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观点 | 雪美莲:“真实”与"事实"间值得争论
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 是由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专业纪录片盛会。大会以“I Documentary Fact,我纪录事实”为学术宣言,倡导纪录片回到真实本源,回归人文关怀的正能量价值观,是集纪录片评优、创投、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小而精的纪录片学术平台。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于2018年10月18日(周四)至20日(周六)在杭州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雪美莲 (Mary STEPHEN) ,著名剪辑师、奥斯卡金像奖评委,法国文化部“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剪辑代表作品有《绿光》《冬天的故事》《1428》《少年小赵》《盲山》《明月几时有》《归途列车》等。被誉为法国新浪潮大师埃里克·侯麦御用剪辑师,剪辑作品曾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等众多奖项。长期致力于推广剪辑艺术在影像中的运用,曾担任各大电影节、高校的工作坊教授。
2018年10月,雪美莲女士作为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D20 提名”评优单元的评委,接受了组委会的专访。
▼
雪美莲访谈视频
时长 | 4′11″
“‘真实’与‘事实’间值得争论”
——雪美莲访谈录
Q
您很早就和华语电影人合作。您觉得这些年华语电影的制作发生了哪些变化?特别是纪录片,比如您担任了范立欣《 归途列車》的剪辑。
A
我曾和好几个中国纪录片人合作:杨荔钠、范立欣,和杜海滨。大概这十几年来,中国电影的年轻纪录片人进化挺快,可以说达到了成熟。在实验性的方向上,我们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探索——王兵采用比较经典的叙事,而有些纪录片人对形式更上心。这种互动很不错。
Q
在您看来,中国与西方的纪录片有什么异同吗?比如在法国影响比较大的王兵。
A
优秀的纪录片人无处不在,关键有时候在于曝光度和发行。比如我和杨荔钠合作了一部法国合拍的纪录片。影片很少被放映,但有不少好评,像《好莱坞报道者》(Hollywood Report)也说这部片子和剧情片一样值得广泛观看。影片往往极大地依赖于发行,而王兵(的作品)发行就非常好。其他纪录片人就差一些了。所以给其他有名的纪录片人更多的放映和发行,才是真正要下功夫的地方。我刚从釜山(电影节)回来,看了王小帅的新作《我的镜头》。这是一部纪录片,也是一部形式和叙事上可以说更艺术化的电影。我希望这部片能被广泛传播。
Q
您有没有偏好的纪录片类型?
A
我完全没偏好,我对两个不同的领域都有感受力。当我在加拿大的传媒学院上学时,学的方法非常实验,真是以艺术为基础的。接着来了法国,在剧情片这块工作了 20 年。如今我进入了纪录片,受到了这两边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可以欣赏一部影片在形式上的功夫及其内容的动人。
Q
近年来有没有什么纪录片让您眼前一亮?
A
太多了。我工作过的影片我都很喜欢。此外我很喜欢帕特里克·古兹曼(Patricio Guzmán),还有一些经典。我还很迷克里斯·马凯(Chris Marker),各种各样的。
Q
您认为一个纪录片大会最重要的是什么?
A
电影节是一个发现的机遇,在那里能看到我们没有习惯看或者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东西。这才是最宝贵的。此外,电影节还是交流的地方,能遇到许多人,他们的作品深深嵌入他们的眼光。我们能从这些交流中得到启发。这就是电影节的功能。
Q
当今世界的主流电影节几乎都设有论坛讨论中国电影。中国也在其中投入了大量资源。您参加世界各地的电影节,觉得这些投入有实效吗?
A
当然会有回报,只要我们解释得越多、做得越多、宣传得越多。所有都在于纪录片人的才能。我们可以尽管去宣传、办论坛,但如果没有教育,没有学习新事物和和其他纪录片人交流的欲望,再多的论坛也没意义、没实效。应该反过来提问。真的要集中精力在教育和培养才能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