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论文目次、摘要及关键词
  01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                    

刘旭雯,杨斐然  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五重逻辑意蕴
张向东,郭仲楠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渊源与创新发展——基于民主哲学进路的考察
殷文贵,王   岩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理想共同体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02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杜晶晶,郝喜玲  数字创业背景下创业机会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刘    堃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热点研究
周荣超  数字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一种新思维
孙 汀,李同昇  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内涵与策略分析
  03    法学研究                    
刘练军  荣誉权:一项旨在维护自尊的权利
宋甲楠  新时代检察权宪法定位省思
李   硕  食品安全领域“知假买假”问题再讨论
李延舜  隐私确权的个人维度与社会维度
  04   文学研究                    
高   玉  余华长篇小说新作《文城》的承续与创新
袁   喆  探索亚洲文学阐释系统的新向度———以王和达《亚洲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为鉴
孙天琪  佐藤春夫传统回归意识下的佛教认知
高继海,赵   昕  形塑与重塑:理查三世形象变迁研究
袁   娜,何云波  困己之局:《莫菲》中的国际象棋叙事
蔡亚平  论清初涉海小说创作的崇实倾向
  05   艺术研究                    
冯   亚,孟云飞  钱学森的艺术与科技结合思想及当代启示
张   敏,武新军  由“诗”到“歌”——论延安歌唱媒介转换对“新诗大众化”的推进
  06   语言学研究                    
李   芳  个体量词“把”的来源辨析
  07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李宝贵,庄瑶瑶  中文纳入非洲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的特征、挑战与路径
  08   编辑学研究                    
何云峰  学术期刊发表的伦理视角
张志强  学术期刊何以高质量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以学术期刊评价为中心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                    

刘旭雯,杨斐然
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五重逻辑意蕴
摘 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直接体现了其客观必然性,具体而言,包含了理论、文化、历史、实践和世界五重逻辑。从理论逻辑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源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守和赓续;从文化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吸收和借鉴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从历史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紧随民主实践推进的方向不断迈进;从实践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从世界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人类政治文明;党的领导

张向东,郭仲楠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渊源与创新发展———基于民主哲学进路的考察
摘 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渊源于马克思对西方自由主义将个人主义绝对化造成多重二元悖论的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的以自由人联合体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民主理论。同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人民民主在三个层面的创新发展,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实现了对物化逻辑和资本控制的超越;以“全过程”制度保障,实现了对民主周期性形式参与的制度超越;以“高效能”治理能力,实现了对民主“失灵”的质量超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自由人联合体;个人主义;二元对立

殷文贵,王 岩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理想共同体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摘 要:千百年来,基于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西方思想家向世人勾勒了诸多尽善尽美的人类理想共同体蓝图。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的缺陷,这些人类理想共同体蓝图最终都遭遇了空想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南,回归生活世界,拓展了思考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新视野;立足现实的人,迎合了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规定;依靠人民群众,提供了克服“虚幻的共同体”的新动力;坚持“五位一体”,开辟了迈向“真正的共同体”的新道路。在此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西方理想共同体蓝图的革命性变革和现实性超越,推动了人类理想共同体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关键词:人类理想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唯物主义;生活世界;现实的人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杜晶晶,郝喜玲
数字创业背景下创业机会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摘 要:作为创业研究领域的核心构念,创业机会研究长久存在争论。在回顾创业机会研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总结创业机会研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数字创业研究的兴起,描述了情境变化对于创业机会研究的挑战。接下来,从“人与机会关系”的研究范式入手,结合“数字创业机会”和“数字创业者”两方面综述了数字创业背景下创业机会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从机会研究出发来探讨数字创业的过程与规律,在情境化数字创业理论的同时,推动“人与机会关系”的研究范式在新形势下向前发展。                  
关键词:创业机会;数字创业;数字生态系统;数字创业机会;数字创业者

刘   堃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热点研究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作为气候治理的行动派,我国正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用共词分析法聚焦我国近三年来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政策目标热点和政策手段热点。结果表明:我国现有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目标明确、手段多样;其中,碳达峰碳中和是核心目标,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抓手,绿色金融和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总体而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1+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但仍需逐步完善,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制定领域。
关键词:气候变化;政策热点;共词分析;碳达峰碳中和

