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博物

其他

树皮欣赏F

《老蒋博物》主要用作自然观察记录,兼供同好分享。我用镜头探索生命的奥秘展示生命的美丽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我们共同的家园长按上面二维码欢迎关注---------------------------
2月2日 上午 4:00
其他

安全小常识(迷路自救)

本文是安全系列探讨的一部分,列举了两个迷路案例,图少字多,篇幅略长,读完需有些耐心,但我相信只要认真阅读,文中所述实际案例,有助于提升读者的野外危机应对能力,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安全。关于毒蛇、蜂群、猫狗、雷击等其他伤害风险的防范,可关注《老蒋博物》,参见相关推文(正在陆续推出)。人的一生,难免会去一些陌生的地方,旅游、科考或是别的什么缘由,迷路并不少见。现在人人有手机,依靠北斗卫星或GPS导航,在一个陌生城市可以行动自如,很轻松地找到目标路径,迷不了路。即使遇上手机没电,导航帮不了你,还可以就近问交警、问店员、问路人,通常都能获得帮助,这样的一时迷路不足为虑。我喜欢自然山野,有时会加入团队参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有时独自或二三好友相约进山做一些生态摄影与记录,所到之处,有些是成熟景区,更多的是少见人迹的深山。这些地方往往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通讯时断时续或完全中断,手机导航失去作用,你想问路也找不到人。这样的地方一是容易迷路,二是迷路后难以向他人求助。这时候如何自救,就需要一些野外经验了。迷路本身并不会造成直接伤害,但是迷路后慌乱,进退失据,未采取适当自救和求救措施,随之而来的坠崖、落水、失温、脱水、中暑等情况,极有可能致命。在陕西的太白山,曾有游客走散后迷路,风雪之夜滞留高山而冻毙;在浙江的清凉峰,发生过驴友私闯不开放的自然保护区迷路坠崖死亡事件;甚至在杭州近郊仅仅百余米高的小和山,也发生过外地游客迷路报警求救事件,警方、民间救援队伍和附近村民经过三天两夜60小时的全力搜救,才找到失踪游客,可是已经坠亡。杭州小和山事件发生于2010年,当时媒体纷纷报道,影响很大,事后根据各种消息来源分析,逝者接二连三犯了多个错误。一是下午四点多上山,时点不对。这个时点,别人下山,他却上山,上的还是自己不熟悉的陌生山头,兜兜转转稍微一犹豫,天就黑了,黑夜滞留陌生山林,哪怕儿童也懂得危险,一个成年男子,却选择这个时点上山,把山野当作城市公园游逛,丝毫没有风险意识。二是出门前不作准备。据警方说,接到电话几秒后就失去联系,估计是出发前手机未充电,话才说一半,手机电量耗尽通话中断。警方在电话中未能获得准确位置,被迫利用极为有限的信息,通过技术手段一个个排查可能的出事区域,并动员大量人力广撒大网,进行地毯式搜索,事倍功半,耽误了救援时机。三是不会利用现场信息。最后发现遗体的地方,旁边不远处就有中国移动的信号中继铁塔,这些铁塔都有唯一编号。如果他头脑清醒而不慌乱,打电话求救时把铁塔编号迅速报给警方,警方就能立即获得准确点位,赢得宝贵的施救时间。可是他没有……四是迷路后乱跑。就算夜间在山上迷了路,就算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援,明智的应对是就地休息,保存体力,等到天亮再寻路下山,完全没有问题。事发6月初,在山上坐一夜,不存在中暑或冻死的危险。可是他报警后不是安坐休息,而是摸黑乱跑,结果一脚踩空,坠落而亡。但凡有一点点野外经验,只要避开其中一个坑,就不会有生命危险。可实际状况是,一坑接一坑,坑坑全踩中,一连串错误叠加在一起,导致最坏结果。不是什么深山老林,只是城市边缘的一个小山头,遗体发现处的海拔仅135米,山下民居和公路清晰可见,唉……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迷路事件,自救成功。其间犯了什么错误,迷路后如何自救,关键节点是什么,也值得事后探讨。那是一次深圳之旅,同行的是一位温州好友,还有一位当地同好热情地带我们上梧桐山。一行三人都是植物爱好者,有的还从事园林专业工作,都有丰富的野外徒步经验,相约一起去看看梧桐山的野生植物分布情况,于是各自带上饮用水、干粮和手机一同进山。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个成熟景区,主峰海拔944米,为深圳最高峰。又是成熟景区,又是野外经验丰富的三个男人,怎么会迷路呢?还别说,真是迷路了,不可思议吧?且容我慢慢道来。沿着游步道走了一段常规路,路边多是人工栽植的园艺花卉,和其他城市公园没有多少不同,也没见到什么特别的野生植物,心里正有点失落,看到游步道旁的一条小溪流,两边崖壁长着许多苔藓和野草,三人眼前一亮,觉得这样湿漉漉的崖壁上可能会有一些野生兰花或别的奇花异草,值得一探。当即决定离开游步道,三人溯溪而上。流水在大大小小的石块间穿行,石头有点湿滑,对于习惯走山路的我们仨来说,这不算什么,下脚踩稳,多加小心就是了。可是溯溪上行才百余米,一个小瀑布拦住了去路。崖壁六七米,不算高,如果没有水,借助凹凸不平处落脚踩稳,徒手攀岩不是难事。然而瀑布造成崖壁湿滑,下方全是大小不等的石块,一旦失足坠落非死即残。三人商议后决定不冒这个险,还是安全为上,从右岸森林中绕行,先向右前方,再折向左前方,回到瀑布上方的小溪边继续上行。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梧桐山的林冠层郁闭度,远超浙江的同类山林,林下黑乎乎的,几乎不透阳光,没有路,强韧的藤本常常缠臂挂脚不让过,胡蜂蜘蛛之类不时骚扰,行进十分艰难。这倒不算啥,倒霉的是,按预定路线,先右后左,本该几分钟以后就到瀑布上方,可是走了半小时,还不见溪流踪影,这才意识到,我们迷路了!掏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下午三点多。这时我们面临多个选择。a.下撤,在最短时间内回到游步道。但是森林昏暗,下撤途中若遇到悬崖绝壁,存在失足坠亡的风险。b.继续沿山坡斜切找路。但是不熟悉附近地形,不知道斜切会把我们带到哪儿,并且同样有失足坠崖的风险。c.向上登顶。不管有路没路,不管东西南北,山体总是下大上小,到山顶总会汇聚收缩到一个点,凭着良好视野和手机信号,山顶上容易确定自身位置,然后找安全路径下山。另外向上攀登,不易发生踩空坠落事故,安全风险相对较小。d.理论上可以报警求助,就地等待救援。但实际情况是,暂时并无生命危险,相信有能力自救,报警后耗费大量社会资源施救并无必要。且手机信号若有若无,自己位置说不清,电话打不出去,想报警也没门。e.最坏的情况,若找不到下山路,向上登顶也失败,手机没信号,被困密林中孤立无援,大不了就地休息,保存体力,深圳的山上,11月的夜晚,有点冷,但冻不死人,等待天亮再找路下山,不会有生命危险。比较而言,a方案省时省力,但安全风险大;b方案耗时未知,安全风险不可控;c方案最累人,要多花好几个小时,但安全风险最小;d方案无可行性;e可作后备方案。讨论后三人一致认为安全至上,决定首选c,后备e。c方案还要外加一条,那就是团队行动,各成员相互距离不超过20米,保持在可视范围内,必须看得见,喊得应,体力强者放慢些,体力弱者加快些,任何时候不得走散。因为手机没信号,在不辨方向的昏暗密林中穿行,一旦走散,后果严重,这是绝对要避免的。决定后立即开始行动,从斜切转为向上,三人披荆斩棘,在丛莽中奋力攀登。林下非常难走,好在我们饮水和干粮充足,心里有底,所以不慌,累了就地小歇,一会儿缓过来后,起身继续上行。唯一有点担忧的是大白天进山,没准备手电,昏暗的林下,万一踩到蛇咋办?枯枝落叶间还真是碰上了蛇,幸好是小小的黑头剑蛇,温顺无毒,我们左拍右拍留下图像记录后完好放归。此后小心翼翼,故意放重脚步,把擦身而过的灌木丛弄得哗哗直响,期望多搞出点动静,让可能存在的毒蛇闻声而逃,避免意外伤害。就这样艰难上行,很幸运,三小时以后平安钻出密林,眼前豁然开朗,几分钟后到了山顶,天空已经繁星点点。环视一圈,看到山下万家灯火,立即确定那是山之西的深圳市区,相反方向是东部的大鹏半岛。东侧近处有个更高的山峰,那应该就是梧桐山主峰了。这下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站立的位置是另一不知名山头,两山之间有个鞍部,我们偏离了主峰,难怪找不到最初那条溪流。看了一下时间,这时是傍晚六点半。我们在山顶做了三件事。一是休息、喝水、吃干粮以恢复体力;二是打电话,各自报平安,免得家人担忧;三是讨论下山方案。f.来时路,回头下山,这条不是路的路显然不可取,立即否决。g.山顶北坡有一条隐蔽小路,有陡峭的石阶,似乎很久没人走了,草木葳蕤,几乎完全覆盖路径,不知七拐八弯后把我们带到哪里,也怕毒蛇藏身,暗夜深草,没有手电,安全风险太大。h.山顶东坡路迹明显,穿越两山之间的鞍部,先下后上,长约2千米,通向梧桐山主峰,到主峰后,可选择安全设施良好的游步道和盘山公路从容下山。这条路优点是安全可控,缺点是路最长,最累人,又得多花好几小时。简短讨论的结果,当然是安全第一,费时费力不算什么,一致选定h方案。那晚有没有月光我忘了,反正星光是有的。没有手电,三个男人默默走在闪烁的星光下,山路漫长,身体有点疲惫,心里却很坦然,因为我们已经脱困,走在平安回家的路上,多耗些体力和时间算得了什么。到山脚后,坐车回到下榻地,已经子夜零点。原本只是溪流边小探的一段轻松之旅,不料变成暗夜登顶的惊险历程,真是刻骨铭心,想忘都难。多年来时常想起这次经历,我觉得我们犯的主要错误,是遇到瀑布拦路时,在不熟悉附近地形的情况下,本应选择退出溪流返回游步道,然而过分高估自己,低估可能的风险,三个男人贸然钻进完全陌生的密林,导致迷路,带来后面一连串的麻烦,这是我们错误冒险所承受的代价。若有女生同行,兴许大家会更谨慎些。幸好,凭着多年的野外经验自救成功,才没有酿成严重后果。这些负面的教训,今后要引以为戒,对大自然,我们理应心存敬畏,在老天爷面前,永远不可狂妄自大,否则是会付出沉重代价的。这些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有些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例如任何时候安全第一,出门前作好充分准备等等,有些则需根据具体情境作出最优决策,例如上下左右或原地等待的各种抉择。列位看官,看了上述案例,你从中悟到些什么呢?本文承蒙千与千寻友情配图,谨此志谢。记于2024.01.24安全小常识系列安全小常识(猫狗篇)谈谈安全观鸟蛇伤日记,我的亲历故事,你的安全警示……--------------------------
1月24日 上午 4:00
其他

安全小常识(猫狗篇)

