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疫情记录及随想

老蒋 老蒋博物
2024-09-05

2022年12月至今的这一波疫情冲击,来得那么迅猛,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据官方发布,浙江省12月23日一天感染超过百万,此后处于高峰平台期,浙江以外其他地方也是医院床位告急,退烧药抢购一空,大街上一度比封控时还冷清。

我家的状况

这一波疫情冲击,我家男女老少无一幸免。

我是12月21日开始出现不适症状的。睡下时还没什么异常,半夜出现头疼、咽喉疼痛、咳嗽、肌肉胀痛等症状,睡不安稳,次日起床后测量体温38.5℃,下午上升到38.8℃,原想扛一下就过去了,老婆逼迫我服用了一颗布洛芬,此后体温渐降,第5天退烧。咽喉疼痛则第4天发展到顶点,痛到无法安然入睡,第5天开始逐渐减轻。咳嗽持续时间最长,不过已经明显减轻,不足为虑。

我没有上医院,没有测核酸,在隐性感染/轻症/普通型/重症/危重症的五级分类中,自我评估应属轻症。全程用药只吃了一颗布洛芬,主要应对措施是躺平休息+多喝水,从发病算起,到现在半个月了,目前状态平稳,主要症状是轻微咳嗽+疲软无力,好好休生养息,再过些日子可望复原。

老婆比我发病早一天,咳嗽比我重,其他发病情况和我相似。儿子也差不多。

症状最轻的是儿媳和不足周岁的孙女,母女俩发烧咳嗽一日,第2天就恢复如常,不过抗原转阴,则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了。

后果最严重的是97岁的岳母,原本就有严重的心力衰竭、肺气肿、糖尿病、高血压,卧床多年,出现咳嗽等症状7天后,终因肺部感染离世,没有和我们一起跨入2023年。

最令人担忧的是我的父母,所在敬老院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禁止出入,不让探访,可是仍然没有守住最后的防线,从工作人员到颐养老人,院内相继出现阳性,连驻院医生也阳了,12月29日父母双双发烧到38℃,妹妹闻讯送去体温计、血氧仪、药品等抗疫物品,委托工作人员转交,身处异地的我也快递寄送药品,并告以应对方法,重点监测体温和血氧饱和度,不好则请院方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幸好,发烧3日后,体温基本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从指标来看还好,现在主要问题是咳嗽不止、严重气喘和疲软无力,年届九旬的高龄老人,会不会突然恶化,能不能平安度过这一劫,现在我还真不敢说。

以下是关于疫情的一些随想。

清零和躺平

清零和躺平,争论一直存在,其实在我看来都是伪命题。

先说清零。毫无疑问,没有谁喜欢新冠病毒,病毒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就主观愿望来说,清零当然是我们人人希望的。问题在于,古今中外,人类对病毒真正实现清零的,天花病毒是唯一的特例。天花病毒相对稳定,没有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那样层出不穷的变异,人类发明牛痘疫苗,个人接种后实现终身免疫,普及接种建立了群体免疫屏障以后,天花病毒便再无肆虐人间的可能。

可是并非所有病毒都是这样的,相反,天花病毒只是特例。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医生都一直在努力,而给人类带来流感、肝炎、腮腺炎、脑膜炎、脊髓灰质炎、艾滋病、埃博拉……的种种病毒,哪一个被清零了?没有,至今没有。你得承认,人类对病毒和疾病的认识还很有限,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不足以消灭病毒,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要老是以为“人定胜天”,要承认,人类所能做到的,不是对病毒清零,而是控制病毒传播范围和传染病流行强度,把它的危害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和较轻的程度。张文宏在2022年3月就说过,不能抱着咱就是不过了也要把病毒弄死的心态,既要控制好疫情,又要保障居民生活,这是实事求是的思路。

再说躺平。躺平用来形容患病后卧床休息,这没什么问题。但是很多人口中的躺平,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嘲笑他国面对疫情放任不管。真是这样吗?并不。若是不戴有色眼镜看问题,其实哪国也没躺平。

