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资源库: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名作,词作抒发的不是闺怨闲愁,而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时代依托,有了现实性和社会性。因此,《声声慢》堪称千古绝唱。
【诵读】
诵读专家:刘华强(山东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t03231mhmek
【书写】
书写专家:靳永(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x03234vzkmc
【讲解】
讲解专家:宋遂良(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g03230hhf4k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清照的一首著名的词《声声慢》。这个词原来有一个题目叫《秋情》,意指秋天的情怀、秋天的情趣。
北宋的钦宗的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金人占领了边梁,把钦宗、徽宗俘虏到了北方,而战火也把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二十多间文物毁之一炬。李清照不得不走出她的闺房,走出她的书斋,走到流浪逃难同胞的队伍之中,匆忙南下,从江宁转到浙江。而赵明诚因为他母亲去世,他早于李清照南来,事先他把他们精挑的十五车比较有价值的文物辗转地从山东运到江宁,即现在的南京。
一路上,丢失、破坏、偷盗、损毁,到了南京已经所剩不多了。偏偏这个时候,赵明诚突然得病去世,他们没有儿女,来到南方举目无亲,只剩下李清照一个人,偏偏这个时候又碰见两件事情打击她,一件是有人诬告她和金人沟通,说把文物送给了金人,李清照百口莫辩。更要命的是在她四十五、六岁的时候,有一个下级军官张汝舟,因为觑觎李清照的残存的文物故意向李清照示好求爱。
李清照当时也需要一个人的关照,也需要一个肩膀,所以就和他结婚,但结婚以后李清照马上发现这个人是一个肮脏的市侩。李清照容不得,三个月以后就要跟他分手离婚,但宋朝的法律只有丈夫可以休妻子,没有女人休男人的法律。如果妻子要离婚,不管你的对与错,不管你告得成告不成,首先你要坐两年监狱,要服两年刑。那李清照不顾一切,她就是要告,她把张汝舟贪污行为告上去,结果告倒了张汝舟,她自己则在朋友的帮助下坐了九天监狱。从此李清照变得只身一人,举目无亲,云愁雾缠,每天过着以泪洗面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她写下了这首词《声声慢》。
这首词一开始她用了十四个叠字,这是古代从未有人这样写过的,这个叠字压的仄声韵,它短促、突兀、奇兀,这个仄声字在韵脚里面是很善于表达一种悲伤感情的,悲伤、悲壮、悲愤。她这个十四个字的叠韵是符合诗词格律的,念起来我们还是很紧张,很顺畅的,就像一个反复的吟唱,低回徘徊、婉转凄楚,好像听到一个悲伤至极的人在那里偷偷地哭泣倾诉。所以一上来就使我们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寻寻觅觅”是一种茫然无序、惆怅恍惚的一种心境,这跟手足无措接近。寻寻觅觅,寻什么,觅什么?寻找她的过去,寻找她的爱情,寻找她的青春,寻找她的亲人,可是现在“冷冷清清”,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了。于是乎,自己的心情就悲悲惨惨戚戚。
下面“乍暖还寒时候”,秋天应该是乍寒还暖,而为何这里是乍暖还寒?根据于银柏先生的解释,这是写一天的早晨,早晨八九点钟,太阳出来了,驱散了寒意,有一点暖意,这是乍暖,但是还会寒下去,说明这是早上的时候。古人早上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早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喝点酒,即卯时喝一点卯酒,这叫“扶头卯酒”,用以驱寒。那么这时李清照便拿一点酒来去去寒,但是三杯两盏淡酒怎么能挡得住晚上的越来越风急。所以她写的是一天从早上开始。
而恰在此时,她拿着酒离开住所到院子里,突然看见大雁飞过来,“雁过也、正伤心”,再仔细一看,雁子竟好像是老朋友,是旧时见过的。她这里写得雁有好几重意思,第一,这大雁是从北方来的,是从故乡来的,是从沦陷区来的。我那里的老乡,我的故土怎么样了,大雁你能告诉我吗?大雁是传书的,鸿雁传书,它是送信的。当初赵明诚和她也用这个雁传过书,可能他们就此相识。可是现在赵明诚不在了,阴阳两隔,谁跟我写信,我又跟谁回信。所以大雁飞过就勾起了她更强的愁绪。
然后她来到庭院又看到了满地黄花,不是满地是菊,花还长在树枝上,但是已经憔悴了,堆积了一团一团的,已经快凋谢了,所以如今有谁愿意去摘它。写的是快要凋谢的菊花,实际上也暗喻她自己的身世,这时她已经年近一个老年妇女了。过去那种对菊花的爱好已经没有了,过去那些“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是她对菊花的爱,可是现在物是人非。
“梧桐更兼细雨”,雨落在梧桐树上,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就像不断的愁绪,一点一点滴到心里,梧桐树是三更雨,一声声,一叶叶。梧桐在中国的诗词中是一种爱情和孤独的载体。中国诗词中要注意很多的东西它都有我们民族的记忆,植物中最使中国人动情的是杨柳,很多诗词里有杨柳。在动物里面则是燕子,燕子也是寄寓着多种感情,梧桐也一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然后她想,这个“愁”字真是如山如海,扑面而来,挥之不去,用什么形容,用什么渲染,用什么比赋,用什么夸张,都不行、都说不清楚,所以她最后笼统地说一句,这个当下怎么是一个“愁”字能说得清,“愁”已经难以概括她此时的痛苦复杂心情。
这首词很大气,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从乍暖还寒,急风淡酒,大雁菊花,梧桐细雨,一一说来,紧紧扣着秋天的悲伤,扣着她个人的遭遇和经历。李清照这首词抒发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悲愁苦寂,调子也比较低沉,但是我们如果联系当时的时代环境来看,李清照这时候个人的痛苦忧愁已经不是那种幽怨、那种闺怨,而是和国家的败亡与百姓的苦难,与民不聊生、官场腐败,联系在一起。因此李清照的愁苦就是当时中国老百姓和这个时代的共同体验。因而这首词,我们还不能叫它是一首婉约词,它是一首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一首千古绝唱。联系到李清照后来到南方以后,她不断地表达这种关怀,如大家熟悉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明她这种爱国情怀和个人遭遇,我们不能完全分开来看。
您看此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