猫猫狗狗,大多萌宠可爱,几乎人人喜欢,我养过小狗,我也喜欢。但另一面是,猫狗伤人而导致的邻里纠纷、民事诉讼乃至刑事案件,常常见诸媒体报道。还原深究每个案例的起因和过程,发现都不是猫狗的错,是人的理念不对和临场处置不当所导致。很多人知道猫狗由野猫和狼驯化而来,他们以为,经过人类长期驯化的猫狗,已经成为人类的伴侣动物。这个理念是有问题的。首先,猫狗毕竟不具备人的理性。经过人类长期驯化,猫狗脾性变得温顺亲人,这不假。但是,不管多么温顺,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它仍有可能在应激状态下依据原始本能作出防御性或攻击性反应,因为野生祖先遇险时的生存本能已经深深刻在它们的基因里。其次,猫或狗只忠诚于主人A,它把主人A以外的朋友B和陌生人C都视为他人,可能友好,可能存有戒心,也可能有潜在的攻击性,这和主人态度、猫狗个性有关,你不易预判。因此,某只猫是A的伴侣,却不是他人的伴侣,更不是人类的伴侣。换句话说,猫狗的伴侣属性,只适用于某个特定主人,如果你泛化这种属性,以为它们是人类伴侣,以为公共场所的流浪猫或别人家的狗对你也会如同伴侣一般友好相处,因而丧失安全防范意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上面说的是理念。那么理念之外,怎样具体防范猫狗带来的意外伤害呢?如果你是城市居民,想养猫养狗,那么至少必须做到的是,合法领证,按规定注射疫苗,出门蹓达时一定牵绳并遵守当地时间地点限制……这样就不至于威胁他人安全,也避免给自己惹来诸多麻烦。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你还不是文明社会的一个合格公民。农村养猫狗另有规定的,按当地规定办。如果你在公共场所遇见流浪猫狗,你可以这样应对:1.始终面对,保持距离,防止流浪猫狗近身。如果猫狗趋近,你可缓步避让或站定对峙,不可背向逃跑,否则很容易激起攻击,你两条腿跑不过它的四条腿。正常情况下,它走它的,你走你的,用眼角余光留意它的动态就好,直到走远脱离接触。2.不要恐吓,禁止戏弄,不可有扔石头之类的攻击性动作,一旦猫狗被激怒而发起攻击,那不是它的错,是你自找的。3.也不要抚摸,不要投喂,不要有任何亲昵性逗弄。4.对于带崽的猫狗,尤其要谨慎,千万不要接近幼崽,出于母亲的护崽本能,陌生人的靠近极可能招致攻击,平时再温顺的猫狗,这时都可能变得分外凶猛。有人说,不恐吓、不戏弄、不攻击好理解,善意的抚摸投喂也不可以,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上次摸了邻居家的小狗也没事,它还舔了我的手背呢”。呵呵,这回没事,不等于下次也没事。为什么?公共场所的流浪猫或别人家的狗,并不是你的伴侣,前面说过的理念,请回到本文开头再复习一遍。此其一。其二,你自家的猫狗,你熟悉,你一清二楚;公共场所的流浪猫或别人家的狗,有没有打过疫苗,健康还是带病,温和友善还是胆怯畏人,这些情况你知道吗?你伸手抚摸时,它会作出什么反应,你能准确预判吗?温顺享受你的抚摸?不信任你而逃开?伸爪抵挡?回头咬一口?万一咬伤或胳膊上被挠出一道血痕,你打不打狂犬病疫苗?打,可不是一针那么简单,一人份的疫苗,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接种好几次,去医院往返折腾,耗时又烧钱;不打,万一发病,死亡率100%,目前全世界都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你敢不敢拿自己的生命赌运气?即使只是友好地“舔了我的手背”,你怎么能确定公共场所的流浪猫或别人家的狗唾液里不含有狂犬病毒?撸猫撸狗一时之兴,惹来太多的麻烦,甚至赌上自己的生命安全,何必呢?所以,公共场所遇见流浪猫狗,最好的方式就是平和应对,不去招惹,它走它的,你走你的,保持距离,互不相扰就是了。猫狗智商不低,你的情绪它会感受到,你的平和、紧张和露怯它都知道,你越紧张越露怯,越有可能激发它的攻击性而招来危险。不是棍棒和刀枪,你的镇定自若才是你的最佳护身法宝。公共场所如此,走亲访友时大抵也是这样,不要轻易去撩拨主人家的猫狗,相反,进门时可以提醒主人约束好他家宠物,带孩子出门时更需要提前告诫孩子不去逗弄公共场所的流浪猫狗或别人家的宠物。和主人谈话时,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视线,还要用眼角余光留意猫狗动态,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最后说说我亲身经历的实际案例作为本文结尾。多年前的一回独自登山后,下山经过一个村口,突然7条狗从村里窜出来堵在前方路口,对我形成扇形包围,这群狗对着我狂吠,为首的那条大狗离我只有四五米,我只好立刻站定面向它们,防止它们绕到我身后。我不做任何动作,站定和它们对峙,它们摸不清我的实力,不敢贸然进攻,也站定不动,同时群吠壮胆。狂叫几分钟后,见我仍然不动,它们渐渐泄气,吠声渐缓渐息。趁这机会,我缓缓后退,这时为首的那条大狗以为有机可乘,随即起步向我进逼。我立刻停止后退,再次站定,它也止步,于是再次形成对峙局面。等它一会儿平静下来,我又缓缓后退,如此狗停我退,狗进我停,反复再三,直到它不再跟进,最终脱离接触,有惊无险,人狗两安。这样的事,后来又遇到一次,我如法炮制,最终也是安然而归。那时不记得拍照留个现场图像记录,可惜了。倘若大家都能接受这样的理念,学会正确应对,我相信,猫狗伤人的风险就会离你远去,人和动物各自安好,相关的纠纷烦恼和争吵也就烟消云散了。记于2024.01.21--------------------------
1月21日 上午 4:00
其他

树皮欣赏E

《老蒋博物》主要用作自然观察记录,兼供同好分享。我用镜头探索生命的奥秘展示生命的美丽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我们共同的家园长按上面二维码欢迎关注---------------------------
2023年12月24日
其他

