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毅:从北京疫情反复谈个人如何有效预防

宁毅 高山书院 2022-06-17

以下根据宁毅教授2020年6月20日在高山大学、腾讯公益基金会以及更新学堂联合出品的“科学公益直播”的课程整理而成,经老师审核后公开发布。

※全文4732字丨5分钟阅读
※整理丨张明
※编辑丨朱珍 

授课老师:宁毅,北京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博士。


宁毅


扫码回看课程视频👇









一、全球疫情:群体免疫基础已经彻底丧失




 
6月20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已经达到868万,死亡人数达到46万,已经是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死亡人数的100倍。在过去20天里,全球新冠肺炎病人几乎以每天13 万人的速度在增加,形势非常不乐观。

虽然中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在世界疫情还没有很好地控制之前,中国面对的压力巨大。中国的策略是“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对于未来中国的防控,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不同,防控体系和措施是不一样的。尽管有很多国家是发达国家,但他们的防控结局并不乐观,至少短期不乐观。

3月13日前后,英国正式提出了“群体免疫”的概念,其他国家也考虑通过“群体免疫”来减缓疫情的发展。尽管这样的“群体免疫”概念没有被接受和实施,现在看来,这样轻视新冠的想法已经付出了惨重代价——全球已有46万人死亡、经济接近停滞。

没有疫苗很难形成真正的群体免疫,所以现阶段,要着力利用传统的、简单的办法来控制疫情,保护好家庭和个人,让工作和生活保持正常运转的状态。

现在群体免疫的基础已经彻底不存在。群体免疫的基础在于病死率能够比较低。比如美国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是0.1%-0.2%,美国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死率是5.4%,将来可能还会高一些,至少是流感的27倍甚至接近于50倍,新冠肺炎是一个烈性的传染病,必须把它与流感区别开来。

在疫情发展过程中,中国调动了全国的医疗资源来支持武汉,武汉也付出了接近4000人死亡的代价,可以说群体免疫是一条我们不能选择的道路。

其他国家之所以这样选择,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中国这样强大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也没有中国这样配合度高的人民。中国的疫情控制非常高效,而且专业人员、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警察,以及许多单位和个人都在全力付出。

在其他国家面对灾难的时候,更强调的是,个人要负担预防及承担风险的责任,很多时候他们提出的概念叫做健康服务或者医疗服务,国家只是提供方便的支持。但中国更强调健康管理,希望在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统一管理,统一行动,打造一个高效的防控体系。
 



二、北京疫情:防控有巨大进步 



 
6月11日,北京在新发地市场发现了第一例本土病例。

这是一个意外,同时也是意料之中。因为我们无法预测具体哪个地方可能会发生疫情,同时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还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疫情输入的巨大压力,使得国内疫情可能反复有不确定性。

北京没有本土病例50多天后出现新发地疫情,病例输入可能是因为食品污染、冷链污染和食品输入等问题,这都需要考虑一一排除。从北京疫情可以看到,冷链物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病毒在低温的情况下,它的生存能力是非常强的。

新冠病毒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很多的特性需要进一步去研究。但有了武汉防控的经验,我们现在有信心控制住北京的疫情。

很多人问,什么时候开始第二波疫情?我认为,不要定义什么时候是第二波疫情。

从国家基本控制疫情,武汉重启之后,还是有一些零星的病例,各个省在零病例几十天的情况下又出现了一些零散的发病,比如黑龙江是在45天之后,北京是在56天之后,天津是在110天之后打破了本土无病例的记录。

在秋季和冬季,我们会面临更大的疫情压力。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在秋季和冬季是非常容易发生的。


比如流感基本在秋季和冬季都是一个高发的状态,南方在夏季有一个小高峰,秋冬季的高峰更加突出。新冠和流感是呼吸系统传染病,应该有一些相似的流行特点。

新冠肺炎疫情不要看是哪一波的,要去看现在采取了一个坚定的措施之后,预测一周或两周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因为今天采取措施的效果很难在第二天的病例数据上体现出来,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

对于传染病的预测,一方面要看数字,另一方面也要看哪些措施会对预测的结果有影响。

北京的疫情属于难防难控,但在其他国家的话是不可控。北京的控制措施非常有力,快速、果断和相对精准,这也得益于我们应对疫情逐步成熟,现在北京疫情已经看到了有效控制的迹象。