周荣超
数字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一种新思维
摘 要:现代供应链的流程优化、绿色供应链的战略意识与数字供应链的精准治理是目前研究供应链的三个层面。数字供应链作为一种智能化的精准思维,能够通过确切数据计算更好满足用户需求与治理需要。数字化转型中,需要管理者继续“舞动”供应链来有效应对各种显性与隐性风险。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突发事件,都可以从数字供应链思维中寻找到新的有效的应对方法。业化时代借助结构化数据和纵向科层制实现科学管理;信息化时代通过处理半结构化数据和网络化组织进行实时控制;数字化时代依托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等数字治理技术克服信任危机。智能革命态势下,管理者需要通过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危机前置化处理水平,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供应链;应急管理;新思维

孙   汀,李同昇
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内涵与策略分析
摘 要:基于对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的梳理与总结,采用布尔迪厄资本理论框架深度剖析了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运作机制,具体刻画其演化过程。发现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本质即为城市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相互转化积累的过程;文化发展战略的运作以文化资本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条件;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则是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运作的重要基础,且经济资本为战略运作的核心策略和资本积累的主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城市发展;文化战略;资本理论;文化创意产业

       法学研究                    

刘练军
荣誉权:一项旨在维护自尊的权利
摘 要:多数学者都将荣誉理解为一种来自单位组织的正式评价,把荣誉权界定为民事主体对其获得的荣誉及其利益所享有的保持和支配的身份权。然而,荣誉概念所表达的价值内涵是人的自尊需要,而不是来自他人与社会的尊重。是故,荣誉权的本质不在于保持外在的荣誉称号,它应当是一项旨在维护人之自尊的权利。在荣誉权纠纷案中判断侵权与否的标准在于:一方的自尊是否因对方的不当行为而受到侵害;一旦侵害事实能够被证明,那受害方应当获得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但对获得的荣誉称号没有记载或记载错误的,并不构成荣誉权侵害,因为该行为所针对的是外在的荣誉称号,而非当事人的内在自尊。
关键词:荣誉;自尊;荣誉权;荣誉称号;精神赔偿
甲楠
新时代检察权宪法定位省思
摘 要:检察权的性质与地位问题事关检察制度的根本和发展方向,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长期存在争论,对此可从法教义学和功能主义理论视角进行检视。检察权是一种具有独立的宪法地位和法律监督功能的国家权力;检察权地位具有独立性,其内涵多元,包括“四大权能”,即“诉讼权能”“诉讼监督权能”“审查权能”“侦查调查权能”。正确把握新时代检察权的意蕴,有助于推动“四大检察”充分发展,提升检察权的法律监督质效。
关键词:人民检察院;检察权;宪法定位;法律监督;“四大权能”

李   硕
食品安全领域“知假买假”问题再讨论
摘 要:“知假买假”行为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是近年来学界争议颇多的话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概念的描述不应否认食品安全领域“知假买假”者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权主体地位。《食品安全法》应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特别法,因此在食品安全相关案件中,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和《食品药品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惩罚性赔偿应以“明知”为前提,且不能将损害作为构成要件,“知假买假”者既有通过索赔以营利的一面,也有监督食品安全以保障公益的一面。因此,彻底取消和打压“知假买假”者的“一刀切”行为并不合理。“知假买假”者在正确的制度设计与法律规制下,可以依法有序地开展维权和监督,达成政府监管—社会共治的良性运行体制。
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知假买假”;惩罚性赔偿

李延舜
隐私确权的个人维度与社会维度
摘 要:信息隐私领域的“自决”与“控制”理论影响隐私权研究,并体现在法律文本中。然而,个人信息与主体之关联性及隐私之重要性绝不意味着隐私权的主观化。通过对隐私的个人维度和社会维度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隐私权的研究进路是个人主义的,研究起点和终点都落脚于个人,但关于隐私标准、公民隐私期待的合理性判断以及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与调和却都体现社群主义的观点。说到底,隐私权是一个彰显“程度”判断的问题,它并非“全有”或“全无”。个人隐私要上升到隐私权保护,需要与社会隐私观相契合,同时在多元价值间作出精心安排,才能预期自由、开放的社会。
关键词:隐私权;个人主义;社会隐私观;隐私合理期待

       文学研究                    

高   玉
余华长篇小说新作《文城》的承续与创新
摘 要:余华长篇小说《文城》综合了余华20世纪8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先锋性和90年代长篇小说 “回归”现实主义的传统性,既有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探索,又有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极高的可读性。《文城》的内容既有“生活的现实”,又有“文学的现实”,其“现实”是“虚伪”与“真实”的混合。与余华其他长篇小说相比,《文城》的时代与历史、现实与想象、虚构与真实的“并存”更为自然无痕。小说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内部是统一的,相互之间却是分裂的,但这种分裂在余华创作的整体上却实现了某种统一性,也即先锋的余华与“回归”的余华在这部小说中实现了统一。《文城》在书写血腥、暴力、死亡上,在语言诗性上,在人物对话书写上都承续了余华小说的一贯风格,但在主题、结构、题材、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又有比较大的变化,具有新的开拓意义。
关键词:余华;《文城》; 现实;先锋;传统