每个国家国情不同,有大国有小国,有贫困有富足,医疗资源有贫乏有充裕,政府动员能力有强有弱,必然带来疫情应对的不同策略,适合本国国情的就是最优解。

我们要做好的是自己的事,别国的应对策略是不是最优解,本国国民自会评判,轮不上我们去嘲笑。唯独自己正确,别国都躺平,“抄作业都不会抄”云云,这是无知加狂妄。

从鸦片战争到现在,国人对外族,常常不是盲目自大,就是自卑奴颜,而且有时互为表里。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学会以自信的、平视的、心平气和的方式看待世界呢?世界文明的所有成果,无论是谁创造,适合于我的,好好学习,为我所用;不适合的,或者人家走了弯路的,我们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疫情防控问题上,难道不也应当是这样吗?

封控和放开

清零做不到,躺平亦虚妄,我认为是伪命题,理由如上。而封控和放开,却是疫情面前各国在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没有哪个绝对正确,能以最小代价控制疫情并保障民生的,就是好策略。

封控,是用暂时停止人员流动的方式切断病毒传播链,我国在2020年和2021年使用局部封控的方式取得很好的防控效果,制止了疫情的大规模蔓延,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但是封控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从必要性来说,当时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屏障尚未建立,病毒致病力强,要想切断病毒传播链,物理隔断是唯一的可选项,否则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疫情大规模蔓延将带来不可承受的严重后果。

从有效性来说,当时新冠病毒以阿尔法、德尔塔等毒株为主,传播力不如后来的奥密克戎那么强;政府具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财力资源,公众凝聚共识,积极支持;2020年和2021年的实践证明,封控的同时加快疫苗普及等手段,我国面对疫情交出了一份低死亡率的同时经济社会保持活力的优秀答卷;而大部分的欧美发达国家在大社会小政府模式下政府有效动员组织能力不足,民众对捍卫公民自由高度敏感,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不但政府软弱无力,而且严重缺乏医疗资源,他们根本不具备有效封控条件,放开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但是封控必然要付出代价。

在政府层面,必须制订周密严谨的目标、措施、实施流程和各部门职责分工并追踪落实,必须有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容不得半点疏漏;

在公众层面,不得不暂时让渡行动自由的宪法权利,忍受收入下降、生活物品短缺、就医困难等种种不便。

封控面积越大,封控持续越久,这种代价也就越大。

当奥密克戎取代其他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毒株后,传播力大大增加,即使大规模封控数月也无法实现清零的时候;

当奥密克戎的感染人数一再创新高,但死亡率并不同步上升的时候;

当九成以上人群已经接种疫苗的时候;

当各地防控层层加码,孕妇等待核酸结果医院拒绝收治导致流产、护士急诊被自己所在医院拒之门外身亡、违法入户强行消杀、动辄焊铁皮堵死居民区消防通道、半夜强行转运翻车发生群体伤亡、封控百日无法清零而一场大火之后立即宣布“社会面基本清零”之类的奇葩事层出不穷,还有人强行辩解说这些只是孤立事件,甚至诬为“境外势力煽动”的时候;

当全民核酸和大规模封控掏空政府财力,也让许多打工族收入清零生活难以为继以致发生跳楼等极端事件的时候;

当全世界球迷聚焦狂欢的卡塔尔而自己被迫蜗居家里连出门买菜都成奢望的时候;

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恢复正常生活而且世卫组织宣布2023年1月即将开会讨论何时宣布疫情结束的时候……

无论民意基础、政府财政还是国际形势,都已不具备继续封控的条件,若是一意孤行,可以预见的结果就是国内不稳,国际孤立,放开是必然的,也是得到绝大多数人民拥护的选择。

睁眼看世界

放开不等于躺平。无论中国还是别国,无论早放开还是晚放开,政府和人民都不是对疫情放任不管。放眼全球,没有哪国是躺平的,只有用脚后跟思考的人才会相信别国都躺平、唯独中国一枝独秀的鬼话。

疫情初期美国政府的应对迟缓乏力,延误时机,导致失控,带来高感染率和高死亡率,但总体失败,也不是漆黑一团,还是有可取之处,美国的疫苗和治疗药物研制实力依然处于全球之冠,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撇开政治来看,美国的疫苗和药物不但满足自身需要,还大量出口,拯救了全球各地许许多多的患者。你可以说,美国药商不是为了拯救人类,只是赚钱而已,说得没错,但赚钱和救人不矛盾,想赚钱,前提是疫苗和药品必须有效,客观上能拯救生命,否则谁会买无效疫苗和药品当冤大头?药商赚了钱,别人用这些疫苗和药品挽救了生命,不是双赢吗?如果你是患者,在生死关头,你会拒绝救命的药品吗?

