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手指南 | 怎样求助才能迅速得到准确答案

老蒋 老蒋博物 2022-10-24

本文字多图少,前面文字较长,后面有一些图片示例,读完需要一点耐心。闲话少说,以下言归正传。


常常有人抱怨说,不认识某些植物或动物,发图求助无人理睬。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有时候是因为高手外出或忙于他事未上网,一时没看见。这需要耐心等待。


更多的时候,需要发图人自己找找原因。以我之经验,常见原因有:


一是图片模糊不清,或者小如邮票,看不清楚,无法辨认,让人难以解答。如果你想要准确答案,首先请你做到照片清晰,这是基本前提,发那些模模糊糊的片子让人猜谜,作者拍照、发图都是无效劳动,也浪费别人阅读时间,毫无意义。现在流行拍视频,视频确实比静态照片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关注,但视频也有天生短板,那就是清晰度不够,许多细节无法展现,更何况有时拍摄质量不高,画面不稳定,晃得使人头晕,用这样的糊涂视频要他人给出鉴定,告知某科嫌不够,还要追问精确定种,岂不荒唐可笑?


二是照片清晰,但是重要部位没有展现,缺乏鉴别特征,难以确定。这需要作者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对拍摄对象的认知能力,拍摄时尽量把特征表达明白。一般说来,只要现场条件许可,尽可能多角度、多部位拍摄几幅,信息越丰富,鉴定准确率越高。


三是不说明产地。要知道动植物的分布有强烈的地域性,产地是动植物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你在广西拍的植物,别人帮你查《浙江植物志》,多半不会有准确结果。有些动物从图片上看外观相近,很难鉴别,明确产地也许马上就能确认到种。有些大的科属,好几百种,查《中国植物志》犹如大海捞针。发图时提供产地、海拔等相关说明,别人可以迅速界定检索范围。写个地名,在你不过多花十秒,而别人查资料的时间,也许可以从两小时缩减为五分钟。你要别人放下自己的事,拿出两小时帮你查资料,你说可能性有多大?而五分钟能解决的话,你得到准确解答的机会就大多了。所以不要偷懒,发图多写几个字,利人,也利己。


四是发图随意,横着发,倒着发,或多图连发不作编号,别人解答时,必须扭着脖子看图,或者上翻下翻,伸出手指一个个计数,名称和图片才能对号入座。你发图随意,自己省事了,别人读图、回复却十分不便,换成是你,你会怎么选择,愿意自找麻烦,还是置之不理?需要求解的,强烈建议一种一种发,这样便于别人点评解答,不要许多不同种类的图片挤在一块发,横着倒着的图,先行调整好再发,否则方便自己,麻烦别人,结果是无人理睬,到头来还是害你自己。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那么怎样拍照和求助才能获得更好的帮助?


如果拍照旨在求助,那么首先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好好拍摄,认真发图,提高图片质量,给读者以方便,时刻警醒自己不犯上述错误,相信你得到准确解答的机会将大大增加。试想一下,别人读图和解答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往往需要查阅相关文献后才能作答。认真拍摄和发图,是对他人的尊重。如果自己拍照模模糊糊,发图马马虎虎,却要求别人付出精力帮你查资料,给你认真作答,这不合逻辑,这样的求助遭到冷遇有其必然性。


其次是努力提高摄影技术,至少保证照片清晰。比如对焦准确、曝光合适、构图简洁等,这些基本的摄影要求适用于拍风光拍人像,同样也是动植物摄影理应做到的。如果你对焦都没对上,拍得糊里糊涂,雾里看花一般,这样的照片,自己没什么保存价值,别人也很难根据这样的照片帮你识别。网上这类摄影教程很多,容易搜索到,有心者可以自己去找来看看,我就不多说了。


摄影原理虽然都差不多,具体操作,却是每种相机各不相同。所以,要拍出好照片,对你自己手中的武器一定要熟悉,起码得把自己相机的《使用手册》好好读熟,这就和战士必须熟悉自己手中的枪一样重要,道理显而易见。现在手机摄影功能也很强,我看过不少朋友用手机也拍出了高质量的照片。可是有少数人,拍了好几年,手中相机依然是出厂时的默认模式,光圈快门怎么调节都不懂,相机《使用手册》从来不读,现成功能都不去用,照片拍不好,却一味怪相机不够高档呀,天气不好呀,这实在是本末倒置,太对不起购置相机所花的银子了。扔手榴弹你不拉弦,炸不响,却怪它是个铁砣砣,这有道理吗?


