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栖类 | 浙江的蛙蛙们

老蒋 老蒋博物 2022-10-24

本文最初写于2016年,曾在《浙江山野》和本公众号上分享。五年来,随着野外调查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蛙类科研有许多新进展,原先鉴定错误的被更名,从未记载的新种或新记录被发现,本人也在野外调查中有些新的认知,因此重写以作修订备案,兼供同好分享。


声声蛙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和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的。



南宋词人辛弃疾有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951年,老舍写信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应约创作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中,山峦由近及远,河流由远及近,几只活泼的小蝌蚪随着幽谷中奔流的山泉一路欢快地顺流而下,而泉水叮咚、蛙声悠扬,都留在了画面以外,含蓄的意境激发出观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文学家和画家的艺术联姻,使得这幅名画由此流传至今。“蛙声十里出山泉”所本,是清人查慎行的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


雨过园林暑气偏,繁星多上晚来天。

渐沉远翠峰峰淡,初长繁阴树树圆。

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

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


好了,掉书袋太多会有酸味。不知道列位看官对蛙声感觉如何。我自己,偶尔夜宿农家,听到窗外呱呱蛙声,如闻天籁,比什么音乐都更动听。枕着蛙声入眠,那是很幸福的事,我没有古人那样的才情,但这种感觉还是相通的。


诗情归诗情,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却没有我们现在那么精细准确。辛弃疾们会欣赏蛙声,能写出流芳百世的诗作,但未必知道他们听到或看到的是什么蛙。我们今人却可以更科学地认识各种各样的蛙蛙们,它们叫什么,如何识别,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喜欢吃什么,有些什么天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有些什么作用,它们与我们人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蛙类,从科学意义上来说,是两栖纲蛙形目(也叫无尾目)的泛称。换句话说,它们属于两栖动物,它们的幼体(蝌蚪)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成年后尾巴消失,上陆生活,但仍然不会离水太远,因为它们的肺不发达,需要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产卵时还需要回到水中。两栖动物中另一类是幼体和成体都有尾巴的,例如大鲵(俗称娃娃鱼)、东方蝾螈之类,它们归于有尾目,和蛙类同纲不同目,是远亲。


在地球生物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蛙类是动物由水生向陆栖演化发展的中间一环;在现存生态系统中,蛙类又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大多数蛙类以昆虫为主食,对控制农田虫害和保护森林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蛙类同时又是蛇类、鸟类和兽类的猎物,供养着位于食物链上端的众多捕食者。要想少用农药,吃到放心农产品,要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要让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清,我们需要了解蛙类,保护蛙类。


了解蛙类,不必猎奇,别一开口就是箭毒蛙啥啥的,比万里之外热带雨林里的蛙,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可以先了解身边的蛙蛙们。


1.金线侧褶蛙 Pelophylax plancyi,常简称金线蛙,蛙科侧褶蛙属,它的背部与侧面的交界处有一条明显侧褶线,左右各一,而且这条侧褶线是金黄色的,故而得名。这种蛙体长约5~6厘米,主要生活在农田、池沼等湿地环境中,捕食昆虫能力很强,分布在我国东部各省。摄于杭州。


2.黑斑侧褶蛙 Pelophylax nigromaculata,常简称黑斑蛙,蛙科侧褶蛙属,它的背部与侧面的交界处也有一条明显侧褶线,体色多变,但背部和侧面多少都会存在不规则黑斑,因之得名。这种蛙体长约6~7厘米,比金线蛙要大,主要生活在农田、池沼等湿地环境中,善跳跃,捕食能力强,分布我国东北、华北、中部和华东各省区。因体型较大,常被人抓捕作“野味”上桌。俗称“青蛙”的,大多指的是它。摄于杭州。


3.镇海林蛙 Rana zhenhaiensis,蛙科林蛙属,眼后有暗色三角斑,侧褶线细,体型苗条,体长约4~5厘米,腿长善跳,主要生活在山区林下、农田、水沟等湿地环境,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各省区。摄于模式标本采集地浙江镇海。


