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 | 崇安髭蟾
崇安髭蟾 Leptobrachium liui Pope,角蟾科,模式产地为福建崇安,“髭”指繁殖期的雄蟾上唇缘左右侧各有1~2枚锥状角质刺(偶有更多,雌蟾相应部位为橘红色斑点),状似男人上唇之髭,此乃得名之由来。分布于福建、浙江等省部分山区,是中国特有的珍稀蛙类。
崇安髭蟾体长约6~9厘米,雄蟾大于雌蟾,体形粗壮,头扁平,吻宽圆,体背部有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后肢不发达,以爬行为主,不善跳跃,生活于海拔800~16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成蟾常栖息在溪流附近的草丛、土穴内或石块下,在农耕地内也可见到,捕食林间昆虫、蚯蚓等小动物为生,每年11月进入繁殖期,此时雄蟾常鸣叫以吸引雌蟾,雌蟾在溪流中产卵,蝌蚪约需生长3年才变态成为幼蟾。
由于上唇角质刺这一突出特征,崇安髭蟾在当地村民中被叫作“角怪”。但是“角怪”行踪隐秘,连我们住宿的农家房东都说从未见过。
我们来得正是时候,夜幕下来到溪边,远远就听到了它的鸣叫声。根据叫声,三十米范围内寻觅到两只,各自藏身在巨石下的缝隙深处,隐约可见,但无法拍摄。
折腾两个多小时,几乎耗尽耐心,同伴终于把其中一只从石缝里转移到较开阔的位置(具体方法就不说了,以防被非法偷猎者所利用),于是同行者们围观拍摄,左拍右拍,“咔嚓”无数后,完好无损放归溪流。
崇安髭蟾没有尖牙利爪的搏击能力,也没有迅速蹦达逃跑的本领,唯一的武器就是皮肤分泌的毒液,可以在面对天敌时用于自卫。
尽管转移和拍摄过程小心翼翼,生怕伤了它,但受到惊吓仍难以避免。图中所见“角怪”背上米汤色的点点滴滴,就是它的毒液,这和常见的中华蟾蜍的自卫方式类似。
不同的是,中华蟾蜍胆大得多,抓到手里动作轻柔些,只要不弄疼它,它不会轻易释放毒液,此外中华蟾蜍的毒液白色更浓,状如新鲜牛奶;而崇安髭蟾胆怯怕人,即便这样小心翼翼,很轻柔的干扰,它还是被吓到,背上渗出了毒液,这种毒液也呈白色,但浅淡些,状如稀薄的米汤色。
(kells摄影)
2020年11月摄于浙江龙泉,是为记。
---------------------------
点击可阅相关的
2.鸳鸯在西湖
11.浙江的蝾螈们
---------------------------
《老蒋博物》主要用作自然观察记录,兼供同好分享。《老蒋博客》写了十几年,只要新浪不关闭,我会继续写下去。那儿的材料我会精选后逐步迁移过来,但十几年的内容都搬过来没那么快,若需要更多资料,暂请移步老蒋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zjh1763。
我用镜头
探索生命的奥秘
展示生命的美丽
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和我们共同的家园
长按上面二维码
欢迎关注
---------------------------
如果你喜欢自然,乐于参与户外登山、观鸟、夜观、赏花识草、自然笔记、科普讲座、博物旅行、夏令营等活动,可关注《浙江山野》微信公众号,随时了解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项目报名,欢迎你,我们共赏自然,保护自然。
让自然生活成为杭州的一张名片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