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全小常识(迷路自救)

老蒋 老蒋博物
2024-09-05

本文是安全系列探讨的一部分,列举了两个迷路案例,图少字多,篇幅略长,读完需有些耐心,但我相信只要认真阅读,文中所述实际案例,有助于提升读者的野外危机应对能力,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安全。

关于毒蛇、蜂群、猫狗、雷击等其他伤害风险的防范,可关注《老蒋博物》,参见相关推文(正在陆续推出)。

人的一生,难免会去一些陌生的地方,旅游、科考或是别的什么缘由,迷路并不少见。

现在人人有手机,依靠北斗卫星或GPS导航,在一个陌生城市可以行动自如,很轻松地找到目标路径,迷不了路。即使遇上手机没电,导航帮不了你,还可以就近问交警、问店员、问路人,通常都能获得帮助,这样的一时迷路不足为虑。

我喜欢自然山野,有时会加入团队参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有时独自或二三好友相约进山做一些生态摄影与记录,所到之处,有些是成熟景区,更多的是少见人迹的深山。这些地方往往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通讯时断时续或完全中断,手机导航失去作用,你想问路也找不到人。这样的地方一是容易迷路,二是迷路后难以向他人求助。这时候如何自救,就需要一些野外经验了。

迷路本身并不会造成直接伤害,但是迷路后慌乱,进退失据,未采取适当自救和求救措施,随之而来的坠崖、落水、失温、脱水、中暑等情况,极有可能致命。

在陕西的太白山,曾有游客走散后迷路,风雪之夜滞留高山而冻毙;

在浙江的清凉峰,发生过驴友私闯不开放的自然保护区迷路坠崖死亡事件;

甚至在杭州近郊仅仅百余米高的小和山,也发生过外地游客迷路报警求救事件,警方、民间救援队伍和附近村民经过三天两夜60小时的全力搜救,才找到失踪游客,可是已经坠亡。

杭州小和山事件发生于2010年,当时媒体纷纷报道,影响很大,事后根据各种消息来源分析,逝者接二连三犯了多个错误。

一是下午四点多上山,时点不对。这个时点,别人下山,他却上山,上的还是自己不熟悉的陌生山头,兜兜转转稍微一犹豫,天就黑了,黑夜滞留陌生山林,哪怕儿童也懂得危险,一个成年男子,却选择这个时点上山,把山野当作城市公园游逛,丝毫没有风险意识。

二是出门前不作准备。据警方说,接到电话几秒后就失去联系,估计是出发前手机未充电,话才说一半,手机电量耗尽通话中断。警方在电话中未能获得准确位置,被迫利用极为有限的信息,通过技术手段一个个排查可能的出事区域,并动员大量人力广撒大网,进行地毯式搜索,事倍功半,耽误了救援时机。

三是不会利用现场信息。最后发现遗体的地方,旁边不远处就有中国移动的信号中继铁塔,这些铁塔都有唯一编号。如果他头脑清醒而不慌乱,打电话求救时把铁塔编号迅速报给警方,警方就能立即获得准确点位,赢得宝贵的施救时间。可是他没有……

四是迷路后乱跑。就算夜间在山上迷了路,就算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援,明智的应对是就地休息,保存体力,等到天亮再寻路下山,完全没有问题。事发6月初,在山上坐一夜,不存在中暑或冻死的危险。可是他报警后不是安坐休息,而是摸黑乱跑,结果一脚踩空,坠落而亡。

但凡有一点点野外经验,只要避开其中一个坑,就不会有生命危险。可实际状况是,一坑接一坑,坑坑全踩中,一连串错误叠加在一起,导致最坏结果。不是什么深山老林,只是城市边缘的一个小山头,遗体发现处的海拔仅135米,山下民居和公路清晰可见,唉……

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迷路事件,自救成功。其间犯了什么错误,迷路后如何自救,关键节点是什么,也值得事后探讨。

那是一次深圳之旅,同行的是一位温州好友,还有一位当地同好热情地带我们上梧桐山。

一行三人都是植物爱好者,有的还从事园林专业工作,都有丰富的野外徒步经验,相约一起去看看梧桐山的野生植物分布情况,于是各自带上饮用水、干粮和手机一同进山。

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个成熟景区,主峰海拔944米,为深圳最高峰。

又是成熟景区,又是野外经验丰富的三个男人,怎么会迷路呢?还别说,真是迷路了,不可思议吧?且容我慢慢道来。

沿着游步道走了一段常规路,路边多是人工栽植的园艺花卉,和其他城市公园没有多少不同,也没见到什么特别的野生植物,心里正有点失落,看到游步道旁的一条小溪流,两边崖壁长着许多苔藓和野草,三人眼前一亮,觉得这样湿漉漉的崖壁上可能会有一些野生兰花或别的奇花异草,值得一探。当即决定离开游步道,三人溯溪而上。

