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没有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才刚跨完年,对不对,今天已经二月算下旬了。所以我自己个人成长的过程,其实一直蛮有感触的,以前比较年轻的时候在学校,尤其是念国中那个时期,上课的时候如坐针毡,尤其上到真的没有天分的科目,譬如说数学,譬如说理化,五十分钟的课堂,感觉好像过五十年,然后我们就会忍不住的一直看手表,一直看手表,可是你会发现,一直看手表那个时间,仿佛好像有千斤万两一般,拖住分针、秒针,就愈跑愈慢,愈跑愈慢,所以那个时间过得非常的痛苦;但是上到自己喜欢的课堂,怎么好像时光飞逝,五十分钟一下就过去了。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才发现,现在好像过日子都很快,早上刚起床,一会工夫就吃中饭了,又一会工夫,晚餐时间又到了,一会工夫就要就寝了。然后到现在,我自己个人对于时间的感受,感觉是以周为单位,以一个礼拜为单位,一晃眼一个星期就过去了。因为我们算工作稳定了,生活也很稳定,所以每天大概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照章办事,所以没有感觉到有太大的起伏变化,所以时间的感觉就变成以周为单位。我经常跟学生分享,搞不好,我们再过几十年,等我五十岁、六十岁的时候,过日子的感觉就是以月为单位,一晃眼,一个月过去了。所以可能再年纪大一些,感觉好像以年为单位,怎么一晃一年又过去了。到了生命最后的时候你会发现,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所以时间不等人。虽然说我们随着年龄、随着经验,我们对于时间的感受可能不太相同,但是上天对我们的时间都是公平的,因为你过一分钟,我也过一分钟;你过一秒钟,我也过一秒钟。但是这一分钟,一秒钟,我们怎么过得踏实,怎么活出自我,怎么去贡献己长,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奉献,这就是个人的因缘跟造化,那当然也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今天的话,我们再延续着我们昨天我们的课程,今天我们看到百家姓的第四个姓氏,李。姓李的人很多,以目前的人口统计的话,它在中国大陆是第二大姓,各位看到这个数字有点惊人,八千七百万,而且这还是几年前的统计,所以如果按照人口的增长,现在李姓恐怕已经突破九千万也不一定了。这个数字对台湾人来讲,会觉得,哇,好可怕!因为我们全台湾的人口,就是二千三百五十万,可是在中国大陆姓李的人口,就已经是三倍以上的台湾的人口。所以如果李姓的人口,他自己独立成一个国家,恐怕也是世界,可能是前十大的国家人口数。所以这个李姓也是枝繁叶茂,族繁不及备载,尤其以北方人居多。在台湾的话,李姓是属于第五大姓,也算是人口很多的姓氏了。李姓的来源相当的复杂,据说李姓来自于黄帝。你看,又来自于黄帝对不对?昨天我们也谈到,各个姓氏总是喜欢跟黄帝有一番联接,但是是不是真的如此,恐怕因为材料有限,我们也无法深究了,所以我们就文献上的记载,我们来做这样子的理解,因为大家总是希望,自己的祖先是非常受到敬重的,而且对这个民族是有一番贡献的,所以这样子的心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各家各姓也都希望能够跟黄帝沾上边,感觉好像与有荣焉。我们再往下看,李姓比较确定的始祖应该是皋陶,这个字破音,这个字念作遥,而不念淘,皋陶。皋陶的话,在《尚书》里面是有记载到他的名字,按照世系的一个记载,他是黄帝孙子的后代。皋陶在尧帝的时候,曾经担任过大理这个官。各位从字面上就会看到,他主掌的是理,对不对?这个理当然就跟道理、法则、原则相关,所以它其实就是主管司法的一个部门。并且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这个五刑有两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说,它就是我们昨天所谈的五种肉刑,这个是一种说法。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应该不是这五种肉刑,应该还有别的刑罚。当然我们就了解有五刑这个名词,也就可以了,因为本来说法就基本上分成两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知道有这样子的一个事情,也就可以了。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这个职官,历经虞、夏、商三朝,后来就干脆以这个职官做为自己的姓氏,所以就称自己为理氏。这个“理”的话是大理这个理,是道理的这个理。为什么后来又辗转变成现在我们讲的木子李?原来还有一段波折,在商朝末年的时候皋陶的后代理征,受到商纣王迫害最后往生了,他的太太契,还有理征的儿子理利贞,这个是三个字的名字,然后逃到伊侯之墟。中途因为要躲避商纣王的追击,所以只能够躲躲藏藏,不能够公开的露面,所以经常就是有一餐没一餐的,最后因为躲在李树下面,以李子来充饥,最后保全了性命。