我的疫情记录及随想

2022年12月至今的这一波疫情冲击,来得那么迅猛,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据官方发布,浙江省12月23日一天感染超过百万,此后处于高峰平台期,浙江以外其他地方也是医院床位告急,退烧药抢购一空,大街上一度比封控时还冷清。我家的状况这一波疫情冲击,我家男女老少无一幸免。我是12月21日开始出现不适症状的。睡下时还没什么异常,半夜出现头疼、咽喉疼痛、咳嗽、肌肉胀痛等症状,睡不安稳,次日起床后测量体温38.5℃,下午上升到38.8℃,原想扛一下就过去了,老婆逼迫我服用了一颗布洛芬,此后体温渐降,第5天退烧。咽喉疼痛则第4天发展到顶点,痛到无法安然入睡,第5天开始逐渐减轻。咳嗽持续时间最长,不过已经明显减轻,不足为虑。我没有上医院,没有测核酸,在隐性感染/轻症/普通型/重症/危重症的五级分类中,自我评估应属轻症。全程用药只吃了一颗布洛芬,主要应对措施是躺平休息+多喝水,从发病算起,到现在半个月了,目前状态平稳,主要症状是轻微咳嗽+疲软无力,好好休生养息,再过些日子可望复原。老婆比我发病早一天,咳嗽比我重,其他发病情况和我相似。儿子也差不多。症状最轻的是儿媳和不足周岁的孙女,母女俩发烧咳嗽一日,第2天就恢复如常,不过抗原转阴,则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了。后果最严重的是97岁的岳母,原本就有严重的心力衰竭、肺气肿、糖尿病、高血压,卧床多年,出现咳嗽等症状7天后,终因肺部感染离世,没有和我们一起跨入2023年。最令人担忧的是我的父母,所在敬老院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禁止出入,不让探访,可是仍然没有守住最后的防线,从工作人员到颐养老人,院内相继出现阳性,连驻院医生也阳了,12月29日父母双双发烧到38℃,妹妹闻讯送去体温计、血氧仪、药品等抗疫物品,委托工作人员转交,身处异地的我也快递寄送药品,并告以应对方法,重点监测体温和血氧饱和度,不好则请院方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幸好,发烧3日后,体温基本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从指标来看还好,现在主要问题是咳嗽不止、严重气喘和疲软无力,年届九旬的高龄老人,会不会突然恶化,能不能平安度过这一劫,现在我还真不敢说。以下是关于疫情的一些随想。清零和躺平清零和躺平,争论一直存在,其实在我看来都是伪命题。先说清零。毫无疑问,没有谁喜欢新冠病毒,病毒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就主观愿望来说,清零当然是我们人人希望的。问题在于,古今中外,人类对病毒真正实现清零的,天花病毒是唯一的特例。天花病毒相对稳定,没有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那样层出不穷的变异,人类发明牛痘疫苗,个人接种后实现终身免疫,普及接种建立了群体免疫屏障以后,天花病毒便再无肆虐人间的可能。可是并非所有病毒都是这样的,相反,天花病毒只是特例。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医生都一直在努力,而给人类带来流感、肝炎、腮腺炎、脑膜炎、脊髓灰质炎、艾滋病、埃博拉……的种种病毒,哪一个被清零了?没有,至今没有。你得承认,人类对病毒和疾病的认识还很有限,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不足以消灭病毒,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要老是以为“人定胜天”,要承认,人类所能做到的,不是对病毒清零,而是控制病毒传播范围和传染病流行强度,把它的危害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和较轻的程度。张文宏在2022年3月就说过,不能抱着咱就是不过了也要把病毒弄死的心态,既要控制好疫情,又要保障居民生活,这是实事求是的思路。再说躺平。躺平用来形容患病后卧床休息,这没什么问题。但是很多人口中的躺平,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嘲笑他国面对疫情放任不管。真是这样吗?并不。若是不戴有色眼镜看问题,其实哪国也没躺平。每个国家国情不同,有大国有小国,有贫困有富足,医疗资源有贫乏有充裕,政府动员能力有强有弱,必然带来疫情应对的不同策略,适合本国国情的就是最优解。我们要做好的是自己的事,别国的应对策略是不是最优解,本国国民自会评判,轮不上我们去嘲笑。唯独自己正确,别国都躺平,“抄作业都不会抄”云云,这是无知加狂妄。从鸦片战争到现在,国人对外族,常常不是盲目自大,就是自卑奴颜,而且有时互为表里。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学会以自信的、平视的、心平气和的方式看待世界呢?世界文明的所有成果,无论是谁创造,适合于我的,好好学习,为我所用;不适合的,或者人家走了弯路的,我们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疫情防控问题上,难道不也应当是这样吗?封控和放开清零做不到,躺平亦虚妄,我认为是伪命题,理由如上。而封控和放开,却是疫情面前各国在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没有哪个绝对正确,能以最小代价控制疫情并保障民生的,就是好策略。封控,是用暂时停止人员流动的方式切断病毒传播链,我国在2020年和2021年使用局部封控的方式取得很好的防控效果,制止了疫情的大规模蔓延,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但是封控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也要付出一定代价。从必要性来说,当时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屏障尚未建立,病毒致病力强,要想切断病毒传播链,物理隔断是唯一的可选项,否则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疫情大规模蔓延将带来不可承受的严重后果。从有效性来说,当时新冠病毒以阿尔法、德尔塔等毒株为主,传播力不如后来的奥密克戎那么强;政府具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财力资源,公众凝聚共识,积极支持;2020年和2021年的实践证明,封控的同时加快疫苗普及等手段,我国面对疫情交出了一份低死亡率的同时经济社会保持活力的优秀答卷;而大部分的欧美发达国家在大社会小政府模式下政府有效动员组织能力不足,民众对捍卫公民自由高度敏感,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不但政府软弱无力,而且严重缺乏医疗资源,他们根本不具备有效封控条件,放开是他们的必然选择。但是封控必然要付出代价。在政府层面,必须制订周密严谨的目标、措施、实施流程和各部门职责分工并追踪落实,必须有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容不得半点疏漏;在公众层面,不得不暂时让渡行动自由的宪法权利,忍受收入下降、生活物品短缺、就医困难等种种不便。封控面积越大,封控持续越久,这种代价也就越大。当奥密克戎取代其他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毒株后,传播力大大增加,即使大规模封控数月也无法实现清零的时候;当奥密克戎的感染人数一再创新高,但死亡率并不同步上升的时候;当九成以上人群已经接种疫苗的时候;当各地防控层层加码,孕妇等待核酸结果医院拒绝收治导致流产、护士急诊被自己所在医院拒之门外身亡、违法入户强行消杀、动辄焊铁皮堵死居民区消防通道、半夜强行转运翻车发生群体伤亡、封控百日无法清零而一场大火之后立即宣布“社会面基本清零”之类的奇葩事层出不穷,还有人强行辩解说这些只是孤立事件,甚至诬为“境外势力煽动”的时候;当全民核酸和大规模封控掏空政府财力,也让许多打工族收入清零生活难以为继以致发生跳楼等极端事件的时候;当全世界球迷聚焦狂欢的卡塔尔而自己被迫蜗居家里连出门买菜都成奢望的时候;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恢复正常生活而且世卫组织宣布2023年1月即将开会讨论何时宣布疫情结束的时候……无论民意基础、政府财政还是国际形势,都已不具备继续封控的条件,若是一意孤行,可以预见的结果就是国内不稳,国际孤立,放开是必然的,也是得到绝大多数人民拥护的选择。睁眼看世界放开不等于躺平。无论中国还是别国,无论早放开还是晚放开,政府和人民都不是对疫情放任不管。放眼全球,没有哪国是躺平的,只有用脚后跟思考的人才会相信别国都躺平、唯独中国一枝独秀的鬼话。疫情初期美国政府的应对迟缓乏力,延误时机,导致失控,带来高感染率和高死亡率,但总体失败,也不是漆黑一团,还是有可取之处,美国的疫苗和治疗药物研制实力依然处于全球之冠,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撇开政治来看,美国的疫苗和药物不但满足自身需要,还大量出口,拯救了全球各地许许多多的患者。你可以说,美国药商不是为了拯救人类,只是赚钱而已,说得没错,但赚钱和救人不矛盾,想赚钱,前提是疫苗和药品必须有效,客观上能拯救生命,否则谁会买无效疫苗和药品当冤大头?药商赚了钱,别人用这些疫苗和药品挽救了生命,不是双赢吗?如果你是患者,在生死关头,你会拒绝救命的药品吗?在英国,民众正在接种疫苗。2020年11月5日,英格兰封锁4周。2021年1月4日,英格兰再度“封城”。之后随着疫苗的普及和其他各项应对,经过科学意见、本国医疗条件、防疫基础、国内经济和民意综合评估之后,英国作出了完全开放的决定,人们平静接受和新冠病毒共存,英国政府和民众的努力使得新冠死亡率大大低于相似国情的美国,甚至低于流感的平均死亡率。新冠三年,日本经历了八轮疫情冲击,国情决定了日本不可能采取大规模封控的方式对抗病毒,但不封控不等于躺平,日本政府呼吁人们减少外出,餐饮店8点关门,禁止人数超过限额的大型活动,所有公众场所配备消毒液供民众使用,学校一度停课,企业居家办公,要求抗原阳性者居家隔离,居家隔离不方便的,也可以在指定酒店集中隔离,但前提是自愿申请,没有谁会半夜上门强行拉人隔离。政府大力提升医院救治能力,医院每扩充一张ICU病床,政府给予补贴1950万日元。政府还专门开设了“阳性登记者中心”,该中心不仅可以根据你上报的健康状况和症状判断你是否需要就医治疗,还可以向政府申请各类食品到家的配送服务,申请配送抗原检测试剂和脉冲血氧仪。官方网站上以日中英韩多种语言每日发布全国和当地的感染人数、医院空余病床数、ICU床位数,还有患者需要的各种医疗信息,包括详细列出咨询热线,有什么症状应该咨询哪些部门,老人、孕妇和儿童等特殊群体有困难如何应对,各种解答为患者提供方便的就诊和康复指导。相关信息的充分公开透明安定了人心,只要动动手指,真相随时可以看到,谣言自然没有市场,面对疫情,日本民众理性对待,外出口罩要戴好,阳性者自觉居家不出门,不轻视,不恐慌,人民生活依然继续,虽然在高感染率的情况下,没有人心惶惶,社会秩序仍然稳定,经济文化生活维持着常态化运行。新加坡是个城市型小国,人口密度高达8000人/平方公里,是中国的50倍。密集人口情况下的疫情防控,无疑是高难度大考。从2020年4月7日开始,新加坡关闭所有非必要工作场所,只剩下集市、超市、餐饮和公共交通等基本服务,全国大中小学等所有教育机构转为居家学习,未遵守保持社交距离的违法者,施以警告、罚款甚至拘留等处罚。为推动社会早日回归正轨,新加坡迅速推动疫苗普及,在2021年8月底达到了80%的疫苗接种率,疫苗接种优先惠及高风险人群,60~69岁人群的完全接种率为96%,70岁以上人群的接种率达到95%。这极大地避免了他们因年龄和基础病等因素引起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但当时流行的还是致病力较强的德尔塔毒株,新加坡政府经过谨慎评估,到2021年10月,李显龙总理才宣布新加坡不再“清零”,2022年3月24日,李显龙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新加坡的抗疫之路“朝着与新冠共存的方向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从一点点放宽社交限制、堂食限制、允许酒吧营业,到全民接种疫苗后取消口罩要求、取消健康码,最后到旅客入境无需隔离与核酸检测,社会生活基本恢复常态,过渡期长达半年,井然有序,步步推进。2021年新加坡的GDP增长7.61%,失业率明显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民心稳定。进入2022年,奥密克戎取代德尔塔成为主要流行病毒株,新加坡至今每天感染人数一千多,重症率和病死率一直维持在低水平。我们的近邻柬埔寨是贫穷小国,在中国疫苗支援下,在接种达到80%的时候,他们于2021年11月15日宣布开放,之后迎来奥密克戎流行,洪森首相也受到感染,5天后康复接待外宾。病毒依然存在,但是国内没有发生暴发式疫情。越南的情况和中国最相似,他们也曾实施过大规模封控,甚至调动军队入城戒严,把装甲车开上大街,将道路彻底封死,防化兵对民众检测转运消杀,可是仍然防不住,而且长时间大面积的封控,必然导致原料进不来,产品销不出,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恐慌蔓延,社会秩序不稳,越南政府在2021年10月11日发文宣布防疫政策由“严格防控”转变为要求“安全适应、灵活、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大规模的封控到此止步,转而采取事实上的放开政策。但放开不是躺平,越南政府在放开的同时,依然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培训乡村医生、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等等。当时越南流行的还是致病力较强的德尔塔毒株,刚放开不可避免经历了一波疫情冲击,但在越南政府的努力下成功化解,没有出现严重的医疗挤兑,之后越南平稳迎来致病力更弱的奥密克戎流行,2022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5.05%、7.83%和13.67%。看到别国的长处,适用的我们好好学习;也看到别国走的弯路,我们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但不必嘲讽他人。自信而不自大,学习他人而不自卑,这是我们看待世界应有的态度,不独应对疫情,别的事也一样。我们怎么做这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封控要付出代价,放开也有代价,最大代价就是放开初期这一轮海啸般的大规模感染,在这一冲击波中,我和我的家人无一幸免,甚至失去了我的高龄岳母。但我仍然支持放开,因为我们看到了曙光。我相信,数月的感染高峰期过后,病毒不会消失,但疫情必将逐渐回落趋于平稳,患者该治疗的治疗,该隔离的隔离,没病者该上学的上学,该工作的工作,周末一家人其乐融融游公园、逛商场,有闲有钱的想旅游就旅游……百姓安居乐业,未来可期,这才是正常的社会,这才是我们该有的生活。形势发展到今天,其实争论封控好还是放开好,已经没有实际意义。更实际的问题是,放开后,我们怎么做?我认为,无论公民还是政府,都不是一放了之,今后还有许多事要做。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放开后首先是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不去或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乘坐地铁公交时戴口罩,回家立即洗手,等等,做到这些并不难,这些卫生习惯和防护措施,不是一时应对,以后要长期保持下去,利己,也利人。有的人,封控时要自由,放开后骂“躺匪”;也有的人,自己阳了想居家,邻居阳了要立刻拉走。这是巨婴,不是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有人说,反正逃不过,早阳早心安。说这话的,实在是糊涂蛋。你放弃防护,把病毒带回家,自己就算痊愈,家里的老人能扛过去吗?倘若老人扛不过而离世,你能心安吗?再说,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确实能在一段时间内产生特异性免疫效果,但只是针对特定病毒,而新冠病毒变种何其多,你能对抗其中之一,你有本事对抗数以百计的新冠病毒变种吗?没有哪个医生敢作这样的承诺,事实上,三年来国内外重复感染屡有报道,有的说百分之十几,有的说百分之四十以上,究竟什么数据靠谱,我也不知道,但重复感染者并不少见,这是肯定的,无论你阳过还是未阳,理性选择是谨慎防护,能保持健康总比阳了好,能扛到明天阳也好过今天阳,放纵躺平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其次要理性思考,理性认知,脑袋要长在自己肩膀上,不信谣,不传谣,不要动不动被人带节奏。某些网络大V居心叵测,丧心病狂,对奋战一线的医务人员发动攻击,这些白衣战士舍小家为大家,拼死守护着生命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他们理应心存感激,而不是跟风辱骂“躺匪”、“带路党”等等,人要有基本的是非,不要被人当枪使,损人不利己,何必?又如放开后中国疫情迎来一波高峰,很多国家对中国公民入境采取了强制检测、入境隔离甚至遣返等限制措施,一些“爱国”大V又在说了,美国亡我之心不死啊,围堵中国啊,种族歧视啊,诸如此类。唱“爱国”高调很容易,也很能煽动一些人的情绪,但是在我看来,这事不必过度解读。诚然,美国对中国有深深的敌意,围堵中国也是美国一直以来在做的事。可是,限制中国公民入境的并非只是美国,甚至也不止是欧美盟友们,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第三世界的友好国家。他们的国家领导人都是跟着美国跑的吗?不见得。我更愿意就事论事,相信这只是各国针对近期中国的疫情高峰而采取的应急自保措施,入境关口加强防范可以理解,因为他们的高峰已经过去,而我们的高峰刚刚到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这样的高峰波及自己,换位思考一下,别国疫情高峰时,我们不是也曾经采取大幅度缩减航班以至熔断之类的措施以阻止外来疫情入境传播吗?我相信,中国疫情高峰回落后,大多数国家也会相应调整入境防疫措施,关键还是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尽可能平稳过渡并缩短这个高峰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作为纳税人,除了履行关于疫情防控的公民义务,我有权利也有理由要求政府官员今后应对疫情更科学理性,准备更充分的药物和收治床位,把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实到基层,避免过多的意识形态绑架科学,宣传引导要更透明,更实事求是,可别封控时号称奥密克戎后遗症两百多种,放开时则说90%无症状,只要不符合官宣口径,立刻禁言删贴,这样的宣传无法取信于民,也必然产生反噬。谁也不想掉入塔西陀陷阱,因为于国于民无益。毛主席说,让人讲话,天塌不下来。正因如此,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至于什么声音正确,不是谁有权,谁官大,就由谁来判定,人民才是考官,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四十多年前邓公就明确肯定过的,我们今天理应遵循毛主席和邓小平等先贤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前进。病毒会长期存在,共存不可避免。本文收尾之际,看到《钱江晚报》今日报道,杭州各大医院发热门诊量和120急救电话量近日开始快速下降,湖滨步行街万人迎新年,地铁客流量节节攀升,这些迹象告诉我们,我们终将走出疫情,曙光就在前面,只要大伙共同努力。本文只是个人与家庭的疫情记录,以及相关的一些个人见解,只代表我自己,不代表其他任何人。所说未必正确。可惜本号没有评论功能,无法让读者畅所欲言,如果您愿意,您可以在文末通过“发消息”功能,自由表达您的高见,赞成或反对都可以,唯一要求是尊重事实,有理有据,不许人身攻击,更不可污言秽语,否则立即拉黑,我这儿不收纳垃圾。记于2023.01.05--------------------------
2023年1月6日
其他

昆虫类 | 蝴蝶2022

2022这一年,奥密克戎大传播,出门受限,日子过得无比艰难。所幸,近期风向转变,折腾快到头了。杭州算是国内比较平稳的城市,可也全民核酸,没有72小时内的核酸阴性报告,公交大巴上不了车,地铁站进不了门。有了绿色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你以为就畅行无阻了?不。有一天因事去某大学,被门口保安给拦下,说是本校规定核酸48小时内有效,你超时了,必须重做才能进门。我说杭州市政府不是规定72小时有效吗?他说你问校领导去,又不是我定的规矩。我很清楚,他说的是实话,不是保安刁难我,他不过是履行职责而已,和他争辩没意义。那么投诉,告他校方无视上级规定自行加码?也许有效,也许白搭,无论成败,我耗不起,有这投诉纠缠的时间,不如就近找医院重做更快。这有点取巧,不坚持原则,可是处于那种情形下,有急事要办,你说我有更好办法吗?没出杭州就这样,出市出省更难,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一年,我只在杭州或杭州周边走走,和静默百天、被关方舱和半夜转运车祸身亡的人们相比,我不出远门其实算不了什么,废话不多说,就此打住。现在已入冬,2022年接近尾声,我也到了盘点的时候了。我对自然的观察记录习惯保持多年,只要去野外,遇见什么就记录什么,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也很少刻意追求某个目标,堪称佛系。遇见一朵不认识的野花我会记录,邂逅一只好看的蜻蜓也会记录。这些蝴蝶,都是正好遇见而被记录下来,并非我刻意寻找而得,事实上,要寻找某一特定物种,很难心想事成,所以佛系也是无奈下的自我宽慰。这些蝴蝶记录于杭州主城区、建德、淳安、临安(其中建德和淳安的蝴蝶是参与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成果),这些地方都不出杭州市范围。大致同科目的放在一起,附记某月所见,以便了解各种蝴蝶在杭州市的发生期。不同学者使用不同的蝴蝶分类系统,我这儿暂且参照《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个别定名依据最新学术成果略作调整,总共收录9科63种,其中个人新收5种。一、灰蝶科,小型蝴蝶为主。1.璐灰蝶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吴山博物行