4.孟闻琴蛙 Nidirana mangveni,蛙科琴蛙属,背部较宽,侧褶线末端常不连续,体长约5~6厘米,主要生活在山区农田、池沼等湿地环境,已知分布于杭州及周边浙北地区,以往长期被鉴定为弹琴蛙近年依据专业团队野外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更正为今名,但外形依然难以区别。至于孟闻琴蛙在浙江其他地区例如浙南是否存在,弹琴蛙在浙江是否存在,都有待进一步调查和深入研究。摄于杭州。


5.阔褶蛙 Hylarana latouchii,蛙科水蛙属,侧褶线特别厚阔,体长约4~5厘米,主要生活在山区农田、水沟等湿地环境,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各省区。摄于杭州。


6.沼蛙 Hylarana guentheri,又叫沼水蛙,蛙科水蛙属,体长约7厘米,眼后有一暗色圆斑,侧褶线明显,后肢发达,跳跃挺远,栖息于农田、沟渠、水瑭等湿地环境,产南方大多数省区,《浙江动物志》记载分布温州、丽水地区,杭州未见,列入2016年发布的《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摄于龙泉。


7.天台粗皮蛙 Glandirana tientaiensis,简称天台蛙,蛙科腺蛙属,体长5厘米左右,体型圆钝,皮肤粗糙,全身布满疣粒,生活于低海拔山区溪流边,狭域分布种,产于浙皖两省局部山区,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摄于模式标本采集地浙江天台。


8.凹耳蛙 Odorrana tormota,蛙科臭蛙属,体型扁平,雄蛙显著小于雌蛙,体长34~60毫米,侧褶线明显,指趾吸盘小,雄蛙耳道凹陷,其发声跨越声波与超声波,波长较长的声波段人耳可闻,似鼠吱,波长较短的超声波段,人耳不能感知,但同类可以相互通讯。生活于山区溪流边,狭域分布,《浙江动物志》记载仅产于浙江建德及安徽黄山,近年在省内宁波、余姚、桐庐、仙居等多地发现新分布点,为极具科研价值的特殊珍稀蛙种,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摄于仙居。 


9.小竹叶蛙 Odorrana exiliversabilis,蛙科臭蛙属,体长44~54毫米,体型扁平,侧褶线明显,指趾吸盘小,前肢粗壮,生活于山区溪流边,产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摄于宁波。


10.大绿蛙 Odorrana graminea,或叫大绿臭蛙,蛙科臭蛙属,两性大小悬殊,雄蛙体长约48毫米,雌蛙约91毫米,背部绿色,体侧及四肢浅棕色,腹面白色,指趾具吸盘,但不如湍蛙类发达,栖息于山区溪流边,产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等省区,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摄于临安。


11.天目臭蛙 Odorrana tianmuii,蛙科臭蛙属,也是雌雄大小明显不同,雄蛙体长约44毫米,雌蛙约80毫米,背部绿色,间杂许多暗色大斑点,指趾具吸盘,生境和大绿蛙类似,浙江山区常见,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本种曾被鉴定为花臭蛙,近年依据专业团队野外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更名,摄于临安。


12.武夷湍蛙 Amolops wuyiensis,蛙科湍蛙属,体长41~49毫米,雌蛙稍大于雄蛙,皮肤略粗糙,背部有小痣粒,无背侧褶,繁殖期的雄蛙第一指基部具黑色婚刺,指趾吸盘发达。产安徽、浙江、福建,浙江山区常见。摄于龙泉。 


13.崇安湍蛙 Amolops chunganensis,蛙科湍蛙属,体长37~50毫米,雄小雌大,背侧褶平直,指趾具吸盘,产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在浙江不多见,一般生活于海拔700米以上山区溪流,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省内不曾相遇,且以江西九连山拍摄的照片暂代。


14.泽蛙 Fejervarya multistriata,也叫泽陆蛙,叉舌蛙科陆蛙属,体长约4~5厘米,无侧褶线,背部有长短不一的纵向肤褶,有或无中央纵线,平原和山区农田、池沼、水沟等湿地环境都能见到,分布在我国东南各省区,数量众多,常常成为控制农田虫害的主力蛙种。

 

15.虎纹蛙 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叉舌蛙科虎纹蛙属,体长8~11厘米,算是蛙类中的大个子,皮肤粗糙,有长短不一的纵向肤棱及散在小疣粒,一般栖息于丘陵地带的稻田、鱼塘、沟渠、水坑内,产于我国东部和南部多数省区。由于农药污染杀伤,同时因其个大肉多,遭到过度捕杀,野外种群在最近二三十年里急剧下降,处于濒危境地,在浙江,野外已经很难见到它,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级名录。摄于杭州。


