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终于来啦,不再迷路
读了很多书但好像没什么收获,是因为读书的过程中只有单纯的阅读,对知识的接收是被动的,对信息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思考和吸收,固然也无法得出自己的感悟和可输出的东西。如果以上情境似曾相识,问题出在「输出能力」。输入只能算机械的复述,输出才是有效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反复练习」。关于表达输出,数学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说,叫“无限猴子问题” (infinite monkey theorem)。
假说核心: “只要给定足够长的时间,一只猴子也能在键盘上敲出一部《莎士比亚全集》出来”。它其实间接说明了:我们的输出表达本质上是文字间的排列组合。
但阅读和输入并不等同于吸收知识。
如果信息没有真正内化,储存在我们头脑中,盲目的输入只会像是往大脑里塞棉花,信息混杂,真正能学以致用的知识却是少之又少。
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学会不断输出和使用知识。
提供几个提高「输出能力」的实用方法
要想输出知识和技能,必须有自己的「知识库」作为基础。没有大量的知识素材和积累,是很难输出的,因为凭空想是比较困难的。保证每天知识的涉猎和学习,方式有网站/APP/线上课程/阅读等等。现在仍旧是「知识付费」的元年,大多数学习资源都能找到,找不到只是你没有花精力去找、舍不舍得花钱罢了。
如何从冗余信息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那部分,是一种必备的能力。我也还在不断探索试错中,但我告诉自己不用太着急,慢慢来。把这个过程看做升级打怪,也着实会有成就感。
灵光乍现的点子、主题、文字、图片或思考的部分,立马记在便签条上。在空余时间发散性的去展开,将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这是我目前训练自己思维和写作能力的一个小方法,供大家参考。以写作为例,每天输出文字500+(一篇小作文字数)、一个月字数1万5、一年的字数就有18万+,这是什么概念呢?一个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字数是3-5万,相当于一年完成了4篇硕士论文。
如果你觉得500字数太多,那就100字(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定目标,以完成度和效率为核心)这样一年下来也有将近四万字,接近一篇中篇小说的量。村上春树是我很欣赏的一个作家,他坚持早起和跑步39年,风雨无阻。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坚持写作五六个小时、每天十页、每页四百字,实在没有灵感也会逼自己完成。
这种自我折磨的过程是大多数人很难想象和坚持的,而这种高度自律是极其宝贵的品质。
每天输出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下来是很惊人的。这个过程并不轻松,甚至会觉得有些自虐,但生命中总有一些对我们有益却不得不做的事,不是吗?
把你读过的书,整理成文章或是笔记,讲给别人听。讲述一两遍,比你单纯看几遍,要更有效。因为写作是书面语,而口述需要转换成日常语言,运用到的感官更为丰富,也更利于记忆。这个方法亲测有效,不仅是对知识的复盘和整理的过程,也是增加个人表达能力的过程,一举多得。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用自己的语言言来解释概念。你要努力简化语言表达,或者与已有的知识建立一种类比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它。
每一张方式各有优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即可。这个道理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套用,适合的未必是最好的,却是对自己效益最大化的。有的人擅长文字表达、有的人喜欢视频记录都可以。渠道只是工具,你的内容和表达是关键。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思维,信息接收之后,要深入的去想一想,透过现象能看到的本质是什么,要去克服这个不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