吴山由粮道山、城隍山、紫阳山、云居山等十多个小山头组成,说起吴山,杭州人没有不知道的。如果说,万松岭路以南的凤凰山曾因南宋建都之故成为皇家之山,那么吴山一直是杭州最亲民的山,每天都有众多市民在吴山跳舞、练拳、舞剑、吊嗓、喝茶、下棋……要了解杭州的市井文化,吴山是不二之选。吴山以南,越过万松岭路,对面就是凤凰山,南宋时期曾经是皇宫所在。冬天在枯黄的草丛中露出残存屋基,表示那儿曾经是某个皇家建筑所在,一到草木森然的夏天,则什么也看不到了。昔日凤凰山上皇宫的金碧辉煌,皇家的警卫森严,如今烟消云散,而属于布衣百姓的吴山,至今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我看来,吴山主要特点有三。一是低矮、平缓、方便;二是动植物丰富;三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吴山海拔不足百米,高程和西湖北侧的宝石山差不多。但是吴山比宝石山平缓,登山不觉得累,老人儿童体力不济的,还可以坐车上山;吴山的地盘也比宝石山大很多,山头上可以容纳更多人休憩游览;而靠近闹市区,公共交通方便,山道四通八达,使得市民们随时可以从不同方向上山下山。
2022年11月12日
其他

感受秋韵,从玉皇山到八卦田

玉皇山/八卦田,是杭州经典的一条休闲赏秋路线。玉皇山不高,海拔不过240米。离市区不远,交通方便,第12路公交车直达山下,体力较弱的老人孩子,可以由家人自驾,坐车上山。年轻人有足够脚力,当然徒步登山更有乐趣。如同飞来峰被视为佛门胜迹一样,玉皇山在杭州则是道教影响最集中的地方,玉皇宫、七星缸、福星观等都是道教遗迹,连天然形成的紫来洞,取名也充满道家色彩。玉皇山的山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紫来洞是溶蚀/崩塌共同作用形成的复合型洞穴,洞内颇为深广。洞口“紫气东来”出自现代书法家陆抑非之手,汉《列仙传》谓“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是为典故出处,喻吉兆也。不过我对宗教没啥研究,这些只是路过顺带看一眼罢了。登玉皇山更大的乐趣,却在于和一帮志趣相近的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探索自然,感受秋韵。从林海亭上山,没走多远,山路边就出现一大片渐尖毛蕨及边缘鳞盖蕨。这些成片生长的蕨类,在倾斜的山坡上形成天然覆盖,可有效避免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我们翻开渐尖毛蕨的叶背,看到密密麻麻的斑点。这是蕨类植物的孢子囊群,是它们的繁殖器官。孢子囊的排列方式和排列位置具有特异性,是鉴别特定种类的重要依据。每一个孢子囊都装满花粉般的细小孢子,孢子成熟后,孢子囊便会破裂,成千上万的孢子释放出来,随风飘洒,遇到合适的土壤,幼苗破土而出------蕨类植物的历史比恐龙还久远,恐龙灭绝了,蕨类家族却子孙兴旺,一代代繁衍到今天。老鸦柿,一种微型野生柿子,没有毒,但口感不好,少有人吃,更多是栽作观赏,园林应用或家庭盆栽都可以。常春油麻藤,粗壮的百年老藤。这种木质藤本喜欢生长在石灰岩山地,西湖周边的飞来峰、九曜山、凤凰山、吴山常会遇见,三出复叶,老茎生花,豆荚长度可达半米以上,豆子坚硬如石,生长非常强势,常常对攀附的树木形成绞杀。由常春油麻藤的三出复叶,引出对常见叶片类型的进一步观察。有小朋友问,什么叫三出复叶?答曰:一个叶柄长出三片小叶的,叫三出复叶,我们常吃的大豆、蚕豆、豌豆、豇豆等很多豆科植物,都是三出复叶。野迎春等非豆科植物,也有三出复叶。一个叶柄只长一个叶片的,那自然就是单叶了,比如珊瑚朴、桂花、梧桐、冬青、苎麻、番薯……一个叶柄长出更多小叶且以羽毛状排列的,叫羽状复叶,比如无患子、黄山栾树、槐树、花椒、月季……前面说过的三出复叶也可以视为羽状复叶的最简形式。如果小叶以辐射状排列成手掌模样,则叫掌状复叶,如七叶树,可惜现场没找到实例,这儿补一图。有了这样的实物观察垫底,下回查资料时,你就不会被那些术语给绕晕了,相反,你会说,看懂这些专业名词,其实并不难嘛。你说呢?中华常春藤刚刚开花,大多数花序仍处于花蕾状态。这种藤本植物具有叶二型的神奇特点,即同一株上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叶片。在开花结果的繁育枝上,叶片呈披针形:而幼苗和不育枝只负责进行光合作用,承担营养支持的使命,它们的叶片是这样的:秋天是橡子成熟的季节。橡子,或叫橡果,是壳斗科果实的泛称。所有的橡子,主要成份都是淀粉,饥荒年代可以救人一命。然而由于单宁含量高低和其他微量元素成份不同,口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香甜,有的苦涩。不管人的口感如何,对松鼠和鸟儿等小动物们来说,橡子是它们必不可少的冬季口粮。小朋友们在林下找到了三种不同的橡子。果实都戴帽(帽叫“壳斗”,是壳斗科科名的由来,更专业的术语叫“总苞”),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三种橡子的区别是:麻栎果近圆形,“帽子”有锐刺;白栎果长椭圆形,“帽子”无锐刺;青冈果椭圆形,“帽子”上有多个同心环。树叶的不同:麻栎叶披针形,边缘有锐刺,那些刺是侧脉的延伸;白栎叶倒卵形,边缘有波状锯齿;青冈叶只有上半叶带锯齿,下半叶边缘光滑(术语叫作“全缘”)。另外,青冈是常绿树,冬季不落叶,其他两种冬季落叶,从叶色上也能看出来,这时节,青冈仍是葱笼绿色,麻栎和白栎的叶片已经开始陆续枯萎飘落,到冬季,只剩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挺立。树皮也不同:麻栎和白栎相似,都是深纵裂;青冈不裂或细裂,总体感觉光滑。一路走来,秋色斑斓。黄山栾树的红果转白了……无患子树叶黄了……三角槭飘落的树叶有黄有红……山胡椒红了,再过些日子,树叶将会由红转枯。奇特的是,枯叶入冬后并不会掉落,而是留在枝头,整棵树在冬天呈现枯萎假死状态,直到次年春天,枯叶才会在短短几天内迅速落光,为发芽的新叶腾出位置。在紫来洞前,我们可以从山上俯瞰八卦田全貌。中央圆形土墩是个太极图,周边八块农田种着不同农作物,四季呈现不同色彩。太极和八卦,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反正也是道家发明的。不过八卦田并不是道士算卦用的,而是皇家籍田,供皇帝“躬耕”以示“劝农”。每年春耕时节,皇帝会率文武百官来此,亲自扶犁表演一番,以示重视农事并祈祷五谷丰登。皇帝自然不会真去干农活,不过借此表示对农业的重视,这倒不是坏事,毕竟农业是立国之本,粮食更是基础之基础,无论什么时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天我们不是还在说,“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么。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我们下山来到八卦田。水稻已经开镰收割一半,小朋友大朋友们围在剩下的稻田旁,听我讲述着水稻的前世今生。这是野生稻,今天我们看到的栽培稻的祖先,一个稻穗没几颗谷粒,成熟后谷粒自动脱落,你想收都收不到。我们的先人把它驯化成为栽培稻,如今一个稻穗可以有三四百谷粒,大伙儿现场可以看到。不仅仅是谷粒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而且栽培稻的谷粒成熟后仍然留在穗上,采收后人工脱粒,这样才能保证颗粒归仓,这是栽培稻不同于野生稻的重要变化。那么我们的先辈是什么时候驯化的呢,换句话说,栽培稻是什么时候出现,在哪儿出现的呢?考古发掘成果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答案。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掘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已经炭化的7000年前的稻种谷粒。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发掘的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发现已经炭化的8000年前的稻种谷粒。2007年以后发掘的余杭良渚文化遗址,除发现稻种谷粒外,还发现了水坝、水闸、排灌渠道等水利设施,5000年前大规模的稻作农业灌溉系统已经和现代农业相差无几。近几年最新发掘的浦江上山文化遗址,更发现了已经炭化的10000年前的稻种谷粒。换句话说,我们的先人,在10000年前把野生稻驯化成了栽培稻,在5000年前有了大规模的很成熟的稻作农业,而且栽培稻的起源,很可能就在我们浙江,在杭州附近不远的地方。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有什么意义呢?这件事意味着,人类有了相对稳定的粮食来源。在此以前,人们以采集野果和捕鱼打猎作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采到野果,打到猎物,相聚大吃一餐,没有野果和猎物时,只能饿肚子,或者被迫四处奔波继续寻找食物。饥一餐饱一餐的这种游荡生活,人类曾经经历很久很久,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猴子取食之道,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差别。有了栽培稻,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告别居无定所的游荡生活,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而土地能够给辛苦劳作的人们带来更丰厚的回报,人类社会由此从渔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这是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划时代的新变革。如今,稻米养活着世界一半人口,光是中国、印度两国相加就有27亿,日本、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也是超亿人口大国,朝鲜、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人口都有好几千万,还有更多类似柬埔寨这样几百万人口的小国,以稻米为主粮的这些人口,加起来大约40亿左右。而今袁隆平团队发明的现代杂交水稻,大大提升粮食产量,不仅解决国内需求,相关农业技术还输出到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减少饥荒和贫困,也为中国赢得尊重和友谊。现在,杂交稻已经实现亩产超1500公斤,而米质改善、海水稻等难题还在攻关中,袁老遗愿“禾下乘凉梦”,我们可以继续期待。栽培稻的驯化,杂交稻的发明,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为之自豪。玉米和番薯,老家都在美洲,是印第安人培育的,欧洲殖民者把它们传播到全世界,传入中国大概是在明朝。玉米的雄花序在顶端,雌花序在叶腋。除了鲜食,玉米更多用作榨油和饲料,以换取我们需要的植物油和动物蛋白。番薯很少看到开花,因为生产上不需要它开花,我们要的是它膨大的块根,不等开花就收获了。番薯花偶尔能看到,是旋花科典型的喇叭花模样。番薯是一个福建华侨从菲律宾引入的,他把番薯带回自己家乡试种获得成功,县官发现后大力推广,后来逐渐普及到全国各地。水稻好是好,可是栽种水稻需要灌溉设施良好的水田。在缺水的北方干旱地区和难以灌溉的南方山区,玉米和番薯特别受欢迎,这些旱粮作物的引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明朝以后中国人口的大幅度增长。稻米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而玉米、番薯、辣椒、马铃薯……则是印第安人对人类的贡献。我们享受丰收的喜悦,享用这些人类文明成果的时候,会不会心怀感恩呢?我们会珍惜每一粒米和每一个番薯吗?记于2022.11.09--------------------------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阔叶丰花草

《老蒋博物》我用相机探索生命的奥秘展示生命的美丽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我们共同的家园长按上面二维码欢迎关注---------------------------
2022年10月23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石蒜集锦

受高温干旱影响,今年石蒜花期较往年推迟,近日气温略降,雨水增多,期盼已久的盛花期终于姗姗来迟,现在去杭州植物园观赏石蒜花海正是时候,各式石蒜花型别致,色彩丰富,姿态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性。石蒜之名,据说来自其叶形和生境。石蒜不开花的时候,叶形略似大蒜,且野生石蒜往往生长在乱石嶙峋的缝隙,因之得名。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石蒜都有毒,欣赏无妨,却不可入口,曾见媒体报道有人把石蒜当大蒜误食中毒,后果很严重,悲剧要避免。花开不见叶,叶生不见花,石蒜的第二个特点是花叶不同期。各种石蒜的花期集中于7~9月,但出叶期却不一,有的春天出叶,有的秋季出叶,光合作用积累的营养物质,从叶片输送到地下鳞茎中储存。炎炎夏日则叶片枯萎,地上部分消失不见,鳞茎在地下悄悄孕育着花芽。石蒜的第三个特点是容易发生杂交,所以常常会见到一些亦此亦彼的植株,也许就是天然杂交或者人工杂交的后代,若收集培育,性状稳定下来的话,说不定世上又多一个石蒜新品种。石蒜科石蒜属都是多年生草本,有地下鳞茎,《中国植物志》记载全世界约20余种,我国15种,外加1个变种。《中国植物志》出版后的几十年间,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据杭州植物园石蒜专家张鹏翀[chōng]说,中国是石蒜属的分布中心,目前全世界正式发表的石蒜属植物大约有28或29种,中国有19种2个变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而且绝大多数是中国特有种。中国以外,在日本、朝鲜半岛和缅甸也有少量分布。杭州植物园已收集保存24种百余份石蒜属植物种质资源,2017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石蒜属植物种质资源库。这些年来我用相机收集记录了一些石蒜,并不齐全,下面一一欣赏并作简略介绍。1.石蒜
2022年9月2日
其他