所以感谢李树结了这个李子,能够让他们母子两个人躲劫避难,后来就干脆找同音的这个“李”字来替换他原本的姓氏,道理的那个理。因为皋陶的祖先他是赢姓,李姓在先秦时期发展得较慢,比较没有深远的影响,到了魏晋以后就逐渐的发展,而且成为中原的五大姓之一。所以另外的四个姓是王、崔、卢、郑,加上李,就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中原的五大姓氏。到了唐代,李姓更加的发展快速了,因为唐朝的皇帝就姓李。所以因为这样,所以因为是皇家,所以他们的子孙繁衍快速。而且当时唐朝的皇帝,也喜欢让功臣接受赐姓为李,所以有一些在唐朝姓李的人士,不一定跟皇室有血缘关系,有一部分是别的姓,然后受皇帝的赐姓之后而改姓的。就像等一下我们要讲到的郑成功,郑成功我们都知道他姓郑,对不对?可是当时明朝的皇帝因为姓朱,又因为郑成功有大功,所以皇帝就赐他姓朱,所以我们称他叫国姓爷,所以有人称他叫朱成功,原来他本名叫做郑成功,意思是一样的了。我们再看到,所以李氏因为在唐朝得了天时地利之便,所以三百年快速的发展,最后也成为中国第二大姓。在第二个部分,迁徙流布这个地方,这有些细节就请各位自己参看。我要请各位来仔细看一下第二行的地方,李姓在东汉开始的时候,徙居到了西南这一带,分布在四川,然后云南这一带,而且还融入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好像白族、苗族、壮族等等,所以在这一些少数民族里面,也有姓李的姓氏。在迁徙分布的这个地方,我们再看到倒数的二,四,六,第六行,这边也有一段,蛮有趣的。提到明朝初年的时候,李姓的人士到琉球去,后来就变成了琉球国。跟当时明朝、清朝,有一些官方往来的时候,经常都委托这些李姓的华侨来当通译,所谓的通译就是翻译。所以这个也是蛮有趣的,一个姓氏流布的一个状况。好,所以在琉球很多早期的华侨,也都是姓李。当然随着时间的改变,因为明朝距离现在也五、六百年的时间了,所以可能原本他们李姓的这些人士,也慢慢的可能为了要融入本土,所以他也改变了他的姓氏,所以我们就不容易看得到,看得出来他是不是华人。类似的情况在泰国也有这种状况,前天我们华语中心,因为承办了教育部的一个计划,就是我们输送台湾的华语教师到泰国,所以这个业务由我们承办。这一次刚好也邀请了,泰国曼谷有一间很知名的大学,叫做正大管理学院,这个正大,跟我们台湾的政治大学的政不一样,它是正大光明的正大,然后它的前主任,林主任,刚好也来台湾进修,读博士班,所以我们就邀请他来当作评审,来选拔我们输送到泰国的老师。然后我就闲聊,就聊到了这一段,我就询问了这位林主任,他应该算第三代的华侨后代了,我就问他说,林主任,您在泰国官方的文件上面,就是用林汉发三个字当作你官方的姓名吗?他说不是,他的姓其实有保留,是林,可是他的汉发这两个字,他是有泰国的名字的。然后他还跟我分享,他说,早期因为很多的华侨在泰国会被排挤,所以为了要隐藏自己的身份,所以有很多人都是改为泰国的姓。有一部分他改为泰国的姓的时候,因为泰国的姓,可能是好几个音节,两个音节、三个音节,他就会把自己原本的汉姓,把它藏在里面变成一个音节。所以他就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像他姓林,像他认识的同样也是华侨姓林的,他的泰国的姓可能是林彤彤,我随便举个例子,林彤彤,所以那个彤彤可能就是加上去的,可是它在第一个音节或第二个音节,他把自己的汉姓的发音加进去了,所以也是为了要融入本土。所以我们华人,其实在全球各地都有华人的足迹,但是为了要求生存、求发展,有的时候也不得不做一些调整。所以琉球的李姓经过几百年之后,可能我们去琉球看到,这个人看起来好像是华人的五官,可是你看他的姓名或许看不出来了。好,我们再往下看,在中国的历史上面,哪一个姓氏称王称帝的最多?就是李姓。姓李的称王称帝的人有六十多个人,而且他建立的王朝,各位看到后面洋洋洒洒。当然有一些王朝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像唐朝这个就是最辉煌的,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当然也有一些是大家不熟悉的,那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或者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国。大家会怀疑,少数民族,他为什么也姓李?不要忘记了刚刚我们前面有讲过,他们经常会接受皇帝的颁赐,所以,他可能有他自己少数民族原来的姓名,可是得到皇帝的颁赐之后,他官方的姓名就改成了姓李了,所以我们在史册上面也会看到,明明是少数民族,可是他也姓李的状况,所以我们一并也把它归纳进来,所以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好,我们看到下面第三个,堂号。大概都是以郡望做为堂号的例子最多,所以,陇西堂这个大概是李姓的堂号最大宗。陇西在哪里?陇西就是在现在甘肃省的东部。所以李姓他们说应该就是,在那个地方形成的一个望族,人口最多,实力也最雄厚,所以后来的李姓,就以陇西做为他们姓氏的一个郡望,也就沿用为堂号。