袁   喆
探索亚洲文学阐释系统的新向度——以王和达《亚洲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为鉴
摘 要: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然经过亚洲文学系统的诠释,因而探索以中国视角为向度的亚洲文学阐释系统能够完善世界文学研究体系。《亚洲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是由东欧学者王和达等人集体编撰、分析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背景下各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著作。借鉴该著作的文学研究系统,能够以文学意识形态功能为框架,即审美意识形态引导的社会意识反映系统,关涉社会生产、生活与制度运行发展的文学阐释机制;以唯物史观的民族发展史为内容,即结合共时和历时的双重结构视野,书写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互动关系的历史;以中外文学互动发展为宗旨,即以变异学的理论方法构筑世界文学交流影响的动态阐释系统。最终,探索一条以中国为起点,以世界文学为终点的、由内向外的文学研究路径。
关键词:亚洲文学;中国文学;变异学;唯物史观;王和达

孙天琪
佐藤春夫传统回归意识下的佛教认知
摘 要:佐藤春夫作为耽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昭和时期的日本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通过佛教视角探寻救赎的出路则成为该时期佐藤春夫文学的主题。在此期间,其文学中的佛教认知是基于对日本净土宗鼻祖法然的崇拜和传统回归意识展开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连载于《东京日日新闻》的《掬水谭:法然上人别传》。该作品在推崇法然思想的同时,以平安末期之动荡不安影射昭和时期的日本社会。其中,法然思想的民族属性和传统价值正是佐藤春夫在昭和时期透过佛教回望古典、强调传统精神的根本要因。作为耽美主义、“日本浪漫派”代表作家的佐藤春夫,其传统回归意识下的佛教认知在彰显独特个性的同时,亦反映了昭和时期日本文坛的时代共性。
关键词:佛教认知;传统回归;法然崇拜;日本传统精神

高继海,赵  昕
形塑与重塑:理查三世形象变迁研究
摘 要:几百年来诸多文人墨客以理查三世为蓝本创作无数不朽名篇,从托马斯·莫尔笔下的驼背暴君到威廉·莎士比亚剧中的杀人恶魔,再到当代历史小说家菲利帕·格里高利作品中虽不完美但也是在动荡年代不得不上位的正常人。本文试图对理查三世及其统治时期追本溯源,并结合经典莎剧《理查三世》《亨利六世》和格里高利的当代小说《白王后》来探究理查三世的形象转变之路径。但本文追寻理查三世形象转变之路并不为证明理查三世无辜与否,只为发现不同时期作家如何以各自独特迥异的方式展示创作思想,如何建构、重构以及解构理查三世这一经典的历史人物形象,以期当今读者能在历史真相问题上持一种开放心态。
关键词:理查三世;托马斯·莫尔;威廉·莎士比亚;菲利帕·格里高利;形象变迁

袁   娜,何云波

困己之局:《莫菲》中的国际象棋叙事

摘 要:在贝克特小说《莫菲》中,国际象棋具有不容忽视的叙事功能,影响了人物、空间及叙事进程三个叙事核心要素。《莫菲》的核心是困境意识,表现为三个方面:身体困境、空间困境及交流困境,其中又以交流困境最为关键。贝克特创造性地采用了国际象棋来建构小说的困境意识,包括三个层面:身体层面上,莫菲与“镜像自我”安东先生通过下棋交流,二人的对局具有自我搏斗的含义;空间层面上,国际象棋游戏的封闭空间与莫菲的生存空间都有一种异质性,且故事空间的冲突表征了人物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矛盾存在;交流层面上,小说以一局棋谱解释了主要人物无法交流的困境,引导读者对人物及事件做出判断。小说中的国际象棋既是人物在无法交流之处的交流,也暗含理性与非理性对话的无法达成。

关键词:《莫菲》; 困境; 国际象棋; 叙事


蔡亚平
论清初涉海小说创作的崇实倾向
摘 要:清初与海洋文化关系密切的小说中,有不少作品关注明清时期社会现实,体现出崇实创作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此角度而言,这些小说在以下三方面最具代表性:一是对清初禁海与迁界令的反映,二是关于明清时期舆榇出使海外的书写,三是抗倭叙事在小说中的神魔化呈现。对其进行梳理,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和研究清初小说,了解当时特定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潮;另一方面也可为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的建构提供支持和视角。
关键词:清初;涉海小说;关注现实;创作倾向