蛇伤日记,我的亲历故事,你的安全警示……

怎样求助才能迅速得到准确答案35.关于博物学的在地化36.绿马甲故事:杭州自然教育圈里的“大长老”---------------------------
2022年6月26日
其他

两爬类 | 我的2022首次夜观

夜间温度20℃,上日下过雨,地面还有些潮湿,温度湿度都合适,遂决定独自外出,这是2022年我的第一次夜间自然观察。熟悉的小山,缺少溪流,不是很理想,但地处郊外,和热门景区相比,人为干扰相对较少,以次生林为主的森林植被保存良好。四月下旬,昆虫还不是很多,这时节,夜观以两爬为主,重点是山道两旁的排水沟和几处人工设置的消防水池。在天然水源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消防水池往往成为多种蛙类聚集的产卵场和育婴室,而捕食青蛙的蛇类也会随之追踪而来。果然,在第一个消防水池旁,就见到好多大树蛙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鹅掌楸一家

又到了鹅掌楸开花的时节,它的花呈杯状,有点像郁金香,所以有时也被称作木本郁金香。而它的叶,如果叶柄向上,倒过来看,非常像马褂,因此有马褂木的别名。木兰科鹅掌楸属是个小家庭,新生代第三纪约有10余种,曾经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到第四纪冰期大部绝灭,现在仅存两种,分别为中国的鹅掌楸
2022年4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树皮欣赏D

树皮欣赏A树皮欣赏B树皮欣赏C植物的美丽,不止是红花绿叶,树皮也耐看,有的斑驳,有的清秀,有的粗砺古朴,有的光滑细腻……千姿百态,静美入心。不同树木,有不同的树皮;同一种树,从幼龄、壮年到老龄,树皮也不一样;即便同种同龄,生长在阳光充足之地和屋后阴湿处,树皮形态也有很大差异。这儿收录的树皮,大多是浙江常见的,也有少数从省外及国外引入,前面发过三辑180种(点击文首链接可阅),本辑续记60种(个别树种或有重复),一则为自己存档,二来供同好分享,只作管中窥豹,略作参考,不足以作为图谱标本也。181.白皮松,松科182.黑松,松科183.日本五针松,松科184.日本云杉,松科185.侧柏,柏科186.刺柏,柏科187.圆柏,柏科188.日本花柏,柏科189.美洲柏木,柏科190.北美红杉,柏科,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赠送的国礼。191.墨西哥落羽杉,柏科192.短尾柯,壳斗科193.多脉青冈,壳斗科194.褐叶青冈,壳斗科195.细叶青冈,壳斗科196.甜槠,壳斗科197.锥栗,壳斗科198.栗,壳斗科199.小叶栎,壳斗科200.紫弹树,榆科201.榉(Zelkova
2022年4月10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迎春花和连翘家族辨识速成

纷纷扬扬的雪花还在飘飞,然而落地融化,地上不见积雪,迎春花迎着雪花绽放,春天毕竟还是回归了。昨天有人问这是不是连翘,告之迎春花,连翘没这么早开花的。相同点一都是黄花,二都开在春天里(花期还是有早晚),仅此而已。二者差别其实不小,迎春花的花瓣5~6枚,连翘的花瓣只有4枚,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辨认了。看树叶、看花期,都可以把二者区别开来,详见后述。和连翘相混倒是不多,迎春花其实和野迎春(云南黄馨)、探春花(迎夏)以及浓香茉莉更容易混淆。连翘和金钟花也常有人分不清楚。这几种春天的黄花很常见,一不小心确实会弄错,年年有人问,逐一解答,一两句话说不清,打字太多真没那么多时间精力应对,不如专门写一写,下次谁再问,扔个链接就好,彼此都方便。第一步,咱们先正名。中国那么大,各地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太多,有时候你说的“地瓜”指马铃薯,他说的“地瓜”指薯蓣,而我说的“地瓜”则指番薯,于是鸡对鸭讲,名不正,言不顺,后面说了一大篇都是白费口舌。所以先要名字规范化。让我说的你说的Ta说的,都指向同一对象,其后的讨论才有意义。怎样规范化?我说的你说的Ta说的都不是标准,本文采用的规范有两个,一是拉丁语学名,二是中文正名。拉丁语学名的命名体系由瑞典学者林奈(Carolus
2022年2月21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花事2021

木兰科,上海植物园引种的两个园艺品种,一曰“早花”,二名“紫辰”。三月春花繁盛,艳丽的和朴素的,草本的和木本的,野生的和栽培的……各炫其美,略取几朵,挂一漏万。12.陀螺果
2022年1月7日
其他

鸟儿啁啾 | 2021鸟事盘点

一、观鸟记录补充2021年个人观鸟记录,在新浪《老蒋博客》的《鸟儿啁啾》系列各辑中陆续记载。在微信公众号《老蒋博物》上按月整理汇集了首尾8个月,点击下列目录即可参阅,这儿不再重复。鸟儿啁啾
2022年1月3日
其他

鸟儿啁啾 | 老蒋观鸟(12月)

燕雀科留鸟,摄于临安。鸟群中混有一只白化个体,刚把镜头对准目标,来不及按快门,被路过的村民惊起,等鸟群重新降落,发现那只白化的不见了,没拍到白化个体,只能算目击记录,惋惜。12.红尾水鸲
2022年1月1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岁末花事(12月)

菊科多年生草本,广布大半个中国。我国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各式菊花皆由本种驯化改良而得,这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园艺的一大贡献。41.千里光
2021年12月16日
其他

老蒋博物 | 新种二

近得深圳友人发来二则动植物新种论文和相关报道,巧得很,正好都是我若干年前在深圳拍摄记录过的稀罕物种,于是有幸躺着加新。这两个物种,动植物各一,误定或悬疑多年,于今水落石出,都是2021年才定名的深圳特有物种,值得记录一下。1.深圳双扇蕨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鸟儿啁啾 | 老蒋观鸟(11月)

鸭科冬候鸟,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青海、四川等西部地区多见,浙江每年冬天都有记录,但少见。摄于安吉。17.赤颈鸭
2021年12月1日
其他

鸟儿啁啾 | 老蒋观鸟(10月)

怎样求助才能迅速得到准确答案---------------------------
2021年11月28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秋色斑斓(11月)

银杏科,这时节杭州及周边银杏观赏地不少,有的成片壮观,有的意境幽远,而五云山顶的这一株,枝干遒劲,直刺苍穹,历经1450年的岁月,仍枝繁叶茂,为杭州现存古树之最年长者。2.枫香树
2021年11月24日
其他

新手指南 | 怎样求助才能迅速得到准确答案

本文字多图少,前面文字较长,后面有一些图片示例,读完需要一点耐心。闲话少说,以下言归正传。常常有人抱怨说,不认识某些植物或动物,发图求助无人理睬。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有时候是因为高手外出或忙于他事未上网,一时没看见。这需要耐心等待。更多的时候,需要发图人自己找找原因。以我之经验,常见原因有:一是图片模糊不清,或者小如邮票,看不清楚,无法辨认,让人难以解答。如果你想要准确答案,首先请你做到照片清晰,这是基本前提,发那些模模糊糊的片子让人猜谜,作者拍照、发图都是无效劳动,也浪费别人阅读时间,毫无意义。现在流行拍视频,视频确实比静态照片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关注,但视频也有天生短板,那就是清晰度不够,许多细节无法展现,更何况有时拍摄质量不高,画面不稳定,晃得使人头晕,用这样的糊涂视频要他人给出鉴定,告知某科嫌不够,还要追问精确定种,岂不荒唐可笑?二是照片清晰,但是重要部位没有展现,缺乏鉴别特征,难以确定。这需要作者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对拍摄对象的认知能力,拍摄时尽量把特征表达明白。一般说来,只要现场条件许可,尽可能多角度、多部位拍摄几幅,信息越丰富,鉴定准确率越高。三是不说明产地。要知道动植物的分布有强烈的地域性,产地是动植物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你在广西拍的植物,别人帮你查《浙江植物志》,多半不会有准确结果。有些动物从图片上看外观相近,很难鉴别,明确产地也许马上就能确认到种。有些大的科属,好几百种,查《中国植物志》犹如大海捞针。发图时提供产地、海拔等相关说明,别人可以迅速界定检索范围。写个地名,在你不过多花十秒,而别人查资料的时间,也许可以从两小时缩减为五分钟。你要别人放下自己的事,拿出两小时帮你查资料,你说可能性有多大?而五分钟能解决的话,你得到准确解答的机会就大多了。所以不要偷懒,发图多写几个字,利人,也利己。四是发图随意,横着发,倒着发,或多图连发不作编号,别人解答时,必须扭着脖子看图,或者上翻下翻,伸出手指一个个计数,名称和图片才能对号入座。你发图随意,自己省事了,别人读图、回复却十分不便,换成是你,你会怎么选择,愿意自找麻烦,还是置之不理?需要求解的,强烈建议一种一种发,这样便于别人点评解答,不要许多不同种类的图片挤在一块发,横着倒着的图,先行调整好再发,否则方便自己,麻烦别人,结果是无人理睬,到头来还是害你自己。诸如此类,等等,等等。那么怎样拍照和求助才能获得更好的帮助?如果拍照旨在求助,那么首先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好好拍摄,认真发图,提高图片质量,给读者以方便,时刻警醒自己不犯上述错误,相信你得到准确解答的机会将大大增加。试想一下,别人读图和解答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往往需要查阅相关文献后才能作答。认真拍摄和发图,是对他人的尊重。如果自己拍照模模糊糊,发图马马虎虎,却要求别人付出精力帮你查资料,给你认真作答,这不合逻辑,这样的求助遭到冷遇有其必然性。其次是努力提高摄影技术,至少保证照片清晰。比如对焦准确、曝光合适、构图简洁等,这些基本的摄影要求适用于拍风光拍人像,同样也是动植物摄影理应做到的。如果你对焦都没对上,拍得糊里糊涂,雾里看花一般,这样的照片,自己没什么保存价值,别人也很难根据这样的照片帮你识别。网上这类摄影教程很多,容易搜索到,有心者可以自己去找来看看,我就不多说了。摄影原理虽然都差不多,具体操作,却是每种相机各不相同。所以,要拍出好照片,对你自己手中的武器一定要熟悉,起码得把自己相机的《使用手册》好好读熟,这就和战士必须熟悉自己手中的枪一样重要,道理显而易见。现在手机摄影功能也很强,我看过不少朋友用手机也拍出了高质量的照片。可是有少数人,拍了好几年,手中相机依然是出厂时的默认模式,光圈快门怎么调节都不懂,相机《使用手册》从来不读,现成功能都不去用,照片拍不好,却一味怪相机不够高档呀,天气不好呀,这实在是本末倒置,太对不起购置相机所花的银子了。扔手榴弹你不拉弦,炸不响,却怪它是个铁砣砣,这有道理吗?再次是充分了解这类求助照片的特殊拍摄要求。特殊在哪儿?这需要比较详尽地作些解释。以往学习研究动植物,主要手段是通过野外考察采集标本,然后以标本为客体进行详尽研究。到了现代数码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码技术所记录的动植物照片或视频,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建立数据索引供科研使用。数码影像能部分代替实物标本的作用,大大减少实物标本的采集,有利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但是来自野外的这种照片或视频,并不是你在游玩中随意“咔嚓”几下就有资格充当数码“标本”的。如果你拍照仅仅是供自己或他人欣赏,那么你认为怎么漂亮,就怎么拍摄,审美需求决定你的拍摄方式。然而,旨在学习研究的数码“标本”,却有特定的拍摄要求,了解数码“标本”有别于一般艺术观赏的特殊性,你的照片体现了这种特殊性,你就能更好地学习和研究拍摄对象,也能更有效地得到他人的解答和帮助。以植物数码“标本”的拍摄为例,那么植物数码“标本”有何特殊拍摄要求?1.尽量使花(果)、叶、茎完整,充分表现植物典型特征。主要是拍摄前注意选材。比如小型草本植物可以拍全株,大型木本植物可以选取带花(果)的有叶枝条。又如植物叶片,要选取正常健康充分开展的叶片,不要选取破损叶、畸形叶。花果形态稳定,是植物鉴定的主要依据,枝叶形态多变,因此尽可能在花期或果期拍摄,利于准确识别,拍摄角度要考虑花果、叶、茎齐全,还要使观者能分辨叶片对生还是互生,花儿长在顶端还是叶腋。有些植物的鉴别需要特定部位的形态,比如繁缕的柱头是三裂的,而牛繁缕柱头五裂;又如蓼科植物,托叶鞘的形态是重要鉴别依据,这就需要拍摄这些特殊部位的细部特写才能看清楚。远远“咔嚓”一下,没有这样的细节展现,准确鉴定从何谈起?2.展现植物的生长环境,说明拍摄时间、地点。白居易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早在唐代,人们已经注意到了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比如一幅桃花照片,注明拍摄日期,观者不仅可以了解其形态,还可以明白桃花的花期。这还不够。广州和北京的桃花,上海和庐山的桃花,花期都不同,前者是地理纬度差别,后者受海拔高度影响,所以说明拍摄地点也是必要的。何况,分布区域也是植物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当然,对于一些珍稀植物,只要说明“摄于浙江”、“摄于云南”就够了,不要说得太具体,以利于珍稀植物资源的保护。有些植物,虽未列入国家保护名录,但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的,网上发图时,也不宜透露具体地点,以利保护。3.在真实再现植物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的前提下兼顾艺术审美。3a.提倡在自然生态环境下拍摄。有时受条件限制,自然状态下不易拍好的,也可以折下枝条,人工摆放后拍摄。但是对珍稀植物,禁用这种破坏性方法。3b.单图难以实现拍摄意图的,可以用组图表现。比如用微距表现花蕊或叶背腺体,用近距表现花朵和枝叶,用中远景表现全株及其生长环境,用不同角度展现叶片对生、互生还是轮生,等等。3c.少用虚化背景的拍摄手法(而在艺术欣赏照片中,这却是突出主体的常用方法),景深宜大些,便于如实记录其生长环境。以上主要说的是植物数码“标本”摄影的特殊要求,对动物其实也大体适用。说了一大通,有时受客观条件限制,有时自己的动植物知识和摄影技术不过关,往往不能如意------说说容易做到难啊。示例一,酢浆草,花果茎叶俱全,弧形的自然造型也比较富有美感。不是随意“咔嚓”的结果,而是长期关注偶然遇见后的记录。示例二,花点草和毛花点草,荨麻科花点草属的两个近缘种,外观十分相似,主要鉴别特征是茎上毛的方向相反,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准确鉴定离不开这样的清晰细节。花点草毛花点草示例三,最基本的清晰要求都没有做到,对焦在后面,主要拍摄对象却虚化,雾里看花,拍摄技术不及格。常见的,别人还能猜一个,不常见的,谁能识别?示例四,凭这花序图可以定为蓼科,但无法辨认究竟是什么蓼,这样的照片用作审美欣赏不算太差,可是发给植物学教授,被判为不合格,因为蓼科植物鉴别所需要的叶形、托叶鞘、毛被情况、腺体有无、整株形态等特征都没有展现,这是我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一个失败实例。这种图,留作欣赏就可以了,要准确鉴定,你得配上展现各种特征的组图才可以。示例五,花境挺好看,但作者想知道后面什么花卉,而主体隐藏在众多植物中看不清。下图二走近几步,主体就突出而且清晰了,相信你立马能给出答案。示例六,远远随手“咔嚓”一张,问门外什么树,花果茎叶啥都看不清,其实连是不是树也不好说,焉知不是绿萝之类的藤本植物呢。这样问的结果,多半是无人理睬。走近些,答案就来了:灰莉,很多人都会帮你热心解答。十三年前写过的一则旧文,曾发表在浙江植物学会主办的《之江草木》论坛上。论坛时代已成往事,至今仍然有新手不时遇到和十三年前同样的问题,而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的朋友比十三年前多了好多,这是可喜的社会进步。新形势下对旧文进行修改补充后搬到微信上重发,与大伙分享这些体会,但愿对新手有所帮助,也希望自己进一步努力,做得更好。愿大伙互帮互学,提升自己,越拍越好。---------------------------
2021年11月19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十月花事

