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里,我们接触了很多律师团队。合作过的团队越多,我们越是发现,那些创收过千万的团队,在团队负责人以及团队的状态上,其实存在很多共同点。今天就从我们观察到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那些创收过千万的律师团队,到底做对了哪些事情。下图代表了律师团队的发展过程,蓝色曲线是基础业务,也叫第一曲线;红色曲线是增长业务,也叫第二曲线。当基础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白色虚线位置),增速放缓,这时团队就可以开始发展第二曲线了。厉害的律所主任或团队负责人,都具备极强的行业趋势洞察力,能准确地找到发展的“第二曲线”。如何寻找“第二曲线”?关键要看自己的机会、资源和能力。机会,即对市场趋势的洞悉。举个例子:与我们合作的一家律师团队,基础业务一直是金融、类金融机构的高端商事诉讼业务。在作业过程中,他们敏锐发现,资本市场其实也存在很多高端争议解决的业务机会,这就为团队的增长业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搭团队、建班子,未来还可以在资本市场中切入非诉法律服务。资源,即客户构成,可以理解为渠道和服务的客户圈层。如果你原本做的就是高端商事诉讼,那么能够接触到的也是高净值的大客户,他们的需求往往都是综合性的。通过挖掘他们的其他法律服务需求,就有可能发现第二曲线。北京的C律师从民商争议解决业务直接跨入了刑事领域,跨度非常大。之所以能跨“成”,是因为客户类型没有太大调整。原有的企业客户如今涉及到了经济犯罪、商业犯罪的风险,为律师提供了新的业务机会;而在经济犯罪、商业犯罪的业务基础上,更加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将证券资本市场相关犯罪作为孵化业务,进一步扩大了业务领域。这就是能力迁移。第一,几乎没有能力短板,无论是拿客户、做业务还是带团队;第二,洞察客户真实需求。这是找到“第二曲线”的关键,只有把握住市场趋势、客户需求,才能找准团队的业务发展方向;第三,会报价。不是指“报低价”,而是能够报出一个既让客户愿意付费,又符合团队最大利益的恰当价格。在上述三个特点中,我想详细讲讲什么叫做洞察客户需求。对于团队负责人而言,不仅自身专业能力要强,同时更多地承担着创收的任务。因此,他必须做“客户律师”而不仅仅是“业务律师”。客户律师是指本身是业务能手,但更侧重市场和客户的律师。在我们接触的律师团队中,很多团队负责人确实很辛苦,团队增长较快或团队状态较好的时期,负责人都将70%以上的精力投入到了客户拓展和维系上。要做好一名“客户律师”,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第一,需求把握要强;第二,具备服务意识;第三,能够给出解决方案。一方面,只有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才能帮助客户真正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合作是基于双方需求产生的结果,谁的需求更强,谁就应该更主动。律师作为需求更强的一方,应该表现得更主动一点,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客户找上门。比如在拓展业务时,负责人可以主动告诉客户:我们最近拓展了哪些新业务,您可以了解哪些相关情况,期待有机会合作。这样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客户恰好有这类业务需求,就可以继续沟通;另一种是客户虽然暂时没有业务需求,但他知道了你能做这类业务。最重要的是跟进。当我们了解了客户需求且有初步方案之后,一定不要只顾着跟客户寒暄,而是要和他约一个具体的时间见面聊天。哪怕客户拒绝你,再约其他时间就好了,千万不要说“下次再约”或者“改天再约”,要通过主动邀约来传递需求。同理,为什么很多律所做的市场活动转化效果不好,因为最关键的步骤“跟踪”没有做好。一场活动的链条应该是:见面-需求-方案-见面。邀请目标客户参加活动,本身就制造了一次见面机会;在活动上,要细心观察,做笔记、加微信、要ppt……这些可能都是客户表达需求的潜在信号;了解客户需求后,就可以准备一个初步方案,再约时间拜访客户,将需求落地。很多律师团队的组织架构,如上图所示,往往是一群合伙人带着一群助理干活,中层缺失。这种结构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合伙人错配,二是缺少核心骨干。合伙人应当是创收能力强、业务能力强或综合能力强的律师,而有些可以配合工作、但不能独当一面的律师,其实不应被称作合伙人,而是团队的核心骨干。