流水在大大小小的石块间穿行,石头有点湿滑,对于习惯走山路的我们仨来说,这不算什么,下脚踩稳,多加小心就是了。

可是溯溪上行才百余米,一个小瀑布拦住了去路。崖壁六七米,不算高,如果没有水,借助凹凸不平处落脚踩稳,徒手攀岩不是难事。然而瀑布造成崖壁湿滑,下方全是大小不等的石块,一旦失足坠落非死即残。

三人商议后决定不冒这个险,还是安全为上,从右岸森林中绕行,先向右前方,再折向左前方,回到瀑布上方的小溪边继续上行。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梧桐山的林冠层郁闭度,远超浙江的同类山林,林下黑乎乎的,几乎不透阳光,没有路,强韧的藤本常常缠臂挂脚不让过,胡蜂蜘蛛之类不时骚扰,行进十分艰难。

这倒不算啥,倒霉的是,按预定路线,先右后左,本该几分钟以后就到瀑布上方,可是走了半小时,还不见溪流踪影,这才意识到,我们迷路了!

掏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下午三点多。这时我们面临多个选择。

a.下撤,在最短时间内回到游步道。但是森林昏暗,下撤途中若遇到悬崖绝壁,存在失足坠亡的风险。

b.继续沿山坡斜切找路。但是不熟悉附近地形,不知道斜切会把我们带到哪儿,并且同样有失足坠崖的风险。

c.向上登顶。不管有路没路,不管东西南北,山体总是下大上小,到山顶总会汇聚收缩到一个点,凭着良好视野和手机信号,山顶上容易确定自身位置,然后找安全路径下山。另外向上攀登,不易发生踩空坠落事故,安全风险相对较小。

d.理论上可以报警求助,就地等待救援。但实际情况是,暂时并无生命危险,相信有能力自救,报警后耗费大量社会资源施救并无必要。且手机信号若有若无,自己位置说不清,电话打不出去,想报警也没门。

e.最坏的情况,若找不到下山路,向上登顶也失败,手机没信号,被困密林中孤立无援,大不了就地休息,保存体力,深圳的山上,11月的夜晚,有点冷,但冻不死人,等待天亮再找路下山,不会有生命危险。

比较而言,a方案省时省力,但安全风险大;b方案耗时未知,安全风险不可控;c方案最累人,要多花好几个小时,但安全风险最小;d方案无可行性;e可作后备方案。

讨论后三人一致认为安全至上,决定首选c,后备e。

c方案还要外加一条,那就是团队行动,各成员相互距离不超过20米,保持在可视范围内,必须看得见,喊得应,体力强者放慢些,体力弱者加快些,任何时候不得走散。因为手机没信号,在不辨方向的昏暗密林中穿行,一旦走散,后果严重,这是绝对要避免的。

决定后立即开始行动,从斜切转为向上,三人披荆斩棘,在丛莽中奋力攀登。林下非常难走,好在我们饮水和干粮充足,心里有底,所以不慌,累了就地小歇,一会儿缓过来后,起身继续上行。唯一有点担忧的是大白天进山,没准备手电,昏暗的林下,万一踩到蛇咋办?

枯枝落叶间还真是碰上了蛇,幸好是小小的黑头剑蛇,温顺无毒,我们左拍右拍留下图像记录后完好放归。

此后小心翼翼,故意放重脚步,把擦身而过的灌木丛弄得哗哗直响,期望多搞出点动静,让可能存在的毒蛇闻声而逃,避免意外伤害。

就这样艰难上行,很幸运,三小时以后平安钻出密林,眼前豁然开朗,几分钟后到了山顶,天空已经繁星点点。

环视一圈,看到山下万家灯火,立即确定那是山之西的深圳市区,相反方向是东部的大鹏半岛。东侧近处有个更高的山峰,那应该就是梧桐山主峰了。

这下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站立的位置是另一不知名山头,两山之间有个鞍部,我们偏离了主峰,难怪找不到最初那条溪流。