禾本科,亦称黄粱、小米、谷子,中国北方主要旱粮之一,有个较矮小的变种叫粟。粱及粟系黄河流域先民驯化狗尾草而来,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浙江仅有零星种植。99.凤眼蓝
2021年10月25日
其他

昆虫类 | 蝴蝶2021

几天前还在说今年入秋北方洪涝,南方高温,十月中旬骤然降温又下雨,该来的总是会来,国庆假期翩翩起舞的蝴蝶们短短数日就不见了。尔后或许仍有温度回升和晴好天气回归,但气温波浪式下降不可避免,蝴蝶们来日无多,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了。蝴蝶因其上佳的观赏性,被誉为飞舞的花朵,我关注蝴蝶十几年了,今年循例记录了57种,有遗憾也有欢欣,春天错过剑凤蝶,夏天又错过黑紫蛱蝶,秋天却意外收获了在杭州难得一见或从未一睹的美凤蝶、拟斑脉蛱蝶和离斑带蛱蝶,还有福建夏天的长尾褐蚬蝶也是初见,多少加了几个新。蝴蝶的分类,不同资料来源各有不同,例如有些文献将眼蝶科、珍蝶科都并入蛱蝶科,我这儿大体依据《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受新冠疫情影响,买好机票不得不退掉,所以今年外出不多,即使外出也多为短程,以本地蝴蝶为主。以下按科属罗列2021年本人记录的部分蝴蝶,附上拍摄时间和地点,便于了解其发生规律。一、斑蝶科(2种)斑蝶科以泛热带分布为主,越往南越丰富,浙江虽然也有,种类和数量都不多,在杭州看到的机会更少,遇上可算幸运。1.虎斑蝶
2021年10月17日
其他

两栖类 | 浙江的蛙蛙们

本文最初写于2016年,曾在《浙江山野》和本公众号上分享。五年来,随着野外调查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蛙类科研有许多新进展,原先鉴定错误的被更名,从未记载的新种或新记录被发现,本人也在野外调查中有些新的认知,因此重写以作修订备案,兼供同好分享。声声蛙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和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的。南宋词人辛弃疾有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1951年,老舍写信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应约创作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中,山峦由近及远,河流由远及近,几只活泼的小蝌蚪随着幽谷中奔流的山泉一路欢快地顺流而下,而泉水叮咚、蛙声悠扬,都留在了画面以外,含蓄的意境激发出观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文学家和画家的艺术联姻,使得这幅名画由此流传至今。“蛙声十里出山泉”所本,是清人查慎行的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雨过园林暑气偏,繁星多上晚来天。渐沉远翠峰峰淡,初长繁阴树树圆。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好了,掉书袋太多会有酸味。不知道列位看官对蛙声感觉如何。我自己,偶尔夜宿农家,听到窗外呱呱蛙声,如闻天籁,比什么音乐都更动听。枕着蛙声入眠,那是很幸福的事,我没有古人那样的才情,但这种感觉还是相通的。诗情归诗情,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却没有我们现在那么精细准确。辛弃疾们会欣赏蛙声,能写出流芳百世的诗作,但未必知道他们听到或看到的是什么蛙。我们今人却可以更科学地认识各种各样的蛙蛙们,它们叫什么,如何识别,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喜欢吃什么,有些什么天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有些什么作用,它们与我们人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蛙类,从科学意义上来说,是两栖纲蛙形目(也叫无尾目)的泛称。换句话说,它们属于两栖动物,它们的幼体(蝌蚪)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成年后尾巴消失,上陆生活,但仍然不会离水太远,因为它们的肺不发达,需要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产卵时还需要回到水中。两栖动物中另一类是幼体和成体都有尾巴的,例如大鲵(俗称娃娃鱼)、东方蝾螈之类,它们归于有尾目,和蛙类同纲不同目,是远亲。在地球生物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蛙类是动物由水生向陆栖演化发展的中间一环;在现存生态系统中,蛙类又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大多数蛙类以昆虫为主食,对控制农田虫害和保护森林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蛙类同时又是蛇类、鸟类和兽类的猎物,供养着位于食物链上端的众多捕食者。要想少用农药,吃到放心农产品,要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要让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清,我们需要了解蛙类,保护蛙类。了解蛙类,不必猎奇,别一开口就是箭毒蛙啥啥的,比万里之外热带雨林里的蛙,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可以先了解身边的蛙蛙们。1.金线侧褶蛙
2021年10月11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九月花事

夹竹桃科(原列萝藦科)缠绕性藤本,2007年9月摄于杭州近郊,《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都未记载浙江境内有分布,悬疑多年,偶尔得解,不知新版《浙江植物志》会不会收录。60.飞蛾藤
2021年9月24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八月花事

柳叶菜科,原产南美,杭州植物园引种。谢谢列位看官浏览,鉴定未必准确,欢迎指正。可惜公众号下不具留言功能,愿意纠错的高手可以私聊告我,先谢过。---------------------------
2021年8月11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七月花事

也叫荷花,莲子和膨大中空的地下茎(藕)供食用。七月赏花季,莲叶何田田,却还不到“江南可采莲”的时节。98.黄花水龙
2021年7月27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五月花事(续)

两年前写过《五月花事》,所记大多是植物园引种和城市园林花草。今日续集作些补充,以山野植物为主,既是自己存档备案,亦供同好参考。五月已经过去,如果你想按图索骥,今年来不及了,不过可以先预习和收藏,来年或许能用上呢。五月是绿肥红瘦的季节,比不上三四月间鲜花繁盛,但山野之间依然洋洋大观,我记下来的不过九牛一毫,每种植物的简短说明也是挂一漏万,好在给出学名,若需更详细资料的话,查阅植物志不难。以下未作说明的都是野生植物,以浙北山区为主,少量来自福建三明山区及杭州城市绿化,摄于2021年5月。1.草芍药
2021年6月10日
其他

鸟儿啁啾 | 老蒋观鸟(5月)

扇尾莺科留鸟,正在筑巢,准备养育小宝宝,八角摄于福建三明。杭州本地及近郊也有惊喜。地处闹市的家门口小公园,突然来了白鹇,谁也不曾想到;近郊湿地看到棉凫,多年夙愿终于得偿。13.白鹇
2021年5月31日
其他

鸟儿啁啾 | 老蒋观鸟(4月)

鹟科留鸟,雄鸟身蓝尾红,尾羽常有展开动作,繁殖期求偶时尤为频繁。也生活于山区溪流边,但分布比上种更广泛,不仅出现于深山多石的涓涓细流附近,也生活于下游较开阔的溪流边,村庄附近多见。30.红胁蓝尾鸲
2021年4月30日
其他

鸟儿啁啾 | 老蒋观鸟(3月)

鸭科冬候鸟,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上月底在北湖进行调查时记录斑嘴鸭和其他野鸭逾千,本月下旬计数不过百,九成以上已经启程北归,也有少量不迁徙,杭州以及浙江各地多年来一直有繁殖记录。15.短嘴豆雁
2021年3月31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春花三月(续)

上年写过《春花三月》,收录春花45种,意犹未尽,再写续集,也收录45种,都是三月间在杭州或浙江能见到的,有些是城市里的园艺观赏花卉,也有些是田间地头或山里的野花,各有其美。让我们试着发现和记录身边的美好,本集连同上集或可提供参考。听专家说,以前规范的学名必须使用斜体,现在用正体也可以了。既如此,我就偷懒了,以后都用正体。1.桃
2021年3月4日
其他

鸟儿啁啾 | 老蒋观鸟(2月)

鸬鹚科冬候鸟,每年来杭州西湖越冬,本月陆续换上婚妆,吃饱喝足后即将启程北归。目睹这一只五分钟内下潜五次,连抓四条泥鳅,另一只同伴下潜更频,却一无所获,看来同种鸟儿也有聪明和愚笨之分,哈哈。14.鸳鸯
2021年3月1日
其他

老蒋草木园 | 早春二月

漫漫长冬终于熬出头,一面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另一面则冷空气时有南下,带来春寒料峭,有时还会雪压花枝。然而万物苏醒,生命的蓬勃无可阻挡。长话短说,让我们试着发现和记录身边的美好。每月一记,这一辑把先前疏漏的二月补上,新照旧照都有,野生栽培兼具,都是杭州二月间可以看到的,或可供同好分享。1.檫木
2021年2月18日
其他

