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咏流传: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点击关注 ►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李清照 《如梦令》: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成长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作者:李清照  朗诵:姚锡娟 王雪纯 妍婷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既然说好了,要一一细述李清照和赵明诚千古唯美的爱情,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读和推敲一下李清照易安居士那些传颂千古的唯美情诗。今天要来品读的是易安居士那首广为传颂的《如梦令》,词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我相信听到要解读这首词作的时候,立刻就会有听众朋友会疑问,说不对吧,怎么可能是在千古最美情诗里讲这首《如梦令》呢?放在唯美诗词里讲才比较恰当。是啊,传统解读一般都认为这首《如梦令》和她另一首著名的《常记溪亭日暮》的《如梦令》都是写的她少女情怀、珍惜青春年华的感慨与感悟,怎么能算作情诗呢?所以有朋友可能会疑问,郦老师越来越不着调了吧,在千古最美情诗系列里头讲过男人和男人的诗了,也讲过女人和女人的诗了,现在居然讲一个大家闺秀诗词和小丫鬟之间的问答之作了,太不着调了吧?别着急,诗词之美本来就不止于玲琅满口的音韵,词彩华章的描述,其实更重要的反倒是声调、音韵、文字、意象等所有形式背后的情感与灵魂之美。当然,所谓由表及里,我们还是先从表面的文字解读入手,来通读一下。



你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然后到“试问卷帘人”,这几句不经意之间构筑了一个多样的时空场景。一句“昨夜雨疏风骤”,其实立刻展现了两个时空坐标。一个是昨天晚上的时间,但是空间呢?空间是帘外的空间。帘外夜色里的风雨,所谓“雨疏风骤”就可知帘外夜色里的风雨帘内人她不是看到的,她是听到的。夜色里的风和雨就像一首交响曲,帘内人用她敏感的内心、敏锐的听觉去感悟到雨点的疏密和风声的缓急。第二个时空场景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到了睡醒试问的时候,也就是到了早晨的时间和帘内的空间。这时候,昨夜的风雨已成记忆,可是面对着清晨的宁静,这个帘内的人,她的耳畔却似乎仍然在喧响着昨夜的风雨声。你看,这两个时空的坐标里头,暗含着一动一静的两个场景,从昨夜的雨疏风骤到清晨的静谧安宁,从昨夜风雨里的敏锐地聆听到清晨醒来回忆里满满的不能释怀。这样的两个场景既形成了那种充满张力的画面感,又在两个时空之间形成一种心理的张力,让人读来,可以由此到彼,再由彼到此,反复玩味。那么这两个场景之间,她那种梦幻般的心理体验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浓睡不消残酒”。


此前有人以事理逻辑来疑问说,既然“浓睡不消残酒”了,又怎么知道“昨夜雨疏风骤”呢?又怎么能听得那么清楚呢?其实这恰恰是李易安运笔的妙处。为什么听得那么清楚“昨夜雨疏风骤”啊?是因为惜花之情啊!而为什么“浓睡又不消残酒”啊?同样,之所以在“雨疏风骤”的夜里一个人独饮怅怀,也还是因为惜花之情啊!所以正是因为这种满满的惜花之情,在静谧安详的清晨醒来,这个帘内人第一件关心的事情——其实她梦魂里萦绕不去的事情,就是她脱口而出的疑问,“试问卷帘人”。问什么不用说,卷帘人的回答“却道海棠依旧”。通过这我们就知道帘内人要问的是什么了,昨夜风雨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所以卷帘人一句“海棠依旧”的回答,因为愈发显得平常、不在意,就反衬了昨夜听雨的那个帘内人她的疑问、她的牵挂越发地在意,越发地不能释怀。所以正是因为这种难以释怀之情,她才或是反驳、或是自言自语倾吐了她自己最重要的心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夜风雨摧折之后,那美丽的生命又如何能够“海棠依旧”呢?绿代表叶,红代表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是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则是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风吹而凋谢,而满目狼藉。绿对应肥,红对应瘦,一句话里这两组对应的形象关系,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我们上一回刚刚讲到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那一句里,帘与西风互卷,人与黄花比瘦,正是解答销魂的关键。所以我特意把这首《如梦令》放在《醉花阴》之后讲,虽然从时间上看应该是先有这首《如梦令》的创作,在过了三年之后才有《醉花阴》的创作,但是在技巧上是一脉相承的,尤其全词最后一个字都是“瘦”字。古代就有词评家评易安居士最善于用“瘦”字,当然用得最精彩的毫无疑问,一是“应是绿肥红瘦”,一是“人比黄花瘦”。细想想还有一种递进关系呢,你看花比叶瘦,最后人又比花瘦,这种情绪、情怀在几年之间的创作中连续出现,其实一以贯之啊。所以即使从这最精妙的语词地运用,我们也有理由去揣度从《如梦令》的“昨夜雨疏风骤”的惜花之情,到《醉花阴》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其间是不是应该有着某种一脉相承的情感和情绪呢?