再次是充分了解这类求助照片的特殊拍摄要求。特殊在哪儿?这需要比较详尽地作些解释。


以往学习研究动植物,主要手段是通过野外考察采集标本,然后以标本为客体进行详尽研究。到了现代数码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码技术所记录的动植物照片或视频,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建立数据索引供科研使用。数码影像能部分代替实物标本的作用,大大减少实物标本的采集,有利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但是来自野外的这种照片或视频,并不是你在游玩中随意“咔嚓”几下就有资格充当数码“标本”的。如果你拍照仅仅是供自己或他人欣赏,那么你认为怎么漂亮,就怎么拍摄,审美需求决定你的拍摄方式。


然而,旨在学习研究的数码“标本”,却有特定的拍摄要求,了解数码“标本”有别于一般艺术观赏的特殊性,你的照片体现了这种特殊性,你就能更好地学习和研究拍摄对象,也能更有效地得到他人的解答和帮助。


以植物数码“标本”的拍摄为例,那么植物数码“标本”有何特殊拍摄要求?


1.尽量使花(果)、叶、茎完整,充分表现植物典型特征


主要是拍摄前注意选材。比如小型草本植物可以拍全株,大型木本植物可以选取带花(果)的有叶枝条。


又如植物叶片,要选取正常健康充分开展的叶片,不要选取破损叶、畸形叶。


花果形态稳定,是植物鉴定的主要依据,枝叶形态多变,因此尽可能在花期或果期拍摄,利于准确识别,拍摄角度要考虑花果、叶、茎齐全,还要使观者能分辨叶片对生还是互生,花儿长在顶端还是叶腋。


有些植物的鉴别需要特定部位的形态,比如繁缕的柱头是三裂的,而牛繁缕柱头五裂;又如蓼科植物,托叶鞘的形态是重要鉴别依据,这就需要拍摄这些特殊部位的细部特写才能看清楚。远远“咔嚓”一下,没有这样的细节展现,准确鉴定从何谈起?


2.展现植物的生长环境,说明拍摄时间、地点


白居易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早在唐代,人们已经注意到了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比如一幅桃花照片,注明拍摄日期,观者不仅可以了解其形态,还可以明白桃花的花期。


这还不够。广州和北京的桃花,上海和庐山的桃花,花期都不同,前者是地理纬度差别,后者受海拔高度影响,所以说明拍摄地点也是必要的。何况,分布区域也是植物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当然,对于一些珍稀植物,只要说明“摄于浙江”、“摄于云南”就够了,不要说得太具体,以利于珍稀植物资源的保护。有些植物,虽未列入国家保护名录,但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的,网上发图时,也不宜透露具体地点,以利保护。


3.在真实再现植物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的前提下兼顾艺术审美。


3a.提倡在自然生态环境下拍摄。有时受条件限制,自然状态下不易拍好的,也可以折下枝条,人工摆放后拍摄。但是对珍稀植物,禁用这种破坏性方法。


3b.单图难以实现拍摄意图的,可以用组图表现。比如用微距表现花蕊或叶背腺体,用近距表现花朵和枝叶,用中远景表现全株及其生长环境,用不同角度展现叶片对生、互生还是轮生,等等。


3c.少用虚化背景的拍摄手法(而在艺术欣赏照片中,这却是突出主体的常用方法),景深宜大些,便于如实记录其生长环境。


以上主要说的是植物数码“标本”摄影的特殊要求,对动物其实也大体适用。


说了一大通,有时受客观条件限制,有时自己的动植物知识和摄影技术不过关,往往不能如意------说说容易做到难啊。


示例一,酢浆草,花果茎叶俱全,弧形的自然造型也比较富有美感。不是随意“咔嚓”的结果,而是长期关注偶然遇见后的记录。


示例二,花点草和毛花点草,荨麻科花点草属的两个近缘种,外观十分相似,主要鉴别特征是茎上毛的方向相反,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准确鉴定离不开这样的清晰细节。


花点草


毛花点草


示例三,最基本的清晰要求都没有做到,对焦在后面,主要拍摄对象却虚化,雾里看花,拍摄技术不及格。常见的,别人还能猜一个,不常见的,谁能识别?


