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 基于模式复用技术,实现超大容量光纤传输
封面解析
封面上方所示为一根少模光纤,不同于传统的单模光纤,它能同时支持多个模式的传输,成倍提升通信容量。然而,模分复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模式间的串扰将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借助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接收端予以补偿,方可让通信既有“容量”又有“质量”。
导读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实现“超大容量、超长距离”通信,本文结合了波分复用,模式复用和偏振复用等三种复用技术,并在接收端采用MIMO-TDLMS与MIMO-FDLMS均衡解复用算法,最终实现了80通道两模式双偏振32GBaud 16QAM信号的后FEC无误码传输。
1.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人们对数据的需求量正呈指数级上升趋势,这需要一个强大的通信网络来支撑。
然而,传统的单模光纤传输系统迎来了危机——其容量已日益逼近理论香农极限。于是,基于少/多模光纤的模式复用(MDM)技术映入了学者们的眼帘,它能以模式为自由度同时独立传输多路信号,数倍提升系统容量。然而与此同时,MDM也会在系统中引入差分模式群时延,从而导致脉冲的叠加,形成码间串扰,严重损害通信质量。
得益于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发展,在接收端采用先进的DSP算法可以有效降低噪声和串扰对系统的影响,保证通信的稳定进行。目前,国内对MDM系统的研究仍处于追赶国外的阶段。
2.少模光纤传输系统为了实现未来“超大容量、超长距离”通信的需求,复旦大学余建军教授团队搭建了一个基于少模光纤(FMF)的MDM长距离传输系统。该系统还结合了波分复用(WDM)和偏振复用技术(PDM),并在接收端采用了以多输入多输出(MIMO)均衡解复用算法为核心的DSP流程。实验采用的是能支持六个模式的强耦合渐变型FMF,其中LP11a和LP11b两个简并模被用于实际传输。
实验系统及DSP流程如图1所示。在发送端,两组外腔激光器生成共80路符合ITU-T标准的WDM光载波。随后,由Matlab生成16QAM数字基带信号并加载至任意波形发生器转换为电信号以驱动IQ调制器,并在之后分别对调制后的光载波进行PDM和MDM。
实验搭建了光纤环路来还原长距离传输时的情景,并由声光调制器(AOM)进行控制。在每段环路中,模式复用器将两路单模双偏振信号耦合到LP11a和LP11b两个简并模上,经过单跨50km的FMF传输后,模式解复用器将MDM信号重新解耦合成两路单模信号,以分别进行放大和补偿。如此循环进行,直至满足预设的传输距离。
在接收端,集成相干接收机(ICR)对WDM解复用后的信号进行零差检测,并由同步8 通道示波器捕获进行离线DSP,主要包含色散补偿,时钟恢复,基于时域和频域的MIMO均衡解复用算法,盲相位搜索和判决辅助的最小均方算法(DDLMS)。
本实验结合了3种复用技术,系统中的各种串扰是一个严重问题。每一路接收信号中都会包含其它路的信息,故需要将4路(两个模式×双偏振)接收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均衡,从而恢复出每一路上的数据,完成解复用,符合MIMO模型的特征。时域MIMO-LMS算法的流程如图2所示,每路输入与输出信号之间训练了一个滤波器(共4×4=16个),来模拟它们之间的信道并消除串扰,滤波器系数用LMS算法进行更新。
实验结果表明(图3),在经过500/1000 km的FMF传输后,80通道的两模式双偏振32GBaud 16QAM信号分别能满足LDPC硬判决门限(3.8×10-3@7% HD-FEC)和软判决门限(4.2×10-2@25% SD-FEC),后者所实现的净速率为32×4×2×2×80/(1+0.25)=32.768Tbit/s,无论是传输距离还是系统容量,均属于国内FMF-MDM领域的领先水平。
本文演示了一个基于FMF的WDM-PDM-MDM传输系统,具有长距离、大容量的鲜明特点。在未来的工作中,复旦大学余建军教授团队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提升——增加FMF中能有效利用的模式数,并采用更先进的DSP算法来尝试进行更远、更高阶调制格式的信号传输,为中国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科学编辑 | 雎洲; 余建军
编辑 | 张浩佳
如有光学论文写作/实验笔记经验、绘图工具介绍,或其他优质稿件,欢迎投稿至ioptics@clp.ac.cn。
字数控制在2000-3000字为佳,
稿件一经录用,我们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来稿!
END
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没办法准时收到“爱光学”的文章。为了让您第一时间看到“爱光学”的新鲜推送, 请您:1. 将“爱光学”点亮星标(具体操作见文末)
2. 多给我们点“在看”
点在看联系更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