鸟儿啁啾 | 老蒋观鸟(1月)

观鸟多年,一直在记录,可是当别人问起“这个月可以看到什么鸟”、“什么季节看什么鸟”之类的问题时,总是支支吾吾说不清。今年打算对个人观鸟所见作个时序整理,按月汇集,便于以后查证,亦可供同好分享,就从2021年1月开始。观鸟记录可以分为照片记录、目击记录和闻声记录三类。照片记录是最靠谱的,因而是主要的记录方式,自不必说。目击记录有许多情况,有的是一闪而过,来不及拍下照片;有的是距离太远或林下光线太暗,超出了相机的拍摄能力;有的是天天相见,懒得拍摄(比如麻雀之类)。不管什么情况,只记录自己有把握辨识的鸟种,没看清楚的或限于自身能力不会辩认的鸟种不算。每种鸟的鸣叫都有独特性,这是闻声辨鸟的理论依据,但闻声能不能准确分辨,则取决于观鸟者的实践经验。闻声记录就是听到鸟鸣但未见鸟影的记录,目前我没有录音,以后可以试试。限于自身能力,闻声而知鸟的鸟种不多,基本是常见的或有特色的,如远东山雀、棕脸鹟莺等,同样只记录自己有把握辨声的鸟种,听不懂的不乱猜。目击和闻声记录,按月汇集时,暂以文字记录代之。有些术语具有地域性,比如鸳鸯记为冬候鸟,是相对于杭州或浙江来说的,它在黑龙江则成了夏候鸟;针尾鸭之偶见,也是相对于杭州而言,它在广东冬季并不少见,甚至在温州海边也不难见到。有的鸟种分类地位说法不一,如红嘴巨鸥,查文献资料,有归于燕鸥科的,也有归并于鸥科的,如何分类是专家的事,我不深究,鸟认对就可以了,本文分类主要参照《中国鸟类名录8.0版》。余类推。新年伊始,去了上海南汇,收得长尾鸭等五种个人新记录。受新冠疫情所困,本拟去江西鄱阳湖的观鸟行程被迫取消。出不得远门,就在杭州及临安、余杭等周边区域观鸟。以下是2021年1月观鸟记录之汇集,具体地点不作逐一标示。一、照片记录1.东方白鹳
2021年1月31日
其他

​鸟儿啁啾 | 白鹡鸰

roseatus),迷鸟,体长15厘米,繁殖期胸腹部呈粉红色而几无纵纹,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东南沿海罕见。谢谢观赏。---------------------------
2021年1月29日
其他

鸟儿啁啾 | 神奇的南汇

对于观鸟人来说,上海南汇是个神奇的地方。为什么神奇?因为每次去南汇,总会有惊喜,有时想找的没找到,不曾预料的却突然出现,使你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总之鸟种丰富,数量也多,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被称为“妖怪”的罕见鸟儿出现,从不让人失望。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南汇地处候鸟迁徙的东部路线中段,每年都有各式鸟儿南来北往过境;二是南汇夹在长江入海的吴淞口和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之间,两江入海口之间这块向海凸出的三角地带,可以为沿海迁徙或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跨海而来飞累了的鸟儿,提供最急需最合适的落脚歇息之地;三是此地的滩涂湿地和芦苇荡,为鸟儿们提供良好的掩蔽和丰富的食物,作为远程迁徙途中的驿站,南汇湿地满足了鸟儿们安全落脚、能量补充和体力恢复的需要。正因如此,大量的鸟儿,有的在此暂时休息和进食,吃饱喝足后,继续踏上千山万水的迁徙旅程,也有的就此驻足越冬,直到来年春暖花开之际,才会启程北归,回到它们出生的地方,继续繁衍后代的使命。在南来北往的迁徙大军中。不时出现一些被称为“妖怪”的零星稀客,也就不奇怪了。长尾鸭(Clangula
2021年1月12日
其他

老蒋博物 | 生命蕴含希望(下)

角蟾科珍稀蛙种,繁殖期雄蛙上唇长数个角质刺,俗称“角怪”,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1月摄于浙江龙泉,参见《崇安髭蟾》。25.小竹叶蛙
2020年12月25日
其他

两栖类 | 崇安髭蟾

Leptobrachium
2020年11月10日
其他

博物行 | 国庆略记

避开城市热门景点的喧器,我和孩子们一起在浙江安吉的山里度过国庆&中秋,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在静谧的山谷里,我们有时寻觅山野间的自然图形,有时谛听和夜观草丛中的唧唧虫鸣,孩子们的欢乐也是我的快乐。陪伴孩子们的同时,我也随时随地作些博物观察和记录。这个季节,中午尚觉稍热,早晚已有些微凉意;农家的山核桃和板栗已经收获,树上空余枝叶;山里草木大多悄悄结果,少数慢性子的还在开花;草丛中的昆虫们迎来最后的狂欢;溪流边的蛙蛙们不见了踪影;猴子们神闲气定享受这天蓝气清的秋日……而我,有时和孩子一起观察自然万物,或在空闲的时候,把那些未必引人注目却鲜活而美好的生命一个个收入我的镜头,作为我们相逢的记录。以下一一简介,定名未必正确,有些只是粗略知道归类,仅供参考,欢迎教正。一、蝴蝶,三天记录24种。1.雅灰蝶
2020年10月16日
其他

树皮欣赏C

植物的美丽,不止是红花绿叶,树皮也耐看,有的粗砺,有的细腻,有的斑驳,有的清秀……千姿百态,静美入心。不同树木,有不同的树皮;同一种树,从幼龄、壮年到老龄,树皮也不一样;即便同种同龄,生长在阳光充足之地和屋后阴湿处,树皮形态也有很大差异。这儿收录的树皮,只作管中窥豹,大多是浙江常见的,也有少数从省外及国外引入,前面发过两辑120种(点击文末链接可阅),本辑收录60种,一则为自己存档,二来供同好分享。121.黄山松,松科122.竹柏,罗汉松科123.秀丽锥(乌楣栲),壳斗科124.甜槠,壳斗科125.乌冈栎,壳斗科126.桑,桑科127.柘,桑科128.沉水樟,樟科129.闽楠,樟科130.刨花润楠,樟科131.黑壳楠,樟科132.厚朴,木兰科133.乳源木莲,今并入木莲,木兰科134.杂交鹅掌楸,木兰科135.平伐含笑,木兰科136.红毒茴(披针叶茴香),五味子科(原列木兰科)137.山核桃,胡桃科138.化香树,胡桃科139.杨梅,杨梅科140.加杨,杨柳科,国外引入。141.柞木,杨柳科(原列大风子科)142.连香树,连香树科,珍稀树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二级名录。143.李,蔷薇科144.木瓜,蔷薇科145.台湾林檎,蔷薇科146.大叶桂樱,蔷薇科147.野梧桐,大戟科148.山乌桕,大戟科149.细柄蕈树,金缕梅科150.椿叶花椒,芸香科,树皮具鼓钉状突起。151.刺槐,豆科152.红花刺槐,豆科,国外引入。153.黄檀,豆科154.绒毛皂荚,豆科,枝刺粗壮。155.红豆树,豆科156.紫藤,豆科,木质藤本。157.常春油麻藤,豆科,木质藤本。158.猴欢喜,杜英科159.白杜(丝棉木),卫矛科160.天师栗,七叶树科161.羊角槭,无患子科(原列槭树科),珍稀树种,FOC并入庙台槭。162.三角槭,无患子科(原列槭树科)163.樟叶槭,无患子科(原列槭树科)164.橄榄槭,现并入秀丽槭,无患子科(原列槭树科)165.佘山羊奶子,胡颓子科166.大叶冬青,冬青科167.多花泡花树,清风藤科168.笔罗子,清风藤科169.清风藤,清风藤科,木质藤本。170.梭罗树,锦葵科(原列梧桐科)171.南京椴,锦葵科(原列椴树科)172.光皮梾木,山茱萸科173.白檀,山矾科174.棱角山矾,山矾科175.女贞,木犀科176.柿,柿科177.油柿,柿科178.日本珊瑚树,五福花科(原列忍冬科)179.兰考泡桐,泡桐科(原列玄参科)180.狐尾椰,棕榈科,国外引入。树皮欣赏A树皮欣赏B---------------------------
2020年9月19日
其他

老蒋博物 | 两小时内阅尽蝴蝶一生

蝴蝶一生,从一粒针尖般大小的细小虫卵,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美丽蝴蝶,需要经历形态差异巨大的四个阶段,即卵~幼虫~蛹~成虫,这称为完全变态。要想了解蝴蝶一生,野外观察比较困难,通常的做法是在野外寻找蝶卵或幼虫,带回来饲养,看着它慢慢长大,变态,直到羽化飞舞。饲养很不容易,第一步野外寻找蝶卵或幼虫就很难,不但需要眼神好,还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起码你得了解什么蝴蝶吃什么植物,什么时间段发生,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先找到相关的植物,才有希望找到目标蝴蝶的卵或幼虫。然后进入饲养过程。饲料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有养蚕经验者都知道,蚕宝宝一天天长大,食量越来越大,你常常心惊肉跳,担心明天蚕宝宝断粮,四处奔波,找桑树采叶,一不小心采到被喷过农药或被工业烟尘污染的桑叶,看着好不容易长大的蚕宝宝一条条死去,你欲哭无泪。蝴蝶不吃桑叶,每一种蝴蝶吃的食物都和别种蝴蝶不同,比如酢浆灰蝶的宝宝吃酢浆草,曲纹紫灰蝶的宝宝吃苏铁,大红蛱蝶的宝宝吃苎麻,斐豹蛱蝶的宝宝吃紫花地丁,金凤蝶的宝宝吃前胡……喂食过程和养蚕是一样的,你得像采桑喂蚕一样,采集相关植物的嫩叶,天天喂饱蝴蝶宝宝,哪怕一日断粮,便前功尽弃。还有天敌的问题。饲养过程中,一不小心被寄生蜂或寄生蝇盯上,或者感染什么霉菌,蝴蝶宝宝便完了。所以饲养蝴蝶是个观察了解蝴蝶的好办法,同时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容不得三心二意,必有大决心大付出,才可能成功。那么没有条件饲养,或者你懒得饲养,是不是就没法子全程观察蝴蝶一生呢?那也不是,办法还是有的。一年一代的蝴蝶,你想在野外观察到卵~幼虫~蛹~成虫的全虫态,通常需要多年积累,若想在短时间内看全,几乎不可能。一年发生多代的蝴蝶,上代与下代有时会发生代际重叠,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同时见到四虫态的机会。这季节,野外大密度的苎麻珍蝶(Acraea
2020年8月26日
其他

生态保护 | 关于采挖野生植物的一段对话

网上发生的真实对话,截取一段分享之。Q:蒋老师好,想请教下对于采挖野生植物的指导意见,采药的、做盆景的、自家种植的……针对不同的植物,应怎么把握个度?谢谢。J:你自己一定有想法吧,为什么问我呢?Q:只是觉得身边的一些人随意采挖,不知道怎么说。问你是敬重你的学识与认知。J:谈不上指导,不过是个人看法而已。我以为,村民在后山上挖几株卷丹种在自家门口观赏,千百年来就有这习惯,对野生植物资源破坏不大,不鼓励,但可以容忍。对于采药、做盆景,少量自用的,同样。一旦进入市场,采挖成为生意,用来做买卖换钱,资源消耗成为无底洞,那个破坏就太大了。但是劝阻也很难,人家说“我要用来救人一命”,“资源不利用就不叫资源,白白浪费”,“那儿有一大片,我采挖这几株九牛一毛”……许多许多理由。诚然,每个人采挖也许有限,但中国人那么多,你挖我采,再多的资源也经不起这样消耗,珍稀濒危植物更经不起折腾。雪崩发生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认为自己无辜,真的无辜吗?我本人拒绝“野味”和其他野生动植物消费,并尽力影响周边的朋友们。这类畸形消费是破坏的源头,没有消费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我个人带队的活动,拒绝有采挖倾向者参与,并且事先告知纪律,若有发现珍稀动植物,地点位置必须守口如瓶。我国这方面的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都跟不上,个人只能尽力而为,效果有限,但是能做多少是多少,总比不做好,慢慢推动吧。有可能的话,尝试与当地主管部门搞好沟通,必要时通过官方采取一些措施,现场制止或是处罚什么的。我曾在某自然保护区内路遇有人抄着网兜非法采捕蝴蝶标本,我立即电话告知管理当局,他们出动人员在下山路口堵截,成功截获。这是一个实例。但要注意保护自己,比如打电话举报时不要被人听见,以免赃物被转移或遭受人身伤害。在某宝上也遇见过贩卖下山兰和兴安杜鹃的商家,经举报,商品下架,其间有许多曲折,一言难尽。商家并未受到处罚,但至少违法交易被制止,总比任其胡作非为要好。这类情况,个人不好处理,必须借助官方之力。当然也可以视而不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我于心不安,我觉得保护生态环境不止是说说,有时候必须有行动力,从自身做起,如果需要行动时退缩不前,一切高谈阔论便失去意义。未必每次行动都成功,有时效果不理想,甚至可能被无视,但我不气馁,因为只有行动,人人尽责,才有改变之可能,否则空谈十年也不会有变化。采挖野生植物不仅是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的问题,还包括公民权利边界不清的问题。你家院子里的物品是归属你的私权,你可以任意处置,边界在此。院外一切都是公共财物,公共利益,随意采挖回家,实质是侵犯公共利益,和偷盗一个路灯回家,没本质区别。Q:蒋老师说的是,挖的人就是觉得那是公家的,自己不挖别人就挖了。J:我国向来公民教育缺位,私权和公权的界限,权利和义务的边界,很多人模糊不清。……---------------------------
2020年7月14日
其他