历史的名人我们看到,按照时代的先后来谈的话,第一个大概我们在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就是李耳,李耳就是谁?就是老子。大家会觉得很奇怪,我们都知道孔子、孟子,孔子感觉比较没问题,因为一般我们说法说他姓孔,其实这个说法有一点问题,但是至少他的氏是孔氏是没有错的;孟子姓什么?姓孟,其实严格来讲他不姓孟,他的氏,姓氏的氏是孟氏。所以昨天我们谈到姓跟氏的差别。看起来至少他的姓氏,跟后来我们给他的尊称孔子、孟子,是一致的,可是明明老子姓李,那我们为什么称他叫老子?那不是应该称他叫李子吗?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如果按照那个逻辑,老子应该要姓老,可是就兜不拢了,这个很有趣。那老子到底是谁?大概在学术界有几个说法,但是以这个说法大概是比较主流的,就是他姓李,名耳,字老聃。好,我来写一下。所以李耳是他的姓跟名,他的字叫做老聃。这个字大家就比较少看到,一个耳字边,然后右边是一个冉。老聃是他的字,所以就认为,一般大家都认为,他是以他那个老聃的老,来做为老子的老的这个称呼。但是这样子说起来,恐怕还是没有办法说服大家,对不对?孔子、孟子至少都是他的氏,做为我们尊称的一个名号,那为什么这个老聃,他是用他的这个字,来做为他尊称的名号?感觉好像又有点奇怪。最近这几十年在中国大陆,不断的有一些出土的文物,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一些竹简。以后我们有机会来谈到竹简。竹简的话它的材质是用竹片做成的,各位想想看,竹片是有机物,如果它埋在地底下两千多年了,如果按照一般的逻辑,它应该会怎么样?会烂掉吧?会腐烂掉吧?你说青铜器,因为它是青铜,所以它保存得很完整,虽然说有的时候会有锈蚀的状况,但是基本上它保存的时间应该是更久,那竹简为什么能够被保存下来?其实大家都觉得非常的幸运,因为不是这么多的比例可以被保存,只有在天时地利能够搭配的情况之下,这些竹简才能够保存下来,竹简会保存是因为它泡在水里面,泡在水里面反而能保存下来。大家会想,不对吧?泡在水里面应该会加速它腐败,但是它还有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因为它埋在墓穴里面,墓穴里面基本上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会形成真空状态,所以墓穴里面基本上它是没有空气的,所以没有空气它就没有细菌,没有细菌,就没有办法腐蚀腐败这些有机物,所以它泡在水里面,反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一个保护层。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在长江流域这一带所挖掘出来的竹简,基本上都是泡在水里才能够保存。也有刚好相反的,我们也发掘到了汉朝的竹简,但是那些竹简就是在戈壁沙漠,非常的干燥,基本上它是脱水的情况之下,它也能够保存。所以这个状况大概可以分成这两种。那我要切回到刚刚我要讲的,在中国大陆发掘的这几批的竹简里面,刚好有一批就提到了老子。那我们都知道他是叫老子,对不对?那在竹简里面,他老子的那个老的写法,居然写成了李。因为按照里面的内容,它谈的一定是老子,讲了这个人是老子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字形写的却是李。那大家会觉得很奇怪,既然当时的文献就把他写成了李,可是到了后来,我们在传世的典籍里面,为什么还是把他写成老?这就关联到昨天我们谈的那个问题了,这个李跟老它会有文字上面的互用,是因为什么?假借,声音的关系,因为李跟老在上古音发音很接近。所以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够理解,老子之所以被称为老子,其实不是因为他的字是老聃,而是因为当时,在记录这个声音的时候,有时候用李,有的时候用老。所以后来是老这个字流传在典籍里面,被保留了下来了。竹简里面称他为李,那就符合了我们一般所理解的那个逻辑,用他的姓氏来做为他尊称的名号,就跟孔子、孟子一样。这样了解了。好,那我们都知道,老子他是道家思想的发源。除了老子之外,道家思想还有另外一位,是谁?就是庄子。庄子的部分,我们就留到后面介绍到庄姓的时候,我们再来讲。一般我们都认为,老子跟庄子谁在前谁在后?我们都说老庄、老庄,大概我们都认为应该是老子在前,庄子在后。但是我们近世的、近代的国学大师钱宾四钱先生,就是钱穆钱先生,钱穆钱先生他在《先秦诸子系年》,他有一个不一样的观点,他认为应该是庄子在前老子在后。当然钱先生这个说法,也给大家带来很多省思的空间,但是就现在目前主流的说法还是老庄,老在前,庄在后,这个说法是比较流行的。老子的话我们都知道,他有一部很有名的经典,这部经典应该大家都很熟悉,就叫《道德经》。在文献里面,也有直接称这本书叫《老子》的,《道德经》,其实这本书它大致上分成了两个部分,就是所谓的《道经》跟《德经》。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版本是,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道经》在前还是《德经》在前?