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博物 | 2 大肆入侵的克氏原螯虾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在中国被叫作小龙虾,是美螯虾科的一种淡水甲壳动物,原产美国和墨西哥,因其具有食用价值,被引入世界各地养殖。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从日本引入我国,目前踪迹几乎遍及全国,已经形成养殖、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直到最终吃货的产业链,甚至还形成了“盱眙龙虾”这样的品牌和产业规模。
小龙虾生长快,体型大,食谱广泛,繁衍迅速,无论净水还是污水都能存活,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这是它在世界各国广为养殖的主要原因。
然而也是同样原因,在管控不严,封闭隔离不到位,新的环境中没有什么天敌的情况下,养殖的小龙虾通过逃逸、不当放生等途径进入自然水域,迅速建立野外种群并繁衍扩散。
这是在绍兴鉴湖旁见到的。停车位和湖水之间相隔一片杂草,高差1米,车和水相距3米多。我在湖边徒步绕行一周后回来,远远发现车轮旁有个黑乎乎的东西在动。走近一看,居然是这家伙!它从水中爬上岸,穿越3米宽的草地,来到我车旁。
由此可见,小龙虾不限于水栖,它能上岸,能从一个封闭性水域转移到另一个水域,只要两个水域相隔不是太远,比如从某个池塘爬上来,逃逸到附近的一块稻田里,对它来说,不是什么难事,这也是它能够在新的地盘扩散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本地原生的淡水虾类,却没有这样的本领。
小龙虾所到之处,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工农业生产,被世界各国列入最危险的入侵动物名录。主要危害表现在:
1.危害生物多样性。小龙虾生长快、体型大、食谱广泛、繁衍迅速、适应性强等生物学特性,加之新的环境中缺乏天敌制约,使它在抢夺空间和食物资源的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原生鱼虾、螺贝、蛙类、水生昆虫等小动物不是在食物竞争中处于劣势,就是自身成为入侵者的猎物,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亦大量减少。
(感谢海豚供图)
以杭州植物园内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水塘为例,据我实际观察,这个水塘5年前就出现了小龙虾,但入侵不久,尚未成势,水塘及周边可以见到很多藻类、浮萍、水蕨等植物,有大量的水黾、龙虱、蜻蜓稚虫等水生昆虫,有原生的许多鱼虾(我不熟悉淡水鱼类,叫不上它们的名字,但认得出本地原生的淡水小虾),记录过阔褶蛙、斑腿树蛙、饰纹姬蛙等8种蛙类及其蝌蚪,还有赤链蛇、短尾蝮、发冠卷尾、凤头鹰、刺猬等蛇类和鸟兽活动,生物种类还算丰富,食物链完整且相互交叉。
曾几何时,近年来这个水塘中的小龙虾越来越多,原生的植物昆虫鱼虾螺蛙却一年比一年少,本地小虾已绝迹,好几种蛙类也不见了踪影。
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脆弱化和不稳定,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在小龙虾入侵的地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2.危害工农业生产。小龙虾喜欢在淤泥里打洞,若在植物园的小水塘打洞倒也没啥,可是稻农昨天刚在秧田灌了水,今天却发现水都漏光,一看原来是小龙虾在田埂上打了大大小小许多的洞;小龙虾在梯田和堤坝上打洞,会导致梯田崩塌和水库溃坝,其危害大于白蚁;不但打洞,小龙虾还常常啃食农作物幼苗,造成农业减产。
有人说,既然小龙虾危害那么大,那就鼓励吃货们敞开肚子多吃吧。引进养殖不是坏事,多吃当然不失为一策,问题在于野外扩散如何遏制。这些年来的事实证明,尽管小龙虾的消费者众多,消费量巨大,然而小龙虾在我国的入侵态势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因此,指望以多吃来解决入侵问题的想法未免天真。
要想真正遏制小龙虾的扩散,笔者以为,一是要做好养殖场的环境隔离,措施到位,严防野外逃逸,养殖企业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政府相关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二是要有较大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使公众更多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防治和相关法律知识;三是要结合各类环境整治工作尽可能清除消灭野外种群同时保护好本地原生物种。
说说容易,做起来会很难,但熟视无睹,或畏难而不做,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做总比不做好。这件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养殖企业和广大公众共同出力,各有各的优势,单靠谁也不成。主管部门是哪家?有没有更好的实际措施?每一个普通公民能做些什么?不妨大家都来思考一下。
---------------------------
《老蒋博物》主要用作自然观察记录,兼供同好分享。新浪上的老蒋博客,写了十几年,只要新浪不关闭,我会继续写下去。那儿的材料我会精选后逐步迁移过来,但十几年的内容都搬过来没那么快,若需要更多资料,暂时请大家移步老蒋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zjh1763。
我用镜头探索生命的奥秘,展示生命的美丽,
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我们共同的家园。
长按上面二维码,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