在英国,民众正在接种疫苗。

2020年11月5日,英格兰封锁4周。2021年1月4日,英格兰再度“封城”。之后随着疫苗的普及和其他各项应对,经过科学意见、本国医疗条件、防疫基础、国内经济和民意综合评估之后,英国作出了完全开放的决定,人们平静接受和新冠病毒共存,英国政府和民众的努力使得新冠死亡率大大低于相似国情的美国,甚至低于流感的平均死亡率。

新冠三年,日本经历了八轮疫情冲击,国情决定了日本不可能采取大规模封控的方式对抗病毒,但不封控不等于躺平,日本政府呼吁人们减少外出,餐饮店8点关门,禁止人数超过限额的大型活动,所有公众场所配备消毒液供民众使用,学校一度停课,企业居家办公,要求抗原阳性者居家隔离,居家隔离不方便的,也可以在指定酒店集中隔离,但前提是自愿申请,没有谁会半夜上门强行拉人隔离。政府大力提升医院救治能力,医院每扩充一张ICU病床,政府给予补贴1950万日元。政府还专门开设了“阳性登记者中心”,该中心不仅可以根据你上报的健康状况和症状判断你是否需要就医治疗,还可以向政府申请各类食品到家的配送服务,申请配送抗原检测试剂和脉冲血氧仪。官方网站上以日中英韩多种语言每日发布全国和当地的感染人数、医院空余病床数、ICU床位数,还有患者需要的各种医疗信息,包括详细列出咨询热线,有什么症状应该咨询哪些部门,老人、孕妇和儿童等特殊群体有困难如何应对,各种解答为患者提供方便的就诊和康复指导。相关信息的充分公开透明安定了人心,只要动动手指,真相随时可以看到,谣言自然没有市场,面对疫情,日本民众理性对待,外出口罩要戴好,阳性者自觉居家不出门,不轻视,不恐慌,人民生活依然继续,虽然在高感染率的情况下,没有人心惶惶,社会秩序仍然稳定,经济文化生活维持着常态化运行。

新加坡是个城市型小国,人口密度高达8000人/平方公里,是中国的50倍。密集人口情况下的疫情防控,无疑是高难度大考。从2020年4月7日开始,新加坡关闭所有非必要工作场所,只剩下集市、超市、餐饮和公共交通等基本服务,全国大中小学等所有教育机构转为居家学习,未遵守保持社交距离的违法者,施以警告、罚款甚至拘留等处罚。为推动社会早日回归正轨,新加坡迅速推动疫苗普及,在2021年8月底达到了80%的疫苗接种率,疫苗接种优先惠及高风险人群,60~69岁人群的完全接种率为96%,70岁以上人群的接种率达到95%。这极大地避免了他们因年龄和基础病等因素引起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但当时流行的还是致病力较强的德尔塔毒株,新加坡政府经过谨慎评估,到2021年10月,李显龙总理才宣布新加坡不再“清零”,2022年3月24日,李显龙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新加坡的抗疫之路“朝着与新冠共存的方向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从一点点放宽社交限制、堂食限制、允许酒吧营业,到全民接种疫苗后取消口罩要求、取消健康码,最后到旅客入境无需隔离与核酸检测,社会生活基本恢复常态,过渡期长达半年,井然有序,步步推进。2021年新加坡的GDP增长7.61%,失业率明显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民心稳定。进入2022年,奥密克戎取代德尔塔成为主要流行病毒株,新加坡至今每天感染人数一千多,重症率和病死率一直维持在低水平。

我们的近邻柬埔寨是贫穷小国,在中国疫苗支援下,在接种达到80%的时候,他们于2021年11月15日宣布开放,之后迎来奥密克戎流行,洪森首相也受到感染,5天后康复接待外宾。病毒依然存在,但是国内没有发生暴发式疫情。