16.棘胸蛙 Quasipaa spinosa,叉舌蛙科棘蛙属,体长8厘米左右,也是大个子。吻棱明显,皮肤粗糙,遍布斑点状疣粒和长短不一的疣状条斑,栖息山区溪流、水坑旁,捕食昆虫能力强,对保护森林有重要作用,产中国东南部各省区。这种蛙也常被作为“野味”端上餐桌,目前野生资源衰退严重,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摄于杭州。


17.福建大头蛙 Limnonectes fujianensis叉舌蛙科大头蛙属,体长48~54毫米,是少有的雄性大于雌性的蛙种,雄蛙头大,枕部隆起,皮肤粗糙,具短肤褶和小疣粒,无背侧褶,产湖南、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摄于开化。

 

18.布氏泛树蛙 Polypedates braueri,树蛙科泛树蛙属,背部光滑,棕褐色为主,体色深浅不一,指趾先端膨大成吸盘,能上树,体长约5~7厘米,从台湾到西藏,我国南方各省区多有分布。本种原先被定为斑腿泛树蛙,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近年依据专业团队野外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更名,摄于杭州。


19.大树蛙 Zhangixalus dennysi,树蛙科张树蛙属,体长8~10厘米,腹部白色,背部绿色,有不规则斑块,指趾先端膨大成吸盘,能上树,善跳跃,产我国东南各省山区,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摄于杭州。


20.饰纹姬蛙 Microhyla fissipes,姬蛙科姬蛙属,体型呈三角形,体长约22~23毫米,背部有两个倒V形斑纹,鸣声响亮,产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各省平原和丘陵地带,种群数量较大,是控制农田虫害的主力蛙种之一。摄于杭州。


21.小弧斑姬蛙 Microhyla heymonsi,姬蛙科姬蛙属,体型呈三角形,体长约20~23毫米,背部脊线上有1~2对弧形斑纹,产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农田、水沟、池沼等湿地。摄于杭州。


22.北仑姬蛙 Microhyla beilunensis,姬蛙科姬蛙属,体长22~25毫米,最小的蛙类之一,背部花纹变化挺多,《浙江动物志》没有记载的新种,初时鉴定为合征姬蛙,2018年才定现名。摄于景宁。


23.北方狭口蛙 Kaloula borealis,姬蛙科狭口蛙属,体长45~55毫米,雄性小于雌性,体型宽圆,头部比例相对较小,皮肤光滑,灰褐色或近黑色,有不规则斑块,后肢不发达,类似蟾蜍般爬行为主。生活于水坑或房屋附近的草丛中、土穴内或石下,捕食白蚁、蚊蝇等小型昆虫。产朝鲜半岛和我国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杭州是已知分布区域的最南端。摄于杭州。


24.中国雨蛙 Hyla chinensis,雨蛙科雨蛙属,体长约32~33毫米,背部绿色,体侧和腹面呈黄白色,有一棕色条纹从吻端经眼部到达肩部,体侧有不规则黑斑,指趾先端膨大成吸盘,会上树,产我国东南部分省区,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摄于杭州。


25.三港雨蛙 Hyla sanchiangensis,雨蛙科雨蛙属,体长33~35毫米,背部绿色,皮肤光滑,体侧后部有黑色斑点,棕色长条斑从吻端经颞部延伸到后肢基部,指趾具吸盘,能爬高,栖息于山区水塘、农田、沟渠等静水或缓流附近,产湖南、贵州、广西、广东、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杭州见不着,但浙西南山区有分布,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摄于开化。


26.崇安髭蟾 Leptobrachium liui 角蟾科拟髭蟾属,“髭”指繁殖期的雄蟾上唇缘左右侧各有1~2枚锥状角质刺(偶有更多,雌蟾相应部位为橘红色斑点),状似男人髭须,乃得名之由来。体长约6~9厘米,雄蟾大于雌蟾,体形粗壮,头扁平,吻宽圆,体背部有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后肢不发达,以爬行为主,不善跳跃,常栖息在溪流附近的草丛、土穴内或石块下,在农耕地内也可见到,分布于福建、浙江等省海拔800~16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模式产地为福建崇安,是中国特有的珍稀蛙类,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摄于龙泉。


