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俞孔坚:未来的生态城市与美好生活

俞孔坚 华侨城创新研究院
2024-08-30




12月7日,2020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大会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全新滨水生活空间,迎来文旅行业高端智慧交流盛会,22位全球大咖带来最具先锋特质的思想激荡、文化交融和观念碰撞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土人设计首席设计师俞孔坚出席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未来的生态城市与美好生活》,通过深度思考反思和对多个成功实践案例的分享,诠释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难点以及颠覆性的创新解决之道。





▼ 以下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



 

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当代面临的最大挑战。华侨城的文旅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如果要有所创新,就要对全球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应答
 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综合的,从城市的蔓延、乡村凋敝、资源短缺、洪涝贫乏、水土污染到栖息地的消失,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首先是城市与自然的空间格局关系不和谐,生态安全问题严重;其次是自然系统的生命肌体不健全,生态系统功能破坏;第三是城市所能获得的自然服务丧失 


四点认识、两个难点
 
▲ 工业文明的副作用(图源:Cherwell)

四点认识:第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是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享受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福祉之所在,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健全综合生态系统服务。第二,城市生态问题是工业文明的副作用和直接后果。系统评价和反思工业文明及工业化工程的副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工业化的治水方法是反思的关键,生态治水是国土整治、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第三,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系统治理和修复。第四,农业文明给中国留下丰厚的生态智慧和遗产生态和美丽的关键是尊重自然,人与天调,所以,复兴中国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和遗产,并与当代科技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我们不可能回到农业时代,因此,要利用农业智慧、生态智慧面临的两个关键难点在于:一是从规划角度看土地是有限的,保护自然和发展建设矛盾尖锐空间规划的核心在于如何用最少的空间取得最有效的生态保护,这也是生态红线划定的初衷。二是从设计角度看,当前的情况是生态智慧效率低,标准化差如何使其成为高效、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生态工程技术,并标准化运用于当代城市与乡村的建设是核心所在。



两个方法论


基于以上思考形成了两个方法论:一、规划构建基于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能够替代或者很大程度上补充工业文明的灰色基础设施。城市是否能不用管道和水泥河渠等排涝设施?回答是肯定的,运用基于自然途径的生态基础设施,就是利用自然、道法自然,系统综合的解决问题,构建一个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



在武汉五里界,我们通过保护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和水系,构建生态基础设施,取代常规的“三通一平”和雨水管网,建成后,节约工程造价15-20%;经8年的实践验证,实现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和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生态宜居城市,这是一个逆向规划的实证案例,体现底线思维、空间复合、系统整合、集约节约、破解土地稀缺之难题,为科学的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开辟了一条新路。


2006年开展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目标是如何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地发展,实际上也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解决城市涝、旱和雾霾的问题,而不是过多的依赖工业技术。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以及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来解决城市的建设问题,这个方法论适用于多个尺度,从国土、区域、城市到社区。


▲顺德华侨城湿地公园(图源:创想华侨城)


二、道法自然的生态工程设计针对自然途径效率低、标准化差的难题,将道法自然的传统智慧进行模式提炼、增强设计、运行监测、形成标准化生态工程技术模块,最终实现大规模地运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


这是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技术,在经过实证检验可以综合的解决我们当代城市面临的问题,包括海绵城市、水土净化、生态防洪、水生态修复等。过去二十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在中国200多个城市、世界10多个国家开展将近500项生态工程,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并被作为范例推广。我们认为生态工程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实践,解决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六个典型案例




01生态修复工程

 修复前(2016年)

 修复后(2018年)

海南三亚红树林公园,我们砸掉了500年一遇的水泥防洪堤,通过弹性适应、界面增强和仿生修复等技术,快速修复红树林栖息地。实践证明该工程效果非常好,既解决了风暴潮的问题,同时能够营造利于红树林生长的咸淡水交汇生境,形成植被缓冲带。






02“五水共治”示范工程

 修复前(2014年)

 修复后(2017年)

浙江金华浦阳江曾经是一条污染非常严重的河,我们通过加强型人工湿地、绿色海绵、韧性防洪等技术,与工业水污染治理相结合,系统修复水生态,最终将其变成一条可以游泳的河。






03黑臭河流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修复后的三里河(左)、美舍河(右)

唐山迁安三里河海口美舍河,我们拆除了水泥堤坝,结合污染治理修复栖息地,同时把河流及周边区域转变为城市绿廊。这样的工程无论造价、运行、维护成本都远远低于工业文明带来的灰色基础设施,同时能够提供雨洪调蓄、水质净化、休闲游憩、审美启智的复合生态功能和社会价值。





04生态化防洪示范工程
 硬化河堤原状(2002年)

 改造后的生态河堤(2017年)

早在2002年,浙江台州的水利部门拨款2亿元,用钢筋水泥在永宁江两侧筑造堤坝,结果当地老百姓告状说水牛下不了江,没地方喝水。因此,我们受政府委托对河道进行生态化改造,运用GIS技术,建立水安全格局,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差别化设置防洪系统工程,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宜居环境。这条江的防洪效能历经了15年考验,包括2004年的“云娜” 等强台风,依旧为当地的居民提供生态、安全、愉悦的体验。





05城市棕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修复前(2007年)

 修复后(2010年)

中国工业文明给城市带来的副作用之一是产生大面积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土地。在美国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更换土壤或者把土密封,防止对周边地区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在天津桥园,萃取传统桑基鱼塘智慧,进行增强设计,收集利用雨水,用雨水改良土壤,让植物生长的同时,吸收土壤里的污染物,低成本修复城市棕地。两年后这块棕地的修复已见成效,土壤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同时市民获得了生态休闲空间。






06湿地水生态净化示范工程

 之前场地(2008年)

 建成后加强型人工湿地(2010年)

水污染问题是个全球性难题,如果完全依靠污水处理厂来处理的话,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我们在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建立了强化型的人工湿地,通过重力曝氧、潜流增效等设计,每公顷日净化800立方米水,从地表劣V类水净化为III类水,同时大量的生物由此进入城市腹地,营造生机勃勃的生态栖息地。这样的案例成本低、效能高,可以广泛推广于世界许多被污染的滨水区应用。




 

针对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需要在技术和思维上创新,甚至是颠覆性的创新创新,需要反思工业文明、工业技术下一系列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规途径;创新,就是生态文明途径,而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螺旋式的上升,需要我们从中国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中提取它的智慧,并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优先规划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协调城市与自然空间格局;道法自然,健全自然生命系统,系统性、大规模、低成本地解决当今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END



请扫码查看“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网站

或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访问:

https://www.octalliance.net

联盟资讯一网打尽

创新有道,融全球智慧

2020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大会

主办方:华侨城集团、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

承办方华侨城创新研究院、

华侨城深西集团\酒店集团、欢乐谷集团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根据嘉宾演讲整理并经确认后发布

欢迎留言和分享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底部留言

文字、编辑 | 赵毅岗   校核 | 肖雅之   审核 | 蒋丕彦


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OCT Alliance)创立于2017年11月,是由华侨城集团发起,由国际、国内从事策划、规划、设计、文化、传媒、旅游、前沿科技、产业运营等行业的权威专家和优质团队自愿结成的组织。它以“创新有道,融全球智慧”为目标,致力打造跨界融合的高端学术平台和华侨城的创新业务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联盟官网 

点击“在看”跟更多朋友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侨城创新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