年轻人认同参与社群,在社群中建立人脉关系,也逐渐开始运用社群的聚集方式,重新组织社会资源。
“改变源于身边。甚至全球性的改变也是源自微小的事物 —— 和我们一样的人。在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努力能否连接更多人和事,能否把握我们最大的机遇,都归结于这一点:你是否有能力搭建社群并且创造一个所有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 ”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
2017年,WorkFace成都联合在地数十家活跃社群发起“社群之都Chengdu”的倡议,希望通过这一行动,更大范围聚集社群之间的力量,形成一种社群共创的城市文化。“社群之都Chengdu”以公众号形式,展示成都丰富的社群和社群活动,作为这座城市的社群活动一站式入口。如果这一畅想得到实现,那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年轻人可以经由“社群之都Chengdu”的自媒体平台,查阅和链接在地的社群组织,参与到各种社群,寻找到同频的社群伙伴。
社群文化也成为成都这座城市的又一张文化名片。社群大会将是社群之都每年一次的社群嘉年华。而2019年的万有引力大会即是社群大会的初步演练和小试牛刀。
▲2019年万有引力大会logo
万有引力概念原本来自于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全称为“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条定律,1687年为牛顿所发现。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质量成正比例,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把引力概念放在社群的场景下观察,发现引力来源于每个人和每个社群的能量,能量越大,吸引力越大。一个社群大会,取名万有引力,意在充分展示社群的力量来源于每个人。万有引力大会的slogan于是设定为:你,就是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社群大会作为标志性定期举办的城市社群聚集的大型活动,将成为推动社群力量聚集的重要抓手。我们经历的一切终将把我们连为一体。
▲2019年万有引力大会共创意向图,几十个机构、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年轻人在一起用四个小时的时间,创造了五套可以落地执行的活动方案。
▲图片来源:社群之都Chengdu
2、所有参与者都来自社群,一种虚拟组织,他们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也没有商业的契约关系,参与者唯一的动力是参与过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3、筹备时间极短,参与者人数众多,内容丰盛。
4、仅从一个愿景出发,一路召唤同行者,最后协力呈现。
5、所有共创参与者,既是策划者、组织者又是内容提供者、执行者。
▲万有引力大会参与共创的机构近100个,都是活跃在成都的社群、组织、自媒体
1、以信任和价值认同作为共创的基础;
2、以去中心化的多角色参与分工协作为组织形式;
3、以群体智慧的充分激发为丰盛的创意和内容的源泉;
4、以每个人的参与意愿为协作行动的底层规范基础,角色设定与责权利的核对形成共创的行动机制;
5、以个人作为超级节点形成共创的动力和能量传导机制;
6、从个人到群体形成动力圈层
社群自组织领导者(社群官)的三种角色在共创中凸显出来,并形成三个层次:
1、超级链接——完成协作的基础,信任背书;
2、价值创想——以更高的视角看待资源的重新组合,寻找共创的更高价值,这种价值的感召力往往视该价值创想的社会意义大小而定。越是具有社会性,越是能获得普遍的认同的价值创想,其感召力越大,在社会上号召共创资源的能力越强。这样的价值创想一定是超越个人、小圈子的,它需要创意和想象;
3、共创促动——因为共创的各方需要协作,协作的共创就需要促动的力量,也就是因相信才看见的行动力。共创促动者赖以工作的基础——除了感召力以外,还要具有解构和重组的行动力和领导力。这是共创效率的基础,缺乏有效的共创促动,共创很可能因缺乏组织的结构而沦为一盘散沙。
我们24场共创会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收到了各个小组的共同承诺,共创会上的承诺成了检验“人”和回顾事件的标准。大家都在为“我”和“我们”做一些推进, 自主的发起和组织相关方共同推进和研讨。
同时带来的还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期待, 和主流商业运行的逻辑不同,共同感中更强调“关系”,它让人在环境中更关注每个人,所以聚会除了承诺和目标以外,增强了很高的情感属性。
现场会因为聚焦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建议出现分歧, 当下的分歧往往等不到情绪平息后来解决。作为现场的引导者,你要清楚这个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有时候一个行为的背后只是一个念头、情绪,而无关原则和事实的真相, 你要做的是帮助当事人梳理和澄清。
我们在强调协作、提倡New Power的时候,需要对一些被看作Old Power的行为表示接受和理解。因为当一件事情需要迅速作出回应的时候,我们要信任那个更了解系统的人,当然如果这个人是你自己,也请你毫不犹豫的信任自己。
高能量的链接共创,资源协作,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资本,持续参与和链接生发了热情资本,相互看见和协作带来了耐心资本,在这场共创中,没有货币,但却十分丰盛。
一次好的成功并不是结束,共创的成果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接受群体创造的力量,它带来的不止是一群人的长久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这群人和这个社会下一步深层次转变和进化的大门。
石敏,资深媒体人、连续创业者、天使投资人;WorkFace全球创业者社群成都发起人;社群之都Chengdu发起人;WF未来社群研究院创始人。作为WorkFace社群大使,深耕社群7年,致力于链接社群、政府、社区以及商业组织,推动社群官的训练培养,以社群思维连接未来,联合共创提升社会资本;
于佳禾,WorkFace社群成都召集人、万有引力大会执行总导演。
【未来社群】专题回顾
3. 旧的组织方式疲态尽显,“青色组织”是新的答案 | 未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