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爬类 | 我的2022首次夜观
夜间温度20℃,上日下过雨,地面还有些潮湿,温度湿度都合适,遂决定独自外出,这是2022年我的第一次夜间自然观察。
熟悉的小山,缺少溪流,不是很理想,但地处郊外,和热门景区相比,人为干扰相对较少,以次生林为主的森林植被保存良好。
四月下旬,昆虫还不是很多,这时节,夜观以两爬为主,重点是山道两旁的排水沟和几处人工设置的消防水池。在天然水源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消防水池往往成为多种蛙类聚集的产卵场和育婴室,而捕食青蛙的蛇类也会随之追踪而来。
果然,在第一个消防水池旁,就见到好多大树蛙 Rhacophorus dennysi 和布氏泛树蛙 Polypedates braueri,或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也有形单影只的,我数了数,四平方米左右这个水池旁,聚集的大树蛙和布氏泛树蛙达18只,数量之多,超出我的预料。
抬头看水池上方,两团白色泡沫挂在树枝上,它们的宝宝就藏身其中。
雌蛙很聪明,她会选择下方有水的树枝产卵,并排出大量泡沫。这些泡沫,一来使卵保持湿润避免脱水,二则避免天敌捕食。蛙卵在泡沫团的保护下靠自然温度孵化,小蝌蚪出生后在重力作用下落水,在水中慢慢长大,直到幼蛙登陆。
绝大多数蛙类都在水中产卵,而产卵于临水的树枝上,是树蛙的特殊习性。
适应爬树的需要,树蛙们还演化出特殊的脚趾。它们的脚趾先端膨大变成吸盘,以增大摩擦力,利于抓住树枝而不掉下来,这是它们不同于其他青蛙的另一特点,和善于爬墙的壁虎倒是十分相似。
正在拍照记录,有车对向下山,我的车停放路边,窄道交会不太容易,于是我趋前协助指挥,这才发现是个女司机。略作交谈后,她下车带着孩子一起来到消防水池旁观看,我作了些解说。素不相识,不便多问,但是看得出,夜晚独自驾车,带孩子进山,这位年轻妈妈也是个爱自然的人。
随后道别,我继续驱车上山。慢车缓行,一是山道夜行,安全第一,二来公路上随时可能有情况,慢行才便于仔细搜索观察。
果然,没几分钟后,车灯照耀下,前方路面出现一段细细的枯枝。可是这“枯枝”有圆钝的拐角,和一般树枝分岔处形成的锐角不一样,瞬间悟到“有蛇”?
立即靠边停车,抄起手电和相机趋近,果然是蛇,粗细约如食指,长约70厘米,不大,正在慢悠悠横穿公路。
小心翼翼靠近,尽量不惊扰它,拍了几张整体照和头部特写照。乍看以为是原矛头蝮,蹲下仔细辨认,方知是绞花林蛇 Boiga kraepelini。这家伙拟态剧毒蛇,太相似了,又上了一回当。以前在外地遇见过几回,但在杭州本地还是头一次见到。
绞花林蛇是游蛇科树栖性蛇类,主要捕食小鸟、鸟蛋、蜥蜴等小动物,口腔深处长有后沟牙,可注射毒液并帮助推送食物下咽,咬人时通常触及不到后沟牙,毒液对人也不致命。曾目睹同行伙伴一时大意,胳膊被咬,幸好平安无事。这是当时的现场记录。
为了低位拍摄,我试图趴下,但趴下的动作被它察觉,它的上半身即刻收缩紧绷,刚才的放松状态,立马变成随时准备出击的弯弓待发态势。这时候,若是有所动作,或是企图进一步靠近,它会迅速发起突袭,弓着的上半身犹如箭矢一般弹射出来,可能你还来不及缩手,瞬间手背已被咬中。
不管有毒没毒,毒性大小,被蛇咬,终究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分不清有毒无毒时,遵循谨慎原则,一律假定有毒就是。
那这时候怎么应对?一是近距离不期而遇时,保持镇定,不要有任何动作,先静止不动,就不会触发攻击,然后在平静状态下缓缓后退,直到退至安全距离,脱离接触;二是较远距离发现时,绝对不进入它的攻击半径,不要惊扰,更不要触怒它,尤其是对于缺乏经验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远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让它咬不到你,那就没什么可怕了。
路面上拍够后,我把它扔到路旁排水沟里,本意是救它一命,以免遭到过往车辆碾压,可是它居然不逃命,反而就地盘曲起来。仿佛向我示威似的,抗议我打扰了它。好吧,既然你不跑,那我再拍几张,比起公路路面,这满地枯枝落叶,更真实自然,更符合这小家伙的典型生存环境。
回程继续观察,顺便又记录两种蛙。
一是泽蛙 Fejervarya limnocharis,也叫泽陆蛙。体色多变,农田沼泽湿地常见,个儿小,数量多,是控制农田虫害的主力蛙种。
二是中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俗称“癞蛤蟆”,杭州唯一的蟾蜍,一昼夜能吞食数百昆虫,食量很大,并且对不良环境有强大适应能力,分布很广,能在其他蛙类无法到达的远离水源的干旱地带活动,因而能更大范围有效控制虫害,虽然其貌不扬,却是保护森林和农作物的优秀卫士。
还见到一个大蚰蜒 Thereuopoda clunifera,归于节肢动物门/唇足纲/蚰蜓目/蚰蜓科,足多行疾,栖息于潮湿环境,捕食昆虫、蜘蛛等小动物为生,有毒,野外遇见时,可以近距离观察,但不宜触碰。被咬伤后可能引起皮肤水疱、红肿、疼痛等局部刺激症状,只要处置得当,通常不致命。
往返路上各一小时,观察记录一个半小时,物种不算丰富,做事不如路上耗时多,时间成本高昂。然而身居大都市,在一小时车程内,能找到人为干扰相对较少的这么一个地方,还能奢求什么呢。
没想到的是,山道偶遇的那位年轻妈妈,事后给我发来她五岁半宝宝回家后的记录,妈妈的指导和孩子的绘画,都非常用心。今日在孩子心中播下热爱和保护自然的种子,来日终会发芽和成长,希望在未来……
2022.04.24
---------------------------
点击可阅相关的
8.秋深芦花美
15.浙江的蛙蛙们
16.浙江的蝾螈们
17.浙江的石龙子
19.十四年的情缘
27.漫谈蜘蛛
---------------------------
《老蒋博物》主要用作自然观察记录,兼供同好分享。《老蒋博客》写了十几年,只要新浪不关闭,我会继续写下去。那儿的材料我会精选后逐步迁移过来,但十几年的内容都搬过来没那么快,若需要更多资料,暂请移步老蒋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zjh1763。
我用镜头
探索生命的奥秘
展示生命的美丽
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和我们共同的家园
长按上面二维码
欢迎关注
---------------------------
如果你喜欢自然,乐于参与户外登山、观鸟、夜观、赏花识草、自然笔记、科普讲座、博物旅行、夏令营等活动,可关注《浙江山野》微信公众号,随时了解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项目报名,欢迎你,我们博识自然,共赏自然,保护自然。
让自然生活成为杭州的一张名片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