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博文物 |盛世华彩——三彩狮形烛台
三彩狮形烛台
三彩始创于唐代,是一种施以多种彩釉的低温陶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著称。
唐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从官府到民间都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偶人象马,雕饰如生”,在这种风尚和制度的推动下,作为陪葬明器的三彩器烧制得到了空前发展。
目前,唐三彩制品主要分布在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和洛阳两地。
由于襄阳处在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在历史上形成了著名的南襄隘道和荆襄大道,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汇之所和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在襄阳地区偶尔也有唐三彩器物出土,如枣阳城关的1件狮形烛台和高新区黄家村墓地出土的3水盂、1件粉盒等。其中这件狮形烛台造型别致,色彩斑斓,格外引人注目,现收藏于襄阳市博物馆。
本期,一起了解这件唐三彩狮形烛台。
这件唐三彩狮形烛台于1972年出土,通高15.5厘米。狮子昂首挺立在一束腰形长方器座上。通体施黄、绿釉。狮眼上扬,张口露齿,鬃毛竖卷,尾上卷。狮身背部置一鞍,鞍上置一敞口弧壁烛台。上饰勾连纹。
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体现了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的特点,这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狮形
汉代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神兽”,这一时期的狮子造型为肩生双翼,头上长角。所谓的瑞兽,如“麒麟”、“辟邪”、“天禄”、“狻猊”等都是指狮子。
到了唐代,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和人们视野的开阔,真实的狮子大量传入,其在造型上也就摒弃了神秘色彩。狮子胸部高高突起,前肢直伸,狰狞威严,强健有力,屹立不拔,呈现出强健、饱满、丰腴和比例适当、结构合理且富有人情味、令人喜爱的狮子形象。
这件三彩狮子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文化特色,表现出这个时代人们不可一世、嚣张跋扈的气势和自信自足、舒展自由的情趣。
烛台
烛台是照明器具,指带有尖钉或空穴以托住一支蜡烛的无饰或带饰的器具。烛台的使用早见于春秋时代,《楚辞》中引“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战国时已有各式精制的铜烛台,至三国、两晋时,青瓷烛台便已出现,造型颇多。
这件唐三彩烛台造型实用古朴,施釉均匀,色彩深沉雅致,器座上的那只似狮的神兽安详站立,更增添了器物的华贵韵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 延伸阅读 //
唐三彩是唐朝鼎盛时期的标志,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装饰图案。因此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等文化艺术一样,共同构成了唐王朝文化的主旋律,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唐以前,陶器主要是单色釉,少量双色釉并用。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多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为使釉色温润、光泽、富有流动感,釉料中加入大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
正因为如此,美丽精致的三彩器主要为随葬明器,多陈设、玩具、供器等,而基本不见生活实用器。出土的唐三彩陶器所塑造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大多形神俱佳,既继承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盛唐气象。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宛如我国古代陶瓷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反映了唐代博大精深、光彩照人的辉煌艺术成就。
本文由襄阳市博物馆提供,原文刊于襄阳市博物馆编著的襄阳文物丛书《襄阳瑰宝巡礼》,阅读原文请查阅该书。
襄阳市博物馆
襄阳博物馆
· 开放时间 ·
每周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
(参观者16:00停止入场,16:30离馆)
闭馆时间为每周星期一
(如遇国家法定节假日照常开馆)
· 交通 ·
市区乘1、6、8、13、14、21、24、28
29、307、512、517、536、537路公共汽车到十字街站下车
· TIPS ·
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
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