示例四,凭这花序图可以定为蓼科,但无法辨认究竟是什么蓼,这样的照片用作审美欣赏不算太差,可是发给植物学教授,被判为不合格,因为蓼科植物鉴别所需要的叶形、托叶鞘、毛被情况、腺体有无、整株形态等特征都没有展现,这是我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一个失败实例。这种图,留作欣赏就可以了,要准确鉴定,你得配上展现各种特征的组图才可以。


示例五,花境挺好看,但作者想知道后面什么花卉,而主体隐藏在众多植物中看不清。下图二走近几步,主体就突出而且清晰了,相信你立马能给出答案。


示例六,远远随手“咔嚓”一张,问门外什么树,花果茎叶啥都看不清,其实连是不是树也不好说,焉知不是绿萝之类的藤本植物呢。这样问的结果,多半是无人理睬。走近些,答案就来了:灰莉,很多人都会帮你热心解答。


十三年前写过的一则旧文,曾发表在浙江植物学会主办的《之江草木》论坛上。论坛时代已成往事,至今仍然有新手不时遇到和十三年前同样的问题,而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的朋友比十三年前多了好多,这是可喜的社会进步。新形势下对旧文进行修改补充后搬到微信上重发,与大伙分享这些体会,但愿对新手有所帮助,也希望自己进一步努力,做得更好。


愿大伙互帮互学,提升自己,越拍越好。



--------------------------- 

点击可阅相关的


1.秋深芦花美

2.蜡梅一家

3.婆婆纳一家

4.常见玉兰辨识速成

5.十月花事

6.关于采挖野生植物的一段对话

7.路边的小鸟你不要捡

8.西湖鸳鸯的繁衍、观赏和保护

9.鸟儿们怎么度过寒冬

10.冬天的鸭鸭们

11.小天鹅得救记

12.黑脸琵鹭观赏记

13.神奇的南汇

14.浙江的蛙蛙们

15.浙江的蝾螈们

16.浙江的石龙子

17.我们为什么要保护蛇

18.十四年的情缘

19.两小时内阅尽蝴蝶一生

20.蝴蝶2021

21.入侵大螺

22.大肆入侵的克氏原螯虾

23.漫谈生物入侵

24.怎样防范山蚂蝗

25.蜗牛和蛞蝓

26.“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27.漫谈蜘蛛

28.江豚观赏记

29.吴山博物行,在司空见惯的地方读出新鲜韵味来

30.凤阳山-百山祖考察记实

31.临安古道中秋游

32.漫谈生物入侵

33.这个年代,我们怎样摄影?

34.关于博物学的在地化

35.生命蕴含希望(上)

36.生命蕴含希望(下)

37.绿马甲故事:杭州自然教育圈里的“大长老”



--------------------------- 

《老蒋博物》主要用作自然观察记录,兼供同好分享。《老蒋博客》写了十几年,只要新浪不关闭,我会继续写下去。那儿的材料我会精选后逐步迁移过来,但十几年的内容都搬过来没那么快,若需要更多资料,暂请移步老蒋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zjh1763。



我用镜头

探索生命的奥秘

展示生命的美丽

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和我们共同的家园

长按上面二维码

欢迎关注



--------------------------- 

如果你喜欢自然,乐于参与户外登山、观鸟、夜观、赏花识草、自然笔记、科普讲座、博物旅行、夏令营等活动,可关注《浙江山野》微信公众号,随时了解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项目报名,欢迎你,我们博识自然,共赏自然,保护自然。


让自然生活成为杭州的一张名片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