说到诗词背后的情感与情绪,还是让音乐来登场,一言不合又唱歌,我们来听听这首词的吟诵中表达的那种情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不是也有“莫道不销魂”之感呢?


说到这首词背后真正隐约的情绪,就要提到这首词中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就是那个卷帘人。一般解读都认为,卷帘人就是李清照的侍女,是个小丫鬟,“知否,知否”,好像是在对这个小丫鬟的反问、诘问,好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姐的口吻:你知不知道院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对呀。这种情态生动俏皮,活泼自然,让人看到一个惜花、念春的少女如在目前。其实这样的少女形象,说实话,我们是在潜意识中受了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也就是著名的《常记溪亭日暮》的影响。你看那首词里描绘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活泼开朗、健康成长的少女形象,“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也是李清照啊,而且那也是喝了酒的李清照啊。两首《如梦令》里一首有“沉醉不知归路”,一首是“浓睡不消残酒”,何其相似的李清照啊。所以这种形象一以贯之,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李清照,到静听了一夜的“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到反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李清照,难道不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吗?有什么差别吗?有。其实差别还挺大。因为前一首《如梦令》写的是十五岁时候的李清照,而后一首《如梦令》则是十八岁时候的李清照。十八岁与十五岁的李清照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十八岁的李清照是有了爱人、有了赵明诚的李清照。



吴小如先生在《诗词札丛》里论及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雨疏风骤》时说: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秾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绝对不许第三人介入。头两句固是写实,却隐兼比兴。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答语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损。这里表面上是在用韩偓《懒起》诗末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语意,实则惜花之意正是恋人之心。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那花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这比起杜牧的“绿叶成阴子满枝”来,雅俗之间判若霄壤,故知易安居士为不可及也。“知否,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可见后半虽亦写实,仍旧隐兼比兴。如果是一位阔小姐或少奶奶同丫鬓对话,那真未免大煞风景,索然寡味了。


吴小如先生的这段评论,果然有独到的眼光,他认为这个卷帘人根本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丫鬟,而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为根据李清照的作品年表,这首《如梦令》一般被排定在1101年,也就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正是在这一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赵明诚。所以吴小如先生有理由相信,这个卷帘人未必是丫鬟,而应该是她心爱的赵明诚。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首《如梦令》应该作于前一年,也就是被李清照十七岁的时候,嫁给赵明诚之前,那这样的话,其实这个卷帘人就肯定是丫鬟了。其实我觉得吴小如先生有些绝对,这个卷帘人到底是赵明诚还是丫鬟都无所谓,关键是即使是十七岁的李清照,这时候也已经是怎么样?


