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疫情时代,律师行业的“变”与“不变”

李向君 新则 2023-05-18


疫情三年,很多行业的发展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律师行业亦是如此。其中,发生变化的原因既有疫情外部催化的作用,也有律师行业发展规律使然的内部原因。笔者将针对上述现象,根据自身的行业经验总结出疫情期间律师行业的“变”与“不变”。

文 | 李向君 河南国银律师事务所律师
本文由作者向新则独家供稿

2022年初制定了十件大事,过了年,忽然发现,能顺利出门是最大的事.......

疫情三年,在诸多的不确定中,很多人的生活轨迹被迫改变,很多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变化。对律师行业而言,既有行业发展规律使然的“内因”变化,也有被疫情加速或催化的“外因”变化。

2022年1月24日,春节前夕,司法部官网发布了《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其中关于律师行业规模预测令人瞩目:2025年全国执业律师将达到75万人,每年递增10%左右,以此增长速度,2030年将突破100万.......这个消息迅速被刷屏,成了过年酒桌上同行谈论最多的话题。

随着法律服务百万体量的到来,市场规模超过千亿级,法律服务由行业向产业化发展,是业态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这是律师行业恢复重建40余年的成果,同时也意味着越来越内卷,律师之间与律所之间争夺也将更加激烈。

如果说,律师之间的竞争意味着能不能拿到案件,律所之间的竞争则是“生死存亡”。

尤其是三年疫情考验,多地多点爆发,以月为单位的长时间“静态管理”,不少律师整理仪容走出家门,忽然发现错过了春天,夏天已经来了。有些律师6月份才开张,上半年几乎颗粒无收,创收惨淡。朋友圈流出某律协4月份一份“温馨提示”,提醒各律所主任,要准确预估情势,合理控制成本,避免不当扩张,以避免入不敷出的情况。这就几乎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但在全面过紧日子的当下,似乎又很正常。


我们所处的世界确实“变”了,行业随之而“变”。

1. 传统律师业务开展方式受到影响

需要面对面交流的,因封控出不来门,需要出差的,因各地疫情政策不同,寸步难行,很多活动被迫转为线上,如此一来势必影响当事人委托意愿,进而影响律师的整体业务量。

2. 当事人支付律师费的意愿和能力下降

因受疫情影响,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停产停业状态,收入下降,律师费预算大大降低,能不请就不请,就是必须请费用也砍不少。还有为了维系岌岌可危的业务,不轻易通过“打官司”得罪客户,能和客户不撕破脸皮就委曲求全“活”下去,法律需求进一步降低。

3. 法律服务效果打折扣

因疫情防控,线上立案、线上开庭成为常态,原本能取到的证据可能因无法现场去取而作罢,能到场的证人可能也无法到场作证而放弃......凡此种种,很多需要“面对面”“到场”进行的事务都被“线上”取代,导致服务效果不同程度打折扣,客户体验因此受影响,也进一步影响继续请律师的打算。

在这极其不利的环境下,很多律所背着“高房租”的包袱艰难前行,有些小所无法支撑无奈“注销”,或把办公室悄悄搬到便宜点的地方,或减员以渡难关。可以说疫情之下整体行业都“不景气”。

撇开疫情影响,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变化更深刻且全面,就是市场变了,客户变了,客户找律师的方式和逻辑变了。以前最受欢迎的获客方式现在行不通了,以前不起眼的渠道“热”起来,涌现短视频、小红书、直播间里的律师越来越多,以崭新的形式活出崭新的样子,令人不可小觑。

同时,律师行业又迸发不一样的生机,涌现不少新现象。

真应了这句话“杀不死我的,都将让我变得更强大”,在愁云惨淡中,律师行业“创新不断”。大的方面,律师行业产业化初见端倪,律所组织分工化和律师业务精细化持续进行,想扩大规模,开分所的继续开。还有更微观的现象,比如:直播的爆发、线上服务继续增长、“中台”建设、“运营”兴起,法律行业“产业化”、服务内容“产品化”、服务主体“团队化”、业务导入“流量化”、服务手段“数字化”、服务模式“运营化”.......

放眼望去,行业随机应变可圈可点,求生欲满满,值得细细琢磨。


- 1 -
我所观察到的律所管理之“变”

变化1 
理念层面:律所管理变重要了。

律所需要管理吗?律所管理重要吗?律所管理会产生怎么样的价值?