很有趣,如果大家对《道德经》有一点理解,第一章的第一段话怎么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是《道经》在前。可是很有趣,刚刚我们提到出土的文献,出土的文献里面,已经出来好几批竹简版本的《道德经》,如果比较完整的,我们来做细一点的时候,我们把它做复原的时候,反而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就跟后来的传世的版本不一样。那孰是孰非,孰好孰坏?其实学者们都有自己的角度,这个当然可以去做讨论,但是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传世的这些典籍,跟第一手从地底下开挖出来的,这些出土材料,往往都会有一点点的差异。可是我个人觉得,有差异是正常的,这是一定的,二、三千年的文献的流传,一定会有不同的。反而如果完全一模一样,我们才要觉得奇怪,这中间可能出现了什么样的干扰,所以让它变得完全一样。因为如果就一个文献流传,文献教授的角度来讲,一定是各自有它发展的空间。那如果都定于一,显然是受到了干扰,不管是学术的或者是政治的,一定是强加干预,只能用一个版本,用一个说法。如果是这样的时候,往往那个学术的开展性,就已经受到了很大限制了。所以我个人觉得,传世跟出土文献有不同是很正常的,而且我们应该要乐见这样的状况。我们在看到老子,所以《道德经》里面其实它有很多的思想,现在我们华人社会还是有一部分的人,受到它的影响非常深。所以像天人合一的观念,一阴一阳的观念,物极必反的观念,其实都源自于道家。但是刚刚我们提到,道家思想的创发者是李耳,可是很多年轻人,他会把道家跟道教混为一谈了。请问道家跟道教有一样吗?不一样,道家是思想,它是学术。那道教呢?它是宗教了。那么以中国的道教的发源,应该比较大家公认的说法,是来自于东汉时代的张天师,五斗米教。他以老子做为他的开山始祖,那个是他追奉老子。所以现在我们在道教的寺观里面,也看到三清老祖,也有奉侍老子的神祇,当然也是他追奉老子为他的开山祖师,或者是先知先觉者。当然这个是后来他的追奉,所以我们不能够混为一谈,把道家跟道教混在一起了。谈到李耳,字老聃,昨天我们也谈到了名跟字的关联,所以看到这边又是很鲜明的一个对照,李耳,字老聃,你看到这个聃它是耳部的字,耳部的字一定是跟耳朵有关了。那聃是讲什么?聃是讲耳垂。所以名是耳,他的字是聃,所以名跟字就有了系连的关系了。那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二位,已经到了西汉,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将军叫李广。这位李广将军多次出征匈奴,作战七十余次,骁勇善战。所以我们在《史记》里面,司马迁对他非常的敬重。那我们都知道司马迁的《史记》,他大概写人物的部分,因为人物的身份不同,他分成了三个部分来谈:如果是帝王的话,他把他摆到本纪;如果是诸侯,他就把他摆到世家;然后如果不是前面这两种人的,都统统把他摆到列传,列传像刺客列传等等。在列传里面,司马迁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指名道姓,某某人列传,某某人列传。加上官名的就只有李广,所以他称李将军列传,而不称李广列传。那由此可知,司马迁对李广是非常敬重的,所以特别标榜他的官衔。因为他在驻守边疆的时候,匈奴非常畏惧他的兵法,他的韬略,所以都不敢骚扰边疆。所以当时大家都称李广为飞将军,这个飞将军的飞当然是讲速度了,行军的速度一定要快,攻击的速度一定要快,包括撤退的速度也一定要快,因为唯快不破,所以这个在武功,在兵法上面,都是有这样子的概念,所以称他为飞将军,就是他兵贵神速,常常能够出其不意偷袭匈奴,也常常一晃眼,人就完全找不到他的踪迹了。所以匈奴要来进犯边疆的时候,因为没有办法知道这个李广将军部队的主力在哪里,吃过几次亏之后也就不敢进犯边疆。所以大家对他都很敬重。李将军有一个很有趣的事迹,李将军有一次也是驻守边疆的时候,在外面去巡视一些边防,他巡视边防的时候也就带了随从人员,但是带得不多,然后突然之间看到草丛里面,怎么好像有一只老虎卧在草丛里面,趴在草丛里面,他就赶紧跟随从人员要了弓,要了箭,然后用力开弓,一箭就射到了,他觉得有射中,但是因为天色昏暗了,那想说反正这一箭射中了老虎,此命休矣,也不急着要把它搬回去,趁着太阳快要下山了赶快回到军营。所以他回到军营之后,就跟军营里面的一些教将就说,我刚刚就在营外什么什么方位,射中了一只老虎,明天一早,你们就去把那个老虎给扛回来。结果隔天这个教将派了几个小兵去找,哪有找到老虎?找来找去就看到了一颗大石头,石头上面插了一只箭,而且那个箭是直接射进了石头里面。他们想说这个有点古怪,找不到老虎,看到这个事情也得回去报告,所以这几个小兵干脆就奋力把那个箭给拔出来,结果一拔出来,箭头的那个地方有做记号,那个记号正是李将军的箭。所以回去覆命之后,李广才发现人家都说我箭术高明,没想到我这么厉害,居然能够一箭射裂了这个石头。后来他也再去尝试用箭来射石头,可是用箭来射石头后来有没有成功?都没成功。那为什么那一次能够成功?这个我们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就知道,人遇到危急的时候会怎么样?