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博物 | 6 蜗牛和蛞蝓
野外自然观察中,有时会遇见蜗牛和蛞蝓之类的小家伙,它们都喜欢潮湿环境,比如腐殖质丰富的密林下或长满苔藓的墙根边,我会把它们记录下来,然而我并不了解它们,照片在我的电脑里存放多年,近期找了些资料学习,梳理后才略知一二。
软体动物起源于海洋,除了已经灭绝的古化石物种以外,现今仍有众多种类生活于海洋及淡水中,而腹足纲是唯一成功登陆的种类最多的第一大纲。蜗牛和蛞蝓都归于腹足纲,自带移动住房的是蜗牛,无房户则是蛞蝓。
在英语中,不分水生还是陆栖,凡带壳的都叫snail;而在汉语中,腹足纲中水生的有房一族叫某某螺,例如耳熟能详的钉螺、福寿螺、织纹螺等,海洋种类多于淡水种类;蜗牛通常是陆栖有房族的笼统泛称,不是一个目或一个科的名称,更不是种名,据说地球上存在两万五千多种蜗牛,恐怕专家穷尽一生也未必能一一弄明白,我辈能认得本地几个常见种就算不错,其他就不作奢望了。
大致说来,蜗牛们共同的特点是陆栖,有房不愁高房价,长着一双有柄的眼睛(所以归于柄眼目),利用众多细小牙齿刮取植物叶片为食,喜欢夜间活动,雌雄同体却异体受精等等。这最后一点很不可思议是吗?其实不难理解,雌雄同体是说每一只蜗牛既当爹又当妈,异体受精是因为它虽然同时拥有雌雄两性器官却不能自交,必须异体交配才能生宝宝。举例来说,A与B交配时,A将精子给了B,这时候A是B未来所生宝宝的爹;过后A与C又交配,A接受C给的精子,这时A就成了未来宝宝的妈,当爹的是C。交配完成后接着产卵,受精卵靠土温自然孵化,直到小蜗牛破壳而出。
有趣的是,蜗牛的螺壳绝大部分右旋,左旋蜗牛相当少见,仅占5%左右。这是为什么呢?一说和地球自转方向有关,然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如何导致蜗壳右旋,二者怎么联系在一起,谁也说不清,至今此说无从证实。另一说螺旋方向和交配方式相关,因为蜗牛的交配通常取69式(参见下文图4广德岛蜗牛),右旋和右旋、左旋和左旋都能顺利交配,左旋和右旋交配则比较麻烦,久而久之大家都从众了。至于为什么右旋占优势而不是左旋占优势,可以用随机事件和路径依赖来解释:最初出现右旋只是随机事件,长期演化中的路径依赖造成子孙后代右旋占据优势。笔者以为,这后一种说法虽然也是假说,有待更多的科学研究去证实或证伪,但是相对而言,比前一种说法更合理一些。
蛞蝓和蜗牛一样,同为陆栖,眼睛也长在触角的顶端,同属于柄眼目。比较大的差别就是蛞蝓外壳退化或半退化,粘滑的肉体直接暴露在外,或身大壳小缩不回去,体表分泌很多粘液起保护作用,民间常叫作鼻涕虫或蜒蚰(不是蚰蜒)。大多数蛞蝓也以植物为食,但有少数蛞蝓会取食蜗牛的卵,甚至钻入蜗牛壳内猎杀蜗牛。
蜗牛和蛞蝓以植物为主食,有些吃半腐烂的枯枝落叶,有些吃植物活体。
以腐叶为食的种类,扮演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角色,帮助固定于植物尸体中的碳、氮、磷、钾、铁、锰等有用元素释放出来回归大地,进入下一轮的生命循环。
吃植物活体的种类,于植物有损害,其中部分种类危害农作物,大量发生时会造成农业损失。
蜗牛和蛞蝓处于食物链的下层,它们在取食植物的同时,也成为许多昆虫、蛙类、蜥蜴、蛇类、鸟类和兽类的猎物,比如萤火虫的幼虫多以蜗牛为食,一旦蜗牛消失,你想在夏日的夜晚看到闪闪的流萤就会成为难以实现的梦中奢望;而蜥蜴和鸟类等猎食者的消失则可能导致蜗牛大爆发,带来森林破坏或农业损失。生态系统就是这样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和其他环节存在或隐或显的联系,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会影响到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近日请教这个领域的达人,沉睡多年的照片终于有了各自的名字,我也尽可能找佐证核查,然而资料稀少,水平有限,仅供参考。尽管定种未必准确,但有了大致类别或科属,总比笼统知道腹足纲或柄眼目更有用。当然,不同的分类学家,不同的分类系统,有时会把同一物种归入不同科属,学术分歧体现了对生物演化和系统发育的不同认识,科学正是在各种争议中逐渐趋近真相,这不奇怪,我辈门外汉只记录不评判。
腹足纲在我国有两个著名入侵种,这就是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详见《入侵大螺》一文。
以下介绍几个本土原生种,摄于2007~2019年。
谢谢浏览,欢迎指正。
点击可阅相关的
---------------------------
《老蒋博物》主要用作自然观察记录,兼供同好分享。新浪上的老蒋博客,写了十几年,只要新浪不关闭,我会继续写下去。那儿的材料我会精选后逐步迁移过来,但十几年的内容都搬过来没那么快,若需要更多资料,暂时请大家移步老蒋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zjh1763。
我用镜头探索生命的奥秘
展示生命的美丽
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和我们共同的家园
长按上面二维码,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