这三个灵魂之问,有人觉得有点多余:这还用问吗?不,要问,因为答案可能非常不一样。

对有些律所来说,有水有电有网,律所能开门,就万事大吉。前台要吗?财务要吗?行政要吗?有的答案可能不需要,公章有人保管,办理手续找到人就行,或者实习律师兼职,或者一人兼数职。管理?不一定非要吧?

看,这就是当下有些律所的现实,行政管理非必要,非重要,“虚无化”。

当然,对有些律所来说,诸多岗位不仅专职,还多人配置,定岗定人,职责分明,律师的感知自然不一样。

律所管理有了,进一步,放到什么位置又大大不同,因为放在什么位置,就产生什么价值。

如果律所管理是“打酱油”,自然就是“打酱油”价值,如果放在“打杂”位置,自然是“打杂”的作用,如果放在更重要的“战略分解者和经营执行者”位置,自然产生更大价值。

“律所管理变重要了”,这个变化在很多律所都可以看到。

变化2:
配置层面:律所管理逐渐“三化”——专人化、专职化和职业化。

大家都知道,多一个行政人员,多一份人工费用,行政岗位配置人员多,费用自然多。所以,基于压缩费用的考虑,一人兼多职是很多律所的选择,但也有更多的律所走向“三化”——专人化、专职化和职业化。律所职业经理人登上律师管理的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变化3:
需求层面:律师对律所管理的要求变高了。

常规的律所管理,多限于行政服务:办手续、交钱领钱、举行活动等等。而眼下,随着律师对管理的需求越来越高,行政服务也越来越升级。大中台建设逐渐被更多律所接受,服务“前置”,服务“赋能”,新媒体兴起,品牌“赋能”等新内容不断出现,以满足律师更高的服务需求。总之,律所管理从传统到创新,从粗放到精细,不断升级。

变化4:
技术层面:数字化等工具出现了。

以前管理纯靠人,现在不行了,随着法律科技公司的入场,一系列“神器”出现了。不说常见的OA系统实现案件管理的纯线上实现,还有更精细的知识管理、客户管理、资源管理、业务管理工具等等纷纷出现。如凯文凯利所说,拥有数据比拥有客户本身更加重要,“数字化”将是下一轮律师发展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上的投资得跟上,别指望骑着马能跑赢汽车。

变化5:律所运营横空出世。

伴随律所管理的升级,律所运营横空出世,从籍籍无名到成为“显学”也就是短短两三年。而看到一家律所“运营十年之路”的分享,不得不感慨先行者的先知先觉,行动之敏捷,变革之果敢。

那么,运营和管理是什么关系?有何区别?在整个律所体系中又居于什么地位?

战略:在远方山头插杆旗;
经营行军地图,指引如何到达山头;
运营和管理:调配好粮草,保持日常行军,一步一步达到山头。

其中,运营偏向“外部”,与客户对接多,拿客户、调配优质团队服务客户、产生持续签单。

管理偏向“内部”,对律师对接多,解除律师的后果之优,实现你服务客户,我服务你”的目标。

不难想象,评判律所的标准很多,未来一定少不了这两项:律所同不同在管理,强不强在运营。


- 2 -
我看到的律所管理之“不变”

法律服务行业是个古老的行业,它存在的基础在于法律服务的专业性和客户对律师的信任性,不管眼下如何“乱花渐欲迷人眼”,其本质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那就是“用你的专业为客户解决问题,提供价值”。专业仍是律所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专业,其他一切的营销口碑宣传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围绕这个“本质”,律所管理的“不变”就来了。

第一个不变:服务好律师。

第二个不变:服务好客户。

如何做?做什么?如何服务好律师?

你把自己当成律师,从加入律所第一天起,问问自己:

1. 律所是否有利于我提高创收?

有一个好品牌的律所做后台,律师出去有面子,开展业务有底气,谈起费用心不虚,自然提高议价能力,提高单次法律服务价格,自然有利于提高创收。

2. 我是否愿意来律所办公?

有的律师很少来律所办公,除非万不得已来办理手续、领取材料等,一般不来,就是来了,也是来去匆匆,办完就走,平时办公室很难看到他的身影,集体活动、会议之类也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虽然不必“以所为家”,但这样若即若离状态,很难说是律师与律所之间该有的样子。

那么,肯定是律所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让他不舒服、不愿意来。

3. 我是否抵抗外所诱惑,不转所?