看了一下时间,这时是傍晚六点半。我们在山顶做了三件事。一是休息、喝水、吃干粮以恢复体力;二是打电话,各自报平安,免得家人担忧;三是讨论下山方案。

f.来时路,回头下山,这条不是路的路显然不可取,立即否决。

g.山顶北坡有一条隐蔽小路,有陡峭的石阶,似乎很久没人走了,草木葳蕤,几乎完全覆盖路径,不知七拐八弯后把我们带到哪里,也怕毒蛇藏身,暗夜深草,没有手电,安全风险太大。

h.山顶东坡路迹明显,穿越两山之间的鞍部,先下后上,长约2千米,通向梧桐山主峰,到主峰后,可选择安全设施良好的游步道和盘山公路从容下山。这条路优点是安全可控,缺点是路最长,最累人,又得多花好几小时。

简短讨论的结果,当然是安全第一,费时费力不算什么,一致选定h方案。

那晚有没有月光我忘了,反正星光是有的。没有手电,三个男人默默走在闪烁的星光下,山路漫长,身体有点疲惫,心里却很坦然,因为我们已经脱困,走在平安回家的路上,多耗些体力和时间算得了什么。到山脚后,坐车回到下榻地,已经子夜零点。原本只是溪流边小探的一段轻松之旅,不料变成暗夜登顶的惊险历程,真是刻骨铭心,想忘都难。

多年来时常想起这次经历,我觉得我们犯的主要错误,是遇到瀑布拦路时,在不熟悉附近地形的情况下,本应选择退出溪流返回游步道,然而过分高估自己,低估可能的风险,三个男人贸然钻进完全陌生的密林,导致迷路,带来后面一连串的麻烦,这是我们错误冒险所承受的代价。若有女生同行,兴许大家会更谨慎些。幸好,凭着多年的野外经验自救成功,才没有酿成严重后果。

这些负面的教训,今后要引以为戒,对大自然,我们理应心存敬畏,在老天爷面前,永远不可狂妄自大,否则是会付出沉重代价的。

这些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有些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例如任何时候安全第一,出门前作好充分准备等等,有些则需根据具体情境作出最优决策,例如上下左右或原地等待的各种抉择。

列位看官,看了上述案例,你从中悟到些什么呢?

本文承蒙千与千寻友情配图,谨此志谢。

记于2024.01.24


安全小常识系列

安全小常识(猫狗篇)

谈谈安全观鸟

蛇伤日记,我的亲历故事,你的安全警示……

-------------------------- 

点击可阅

1.蝴蝶2022
2.昆虫2022
3.蜡梅一家
4.常见玉兰辨识速成
5.迎春花和连翘家族辨识速成
6.石蒜集锦
7.秋深芦花美
8.关于采挖野生植物的一段对话
9.路边的小鸟你不要捡
10.西湖鸳鸯的繁衍、观赏和保护
11.鸟儿们怎么度过寒冬
12.冬天的鸭鸭们
13.黑脸琵鹭观赏记
14.浙江的蛙蛙们
15.浙江的蝾螈们
16.浙江的石龙子
17.我们为什么要保护蛇
18.两小时内阅尽蝴蝶一生
19.入侵大螺
20.大肆入侵的克氏原螯虾
21.漫谈生物入侵
22.怎样防范山蚂蝗
23.蜗牛和蛞蝓
24.“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25.漫谈蜘蛛
26.江豚观赏记
27.吴山博物行
28.感受秋韵,从玉皇山到八卦田
29.凤阳山-百山祖考察记实
30.漫谈生物入侵
31.这个年代,我们怎样摄影?
32.新手指南 | 怎样求助才能迅速得到准确答案
33.关于博物学的在地化
34.绿马甲故事:杭州自然教育圈里的“大长老”
35.我的疫情记录及随想


--------------------------- 

《老蒋博物》主要用作自然观察记录,兼供同好分享。



我用镜头

探索生命的奥秘

展示生命的美丽

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和我们共同的家园

长按上面二维码

欢迎关注



--------------------------- 

如果你喜欢自然,乐于参与户外登山、观鸟、夜观、赏花识草、自然笔记、科普讲座、博物旅行、夏令营等活动,可关注《浙江山野》微信公众号,随时了解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项目报名,欢迎你,我们博识自然,共赏自然,保护自然。


让自然生活成为杭州的一张名片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蒋博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