27.淡肩角蟾 Megophrys boettgeri,角蟾科角蟾属,体长36~43毫米,头部棱角明显,皮肤深棕色,双肩部有淡色斑。栖息于山区溪流边和林下枯枝落叶层,捕食昆虫为生,对保护森林有重要作用。主产我国东南各省区,浙江山区多见。摄于临安。


28.道济角蟾 Megophrys daoji,角蟾科角蟾属,2019年在宁波近郊记录到,今年刚被确认为新种,分布于浙东局部山区,模式标本采集于济公活佛(道济禅师)的故乡天台县,由此命名。感谢大山雀老师带我加新。


29.中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或叫中华大蟾蜍,蟾蜍科蟾蜍属,俗称“癞蛤蟆”,体长95~105毫米,皮肤粗糙多瘰粒,能分泌毒液,耳后腺储存毒液尤多,不善跳跃,捕食量大,适应能力强,尤其比其他蛙种更耐旱,能到达离水源更远的地方,因此能更大范围有效控制虫害,是森林和农作物的优秀卫士,广布我国大多数省区。摄于杭州。


30.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蟾蜍科头棱蟾属,体长76~106毫米,有黑色骨质棱从吻端沿吻棱经上眼睑内侧直到眼后角及鼓膜上方,皮肤遍布瘰粒或疣粒,产我国华南、西南和华东南部,浙江温州、台州、丽水等地有分布,是杭州见不着的另一种“癞蛤蟆”,也是捕虫能手,对控制虫害保护农作物有重要作用。摄于温州。


31.牛蛙 Lithobates catesbeianus,蛙科牛蛙属,原产美国,体长20厘米,体重可达1千克以上,大块头,肉多味美,生长快速,引入我国作肉用蛙养殖。适应性强,逃逸野外后可迅速繁衍,在食物竞争、繁衍能力方面占据优势,甚至直接吞食本地蛙类及蝌蚪,可造成本地蛙类和其他动植物迅速减少,严重危害生物多样性,是国际公认的破坏性很强的入侵动物。你可以上菜市场买来吃,但是千万不可放生野外!


以上介绍了7科20属31种,浙江蛙类还有更多,相关专业文献记载的无斑雨蛙、丽水雨蛙、挂墩角蟾、仙居角蟾、丽水角蟾、黄山角蟾等若干种,至今没见过,需要继续努力,将来见着了,我会记录下来,再向大家作后续介绍。


保护蛙蛙及其栖息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娃娃们的未来


十七年前,我第一次去大山里参与扶贫助学活动,自带帐篷,在当地小学的篮球场扎营,旁边有溪流和一块不大的水田。山里的晴朗夜空,月明星稀,蛙声此起彼伏,宛若天籁。枕着蛙声数星星,我就这样进入梦乡。现在那地方已经被填平,盖了房,那儿再也没有了此呼彼应的蛙声合唱。


蛙蛙们对保护森林和农作物的好处,对食物链上下层和整个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对人类的益处,无需我多说,相信大家不难明白。


但是这些年来,蛙的种类和数量衰退很明显,受威胁(易危、濒危和极危)种类比例远超鸟兽类,有些种类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程度。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破坏和大量捕杀。


一、栖息地受到破坏


蛙类作为两栖动物,肺不发达,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蝌蚪必须生活在水中。有的蛙种,生活于池塘、水田、沼泽等静态水域;有的蛙种,生活于山区湍急的溪流中;还有的蛙种,会上树,喜欢藏在树洞里。不管什么蛙,它们的生存都离不开水,离不开湿地。可是,这些年来,蛙蛙们的生存环境,实在不容乐观。


1、湿地缩减或消失。建设征用,比如很多地方搞工业园区、商品住宅开发,导致湿地消失......鸟儿们还有一定迁徙能力,这个山头开矿炸平了,可以逃到对岸的另一个山头重新筑巢。可是蛙蛙们没有这种能力,活动区域不大,迁徙能力很弱。一旦湿地被填平,它们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当推土机隆隆开进,湿地消失之日,就是蛙蛙们的葬身之时。