难控是指在面临各种外部压力和不确定性的时候,突发有这么一例,甚至这一例相关的小范围的暴发和流行。


前面说的北京、黑龙江、天津的疫情发生都是有很多的突然性,比较难防,但是北京这一次难度最大,发生在农贸市场。应对办法就在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之所以说北京的疫情难控,因为它确实有一些客观的条件,比如它发生在新发地市场,占地比华南海鲜市场的二十几倍 大。在这样的市场里,人群有几个特点:

第一是人比较多,甚至拥挤;

第二是人的流动非常快;

第三是人流的活动半径非常大,而且北京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和各个省、其他国家都有密切交往。


春节期间,每个人居家隔离比较容易实现。但这一次疫情,是在北京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情况下暴发的,居家隔离等很多决策应该是很难的,如何不影响或者小范围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一个艰难的考量。

但整体上,北京疫情有几个比较好的信号:

第一,发现得比较早。现在看到的病例有接近一半都是和新发地市场有关系的,还没有形成多病例的三级、四级的播散。

第二,控制得比较早。在个人、家庭、社区、单位很快做出了比较好的反应。

第三,病人救治得比较早。目前只有三例重症,北京疫情在轻症阶段就发现了,这是非常好的迹象。当然,疫情发生在新发地市场,发现早和很多感染者的年龄相对来说比较低,也是较少重症病人的原因。

北京疫情要得到控制可能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现在是处于控制非常有效的变化状态。

从北京疫情还可以看到,这一次的反应比春节之前的反应要进步、成熟,甚至实现了对疫情的精准管理。

比如第一例病人,市民唐先生(“西城大爷”)几乎是按照标准程序就诊、报告,然后北京快速采取了措施,基本是按照教科书般地去执行,对不同社区的管理管控采取不同的措施。

以前是按照城区或者城市来管理疫情,这一次可以局限到一个街道或者一个城镇的小的范围内,采取低危、中危、高危不同的判断和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对于出京人员基本是先在北京做完核酸检测后再出京,防止了路途中的传播,以及减少其他省份和城市的压力。

整体上,这一次的反应是相对保守的精准和科学,比春节期间有巨大的进步和成熟。

 


三、可以考虑把“接近零病例”作为防控目标



 
确保“零病例”,要付出很多的社会成本,这样做有一些保守,但是可以理解,毕竟一旦疫情失控,付出的是难以估量的后期社会成本。

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面对国际疫情的压力和病毒本身的未知特点,我们在加强预防保障工作和生活常态化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将重点放在尽早期发现病例上,一旦有病例发生,立刻加强后续的追踪和管理。

我们现在追求的还是“零病例”的管控,因为疫情是动态的,如果今天把1个病例放出去,放松管控的话,一周之后就会变成几个甚至几十个,然后就会变成上百个。所以,现在阶段依然要相对保守。

随着对疫情管控的成熟,也可以讨论,甚至需要取得一些专家的共识来评估风险和收益,可以把“接近零病例”作为防控目标。所谓的“接近零病例”就是我们相对更大胆一些,让经济和社会尽快恢复到常态。

在讨论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专家用数据、证据来说话,取得共识,保证一个稳妥的政策,同时快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所以,“接近零病例”需要一个专业的、敏感的监测系统,同时快速反应,民众积极配合,最有效的防控就是国家、社会形成一个节奏。虽然分工不同,不同区域、不同社区、不同的人,可能职责不一样,行动也不一样,但整体上来说是协调统一的,这样是最高效而且成本最低的。

 


四、现阶段个人最重要的是提高免疫力



 
目前中国已经有4种灭活疫苗和1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开展了临床试验,大部分处于二期和三期交界的状态。

一期和二期的进展非常顺利,但很多的风险是在三期。现在大家还不能把防控新冠肺炎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未来的疫苗上,还是要用比较传统简单的办法来预防新冠肺炎疾病。

传统的简单的办法就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一米的距离,少到危险的地方去,时常通风等基本的预防手段。

