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经·秦风·蒹葭》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诗经·秦风·蒹葭

作者:佚名  解读:卫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朋友你好,我是卫东。时间真快,不知不觉已经步入六月份了。本月的第一期节目,想带大家回归华夏诗文化的源头,再次感受一下《诗经》的魅力,所以选择了这首耳熟能详的《秦风·蒹葭》。

 

《论语》中,孔子在和弟子讨论《诗三百》时曾经说过,《诗经》有一个功能,就是能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确,《诗经》中记载了大量的植物,据相关学者统计,305篇诗歌中,提及植物名的有135篇之多,记载的植物包括木本类、草本类、蕨类和地衣类,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常见植物名录。

 

中国是一个农耕民族,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各种植物,长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与植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人们对植物的情感,也在先民们日常唱诵的民歌《诗经》中表达出来。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陈、秦、豳(bīn)、魏、唐、郑、卫、邶(bèi)、鄘(yōng)、王、桧(guì)、曹、齐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民间歌谣。秦国在与犬戎等少数民族的征战之中经营立国,因此充满了尚武精神。其篇目中出现的也多是栗、桑、杨等坚硬高大的植物,所以,蒹葭的柔婉在《秦风》中显得很特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蒹葭”,听起来很美,也很有古意。其实,这是一种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植物,芦苇。《本草纲目》中,称初生的芦苇为“葭”,开花前为“芦”,花后结实为“苇”。葭、芦、苇以及蒹、蒹葭等均指芦苇。苍苍、萋萋、采采均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未晞、未已,形容白露未干,点明季节为秋季。湄、涘,则指水边。坻、沚,是水中的小块陆地。

 

深秋的清晨,秋水明净,芦苇苍苍,白露盈盈。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对岸的伊人。可是,无论是“溯洄从之”,逆流而上;还是“溯游从之”,顺流而下,无论如何奋力找寻,伊人都永远可望而不可即。长,跻,右写出了路途的遥远、险阻与曲折迂回。

 

苇叶幽绿,那种色彩的漫延,摇曳在秋季苍茫的霜露中,总是能轻易触到人类最脆弱的神经。所以李白说:“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杜甫说:“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很多人将这首诗解读为情诗,描写男子追求心仪女子时的艰难。《毛诗序》中甚至说,这首诗是为了讽刺秦襄公,因为他不遵循周礼。爱情诗的说法还可以接受,而讽刺之说,就是汉代儒腐的过度解读了。在我看来,这首诗或许表面上是在写爱情,但其中渗透的那种宇宙苍茫,人类面对神秘浩渺的宇宙万物的困惑感和无力感,远远超越了爱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里,王国维分别借用了晏殊和柳永的《蝶恋花》,以及辛弃疾的《青玉案(wǎn)》中的三句词来概括这三种境界。而这首《蒹葭》则与晏殊的那首词在意境上十分相似: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深秋的落叶铺满地面,萧瑟阔大的天地间空无寂寥到只剩一人。这一人登高怀远,追寻着某种无名而又永远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再回头来看这首《蒹葭》,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水边的芦苇从中,透过秋季清晨的迷雾,恍惚间看到远处小岛上的倩影,不管他怎么追寻,那美丽的影子都不曾靠近一点点。体会到的,只有求而不得,若隐若现的惆怅。这种追寻,正象征着人们对万物,对宇宙的追寻和求索。思考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本质,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那神秘而又悠远的宇宙,让人迷惑不解,欲罢不能。


 

芦苇是植物中最柔弱同时又最坚韧的存在,这一点和人十分相似。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因为肉身生老病死的局限而脆弱,因为思想精神有所执着而坚韧。所以,在浩渺的宇宙面前,个体渺小无归的迷离令人哀伤。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在持续不断的追寻。所以,《诗经》给予历代诗人最珍贵的启发在于,明知“道阻且右”、路途艰险,明知结局必然幻灭,却依然有那么多人不畏惧,终其一生,不断追寻着真理。

 

好,今天就到这里,祝大家晚安。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