会分泌肾上腺素,所以你的什么跳跃力、肌耐力,都会爆发,瞬间爆发,所以这个也印证了肾上腺素的一个效果。我的母亲也有一个类似的经验,我们早年还住在乡下的时候,我是高雄美浓人,我们早年家里面还有种烟叶。今年烟叶已经是最后一年了,大家可能以后也无缘再看到长在土里面的烟叶了,以后就没有了。早年在种烟叶的时候,因为冬天是种烟叶的季节,烟叶它叶子很大片,当然要去除草,要去照料,我的母亲就带着锄头要到田里面去除草,我母亲她知道常常会有蛇,躲在那个烟叶的大片的叶子下面,所以她去除草的时候,她很聪明,她不直接用手去拨那个烟叶,她带着锄头去,她把那个烟叶拨开,然后检视一下,人家说打草惊蛇,拨开之后没有蛇,她就去拔杂草。那很辛苦,因为你要一株一株去拨开那个叶子。结果冷不防的一拨开烟叶的时候,一条我母亲说应该是青竹丝,就直接盘上了那个锄头,就盘上来,而且速度很快。我母亲情急之下,就把那个锄头往外一抛,据说抛了好几公尺远。为什么说是抛了好几公尺远?因为旁边有见证人,有人看到,我们同宗族的一个伯父。然后我母亲三步并两步跑,因为我们那个田它是有一个坡坎,它是在一般道路稍微再低一点,大概那个高度也有两公尺,所以一般我们要下田,要走那个阶梯要走好几阶,才能够从路面下到田里面,我母亲情急之下三步并两步,然后好像武侠小说的轻功,就踩着那个坡坎的石头,啪啪两步就跳上去了。结果那个隔壁的伯父看到之后,还在那边拍手大笑,就说你在演武侠片,怎么那么身手矫健?结果我母亲才气急的跟他说有蛇有蛇。然后我那个伯父说,难怪你那个锄头抛得老远,原来就是遇到了蛇。所以这也是一个肾上腺素爆发之后的一个实例,跟大家分享。我们再回来,所以李广这个飞将军这个名号,也是非常了不得的一个成就。但真的李将军一辈子很可惜,他有很多的部下,比他还资浅,可是因为立了战功都已经封侯了,封了侯爵了,可是因为他自己个性很耿直,他不逢迎拍马,他也不阿谀奉承,所以常常就是临门一脚,要封侯的时候名单里面就没有他,其他的部将已经有十几位都封侯了,独独他就没有。他最后一次出征匈奴的时候,因为跟主将不和,所以被主帅被主将摆了一道,然后他也觉得既然如此,那我就承担这个错误,不要去连累我的部将,一切由我来承担,所以在班师回朝要回到京城的时候,最后他是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是一个有担当而且很刚健的人。当这个消息传回都城的时候,百姓们自动自发为他披麻戴孝,出城门,《史记》里面的说法好几里外,那个人数可能有几万人以上,披麻戴孝在官道两旁,跪迎李将军的灵柩回来。所以我们有一句话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就是讲李将军。所以后来我们讲桃李满天下那个桃李,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我们再看到第三位姓李的人士,这个就是刚刚我们谈到,唐朝的一代皇帝李世民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最初是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这个故事倒是大家颇有争议。因为唐朝开国的君王是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李渊当时取得政权之后,是有册封他的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是二哥,他有好几个兄弟,还有另外一个第四个,排行第四的,后来也封了齐王,叫做李元吉。李建成皇太子跟这个齐王李元吉,他们是比较亲近的,所以后来他们就结成一党。然后当时这个秦王他被封到秦,秦王李世民他是自己一个势力。史书里面有说,说元吉,李元吉曾经对李世民下毒,然后导致李世民吐血数升,那个升是容量单位,吐血数升。那个吐血数升还能活吗?我们人体的血的应该算重量吧?大概是我们人体的重量的几分之几而已,吐血数升,理论上是活不了的,但是后来李世民虽然吐血数升,最后还是活了下来。所以对于李元吉,他的弟弟下毒毒害他,他非常的难以接受。所以最后他就策动了玄武门之变,以优势的武力挟持了李建成,还有李元吉,最后把他的兄长跟四弟都杀害了。所以后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父亲李渊也被挟持,被挟持之后他就跟李世民说,好,既然木已成舟,现在皇太子出缺,我就策封你为皇太子,所以后来李世民就因为玄武门之变,当上了皇太子。可是当上皇太子的李世民,并不打算等他父亲寿终正寝,他又再次的率领部队进皇宫逼宫,要他的父亲李渊提早退位,所以后来他就当上了皇帝,他当上皇帝的时候他父亲还在世。所以前面杀兄弟的事情,我们可以理解说是李元吉不对在先,所以他可能是一个报复的行动。这个部分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还可以接受。可是他已经当上了皇太子,又何必急急切切的要提早登基?而且以挟持父亲,这个在中国的传统的思想里面,既是不孝,又是不忠,所以后面大部分的学者都比较难以接受。所以我们都说历史就是要盖棺论定,在还没有盖棺论定之前,我们只能够看到其中一个部分。还好李世民他当上了皇帝之后励精图治,对唐朝的国政有一番新的气象,一番新的作为。