越南的情况和中国最相似,他们也曾实施过大规模封控,甚至调动军队入城戒严,把装甲车开上大街,将道路彻底封死,防化兵对民众检测转运消杀,可是仍然防不住,而且长时间大面积的封控,必然导致原料进不来,产品销不出,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恐慌蔓延,社会秩序不稳,越南政府在2021年10月11日发文宣布防疫政策由“严格防控”转变为要求“安全适应、灵活、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大规模的封控到此止步,转而采取事实上的放开政策。但放开不是躺平,越南政府在放开的同时,依然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培训乡村医生、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等等。当时越南流行的还是致病力较强的德尔塔毒株,刚放开不可避免经历了一波疫情冲击,但在越南政府的努力下成功化解,没有出现严重的医疗挤兑,之后越南平稳迎来致病力更弱的奥密克戎流行,2022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5.05%、7.83%和13.67%。

看到别国的长处,适用的我们好好学习;也看到别国走的弯路,我们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但不必嘲讽他人。自信而不自大,学习他人而不自卑,这是我们看待世界应有的态度,不独应对疫情,别的事也一样。

我们怎么做

这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封控要付出代价,放开也有代价,最大代价就是放开初期这一轮海啸般的大规模感染,在这一冲击波中,我和我的家人无一幸免,甚至失去了我的高龄岳母。但我仍然支持放开,因为我们看到了曙光。我相信,数月的感染高峰期过后,病毒不会消失,但疫情必将逐渐回落趋于平稳,患者该治疗的治疗,该隔离的隔离,没病者该上学的上学,该工作的工作,周末一家人其乐融融游公园、逛商场,有闲有钱的想旅游就旅游……百姓安居乐业,未来可期,这才是正常的社会,这才是我们该有的生活。

形势发展到今天,其实争论封控好还是放开好,已经没有实际意义。更实际的问题是,放开后,我们怎么做?我认为,无论公民还是政府,都不是一放了之,今后还有许多事要做。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放开后首先是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不去或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乘坐地铁公交时戴口罩,回家立即洗手,等等,做到这些并不难,这些卫生习惯和防护措施,不是一时应对,以后要长期保持下去,利己,也利人。有的人,封控时要自由,放开后骂“躺匪”;也有的人,自己阳了想居家,邻居阳了要立刻拉走。这是巨婴,不是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有人说,反正逃不过,早阳早心安。说这话的,实在是糊涂蛋。你放弃防护,把病毒带回家,自己就算痊愈,家里的老人能扛过去吗?倘若老人扛不过而离世,你能心安吗?再说,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确实能在一段时间内产生特异性免疫效果,但只是针对特定病毒,而新冠病毒变种何其多,你能对抗其中之一,你有本事对抗数以百计的新冠病毒变种吗?没有哪个医生敢作这样的承诺,事实上,三年来国内外重复感染屡有报道,有的说百分之十几,有的说百分之四十以上,究竟什么数据靠谱,我也不知道,但重复感染者并不少见,这是肯定的,无论你阳过还是未阳,理性选择是谨慎防护,能保持健康总比阳了好,能扛到明天阳也好过今天阳,放纵躺平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其次要理性思考,理性认知,脑袋要长在自己肩膀上,不信谣,不传谣,不要动不动被人带节奏。某些网络大V居心叵测,丧心病狂,对奋战一线的医务人员发动攻击,这些白衣战士舍小家为大家,拼死守护着生命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他们理应心存感激,而不是跟风辱骂“躺匪”、“带路党”等等,人要有基本的是非,不要被人当枪使,损人不利己,何必?