以我们合作的一家律所为例,金字塔尖由5位能带来创收的权益合伙人组成;下一层是7位合伙人,他们分别是某个部门的负责人,能够独当一面;再下一层是19位执业律师,合伙人带着他们做业务,未来有晋升为合伙人的空间;最下层是助理和实习律师。提到人员结构,就涉及到“分配”的问题。我之前也提到过,“怎么分钱”这件事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一增遮百丑”。团队在增长,大家自然都能分到钱。我们有两家合作团队,他们做的业务一模一样,但分配方式却完全不同,这并不影响两家团队都发展得很好。因此,分配解决不了发展问题。要获得长足发展,保持增长是第一位;第二,确定分配规则,不要改来改去;第三,齐心协力;第四,负责人要足够强。具体该如何分配,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来看。宏观上,看整体成本构成;中观上,看各个小组的成本、业务和办案量;微观上,再考虑具体的业务利润。测算好这些财务数据,再与合伙人反复沟通,才能最终得出分配方案。第一,律师的总薪酬。不同的业务构成,律师总薪酬的占比也不同,非诉或常法业务的成本会稍高一些,但也要尽量控制在30%以下。从我们的视角来看,25%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第二,剩余利润。这是合伙人之间的分配比例,控制在45%左右比较合理。很多团队在30%乃至以下,其实是团队负责人让利了。所以,25%的律师总薪酬,45%的剩余利润,是相对合理的成本构成。另一个分配原则是:创收高,比例高。虽然业务承办、管理等指标也很重要,但分配的核心还是创收。很多创收过千万的团队有一个特点,就是手里握着一些大客户,能够收得上高价,这就意味着团队需要很深的人脉积累和极强的综合能力。服务大客户,表示团队负责人要树口碑、立品牌;客单价高,意味着法律服务市场的客户需求更加综合。当外部环境出现问题,小客户的法律服务需求、付费能力都会降低,但大客户由于需求综合且复杂,法律服务反而成为必备和刚需。因此,从长期主义的角度来看,大客户、标杆客户、头部客户会更加重要。在选人用人上,高创收的团队普遍魄力强、格局大,并且愿意花时间在挑选合适的人才上,甚至常常是团队负责人亲自选人,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最好的人选。在团队开拓新业务领域时,与其花精力培养年轻人,不如直接在市场上挖掘现有人才。此外,常常有团队负责人跟我说招不到人。我会问他们:你在这件事上花了多少时间?你认为这件事的优先级有多高?人才是被筛选出来的,只有花足够多的心思,见到足够多的人才,才能找到合适的。创收高的团队负责人,既要做好战略规划,还要做好战略拆解。业务重点决定增长方向,增长方向决定运营策略。我们合作的团队在年初时都会做如下拆解:要做哪些业务、如何定创收目标、如何将目标拆解成具体的活动、活动要覆盖多少人、包含多少潜客、最终转化成多少业务量等等。第一,目标清晰,清楚最终要达成的结果;第二,路径清晰,知道达成目标需要做哪些事;第三,拆解清晰,对具体业务再做拆解。假如你今年的创收目标是1000万,如果简单拆分成每个月至少完成80万的目标,最终很可能实现不了。而在拆解的逻辑下,假设团队每5个客户能够产生1个合作,50个合作就能收到1000万。那么,1000万的财务目标=5个客户×52周×1/5的转化率×1000/50的平均客单价——最后拆解下来的任务就是每周见至少5个客户。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假如本周见了5个客户,但目标却没达成,复盘时更容易发现问题:是客户数定少了,还是客单价定高了?只有分析出具体原因,才能做出进一步的改进。我很喜欢刘润老师的一句话:“创业活动当中,只有5%的时间用来建构商业模式、战略规划,和分配胜利果实,剩下95%的时间都是为了实现战略而进行的艰苦工作。”我们身边很多创收高的团队负责人几乎不休息,常常工作到深夜,因为往往市场拓展、客户维系、团队管理、业务办理等等工作必须负责人亲力亲为,甚至,很多刑事领域的大案、要案,客户就是点名要负责人来做。所以,某个团队创收很高,不要认为这是运营、推广带来的成功,而要明白他们背后付出了多少辛苦。创收千万以上的团队负责人有洞察市场、判断趋势的能力;做客户律师意味着要懂客户、懂业务,能够真切地找到客户的元需求;团队要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分配方式,并尽量保证创收高的人的利益;做大客户以及高客单价需要很深的人脉积累和极强的综合能力;明确目标和规划,做到目标清晰、路径清晰、拆解清晰;更多团队发展、管理以及薪酬分配的问题,欢迎加我微信交流。
团队管理有哪些心法?5月30日(下周一)晚上8点,新则合伙人宋亨与你一起聊聊「律师团队内部管理的十大原则」。直播不可回看,欢迎扫码预约。
↓↓↓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