所以我们如果就盖棺论定的这个角度来看,他后面的这一段的治绩,事实上是正向的,所以如果我们用比较简单的平衡的方式来计算的话,我个人是觉得他还是功大于过。可是功大于过不代表他那个过不能被检讨,不能够被讨论,所以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去反思一下,李世民刚刚我们提到的那一段,这么的处置到底合不合宜?在李世民治理国家的过程里面,还有一位跟他关系很深厚的一位贤臣,这君臣两个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面的一段佳话,那位贤臣叫做魏征,写一下好了,魏征。魏征也是一个很耿直的人,所以他常常犯颜直谏。李世民好几次,这他自己说的,好几次都想杀了魏征,可是后来他就忍下来了。所以有贤臣,也必须要有圣君。如果独有贤臣,这个贤臣也不能算是贤臣了,因为他可能老早就死于刀下。所以唯有君臣两个人能够契合,能够互相包容,国家才能够蒸蒸日上。我们再看到第四,也是唐朝的一位很有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这个浪漫主义,我后来觉得这样子写不太好,我还是请各位帮我改一下,浪漫派诗人会比较好,浪漫派诗人。大家会想说那还是很奇怪,老师,浪漫主义跟浪漫派,浪漫还是在,你只是把主义改成派而已,好像差别不大。我要跟各位讲的是,在中国古代的浪漫这个词,跟现在我们在世俗通用的浪漫这个词,它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讲的浪漫这个词,是从洋人的那个词汇来的,就是romantic那个字来的,再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就从那个音里面去找一个近似的词汇来翻译,所以就挑到了,古代的文献里面真的有浪漫这两个字,然后又跟romantic,那个发音很接近,所以就把它拿来用了,所以这是现在的浪漫。在古代文献里面讲的浪漫是什么?讲得简单一点就是率真,率真,就是很直率,很天真,是这个意思,所以跟现在的用法是不一样的。一般我们在讲到唐诗的时候,大致会分几个派别,就是依照他的诗的风格来做区分,在唐朝一般我们大致上会分成山水田园派,像王维,诗佛王维,讲那个山上的风景,田园的生活,那个是山水田园派;然后还来就是边塞派,就是描写大漠风光,描写这些驻守边疆将士的内心的凄苦,这个是边塞派;再来就是社会写实派,最著名的健将就是杜甫,反映社会生活,还有像元稹、白居易,这些中唐的很有名的诗人,都是属于社会写实派;还有另外一派叫做奇险派,很奇怪,很险。会写?还是写一下好了,奇险派。这个奇险派它的特色,就是他喜欢用一些很少见的文字,而且读起来很拗口,没有什么很优美的词藻。这个是奇险派,也是很特异的一个诗风;再来最后一个就是浪漫派,浪漫派的话,大概在唐朝只有一个人是当之无愧,就是李白。所以大家如果对李白的诗歌也蛮熟悉的,都会知道他的诗歌浑然天成,而且很率真直白,他也不会刻意的要去营造一些优美的词藻,他就是一个天纵英明的天生诗人,所以他的文辞就是这么的率真,所以用浪漫这个词是取他率真的意思。大家都应该读过他很多的诗歌,像《唐诗三百首》里面,也有收录了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大概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一首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请问这首诗的诗名是什么?不错,大家还答得出来,就是《静夜思》。我在学校问同学,同学都说,不就是床前明月光吗?这首诗不叫床前明月光,叫《静夜思》。那还有另外一首也是很有名的,就是《将进酒》,开头的两句话大家一定听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对不起,这是《将进酒》,对不起,《将进酒》这首也是很有名。在早期我们台湾有一部连续剧,也很脍炙人口,就是,应该是包青天,包青天的片尾曲,各位还记得是谁唱的吗?黄安,好,黄安,他的那一首应该是最有名的歌曲了,新鸳鸯蝴蝶梦。如果各位对这首歌的歌词,稍稍的有记忆的话,它里面有很多的词句,都是化用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所以我就开玩笑,当时黄安靠这首歌红透半边天,收了很多版税,他应该要拿出一部分买一些纸钱化给李白,在九泉之下也应该让李白分享一下,因为他很多的文句是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面化用出来的。当然是开玩笑的。李白的诗歌我自己也很喜欢,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也特意去修了李白的一些诗歌,所以有一些诗我到现在都还会背。刚刚不小心弄错了,那首是《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书云》,也是很脍炙人口的一首诗。他的名著很多,有长有短。当时我们也读了不少。再来第五位是词人,李清照。她是南宋初期的词人,而且是一位女性。各位都知道在中国,女性的文学家真的是寥若晨星,大概如果是真的很知名的,一只手就算完了。