又如放开后中国疫情迎来一波高峰,很多国家对中国公民入境采取了强制检测、入境隔离甚至遣返等限制措施,一些“爱国”大V又在说了,美国亡我之心不死啊,围堵中国啊,种族歧视啊,诸如此类。唱“爱国”高调很容易,也很能煽动一些人的情绪,但是在我看来,这事不必过度解读。诚然,美国对中国有深深的敌意,围堵中国也是美国一直以来在做的事。可是,限制中国公民入境的并非只是美国,甚至也不止是欧美盟友们,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第三世界的友好国家。他们的国家领导人都是跟着美国跑的吗?不见得。我更愿意就事论事,相信这只是各国针对近期中国的疫情高峰而采取的应急自保措施,入境关口加强防范可以理解,因为他们的高峰已经过去,而我们的高峰刚刚到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这样的高峰波及自己,换位思考一下,别国疫情高峰时,我们不是也曾经采取大幅度缩减航班以至熔断之类的措施以阻止外来疫情入境传播吗?我相信,中国疫情高峰回落后,大多数国家也会相应调整入境防疫措施,关键还是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尽可能平稳过渡并缩短这个高峰期。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作为纳税人,除了履行关于疫情防控的公民义务,我有权利也有理由要求政府官员今后应对疫情更科学理性,准备更充分的药物和收治床位,把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实到基层,避免过多的意识形态绑架科学,宣传引导要更透明,更实事求是,可别封控时号称奥密克戎后遗症两百多种,放开时则说90%无症状,只要不符合官宣口径,立刻禁言删贴,这样的宣传无法取信于民,也必然产生反噬。谁也不想掉入塔西陀陷阱,因为于国于民无益。毛主席说,让人讲话,天塌不下来。正因如此,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至于什么声音正确,不是谁有权,谁官大,就由谁来判定,人民才是考官,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四十多年前邓公就明确肯定过的,我们今天理应遵循毛主席和邓小平等先贤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前进。

病毒会长期存在,共存不可避免。本文收尾之际,看到《钱江晚报》今日报道,杭州各大医院发热门诊量和120急救电话量近日开始快速下降,湖滨步行街万人迎新年,地铁客流量节节攀升,这些迹象告诉我们,我们终将走出疫情,曙光就在前面,只要大伙共同努力。

本文只是个人与家庭的疫情记录,以及相关的一些个人见解,只代表我自己,不代表其他任何人。所说未必正确。可惜本号没有评论功能,无法让读者畅所欲言,如果您愿意,您可以在文末通过“发消息”功能,自由表达您的高见,赞成或反对都可以,唯一要求是尊重事实,有理有据,不许人身攻击,更不可污言秽语,否则立即拉黑,我这儿不收纳垃圾。

记于2023.01.05

-------------------------- 

点击可阅相关的

1.蝴蝶2022

2.昆虫2022

3.蜡梅一家

4.常见玉兰辨识速成

5.迎春花和连翘家族辨识速成

6.石蒜集锦

7.秋深芦花美
8.关于采挖野生植物的一段对话
9.路边的小鸟你不要捡
10.西湖鸳鸯的繁衍、观赏和保护
11.鸟儿们怎么度过寒冬
12.冬天的鸭鸭们
13.黑脸琵鹭观赏记
14.浙江的蛙蛙们
15.浙江的蝾螈们
16.浙江的石龙子
17.我们为什么要保护蛇
18.蛇伤日记,我的亲历故事,你的安全警示……
19.两小时内阅尽蝴蝶一生
20.入侵大螺
21.大肆入侵的克氏原螯虾
22.漫谈生物入侵
23.怎样防范山蚂蝗
24.蜗牛和蛞蝓
25.“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26.漫谈蜘蛛
27.江豚观赏记
28.吴山博物行
29.感受秋韵,从玉皇山到八卦田
30.凤阳山-百山祖考察记实
31.漫谈生物入侵
32.这个年代,我们怎样摄影?
33.新手指南 | 怎样求助才能迅速得到准确答案
34.关于博物学的在地化
35.绿马甲故事:杭州自然教育圈里的“大长老”



--------------------------- 


《老蒋博物》


我用相机
探索生命的奥秘
展示生命的美丽
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和我们共同的家园
长按上面二维码
欢迎关注



--------------------------- 

如果你喜欢自然,乐于参与户外登山、观鸟、夜观、赏花识草、自然笔记、科普讲座、博物旅行、夏令营等活动,可关注《浙江山野》微信公众号,随时了解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项目报名,欢迎你,我们博识自然,共赏自然,保护自然。



让自然生活成为杭州的一张名片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蒋博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