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里士多德“抹杀”了科学的诗意

张双南 高山书院 2022-06-17

以下根据张双南教授2020年8月13日在高山大学内蒙站的课程整理而成,经老师审核后公开发布。文章仅为现场内容十分之一,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加入高山大学,了解更多。


全文2830字丨5分钟阅读
整理丨邱施运
编辑丨朱珍

授课老师: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双南



五大文明发源地


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最大的差异在于,现代文明有了科学和技术,进而牵动了文明格局上极大的变化。


我们常听到四大文明发源地(或古国)的说法,指的是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及古巴比伦,分别对应尼罗河文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文明。

《世界文明史》(美国威廉·麦克高希)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古希腊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增加了一个古希腊。


古希腊-爱琴海文明虽然只持续了约650年左右,但它和西方文明的渊源却是最深、最直接的。如果单说科学,它更是几乎唯一的发源地。

西方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哲学,都从古希腊开始,造诣很深,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地区,有一个特征:没有形成统一霸权;城邦文化使得这一带思想自由,讨论活跃。

自由的文化加上兴旺的商业与航海技术,希腊人接触到了各地包括东方的丰富文化,进而带来了文化的良性交融,这也是造就古希腊文明的一大关键因素。
 

万物的起源是什么?


希腊人看待自然时,不同于神学家,他们不是以幻想和想象的方式,而是以理性认识的方式看待自然,试图以自然的东西说明自然。

这也是自然哲学的核心——研究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演变。万物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怎么产生,又怎么变化?

泰勒斯雕像

创立了米利都学派的“科学和哲学之祖”泰勒斯,第一个提出世界本原的问题——生活中千变万化的万物,由什么东西组成?他认为是水,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

阿那克西曼德

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水只能解释一部分而非所有事物,理论模型不完善。因此他猜想,任何可见的东西都不是本原,眼见不为实,底层有更本质的东西——称作无定,组成万物。

阿那克西美尼

再往后,阿那克西曼徳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结合了老师和师爷的理论,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比如木头燃烧后,会成一股烟冒出去,一旦落下来再成为尘,最终尘再变作其他事物。气,既像水可以来回转化,同时又有无定看不见的特质。

解释万物,留基伯也提出了原子论,后来由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进行阐述——世界由肉眼不可见的原子(以及虚空)组成,它们在虚空中的聚散与运动,造成了自然界的各种变化。

原子论,是最接近于近代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哲学观点,虽然今天我们知道原子内部还存在更细致的结构和成分。

除了单一本原,还有其他学派的主张,比如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物质由火、土、气、水四根组成,并在爱与恨之下产生分与合,形成万物的变化。这说法和今天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即基本粒子,以相互作用力的方式结合与裂变,有其神似处。中国的五行——五个元素,加阴阳,促使它们变化,也是如此。

到了亚里士多德,他反对原子论,而对元素论做了进一步诠释,创造了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质料是事物的潜能,形式是事物的本质,目的是事物的根本: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产生动力,促使质料成为具有形式的事物。


科学也曾是充满诗情画意的

 
早期的希腊科学,是诗情画意的,由美学驱动。

当时的学术著作,以诗歌为主,不像今天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比如把原子论发扬光大的德莫克利特,在当时,就是比许多诗人更富诗意的人物。


而柏拉图的思想著作,主要也以散文的形式表达。


另外,在柏拉图把几何融入四根说的时候,他之所以选择正多面体作为四根的原子,也纯粹为了好看,而非实证理由。像是天体运动之所以预设圆形轨道,也是出于圆形比椭圆更美的美学。


在我看来,这阶段的古希腊哲科,存在反市侩主义,不注重实用。他们追求从表象中探寻本质,但不求解释现实、解决问题。


比如四根说或原子论,他们仅仅提出理论,却没有追求以这理论进一步说明现象。
再比如芝诺悖论。
芝诺悖论大致说的是,一个人若想要离开这个房间,就得先走到门口;想走到门口,得先走一半;要走一半,得先走四分之一;如此一来,永远也到不了,因此运动是不可能的。
但实际上我们显然在动。提出了悖论,却不解释现实。概念上,这和庄子的“一日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有点类似。不过虽然是悖论,它对后世影响深远,发展出了很多数学思想。

早期的希腊人,与其说是科学或哲学家,不如视作诗人。他们是抱着美学与诗情画意在探索自然、歌颂自然的。现代物理学中,一定程度也保留了诗意,比如在理论中寻求美,用审美指引科研方向。 
 

现代科学的源头

 

后来,亚里士多德写了《工具论》,收录了六篇逻辑著作,从形式结构上研究了概念、判断、推理及其相互联系。我们今天用的形式逻辑,就源于他的总结。这是近代科学诞生的三个重要前提之一。 

遗憾的是,现行的中国教育体系并不教逻辑学。部分人或许从自己的推理、辩论经验中接触到一些,但没有系统地把整套逻辑方法学到。

渐渐的,希腊人看待自然的方式少了诗意,多了论证。柏拉图著作里,理论往往存在于灵感,再以散文的形式记下;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运用思辨,进行论证。

另外,在那之前,哲学和科学是混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相似与相异性,将科学切分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造科学。这分类,为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做了必要的准备。

当中,亚里士多德也非常强调自然与人为的区别。这也就把人从自然中抽离出来,从而推动人对自然的观察,进而孵化了人对自然规律的发现与研究,即物理学。

前面提到中国古文明没有产生自然科学。按杨振宁先生的话,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古时候天人合一,人和自然一直没有分开。

当然,正是因为人与自然是有区别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对自然只能观察,不能影响。换言之,他不接受实验,因为实验里的规律是人为,而非自然;他没有认识到,人创造的规律也是一种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规律。这有些可惜。

整体上,在科学之都从雅典搬到亚历山大前,哲科偏向于形而上学——即透过事物的表象看背后的本质,但不屑于接轨现实。

形而上学,在政治上另有一套意思——形而上学是静止的、片面的、绝对的。它来源于黑格尔,为了区分他建立的辩证法和以前的哲学,他对形而上学里的几点进行批评,后来被马恩列毛采纳了,在中国也就成了主流认识。

思维方法上,希腊人擅长概括性、综合性,但不关心具体性。希腊人甚至把知识区分为:“纯粹的知识”及“有用的知识”,崇尚前者而鄙视后者,无疑阻碍了科学的应用。

后来,亚历山大人更关注于具体问题,擅长逐一击破。科学家从概括性理论,转向研究实在的科学、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科学和人的生活、自然世界的联系就建立了起来。

不同的学科,像光学、水利学、天文学等,也在这时候开始形成,并发展出一些先进技术,传承后世,直到千年后的科学革命、复兴时期才再被超越。

这时期的科学,以无与伦比的阿基米德以及托勒密为代表。


阿基米德,发明了举世闻名的杠杆原理——“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支起整个地球”,对机械应用举足轻重。他也发现了浮力定律,并以此发明了比重仪测量物体的比重,通过判别纯度,辨别真金与镀金的差别。

除此之外,今天仍在使用的滑轮和螺旋装置,也出自阿基米德之手。这时期科学的实用性,肉眼可见地提升。





推荐阅读

1

许倬云亲授“十日谈”|美国危机四伏,中国向何处去

2

吴国盛校董在20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3

如何巧妙用数学调查传染病?

4

梁信军:我为什么上GASA大学

5

王小川:向生命学习做公司



高山大学2021级招生正式启动,点击阅读原文,加入高山大学,与全球科学家一起探索科学的乐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