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你的法律服务产品,客户不买账,团队用不了?

马慧强 新则 2022-03-31


# 新则 · 观察 #

 

如今,越来越多的律师团队开始尝试打造法律服务产品,却发现做出来的产品团队不适用,客户不买账。如何精准匹配已有业务,顺利触达客户?这篇文章从模式创新、方法论、细节体验,分享了如何打造一款可持续的法律服务产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 | 马慧强
本文由作者向新则独家供稿
 
学习2小时直播课程,下载了法律服务产品方法论的PDF文档,知道了定位理论、客户画像、体验峰值、终值理论,以为理解了方法论,结果做起来,手忙脚乱。
 
设计团队的法律服务产品,律师看了微信公众号类似文章推送,“阅读、收藏、运用”三连,效果并不理想。
 
看了其他团队法律服务产品,感觉无非就是清单、模板、文书,结果自己做出来同样的东西,并不实用。
 
这些,其实是对法律服务产品产生了误解。
 
从本质上讲,法律服务产品是一种解决方案,一种价值交换的媒介,律师用各种产品与用户交换价值,通过各类渠道转化,获得客户。
 
因此,能够改善客户服务体验、促进成交的方案,都可以看做是律师提供的一个产品。这也符合产品与服务难舍难分的趋势,对于律师来说,服务即产品,产品是壳,服务是核。
 
只不过,法律服务产品在具体形态方面,有所不同。

第一,APP软件或系统类,如律师团队服务与办公管理系统、定制的智能法律顾问服务软件、律所内部使用的APP。

第二,专项服务类,如争议解决方案、股权专项服务、刑民交叉中的产权保护、企业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范、商业模式设计等专项服务。

第三,辅助类产品,如医疗纠纷年度大数据报告、诉讼服务流程手册、普法读本。

       

 

- 1 -
为什么做不好法律服务产品?

在把无形的服务,变成有形化、流程化、标准的法律服务产品时,如果一开始先想着套成型的方法论,企图用一个又一个方法论,把团队战略、团队品牌、团队业务套进去,这是不现实的。
 
最明显的,就是其他团队有清单、文书范本、问答手册,自己也做清单、文书范本、问答手册。
 
这将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客户不买账、团队用不了、迷信方法论。
 
1. 客户不买账

其他人的方法论,是其他人在一次又一次客户接触中,对客户情况和问题点进行梳理,总结出来的。把其他人的方法论,拿过来使用,套在自己客户身上,无异于削足适履,适得其反。北京、上海的客户咨询习惯,和五六线县城客户咨询习惯,自然不一样。
 
2. 团队用不了

法律服务产品,不管是诉讼类的,还是非诉的产品,最终还是要团队成员去完成、落地。别人的方法论,是结合团队内部情况,经过多次磨合之后,提炼出来的。几十页PPT方法论,不止是一份文档,甚至是几年、几十人归纳总结的。拿过来一份PPT,比如诉讼类案件的流程化操作,没有经过团队磨合,直接使用,反而团队成员协作不方便、内部效率降低。
 
3. 迷信方法论

漏斗模型方法论,不管用,再听课、参加培训,就尝试换AARRR模型。这样,就和公开课、论坛获客效果不好,马上换百度竞价、抖音广告,是一样的方式。其实,可能不是方法管不管用的问题,而是个体陷入了对方法论的迷信。
 
方法论只是中观层面的套路、分析工具,是对以往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在几十页的法律服务产品方法论PPT背后,是看不见的模式创新,是对细节体验的把握。
 
因此,一个优质的法律服务产品,是模式创新的宏观能力、方法论的中观能力、细节体验的微观能力三者叠加。

       


- 2 -
宏观能力:模式创新

几个定位类似的法律服务产品,比如都做股权纠纷的,只是靠改善细节,提升客户问题的响应速度,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依然还是竞争激烈。这时,可以考虑三种方式:突破边界;找到细分市场;提供极致的服务。
 
1. 突破边界

当大家都在民商事领域做业务,少部分律师已经在民事和刑事的结合点,开展刑民交叉业务。除了突破业务边界,还有律师跳出了单一的法律领域,运用“法律+税务”、“法律+心理”、“法律+信托”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多个维度的服务。
 
以劳动法律师为例。传统的劳动法服务集中在劳动合同文本、劳动争议解决等强法律属性事项。现在的劳动法服务领域,企业需要的则是综合性解决方案,既包括了合同文本、劳动争议等强法律事项,还有高管工资结构、高收入人群税收筹划、人员优化调整等弱法律属性事项。企业需求的转变,也意味着需要从“系统”层解决问题,劳动法律师的复合性身份在所难免。
 
2. 找到细分市场

律师行业,逐渐专业化、行业化,这已经是共识。因此,结合自己团队资源,有必要找到细分之处,建立优势。
 
以公司业务为例,在找细分市场时,至少考虑三个关键点。第一,在公司业务领域内,是不是已经足够细分;第二,公司业务领域内,客户群体的质量和数量;第三,自己的竞争优势,例如知名度、法律知识的精通程度。
 
以独角鲸商业律师团队为例。该团队负责人审判经验丰富,审结纠纷类型涵盖与公司有关的纠纷、股权证券信托类纠纷、房地产建工及其他合同类纠纷、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领域,相关民商事案件达到2200余件。

但是,该团队并没有以民商事作为对外宣传的业务范围,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对赌。在对赌这个足够细分的领域,该团队以对赌实务为主题进行外部分享、注册了“对赌实务”公众号、制作了《对赌纠纷问答手册》。
 