我前面留了一句话,十七八岁的李清照和十四五岁的李清照的区别是她已经有了爱人,即使没有嫁给他,也有了心上人。根据李清照年谱和作品年表我们可以知道,十四五岁的李清照仍随母亲和弟弟生活在明水老家,所以她会和女伴们在溪亭日暮时分,在溪水中划船、游春、饮酒,甚至“沉醉不知归路”,甚至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是多么健康爽朗的少女时光啊!十六岁的时候,李清照跟随母亲和弟弟来到了汴京,因为她的父亲李格非这时候正在任太学正,而李清照呢,至少有堂兄也应该在太学里就读,这样当时同在太学就读的赵明诚能够知道、了解并追求李清照就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况且李清照虽以妙龄入京,但一到京城,她的才情就惊艳四方,像她的前一首《如梦令》就被为“苏门四学士”的像晁补之、张耒所欣赏,甚至晁补之还和年轻的李清照结为忘年之交。所以对于这位才华横溢的同学的妹妹、老师的女儿,李格非的太学正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里的教务处处长,所以赵明诚爱上李清照完全是水到渠成。



像《嫏环记》里引《外传》记载,赵明诚为了能征得父亲同意向李家提亲,还编了一个梦,赵明诚对他父亲赵挺之说:我午睡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里诵读了一卷书,醒来的时候书里写的什么都忘了,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我实在不明白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不知道父亲大人有何高见。赵挺之一听,这还不简单?“言与司合”,就是词,言字旁加一个司合在一起就是词,宋词的词;“安上已脱”,“安”这个字把宝盖头去掉,就是个女字;“芝芙草拔”就把灵芝的芝、芙蓉的芙,把那个草字头拔去,不就是之夫二字么?合在一起就是词女之夫啊,看来你要娶一个女词人啊!赵明诚赶快顺杆儿爬,哎呀,还是父亲大人有智慧有见解啊,既然是命里注定的,京城里最有才名的女词人当然非李清照莫属吧。当时李格非已升任礼部员外郎,而赵挺之已经是吏部侍郎,两家门当户对,天作之合,于是一切水到渠成,便有此美好姻缘。


想来在赵家提亲之前,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虽无史料记载,但也应该有过情投意合的接触。你看李清照的《点绛唇》说:“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尤其是最后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多么天真自然的小儿女情态啊,要走却不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而且还含羞,来的人如果是父亲李格非的客人,李清照会这样吗?若是哥哥那位帅气的同学赵明诚,大概就能说得通吧?当然有人可能会疑问,既然天作之合,如此美好的姻缘,那为什么在新婚燕尔、两情缱绻之际,不是幸福而开心的生活描写,却是“雨疏风骤”中,“绿肥红瘦”的感慨呢?



事实上,新婚燕尔,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李清照当然有开心幸福的描写,比如说她著名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要在心爱的丈夫面前与一枝花争春、争美、争艳,这和那个曾经“争渡”的少女却也一脉相承。可是即使新婚燕尔之后,赵明诚身在太学,学业繁重。宋代的太学又是中国古代太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管理是十分严格的,赵明诚每月只能回家几次。所以我个人认为,吴小如先生说的可能有些绝对了,即使是已经嫁给了赵明诚,写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李清照,这个时候她身边的卷帘人也可能只是丫鬟。当然这个卷帘人不论是丫鬟还是赵明诚,那一刻,当清晨醒来的李清照喃喃自语地说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时候,她那颗清澈、通透、敏感、对爱情充满希望,但又不自觉因为幸福的爱情反生惆怅、反生忧思的少女心便如在目前了。


越是在幸福里,越是在爱情里,越容易担心光阴易逝,而且心爱的人难得一见,美丽的她独守空房,不知什么时候,美丽的生命就会像那“昨夜雨疏风骤”下的海棠花,在春意阑珊的时光下,忽然迎来“绿肥红瘦”的伤感与惆怅,这不就是听了一夜风雨,饮了一夜的孤酒,即便浓睡醒来,还依然念念不忘,兀自萦怀的那个帘内人的满满心事吗?所以从十八岁所作的《如梦令》到二十一岁所作的《醉花阴》,从“应是绿肥红瘦”,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虽然,从花比叶瘦到人比花瘦程度越来越深,其中的感怀与销魂却是一脉相承的啊!所以,怎能说这不是一首情诗呢?只是这样的情诗同样需要美丽心灵和自身的感悟方能读出,正如吴小如先生所说,不知易安深爱明诚之心,便难做解人啊!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