有些律所常常发愁留不住人,面对律师转所,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太难。

当一个律师要离开律所时,表面或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深层次可能不外乎两种“挣钱受影响”“心里不开心”。如果在律所很温暖、很踏实,就可能拒绝外所伸来的“橄榄枝”,决心与律所齐头并进,不离不弃。反之,就要想着跳所,换平台发展,这一点,律所多找内因,怨不得律师。

有人说律所的成功说到底归功于经营的成功,而管理是经营的一部分。诚如战略家阿诺尔特魏斯曼所说,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依赖于与问题相邻的更高一级的问题的解决。

所以,当管理出问题时,请看更高一级的“经营”,看目标是不是出了问题。当经营出问题时,请看更高一级的“战略”,看方向是不是出了问题。

再分析,这些问题,哪些是战略问题,哪些是经营问题,哪些是管理问题。不同层级的问题需要不同的人来解决,比如需要主任拍板,需要合伙人会议审议,需要管委会讨论,需要监事会出意见,需要律师大会讨论等等。

这样一步步拆解开来,不难找到“律师离开”的原因,也不难找到管理提升的方向。


- 3 -
关于律所管理的三点畅想

1. 能否找到适合行业的管理理论?

跳出行业看行业,不难看到,与其他企业管理相比,我们律师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落后很多。虽说有行业特性,但一定有管理共性,也就是哪些企业管理理论可以引进来用?即便经过改良,以更适应于律所需要,好歹有了能用的理论支撑,以便提升律所整体管理水平。

2. 管理无高低,合适就好。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律所情况不同,采取管理手段不同,不管是“提成制”还是“计点制”亦或“公司制”还是“双轨制”,各有特点,各有适合的土壤,不论高低,效果为王。不要被热词绑架,潮流裹挟,认定一个模式,持续做下去。

如果一个律所气氛和谐、发展平稳、生机勃勃、持续上升,那就是合适的管理,继续发扬。否则不管多华丽的外衣,如果内部动荡不安、外部客户流失,那就是不合适的管理,需要改变。

3. 管理千头万绪,如果只能做三件事,该做什么?

管理是无止境的一件事,可以无限制“精细”下去,但如果时间精力人员有限,只能做三件事,该做什么?我的理解:

第一做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律所最大的资产,所有的成果都依靠人来实现,优秀人才带来的价值不可估量,所以首要做人才的事,引得来,留得住,培养出人才梯队,这是律所持续发展保持向上的最大底气。别担心成为“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会走,那得看看留不住的原因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这是改进的最好时机。

第二做知识管理,作为靠服务吃饭的职业,知识是律所的无形资产,标准文书、成功案例、优质课件、领域业务报告、不断更新的业务成果、齐全的客户信息.......等等都是律师办案不可或缺的武器,助律师一臂之力,事半功倍。

第三做文化建设,如果说人才是律所最大的资产,那么文化就是律所的“魂”,不做“空心”律所,不做“没心没肺”的律所。文化温暖人,感召人,吸引人。没文化的律所,即便空有大规模,也很难持久,一场危机可能就“塌”了。


什么是好律所?评判标准很多,比较一致的是“三看”:

一个律所有多大,看执业律师团队;
一个律所有多强,看服务的客户是谁;
一个律所能走多远,看制度文化建设、人才梯队建设、风险控制和运营管理能力。

总之,管理是门功课,眼下大环境变了,市场变了,客户变了,随机应变,打法得变,手法得变,思维得变,要想做好管理,得多花时间,多找方法,多试错,持续调整,别无他法。

疫情之下,法律行业变化持续且深刻,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观澜知势,看看风往哪里吹。最后以查理.芒格一句话作为结尾:“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那就让我们从“微观”做起吧!


- End -






#大鱼聊天室#

本周四晚上8点大鱼聊天室,本期三人对谈邀请到: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品磊、观韬中茂律师(上海)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邓哲,与大鱼共同探讨「经济下行,AI崛起……青年律师的危机到来了吗?」

欢迎点击预约👇



2月9日(周四)下午,卯年首场新则派·北京瀛和站开启线下报名。瀛和管理合伙人董冬冬主任将与大鱼线下分享:新的时代动力下,律所发展的明天思维与核心能力。


欢迎扫码报名👇


2月15日(周三),上海站「新则派」开启线下报名。申浩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田庭峰将与大鱼线下分享:后疫情时代,律所、团队如何规划自身发展。


欢迎扫码报名👇




大鱼主讲:中国律所规模化趋势解读视频上线,扫码订阅演讲视频,同时获取《2022中国律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报告》纸质版。

↓↓↓




# 推荐阅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