不到疫苗成功的那一刻,不要寄希望于疫苗很快产生保护作用。希望要寄托在个人、家庭、社会形成预防控制疫情暴发流行的机制上。

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疾病防控培训、教育,甚至是长期投入和维护、以及疾病的监测等。可能未来有一些区域,还要进行一些演习来提高国家整体的防控能力。

对于家庭来说,除了前面提到的预防手段,北京疫情又增加了要对肉食产品的警惕,可以给大家的建议是:

一般来说,病毒是怕热、怕清洗的,所以手接触到肉食产品的时候,要及时清理和清洗,过程中不要让水花四溅,让肉食表面的病毒溅到身体上,形成播散。


另外就是加热,或者用微波炉,基本上可以把病毒消灭掉。


同时,菜板、刀具和其它器皿要及时清理。


在没有疫情发生的省份和区域,很关键的是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做好慢性病的的防治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研究的大数据发现,疾病的发生基本上都是在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的人当中,而且病死率也比较高。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肾病甚至肿瘤这类慢性病。

这就提醒我们,防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解决自身可能的一些基础疾病的问题,包括预防和及时治疗。

关于提高免疫力,有以下建议:

(1)注意营养:“三多两少”

所谓的“三多”是:

第一,要保持食品的多样性,可以保持营养的均衡。

第二,常说的一些健康食物包括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鸡肉、鱼肉等,能够保持健康的饮食,现阶段能够控制体重,减轻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第三,适当地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包括豆腐、白肉(鸡肉、鱼肉)、植物蛋白(豆类)等。

所谓的“两少”是:

第一,减少糖饮料的摄入。

第二,减少腌制的食品。腌制食品除了盐和能量比较高以外,也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密切的危险因素。

(2)注意休息

好的休息可以保持健康的免疫状态。

(3)注意运动

适当增加一些上肢的运动、肺部的运动,研究发现上肢运动比如打羽毛球、网球对心脏和肺部的功能是有保护作用的。

(4)营养补充剂

虽然很少有研究发现营养补充剂可以短时间内提高免疫力,但是从常规的一些文献可以看到:

维生素D可以对免疫力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免疫稍微发挥一些作用,对新冠肺炎的研究里面发现,如果保持维生素D较高的水平,新冠肺炎的发生和转归可以稍许地降低。

维生素C、锌也可以增强免疫力。

疫区有一些人比较恐惧,有一些心理压力,可以补充复合维生素B,复合维生素B对神经的调节和睡眠的保护有很重要的作用。

(5)更好地安排生活的节奏

首先,从一天来说,要规划好生活的节奏,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群体。一定要看到早晨第一缕阳光,早晨第一缕阳光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希望,每天看到黎明的感觉对生活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晚上12点前要能够入睡,那么到2点到4点的阶段能够进入深睡眠的状态,对于人体整个激素的调节非常重要。

其次,从一周来说,要特别注意星期一到星期五,每一天做什么要相对固定,上午和下午有所区隔。周末可以计划好哪一天去采购,哪一天可以有一些户外活动等等。

夏季是呼吸系统疾病相对低发的季节,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季节来建立个人、家庭的生活习惯,应对未来在秋冬季疫情的压力。

夏季也是关心老人以及和家人团聚的很好时间窗口。假如秋冬季疫情压力来临的时候,要尽量减少和老人的接触,避免把疾病传染给他们。

另外,对身体的一些调节,比如一些慢性疾病的检查治疗,可以尽量安排在夏季,因为秋冬季节疫情压力大,医疗资源会紧张,防治疾病要未雨绸缪。

最后特别提醒的是,大量的研究证实,新冠病人中,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比较高,他们发病后重症的比例比较高,而且死亡率也比较高。所以,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就是为预防新冠疫情增添了一副铠甲。





“喜欢科学爱探索,和高小山做朋友”


高山大学多个岗位持续招聘中,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加入~






推荐阅读

1

宁毅:公共卫生就是国家安全,只有防得住才能守守得好

2

郭毅可:用数据说话,疫情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未卜先知

3

新冠肺炎辅助诊断系统问世,20秒便可识别出潜在重症患者

4

仇子龙:现在还没有任何药物能杀死病毒丨直播回顾

5

用科学走进疫情真相丨高山大学“科学问疫”公益直播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高山大学,与全球科学家一起探索科学的乐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