如果是一只手就算完,大概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李清照,因为李清照她的词,尤其她在后半生所撰写的词,真的是反映当时她身世的凋零,也反映了这个家国的破灭,所以流传于后世,能够反映出很多读者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我们为什么会特别对那一位作家的作品有感觉?会去喜欢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其实就是你心里的投射,他讲出了你心里面想讲的话。了解?所以像我个人刚刚跟各位报告过了,我喜欢李白,我对李白的诗歌很喜欢,那就是我心里的投射,李白帮我反映出来了。所以如果我们用一个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代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浪漫的人,不过此浪漫不是现在的浪漫,是古代的那个浪漫,天真、率性,是这个意思。当然每一个人,因为随着这个生长的过程,环境的变化,你喜欢的这个对象可能会不一样,你喜欢的作品也会改变,但是有一些生命的基调,大概还是跟你自己的天生天赋的性格,还是有关联的。所以像李清照她的生世,的确也反映了很多动荡时期百姓们的心声,所以她的词作很多人喜欢。她前半生其实过得很悠游自在,她的丈夫也算是家境很优渥,他们夫妻两个人,我记得好像没有孩子,就是神仙眷侣,经常都到古董市场里面去买一些古董字画,买一些什么,然后就研究那些古董字画,然后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写写诗,唱唱歌,填填词,非常的惬意。可是北宋末期我们昨天也谈到了,就是有一个很动荡的一个事件,靖康之难之后整个北方沦陷了,所以她跟她的丈夫也就逃难到南方,后来她的先生就不幸往生了。她自己是寄居在她的一个侄儿家里面,寄人篱下,然后又孤苦无依,膝下无子,所以内心的那种感受,我们大概能够从她的作品里面去揣摩几分。她最有名的一阙词《声声慢》,还记得怎么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特别用了这个齿音的字,因为齿音的字,我们王院长要来上那个,对对对对对,大概还会讲到,因为齿音的这个音它是比较细的,所以比较能够去衬托出那种幽怨的情怀。如果是张口的扬韵的字,通常是气象比较宏大。所以如果李清照她要表现出这样的基调,可是她又用张口的音,那个气氛就打了折扣了。所以填词,还有作诗,其实也是要配合声音的这种特质。这个是我们李姓。再来我们看到第五个姓氏,周姓。我们看到历史的部分,周姓是当今中国第九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十九。周姓的起源也蛮复杂的,姓氏来源有好几种说法,有好几个来源,有些是出自于黄帝时期的将领周昌,有些他的来源是出自于商代的太史周任。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后稷,后稷的裔孙,周太王古公亶父。这个两个字,第三个字大家可能比较少见,念作ㄉㄢˇ,胆量的胆那个读音。那父亲的父我们昨天讲过了,如果是出现在人名的时候,我们要破音念作三声。古公亶父是后稷的子孙,后稷他就是周民族的始祖,那大家会想到,为什么是用后这个字来称呼这个稷?因为我们的理解,我们会认为后是皇后,她是女性?可是这个后稷他是男性的祖先,那为什么用后这个字?原来这个在古文字里面有这样的特性,古文字里面,因为在早期文字还没有定型的时候,它的偏旁部件是可以随意更换位置的,有的时候甚至于它的字形是可以倒反的。所以各位试着把它写下来,然后你把那个后写完之后,你从背后看它,它就变成哪个字?镜像文字倒过来,哪个字?哪个字?司法的司,这个是后对不对?那倒过来?就是司法的司。司这个字的话,它就有掌理、管理、率领的意思。所以它就是周民族的领袖。所以我们看到后,不要认为是皇后,那个是后来的说法,在先秦的文献里面的后,有的时候是当作司来解释。我们再往下看,所以古公亶父率周民族迁居到了周原这个地方,然后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这个姬发是谁?就是周武王,姓姬名发。跟学生谈到他的名字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说这个名字好有趣,怎么会叫姬发?周武王还有个兄弟叫周公,周公大家都知道,对不对?他的名字也很有趣,叫姬旦,那个旦是元旦的旦,上面一个日,下面加上一个一。姬发周武王就攻灭了商纣王而建立的周朝。到了周平王的时候,姬烈受封于汝南,后来就逐渐的就延伸了,变成了周姓,这个也是周姓的来源的一支。周朝最后一位天子叫周赧王,昨天我也背过那个世系,安、烈、显、慎、靓、赧,最后一个是周赧王。赧王那个赧就是羞愧的意思,所以我们有一个词叫做羞赧,羞跟赧是一个同义复词,因为他是亡国之君,所以被奉上的谥号就用赧来写他。周赧王在周朝亡国之后就沦为平民了。这个赧好像打错字了,不好意思,我打错字了,请帮我改下,这个字是郝,赧的话右边应该是这样子才对,在校稿的时候没有校清楚,抱歉,请帮我改一下。周赧王后来就沦为平民,所以也因为这样,所以周赧王的子孙也就以周为姓。