2、湿地受污染。湿地破坏的另一种形式是污染。污染来源复杂,有工业的废水废渣,有农业的农药化肥,也有人们的生活污水......湿地虽然还在,但污水和毒土已使蛙蛙们难以生存。


蛙蛙们处境艰危的原因还不止于此。


二、大量的人为捕杀


人为捕杀是蛙蛙们处境艰危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很多地方的农家乐,都把野生蛙类作为招牌菜,成为人们的餐桌“野味”;城市里的农贸市场和街头巷尾也常看见有卖蛙的。卖者应对执法检查时说是养殖的,面对买家又以野味相招徕。进货渠道合法吗? 号称养殖的能出示养殖许可证吗?普通消费者难以查证,执法部门似乎也未见深究。虚虚实实,你搞不清商贩手中那些可怜的蛙蛙们的来源。市场消费的巨大压力使得捕杀强度远远超过蛙儿们的繁衍能力,这样竭泽而渔,蛙类种群怎么能不衰退以至玩完?


“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蛙鸣是诗,是动人的天籁;蛙蛙们更是农田和森林的保护神,是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无法替代的必需因子。蛙少了,虫多了,于是种田人不得不喷洒更多农药以保收成,于是城里人欲吃到无公害蔬菜而不可得。如果我们既想要安全农产品,又肆意侵占湿地、污染水源,还要捕杀蛙类享用野味,鱼和熊掌岂能兼得?了解过这么多蛙蛙们以后,在保护生态和享用野味之间,你会作何选择?污水和毒土使蛙蛙们难以生存,难道我们的娃娃们今后能与污水毒土相伴而苟延残喘?见到企业暗中排污,你会选择举报,还是事不关己,当作没看见?


保护生态环境,不可能也不需要人人都去可可西里与盗猎者以命相搏,从关注身边环境开始,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例如不吃“野味”,抵制野生动物制品,不在野外随意丢弃垃圾,举报非法排污……我们也可以更多关注蛙蛙们的生存状态。


保护这些弱小的生灵,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娃娃们的未来。娃娃们将来长大,还能不能”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取决于你我今天的努力。


本文蛙类命名及分类依据《中国两栖类》专业网站,感谢两栖动物专家锤锤审核。



--------------------------- 

点击可阅相关的


1.路边的小鸟你不要捡

2.西湖鸳鸯的繁衍、观赏和保护

3.鸟儿们怎么度过寒冬

4.冬天的鸭鸭们

5.小天鹅得救记

6.黑脸琵鹭观赏记

7.神奇的南汇

8.浙江的蝾螈们

9.浙江的石龙子

10.我们为什么要保护蛇

11.秋花秋果百种览胜(上)

12.秋花秋果百种览胜(下)

13.秋深芦花美

14.蜡梅一家

15.婆婆纳一家

16.常见玉兰辨识速成

17.吴山博物行,在司空见惯的地方读出新鲜韵味来

18.凤阳山-百山祖考察记实

19.临安古道中秋游

20.入侵大螺

21.大肆入侵的克氏原螯虾

22.漫谈生物入侵

23.怎样防范山蚂蝗

24.蜗牛和蛞蝓

25.“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26.漫谈蜘蛛

27.江豚观赏记

28.十四年的情缘

29.两小时内阅尽蝴蝶一生

30.关于采挖野生植物的一段对话

31.这个年代,我们怎样摄影?

32.关于博物学的在地化

33.生命蕴含希望(上)

34.生命蕴含希望(下)

35.绿马甲故事:杭州自然教育圈里的“大长老”



--------------------------- 

《老蒋博物》主要用作自然观察记录,兼供同好分享。《老蒋博客》写了十几年,只要新浪不关闭,我会继续写下去。那儿的材料我会精选后逐步迁移过来,但十几年的内容都搬过来没那么快,若需要更多资料,暂请移步老蒋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zjh1763。



我用镜头

探索生命的奥秘

展示生命的美丽

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和我们共同的家园

长按上面二维码

欢迎关注



--------------------------- 

如果你喜欢自然,乐于参与户外登山、观鸟、夜观、赏花识草、自然笔记、科普讲座、博物旅行、夏令营等活动,可关注《浙江山野》微信公众号,随时了解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项目报名,欢迎你,我们博识自然,共赏自然,保护自然。


让自然生活成为杭州的一张名片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