夜之韵 | 雨夜觅蛇记

连日大雨,日子过得湿瀌瀌,好久不出门,静极思动。查了天气预报,这段时间基本天天有雨,夜间气温25℃~30℃,这正是蛇类最活跃的天气。8日晚去九溪走走,不料钱塘江边九溪路的入口处一片汪洋(此处应有洪水图,夜幕下忘了拍),道路和路边的农田沟渠溪流都被淹没,路面水不太深,因为当地村民的汽车还在涉水进出,但是完全看不出道路边界,我不熟悉地形,怕一头栽到溪流或沟渠中,哪怕是车轮卡在窨井洞口,也可能自己无法动弹,需要他人救援才能脱困,算了,还是折返,不冒险涉水,不添乱。回头想想,上游新安江水库九孔全开,正在大力泄洪,加上本地连日大雨,九溪这样的低洼区域,自然会成泽国,出发时怎么就没想到呢,白跑一趟,只怪自己笨,功课没做好!9日时雨时停,想了想,还是去山上吧。不过,山上虽不会被淹,却有塌方滑坡或发生泥石流的风险。杭州近郊的山头,在我脑中迅速过滤了一遍,立即定格在植被覆盖完好,有茂密的森林根系牢牢抓着脚下大地,基本不存在塌方滑坡危险的某小山,晚饭后立即出发!离家时乌云密布,车行半道,又开始下雨,且越下越大,雨刮器以最快速度左右摆动,依然视线模糊。我不得不车灯全亮,放慢速度,谨慎前行。一小时后抵达山下,豪雨依旧,我只好熄了火,呆坐车中等待。好在时间不长,不到十分钟,雨渐渐小了,于是驱车上山。上山不多久,在一个熟悉的地方下车搜索,立即发现树枝上盘着一条福建竹叶青。这蛇年年见到,拍摄记录过无数次,没什么新鲜感,然而今年出门少,原因你知我知,这回相见是2020年第一次,还是值得记录一下。靠近拍了几张照,不慎惊动,它开始躲避,掉头向上逃跑。往上爬我就够不着了,这可不行,只好把它请下来,又在路边拍了几张,然后就地放归路边草丛。这条福建竹叶青不大,长约40厘米,应当还是个少年。继续前行,湿瀌瀌的路面上不时出现中华蟾蜍,我小小翼翼避让着它们,过了一只又一只,忽然觉得不妙,下车拿手电往车后一照,果然一只蟾蜍血肉模糊,也许避让动作不到位,也许是前轮通过后,它移动改变了位置,总之后轮还是压到了它,哎呀,早知道这样,停车把它捡起来,扔到路边草丛中再通过就没事了,罪过呀罪过!正心有戚戚,眼角余光自然扫视到两米外的路边草丛,绿草上有一堆枯叶,斑纹怎么似曾相识?定睛一看,正是最有标志性的菱形斑纹,还有暗夜中显得特别白亮的下唇和高高上翘的尖吻,这不是尖吻蝮么?瞬间大喜过望,随即悄悄后退,到车上取了相机返回,慢步轻轻靠近,拍摄记录了它最自然的盘曲状态。看大小,和鸭蛋差不多粗细,估计体重约800~1000克。我的拍摄还是惊动了它,随后它缓缓出溜,看它展开后的长度,大约110厘米左右,对于这种大型蛇类来说,这条不算大,但也不是小童了。我在满是枯枝落叶的排水沟里重新找到它,又照了几张,它口中的蟾蜍是我扔给它的,只是试试它会不会接受。测试结果是:它出击迅如闪电,一口咬住蟾蜍,大约十几秒后放下,这是它捕猎的习惯,猎物此刻还会挣扎,但已经中毒,要不了多久一命呜乎,那时它便可毫不费力地慢慢吞吃。然而这时雨又下大了,我独自一人,一手拿手电,一手持相机,还要打伞,双手不够用,只好放弃后面蛇吞吃蟾蜍的场景。这时候我想着,若是有个助手或同伴多好,只要打个伞,不管下多大雨,都可以从容等待,把精彩场景全都记录下来,而且可以一人拍照片,另一人拍视频,不必如我现在这样顾了照片,不得不放弃视频。继续前行,过一阵子后,雨似乎小了些,打着伞,在路边排水沟里发现一条小蛇绞成一团。蹲下去细看,是一条黄链蛇逮到了一条蜥蜴,蜥蜴的尾巴还在扭动,拼命挣扎着,这条小蛇只比我的手指略粗,不过和猎物相比,依然是强大的王者,双方实力悬殊,黄链蛇越缠越紧,蜥蜴挣扎没什么用,一会儿就不动了。黄链蛇展开身体,慢慢爬上沟壁,开始吞吃猎物,这时我才看清蛇长约60厘米,被逮的其实是石龙子科的铜蜓蜥,这时已经被绞杀气绝,我拍下了黄链蛇从容吞吃的全过程。遇见白额巨蟹蛛和蛾子各一,顺便记录,什么蛾,随后再查。雨又下大了,见到几个蛙,蟾蜍之外,还有棘胸蛙、阔褶蛙、斑腿树蛙什么的,勉强拍了几张,照明、拍摄、打伞,双手不够用,镜头上起了雾,拍下的全是模糊废片,本来还想再看看夜行昆虫之类,可是大雨中实在操作不便,人淋湿倒也没啥,相机进水就完蛋,不报废也得出大钱维修,算了,收工回家。一晚上遇上三条蛇,其中还有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尖吻蝮,没白跑,该知足了。注:福建竹叶青有毒,尖吻蝮剧毒,黄链蛇无毒。安全提示:缺乏经验者不可轻易模仿,遇毒蛇请远离,不可靠近挑逗,人蛇各保平安。打蛇可能招致反击,带来更大危险。不会分辨有毒或无毒时,遵循谨慎原则,一律当成有毒对待。记于2020.07.10---------------------------
2020年7月10日
其他

老蒋博物 | 生命蕴含希望(上)

不知不觉中,2020的一半从指缝中溜走了。这半年世事纷扰,大家提心吊胆,日子不太好过。我也一样,在这些灰暗的日子里,最远曾到过上海南汇东滩,也去过临安、余杭、海盐等地,出不了远门,这些地方都在杭州周边,可以当天往返。更多的日子足不出户,做一些案头文字和物种查证工作,或者自己浏览学习充电,蜗居以求平安。在生活艰难中怎样自寻乐趣呢?人人都有自己的办法,对我来说,只好多关注身边的微小生命呗,发现平时忽视的种种美好,因为,生命蕴含希望,自然给人安慰,博物让我快乐。随时随地的观察和照片记录,这半年积累了73GB,每天都在新浪的《老蒋博客》上选发,也在《老蒋博物》微信公众号上发过《树皮欣赏》、《漫谈蜘蛛》、《天目山记行》等19篇。博客现在没什么人看了,微信公众号多如牛毛,《老蒋博客》和《老蒋博物》没多少流量,好在我没什么商业考量,自娱自乐之外有几个同好欣赏足矣。从中选出一些在这儿汇集分享,可以按时序分,可以按产地分,也可以按物种分,各有利弊,想想还是按物种类别来叙述吧,这样对自己以后查找或者对读者理解或许方便些。如果你看过能涨点新知,我就算不白写。一、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这些小生命大多生活在我们身边,不引人注意,但只要你留意,往往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困难的是自己这方面知之甚少,查资料不容易。之所以还能知道一些,要感谢各位师友的帮助。1.中华虎凤蝶
2020年7月2日
其他

老蒋博物 | 漫谈蜘蛛

蜘蛛是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在室内不为人注意的角落,在田野,在森林,在荒地,在你想像得到的任何地方,几乎都可以见到蜘蛛悄无声息的踪迹。在某些童话、科幻、影视作品里,蜘蛛往往被描绘成恐怖与邪恶的象征。和蜘蛛的普遍存在相对应的是,我身边的相识的人们,几乎普遍厌恶蜘蛛,不是因恐惧而唯恐避之不及,就是见到蛛网非一扫而空不可。包括我自己,也谈不上喜欢蜘蛛,只是好奇心更重些,对自然的探索欲促使我见到蜘蛛忍不住会作个记录,事后会去查一查,这样也就慢慢对蜘蛛有了一些肤浅的了解。而了解越深入,理性认知越占上风,个人好恶就越退后。其实,蜘蛛谈不上可怕,和邪恶更不沾边,和大自然的其他生灵一样,蜘蛛值得人们去观察,去探索,去了解,只是因为,蜘蛛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和人类的好伙伴。从分类和分布来说,蜘蛛归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这个目下的类群,通常泛称蜘蛛。全球已知蜘蛛42055种,我国已知约3600种(数据来源《常见蜘蛛野外识别手册》),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白山黑水到南海岛屿,蜘蛛几乎无所不在。从形态上来说,蜘蛛躯体分为头胸部(前体)和腹部(后体),中以细柄相连;绝大多数蜘蛛在背甲前端具8只单眼;头胸部长有螯肢和触肢各1对;螯肢上有毒腺开口,用以捕猎;触肢同时也是雄蛛的交配器官;步足4对;腹部后端具纺器,可吐丝。蜘蛛雌雄异体,卵生,一生会多次蜕皮。从习性和生态位来说,几乎所有的蜘蛛都是肉食性的,以捕猎为生,它们的猎物包括昆虫、同类、鱼虾、两栖类、爬行类甚至小型鸟类。蜘蛛的捕猎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张网以待,静候猎物自投罗网;有的边游走边猎杀,谁遇上谁倒霉;有的擅长伪装伏击,善于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长时间静伏不动,一旦猎物靠近,则突然出击,一举擒获。蜘蛛的猎物中,昆虫占据主要成份,蜘蛛是天牛、螟蛾等许多农林害虫的天敌,对控制虫害、保护森林和农作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的好帮手。猎物被擒的同时,蜘蛛会立即注射毒液,使猎物迅速死亡或麻痹,失去反抗能力,然后注射消化液,将猎物液化后再慢慢吸食,直到最后猎物成为一具空壳。蜘蛛的毒液,对于人来说,基本上不会致命,但足以使人伤口红肿、起泡和剧烈疼痛,个别过敏体质者也可能发生休克等严重症状。因此,我们在野外遇到蜘蛛的处置原则是不触碰,不惊扰,可以静静观察,不要轻易上手。蜘蛛绝不会主动攻击人,只要遵循静观原则,完全可以做到人蛛各保平安,没什么可以害怕的。尖叫恐惧只会造成混乱,带来踩踏、摔伤、树枝扎伤、滑落坠崖等真正的危险。蜘蛛作为猎手的同时,也随时可能成为猎物,部分昆虫、同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小兽以蜘蛛为食,比如有的胡蜂会捕捉蜘蛛喂养自己的孩子,如果没有了蜘蛛,食物链后端众多的捕猎者将因缺乏食物而生存艰难甚至衰退消亡。蜘蛛既是猎手,也是猎物,是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是生态系统物质转换和能量流动的中间环节之一。下面罗列一些我记录过的蜘蛛,所见不过九牛一毛,鉴定未必准确,有些未定种,仅供参考,欢迎指正。1.悦目金蛛
2020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