当然姓周的人士,也有部分是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譬如说元朝的时候,苏卓周这个姓氏就改姓为周,北魏献帝的次兄,本来姓普,后来改姓为周,所以这个来源就相当的多元。我们看到第二个部分,迁徙分布的情况。这个我们就不特别细讲,在这我请各位先看到第五行,第五行有提到兄弟两个人,这兄弟两个人叫做王潮跟王审知。这个王审知的知,有另外一个版本的写法,是写成之乎也者的之,王羲之的之,所以这两个写法都对,因为有版本的不同。唐僖宗的时候,这两位兄弟党就到了福建去开垦。所以昨天我们有讲到,有另外一组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比较早进入到福建去的父子党,在这边各位往上看两行,他的名号也出现了,就是陈政跟陈元光,还记得吧?陈元光后来就被尊奉为开漳圣王,所以到了唐朝中叶的时候,这两兄弟也进入到福建去开垦。我们台湾姓周的人士,大致上都是从福建广东迁徙而来的,所以也都跟福建、广东的开垦有关联,所以我会特别把他们开垦的时间,还有他缘由,把它写在迁徙分布里面,让大家来做参考。我们看到下面第三个堂号,堂号里面的有一个叫做细柳堂。看到细柳两个字大家都一定会想到,在汉朝有一位将军叫做周亚夫,周亚夫他也是在汉朝的时候知名的将领,也是屯兵在塞外,为了要防堵匈奴进犯,他当时驻军的地方就叫做细柳,所以我们有的时候称它叫细柳营。周亚夫是治军很严明的一位将军,当时汉文帝他到了边境去慰劳军官,到了细柳营,看到守军非常的整齐,心中非常的赞赏周亚夫,结果来到了军营门口,报上了天子驾到的名号,结果这个守门的将士纹风不动,然后居然还跟他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如果各位是汉文帝,这个时候你心里面会怎么想?好家伙,要造反了是吧,居然我天子亲自来了,你还不开门?可是汉文帝有度量,他不但没有怪罪周亚夫,反而赞赏周亚夫,心中暗暗称许,真将军,当将军就是要当这样的将军,才能够为国尽忠,才能够报效朝廷。进了军营之后,军营里面有规定不能跑马,不能跑马,就是不能够让这个马车小跑步,就一定要慢慢走才可以,所以即便是天子驾到,也应该要服从军营的规定,所以汉文帝也就照办。所以到了后来,进到了军营里面之后,周亚夫才不急不徐出来接驾。这个要是换了别的皇帝,周亚夫的人头早就已经落地了吧。如果按照一般的想法,天子驾到,你将军就应该要出军营,搞不好还要出军营外几里去跪迎圣驾。结果没想到,他是等皇帝到了军营的时候,他才出来接见。所以汉文帝觉得真是治军严明的将军,所以周亚夫也深得汉文帝的信任。当然周亚夫也建立了一番功业。这个也是一个古代君臣和谐,而且是流传佳话的一个例子,跟刚刚我们讲到唐太宗跟魏征一样,一文一武,都是可以做为典范的例子。刚刚就是因为周亚夫的这个事迹,所以周亚夫的子孙就以他的祖先的事迹,为自己的家族定了一个堂号,叫做细柳堂,是这么来的。第二爱莲堂,谈到爱莲,就会想起我们在国中的国文课本,有读到一篇《爱莲说》,作者就是周敦颐,周敦颐他爱莲花,欣赏莲花,他认为莲花象征君子,所以也用这个来勉励自己,然后也勉慰世人,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这个是他对于莲花的一个象征,一个期许。在古代我们大概也可以看到,有两组比较脍炙人口,用植物来象征品格的例子。第一组大家应该是最清楚的,最常听过的就是岁寒三友,岁寒三友,就是说到了天寒地冻的时候,有三种植物它不畏风霜,还能够继续坚持生长,坚持着开花,所以后来古人们也就把它提列出来,称为岁寒三友,来勉励自己,也勉励世人,那岁寒三友是哪三种植物?松、竹、梅。松树就是寒带的植物,所以它本来就是坚忍不拔,竹的话也是历经风霜而不凋谢,梅花更是愈冷愈开花。还有另外一组叫做四君子,四君子大家比较少听过,不过如果大家有了解,台湾很脍炙人口的桌游,麻将,它也算桌游,因为在桌上的游戏,里面有花色,就有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其中有重复的梅跟竹,跟岁寒三友是重复的,兰跟菊为什么也可以做为君子的象征?这个兰,兰花,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洋的兰花。现在我们台湾也是兰花王国,我们成大,我们的育成中心,还有技术转移辅导厂商,开发了很多兰花的品种,还把它做了很多附加价值的产品,但是那些都是西洋的兰花。中国有所谓传统的国兰,这个中国的国兰,它必须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所以以兰来当作君子的象征,就是它很高洁,然后卓尔不群,能够遗世独立,而不受红尘俗事的纷扰,所以有君子的节操。菊花也是君子的象征,菊花的话也是一样,它象征着君子什么样的精神?大家不晓得有没有特别去了解传统黄色的菊花,或白色的菊花,它有个特性,就是它在枯萎的时候,它的花瓣是不会凋谢的,它是黏着在花托花萼之上,所以它是整个干燥,不凋谢,所以也象征君子的节操,就是我坚持到最后,即便我牺牲了生命,我还是坚持我的理念,所以也有这样子的寓意象征君子。时间也到了,我们就稍微的休息一下,我们下节课再继续。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