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博物 | 1 入侵大螺
首先释题。“入侵”者,一非中国原产,二是来到中国后危害巨大,故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至于来自何处,什么危害,后面再说。“大螺”者,无论尺寸还是重量,都是大号,比中国原产的田螺大好几倍,普通的螺蛳之类和它们相比,更不值一提。这就是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
福寿螺亦名大瓶螺,是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的一种淡水螺,原产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每只100~150克,最大个体可达250克。因其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1981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
然而大多数国人并不接受这种“美味”,所谓的“法式大餐”,食客寥寥无几,养殖者无利可图,渐渐疏于管理甚至遗弃,导致福寿螺从养殖场外逸,迅速繁衍,形成野外种群,加上在新的入侵地没什么天敌,很快泛滥成灾。
危害为何?一是大量啃食水稻、茭白、菱角等农作物,造成农业损失;二是危害原生的水生动植物,破坏生物多样性;三是成为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危害国人健康。2006年我国发现食用未充分煮熟的福寿螺导致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首例患者,此后国内类似病例时有报道。目前福寿螺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省区蔓延十分严重,浙江各地的湖泊、池塘、内河、水田常常见到它们的踪迹,杭州西湖、西溪湿地、北湖、湘湖等水域全面沦陷。
非洲大蜗牛也叫褐云玛瑙螺,归于腹足纲\柄眼目\玛瑙螺科\玛瑙螺属,和水生的福寿螺不同,非洲大蜗牛是一种陆栖螺类,个头也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我在广东亲眼见过鸡蛋那么大的!
相对福寿螺来说,非洲大蜗牛的螺壳较厚,螺口无厣片,若是遇到过于干燥或寒冷的不良环境,它能分泌白色粘液来封闭壳口,起到一定保护作用,所以抗逆性强。非洲大蜗牛昼伏夜出,喜欢在潮湿环境中活动,植食性,食谱极广,包括稻麦、蔬菜、瓜果、林木、花卉和野生草木等数百种各类植物,对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还会传播一些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非洲大蜗牛原产非洲东部,来到我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首先在福建被发现,尔后作为食用螺养殖而扩散,目前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省区均有分布。
杭州的某些学校和自然教育机构用蜗牛作为小学生的自然观察对象,一些家长因此从网上买入这种蜗牛给孩子,养几天后随意丢弃,幸好杭州气候相对寒冷,非洲大蜗牛不容易存活,暂时还没有在野外发现,若是在温州、丽水等相对温暖的浙南地区,这样的做法说不定会导致野外少量存活\交配产卵\建立种群\种群扩大\地域扩张\入侵蔓延的严重后果,危险啊危险。
曾有一个小学老师咨询我该怎么应对,我也没有良策,既然教材指定要学生观察蜗牛,执教的老师只能照办。但我建议老师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它的潜在危害,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孩子们的人身安全,避免寄生虫感染,观察完以后让小学生们把这种蜗牛交给老师集中销毁,这样兴许对人对环境都好。
非洲大蜗牛 摄于广东深圳和惠东
福寿螺和非洲大蜗牛,一为水生,来自南美,一为陆栖,来自东非,然而引入我国都和食用有关,引入前未能预见和科学论证,引入后缺乏必要的养殖控制和环境隔离,造成严重入侵的过程和后果十分相似,如今清除困难,形容为生态灾难,一点都不夸张。
有人说,我国海关对于生物及生物制品的出入境有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可是对于福寿螺和非洲大蜗牛的大肆入侵并未起到什么屏障作用。
还有人说,鼓励吃货们多多消费,或许是解决之道,然而这想法未免天真。看看小龙虾(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ii)的现实案例,小龙虾在中国已经形成养殖、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直到最终吃货的产业链,甚至还形成了“盱眙龙虾”这样有影响力的品牌,消费者众多,消费量巨大,然而,小龙虾在中国的入侵被遏制了吗?非也,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由小龙虾之案例,你能推出结论“多多消费能解决入侵问题”吗?我可不敢这么说。
小龙虾 摄于杭州植物园
不知这事的主管部门是谁?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无良策可应对?列位看官你们可有什么好主意?
---------------------------
《老蒋博物》主要用作自然观察记录,兼供同好分享。新浪上的老蒋博客,写了十几年,只要新浪不关闭,我会继续写下去。那儿的材料我会精选后逐步迁移过来,但十几年的内容都搬过来没那么快,若需要更多资料,暂时请大家移步老蒋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zjh1763。
我用镜头探索生命的奥秘,展示生命的美丽,
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我们共同的家园。
长按上面二维码,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