       艺术研究                    

冯   亚,孟云飞
钱学森的艺术与科技结合思想及当代启示
摘 要:从钱学森留存的丰富文献中梳理他在艺术与科技结合方面的贡献:钱学森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关注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与创新。他从思维科学的角度,以系统论为指导分析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意义、方法和策略。钱学森的艺术与科技思想对于当代文艺事业的超前预判、探寻人类形象思维的奥秘以及高校交叉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钱学森;艺术与科技;思维科学;系统论

张   敏,武新军
由“诗”到“歌” ———论延安歌唱媒介转换对“新诗大众化”的推进
摘 要:延安歌唱通过文字媒介向口头媒介的转换,激活诗歌发展本身内蕴的“歌唱性”,打破了“诗乐分途”的理论束缚,推进了新诗大众化的实践进程;它遵循了工农大众在劳动中“一呼一吸”的生理机制及其所产生的身体节奏,紧紧贴近大众的物质生产、日常生活与情感逻辑,使得“诗歌”终于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由于转换为口头媒介,延安歌唱反而巧妙地解决了唱词中书面语与口语的纠结、普通话与方言的缠绕,生产出一种源自民间、能够交还民间并被大众真正接纳的抒情话语方式。
关键词:延安歌唱;新诗大众化;媒介转换

       语言学研究                    

李   芳
个体量词“把”的来源辨析
摘 要:名量词“把”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量词,通常有集合与个体两种用法。集合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容器与容纳物的关系,个体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动作与对象的关系,从语义关系的角度看两者并不具备孳乳的条件,且两者在泛化方式上亦不相同。对个体量词“把”与动词来源的个体量词“乘、张、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与名词的语义关系及泛化方式上均存在平行性,并且在具有量词的语言中,由操作动词向个体量词的演变是一种常见的演变模式。“把”由动词发展成为个体量词,主要基于句法转喻也即转指,转指的必要条件是“把”不存在可以支配的受事。
关键词:“把”;个体量词;集合量词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李宝贵,庄瑶瑶
中文纳入非洲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的特征、挑战与路径
摘 要: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以国别研究为基础,从中提炼和归纳特定国家和区域中文教育发展的共性和特性问题,进而建构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理论体系以指导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实践。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中文纳入非洲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缺少政策支持、发展基础薄弱、语言环境复杂、中文教育结构失衡等突出挑战,优化纳入路径应以包容性发展为立足点,加强政策对接,发挥领域优势,优化产品供给,助力中文在非洲国家实现有效纳入。
关键词:非洲国家;中文教育;国民教育体系

       编辑学研究                    

何云峰
学术期刊发表的伦理视角
摘 要:在出版伦理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发表必须既重视普遍的出版伦理,也重视学术期刊发表的特殊伦理。学术期刊发表涉及最前沿的知识创新,直接关系到知识生产,对它进行伦理规制的意义不容置疑。学术期刊发表作为出版的一种类型,在贯彻普遍的出版伦理和其自身独特的伦理标准两个方面都应该有所作为。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发表伦理面临一定的困境,最主要的是各方总体上对学术期刊本身的认知尚未达到一定高度,存在共识不足的问题。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针对相关各方提出不同的伦理标准。学术期刊发表的主体大致包括学术期刊从业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学者和作者)、学术期刊评价机构、学术期刊管理者等,他们各有不同的基本伦理标准。鉴于伦理标准都是原则层面的要求,体现应然之义,这些标准必须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规范,如此才能切实得到践行,并发挥规制作用。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发表;伦理标准;知识增长;知识生产

张志强
学术期刊何以高质量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以学术期刊评价为中心
摘 要:学术期刊评价对学术期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过去30年,政府以质量评估为工作重心的管理行为向以资金资助为主的“牵引型”服务模式转型,以双核心为主的核心期刊评价成为行业主导性力量;政府与市场“双失灵”,核心期刊评价处在“自发有为”状态。现在,核心期刊评价功能异化导致学术期刊发展功能“错位”,学术期刊生态失序,并与高质量发展形成悖论。未来,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重构,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改变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参考系”;要走出评价体系建设中的“国际化”怪圈与本土化“全评价”困局。同时,政府要包容专业研究机构核心期刊评价,还要“发声”进行纠偏;要坚决否定“以刊评文”的简单做法,消除导致核心期刊评价“异化”的关键变量;政府还要重拾学术期刊质量“评估”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评价;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建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