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博物 | 5 天目山蛭
天目山蛭 Haemadipsa tianmushana Song 是浙江山区分布的一种旱蛭,在动物分类上归于环节动物门/蛭纲/颚蛭目/山蛭科/山蛭属。
许多人对蚂蝗心怀恐惧,闻之色变,因为蚂蝗会吸血。蚂蝗吸血不假,如果你不注意,下田劳动或山路行走归来,说不定腿上流血不止,看上去怪吓人。谁也不希望蚂蝗爬上身来吸血,但是单纯的怕,并不解决问题,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才会知道怎样防范,怎样应对。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蚂蝗按其栖息环境可分为水蛭和旱蛭两大类,生活在水中的是水蛭,陆栖的则为旱蛭,而分布在山区的旱蛭俗称山蚂蝗,天目山蛭便是山蚂蝗的一种。
天目山蛭(其他山蚂蝗习性相似)通常在10℃以上时开始活动,20℃以上时十分活跃。它们一般潜伏于潮湿的枯枝落叶层,或栖于带露珠的野草茎叶上。当人、牛、狗等哺乳动物经过时,它们会敏锐感知到光影的变化、哺乳动物体温带来的热辐射和呼气产生的湿热气流,以身体前段的左右摆动和转向确定方位,然后迅速趋近,神不知鬼不觉上身吸血,吃饱喝足后自动脱落逃遁而去,而你可能回家后才发现伤口流血不止。
(这样的潮湿生境,山蚂蝗喜欢)
为什么山蚂蝗吸血你却毫无感觉呢?为什么山蚂蝗离去而你的伤口依然流血不止呢?
因为,山蚂蝗咬破你的皮肤开始吸血时,它会同时向伤口释放两种毒素。
人的皮肤是高度敏感的,一只蚂蚁在你手上爬过,你闭着眼也会感受到它的活动轨迹,这是因为蚂蚁爬行时对皮肤产生微小压力,还会触动汗毛,这种压力和触动会给皮肤下面密集的末梢神经发出信号,这种信号会立即传递到大脑,经整合后产生触觉。而山蚂蝗吸血时释放的神经性毒素,能阻断这种信号传递过程,从而麻痹你的末梢神经,使你失去触觉和痛感。你感知不到它的存在,它自然就可以肆无忌惮吸血了。
除了神经性毒素,山蚂蝗吸血时还会释放溶血性毒素。人的血液中含有血小板、凝血酶原和其他多种凝血因子,一旦血管破裂,凝血机制会立即启动,迅速形成血块,堵住破裂的血管,阻止伤口继续流血。血友病患者常会因为小伤流血不止,就是某种原因导致凝血机制受损的结果。山蚂蝗释放的溶血性毒素能破坏人体血液中的凝血机制,让血液保持流动性,以利于它持续不断吸血。山蚂蝗虽然吃饱喝足离去,它释放的溶血性毒素依然留在你的伤口内,这就是你回家后不见山蚂蝗只见腿上流血不止的原因。
了解山蚂蝗的吸血过程后,你是不是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呢?对,其实就是那样,山蚂蝗吸血对人有危害,但吸血量有限,你每年体检,查血糖、血脂、肝功能等项指标时,医生抽去的血,远比山蚂蝗吸的血更多,你喂山蚂蝗的那几滴血算什么呢?倒是蚊子(库蚊、按蚊、伊蚊等)吸血,远比山蚂蝗更可怕,因为蚊子吸血事小,传播疾病事大,比如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等恶性传染病,都是通过蚊子吸血传播的,所以,在我看来,蚊子危害远大于山蚂蝗,防蚊比防山蚂蝗重要得多。
虽然危害不大,不过山蚂蝗吸血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你经常去野外,喜欢爬山,那么还是需要了解一些防范方法。
一是着装要减少裸露。例如短裤和裙子会使腿部裸露,容易遭受山蚂蝗侵袭,穿长裤就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凉鞋使脚背裸露,进山不合适,登山鞋或运动鞋便能有效保护脚背。扎紧裤腿也能有效避免山蚂蝗侵袭。
二是潮湿路段快速通过,不要多停留。
三是途中休息时多作自身检查,发现山蚂蝗上身不必惊慌,立即清除就是。
怎么清除呢?有人说可以用香烟烫,有人说用食盐杀死,也许都有道理,但我没试过,因为上山时,身边不会随时带着打火机、火柴和食盐。
我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把手背拱起来,用空心掌拍击伤口,使伤口皮肤产生剧烈震动,但避免触及山蚂蝗的躯体,山蚂蝗突然受惊,会本能产生收缩反应,加上拍击造成的皮肤张力,山蚂蝗口器自然会从伤口完整退出,这样就避免了传说中的钻入更深或生拉硬拽导致半截断在伤口里面的情况。
那么伤口流血怎么办呢?我的处理方式是,通常出血量不大的情况下,不急于止血,伤口附近受到山蚂蝗毒素污染的血液任其流出,然后严格消毒,压迫止血,伤肢暂时不要下水。两三天后伤口会很痒,这是正常的伤口修复过程,不妨事,不要抓挠,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化脓,稍过几天就自愈了。
蚂蝗吸血固然令人厌恶,但其中的溶血性毒素却可以变害为利。旱蛭尚未听说人工利用,而水蛭体大,产毒量亦大,据说国内已有养殖,采集提纯后的溶血性毒素,可用作溶栓药,以改善重要器官供血状况,用于脑血栓、冠状动脉缺血、心肌梗塞等疾病的治疗。
相关链接点击可阅
---------------------------
《老蒋博物》主要用作自然观察记录,兼供同好分享。新浪上的老蒋博客,写了十几年,只要新浪不关闭,我会继续写下去。那儿的材料我会精选后逐步迁移过来,但十几年的内容都搬过来没那么快,若需要更多资料,暂时请大家移步老蒋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zjh1763。
我用镜头探索生命的奥秘
展示生命的美丽
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和我们共同的家园
长按上面二维码,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