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观点 | 杜海滨:纪录片是拍出来的
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 是由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专业纪录片盛会。大会以“I Documentary Fact,我纪录事实”为学术宣言,倡导纪录片回到真实本源,回归人文关怀的正能量价值观,是集纪录片评优、创投、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小而精的纪录片学术平台。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于2018年10月18日(周四)至20日(周六)在杭州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杜海滨,中国内地导演、奥斯卡金像奖评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1999年,执导个人首部纪录片《窦豆》,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2000年,执导社会纪录片《铁路沿线》,该片获得第一届中国独立映像展最佳纪录片 、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奖 。2007年,执导的乡村纪录片《伞》入围第 64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2009年,执导救灾纪录片《1428》,该片获得第 66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 。2015年,自编自导的传记纪录片《少年小赵》在香港电影节上映,并担任该片的制片人。
2018年10月,杜海滨先生作为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D20 提名”评优单元的评委,接受了组委会的专访。
▼
杜海滨访谈视频
时长 | 4′54″
“纪录片是拍出来的”
——杜海滨访谈录
Q
您觉得一部好的纪录片有什么样的评判标准?
A
我觉得首先它得有一个语言上的创新,语言上的创新是非常非常难的。电影已经走过 100 年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它就已经迎来了特别高的一个高峰。后面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电影院都快改成舞厅了。那现在电影又重新迎来了新的一轮高峰。在今天我们看电影,最看重的是它有没有创新,它有没有跟今天的时代结合。当然,今天拍的所有的电影都是在这个时代下的产物,但实际上,你把那些现实题材电影的表壳拿掉,你会发现它老得一塌糊涂。这样电影就不值得被鼓励嘛!无论电影语言的创新有多难,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在语言上的自觉。哪怕只有一点点的突破,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当然在创新的语言下,又要能找到特别贴切的要表达的东西,不是为了互相迎合,而是它们本身就是拧成一起的,如果看到这样的作品,我的身体里面就会有那种化学反应,会被它触动,要期待这样的作品吧。
Q
您觉得纪录片教学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A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拍,是实践。理论我可以讲,换一个老师也可以讲。甚至我觉得一些优秀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自学。我认为电影这门课实际上是拍出来的。老师的作用是去梳理过往的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转化成一种教学的理念、提纲提供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去解决那些实际要面对的问题。我要教授纪录片这门课的话,我肯定会把更多的时间拿给学生们去拍。
Q
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宣言是“我纪录事实”,请问您是怎么理解这个宣言的?
A
我记录事实,“我”是主体,“记录”是行为,“事实”是客体。对于“我”来说,首先这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创作主体。“记录”是一个手段,我们从字面上更多地将“记录”理解成是拍摄,那实际上我觉得还有编辑,从拍到编的整个的过程中,是“我”这个主体从思想到行为的一连串的活动。其实重要的是“事实”,今天是一个媒体的时代,影像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拿一个手机去拍视频,好像摄影师不存在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最主要还是需要一个摄影师的眼睛和大脑。在这样的一个影像泛滥,或者说影像无限普及的时代,去做出一些有专业水准的、有时代特征的影像,去表达符合人们内心的一个真相。
Q
这一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主题是“世·界”。您怎么理解这个主题呢?
A
我觉得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宏观的世界,一个是微观的世界。宏观的世界按照今天的科技发现的话,只要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世界。还有微观的世界,一个细菌,一个非常小的原子、粒子、质子,那个里面也有很丰富的东西。那对于我们做纪录片的人来讲,世界可以说是一个被心感知的范围,它实际是通过我们的认知在拓广。当然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去说,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它是一个时空的观念。对于影像来说,当你开机那一刻,时和空就被记录下来了。纪录片工作者用真实的时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思想。
Q
作为本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D20 提名”评优单元的评审成员,你在评审的过程中会看重纪录片的哪些方面?
A
首先是要触动我,这个比较重要。那么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我比较关注的一方面是它的语言,另外一方面是在这个语言下他要说什么。这两个部分一定是在一起,不能割裂的。两个部分的水准都要高。
Q
今年是您第二次参加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你觉得这一届和上一届有什么不同?
A
去年我作为“D20 提名”评优单元的入围作者,在这里看到了很多来自四面八方、世界各地的友人,都是为了纪录片聚集在这个地方,当时我还蛮诧异的。那今年我作为评审,有幸参加了第二届的评审工作,从去年的冬天就开始来策划了,我一直是这个核心策划团队里面的人,包括论坛、嘉宾的邀请、设计等等。我觉得今年比去年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