3. 提供极致的服务

在某一个领域细分,只是占据了先发优势,依然面临后来者的追赶。当细分领域变成红海,怎么办?除了突破边界,再找新领域之外,就要考虑是否在原有细分领域把服务做到极致。极致服务的实现,则离不开新技术的使用。
 
以海蜂法务为例。海蜂法务以“软件+硬件+自营法务团队”模式,用科技的力量,得到了高于传统服务的市场转化率,截止2019年9月23日,已经实现将客户满意度由行业平均水平50%以上提升至98%以上。在提高服务满意度的同时,海蜂法务的服务成本却是降低了1倍,服务效率提高了1倍。


- 3 -
中观能力:方法论

方法论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分析工具,提供了做法律服务产品的套路。
 
方法论对于律师而言,就像招式与武术。有了招式,不能成为高手,但不至于走火入魔;没有招式,看似挥洒自如,实则乱拳蛮力。
 
律师做法律服务产品,还是离不开常见的方法论。
 
1. 寻找客户,离不开AARRR模型,从客户获取—客户转化—客户留存—客户签约等多个环节,分析客户获取的方法。

从单一节点,变为多个节点,增加分析的维度,也就增加了改善服务质量、设计法律服务产品的可能性。
 
以康达i医团队为例。该团队通过讲课的方式吸引专业的医疗行业协会组织,然后集中给医院授课推广,并且参加医学界的论坛与展览会进行团队宣传。除了在客户获取与转化方面,康达i医团队采用符合客户群体特征的集约式市场推广方式,该团队还开发了“智能法律顾问软件”,向客户交付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法律服务。这样,康达i医团队通过多个节点,向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法律服务。
 
2. 分析客户,离不开用户画像,多维度建立标签,提供符合客户需要的服务。

没有用户画像,容易陷入误区:给钱的,都是客户。给客户做画像,一方面是对服务过程的记录,便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是在为服务后续客户,提供产品研发的第一手客户数据。有了数据之后,还要注意对客户信息的使用。只有流动起来的客户信息才是数据,只存不用的客户信息,属于沉睡的档案,经由复杂流程才能拼全的数据也就等于没有数据。解决了客户信息这样的数据问题,律师的服务半径才能持续不断扩大。
 
以盛廷律师事务所为例。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团队对于庞杂的客户咨询数据,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如电话量、人工接听量、接听率,并对不同客户进行电话数字标记筛选。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有效筛选出优质客户,建立委托,提供服务。
 
3. 提供服务,离不开服务体验地图、服务的终值峰值定律、流程化。

有了服务体验地图,也就知道了从咨询、签约到服务、续约的全流程;有了服务的终值峰值定律,才能在团队人手有限情况下,把法律服务方案变为客户满意的服务感知;有了流程化,也就有了把控诉讼方案、文书质量的可能性,避免团队内部一个成员一个服务水准,最终对外输出高质量的服务。
 
以动态股权法律服务产品为例。该团队从蚂蚁金服制作用户体验地图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灵感,将“动态股权法律服务产品V 2.0升级”为“动态股权法律服务产品V3.0”。这样,该团队不仅完成法律服务产品的升级迭代,还赋予了产品灵魂,强化了服务的属性。使用用户体验地图,也可以获得法律之外的更多信息,比如客户的工作习惯、某个阶段的重点需求、客户画像。


- 4 -
微观能力:细节体验

有了创新的模式,知道套路,最终还要变为现实,从模式、方法论转换为可感知的法律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就离不开对服务细节的感知。毕竟,客户感知到的价值,才是律师提供的价值。
 
在律师专业人士的视角,向客户提供咨询,股权纠纷,法律专业知识是类似的,但是客户体验却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律师设计法律服务产品时,跳出知识的“诅咒”,从法律专业视角转换为产品视角,除了法律专业知识以外,还要考虑其他的细节。

以股权纠纷问答手册为例。对于律师而言,股份纠纷的成因、法律规定、典型案例、防范建议,是主要内容。这些法律内容,只是解决客户问题的功能性产品。但,这不是客户最关心的。如同病人去看医生,病因不是最主要的,听得懂的解决方法是病人关心的。
 
专业法律知识,要传达给客户,除了法律以外,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律师团队介绍、手册目录、配图质量、文字大小和字体、流程图的配置、纸张质量、封皮封面。
 
从法律角度,这些文字、图片的设计,似乎无关紧要。但,其实不然。这就像鸡蛋,在普通人眼里,没什么区别;但是在画家眼里,鸡蛋有很多细节的不同。
 
即使是同一版本股权纠纷问答手册,在不同人眼里,从法律角度、产品角度、客户角度,都会有不一样的评价。而这些评价,都是细节的一部分。律师需要做的是,在诸多评价中进行取舍,按照优先级,结合现有人力、物力资源,先做权重最大的;进行选择之后,有取舍的进行设计。这与视而不见,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细致入微后的权衡,后者是对客户的傲慢。
 
给客户用的普法读本,微观体验能好到什么程度?康达i医团队专门聘请漫画师,将医疗纠纷案例、枯燥、难懂的法律知识变成轻松诙谐的漫画,并且在每章结尾设置了医疗法律问题的Q&A问答环节。


结语

设计法律服务产品,使用方法论,能够借鉴经验,有清晰的分析工具。只不过,律师还要有宏观能力,从模式创新的角度看待已有业务,运用细节的微观体验,抓住触达客户的关键节点,最终打造可持续的法律服务产品。

- End -


如果您对法律实务问题有所思考,

对律师行业发展有所观察,

欢迎来稿(微信号hcjae9)与我们分享。




# 推荐阅读 #


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