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Z哥的个人公众号
每周五11:45 按时送达
当然了,也会时不时加个餐~
我的第「129」篇原创敬上
相信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里想要做某件事,但过了好久发现还在原地踏步;或者觉得有力气使不出来,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样的情况在越枯燥、越困难的事情上会表现的更加明显,比如「学习」。
说来不怕你笑,我以前在英语方面是一等一的学渣。渣到什么程度,一见英语就犯困,甚至可以晚上睡觉前用它来助眠……,翻开一本英语单词手册,背不到3分钟就能睡着。
最终,这导致了我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主要凭着理科成绩勉强进了个二本大学。
假如我当时在更多的学科出现这种学不进的情况,估计后来也走不上程序员这条道路了(苦笑)。
很多人会将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这几种情况。
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
身边太多干扰物;
脑袋里惦记着很多其他事情;
还是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之前的学校,进行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是根据年级排名分班的(估计是为了避免差生影响优等生~)。排名最高的1班,最低的在6班。我一开始在1班,后来到过5班,最后一年又回到1班,走出了一个“微笑曲线”。
这个过程中其实不管是内容也好、环境也好、还是我的兴趣程度,其实都没有发生什么明显地变化,唯一不同的是我自己的心态。不认真了就排名下降,认真了就排名上升。当时也不懂什么学习的方法、技巧,所谓的认真就是不顾时间地死磕。
所以,很多时候外部的原因往往都是借口,真正要想办法解决它还得从自身入手。
过去了这么多年,我现在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系统化的认知。如果你现在还存在学不进东西的情况,不妨接下去看看我的观点,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那种天赋异禀的话,让学习得到成果的关键因素就是时间。另外,每个人的学习消化能力又是不同的,所以可以得到一个公式,「学习的成果 = 学习的效率 * 持续时间」。
如果你了解过有关刻意练习的心理学理论,你会知道,当一个人处于学习状态的时候,他必定是离开心理舒适区的。因为他将要面对的是「未知」和「不确定」,面对的是错误、挫折和失败(包括学了就忘)。
所以,在初期的学习效率其实非常低,而在此时逼自己其实就是强行用时间弥补学习效率低的过程。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后续会提到的第三点。
这就好比一辆汽车刚启动的时候耗费的油量总比在高速上匀速行驶时多得多,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在初期,学习状态的“小车”迟迟启动不起来,那么停滞不前、不了了之便是必然结果。
社会心理学家夫妻 Roy Baumeister 和 Dianne Tice之前做过一次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Baumeister 和 Tice 把新鲜烘培的曲奇垒在盘子上,旁边放着一碗红白小萝卜。然后他们招呼一群志愿学生进来。他们让学生先在房间里等一会儿,吩咐一些学生只吃碗里的小萝卜,另外的学生只吃曲奇。然后,这些志愿者要试着解决一个实际上无解的难题。
Baumeister 和 Tice 记录了学生在解题任务中花费的时间,看看他们到底过多久会放弃。他们发现,那些吃了巧克力曲奇饼干的人平均坚持了19分钟,差不多和那些在对照组中什么都没吃的人一样久。而那些吃了小萝卜的人平均只坚持了8分钟就主动放弃了。
就这个实验结果,Baumeister的解释是:吃胡萝卜的参与者消耗了意志力来抵抗曲奇饼的诱惑,这使得他们在应对下一场景时自控能力不足,没有更多的意志力可用于解答难题。
提到「意志力」这个东西,很多人就不忍直视了。的确这很难、反人性、很痛苦,但是它真的可以让你事半功倍,因为意志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
回到上面提到的这个公式,「学习的成果 = 学习的效率 * 持续时间」。你会发现意志力可以同时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持续时间。
我在高中时期能从5班重回1班说实话,也是靠意志力在坚持,好多个夜晚都是死磕作业到凌晨2、3点不罢休,一定要把所有题目都写到自己满意为止。
但是正如前面的这个实验所说,我们的意志力是稀缺资源。它就好像手机的电池,每天晚上充电,白天用的少的话能用够一天,用得多的话,就需要“充电宝”的支持。然而意志力的“充电宝”只有休息,可是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白天很难有很好的条件进行休息。
所以,想让自己有更多的意志力用在学习上,那么在其他相对不重要的事情上节约意志力的使用相对是一个更可行的办法。
意志力这个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往前走的更远一些,但是想要一直走下去,还是得形成正向闭环,进入“自动”模式。
想象一下,如果别人夸你学富五车、是大神,这样会不会促使你的学习动力变得更强?我想是会的。
用粗俗的话来说,这种感觉其实就是装逼的感觉。以「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装逼所满足的「尊重需求」,是提高你意志力的强大动力源:D。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生活中让你能够装逼,获得成就感的事情其实有很多,小到在撰写的文章、回答有人点赞、收藏,粉丝增加,大到考入名校、拿到非常难考的证书,或者进入一家行业top1公司,都可以是你用于装逼的资本。
我们会忘记自己某件事曾经具体是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但是永远不会忘记某件事带给你的感觉。有过一次这个感觉,你就停不下来了。因为这种奖励系统一旦被激活后,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它会使大脑渴望再次被刺激。很多在读书时期偏科的人,也是这样产生的。
好了,那么具体可以怎么做,让我们找到学习的状态呢?其实就是做三件很简单的事情。
人总是喜欢确定性的东西,排斥不确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可达到的目标。
比如,像我之前高中时期的目标就是回到1班。这个目标很明确,能很清晰地判断是否达成,也不会显得遥不可及、很难触达(比如定个年纪第一,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就低的多)。
目标在那里,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一步到位,还是得一步一步走。否则步子迈大了容易那啥。
比如,当你刚开始行动的时候,可以先定一个低标准,让自己只学20分钟,或者就弄懂一个知识点就好了。
很多时候,你发现,本来只想学20分钟,实际上你学了半个小时,甚至1个小时。更甚至,一口气花了两个小时把一个知识点彻底搞明白了。
当然,坏的情况可能是,你发现你只学了5分钟,甚至只有4分钟就坚持不下去了。这个时候不要沮丧,不要难过,不要让这些负面情绪浪费你的心理能量。你需要做的事情是,再来一个5分钟,再换一个知识点、换一道题目试一下。
想要让自己长期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你还需要「固定时间」。因为,只有规律性的做事才能养成习惯,才能让它成为你这个人的一部分。
但是这里得有一个限制条件:在这个固定时间,除了干指定的这件事,不能干其他事。
这点在你“冷启动”的时候也特别有用。因为只要你能把持住这点,哪怕你一开始完全学不进去也没关系,你可以发呆、可以胡思乱想。但是慢慢地,当你脑子里想无可想的时候,你会无聊地只剩下学习这一件事可以做了。
所以,给自己留出一个固定的时间来学习,比如每天的9点~11点,尽量雷打不动。实在没办法的话,也得后续补上。
规律性的做事就是一个人自律的体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别人眼中敬佩的那个自律的某某。
当然了,还有创造适合学习的环境也很重要,一个好的环境可以对你找到学习的感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这点对不同的人可能不太一样,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喜欢放着背景音乐,这里就不赘述了。
如果你经常会在mac系统上学习,推荐一款帮助你进入专注状态的app,「selfcontrol」。可以在里面设置一些黑名单来阻止你做一些你忍不住的事情,比如刷微博。
这篇呢Z哥和你聊了一个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状态,「学不进东西」。
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关键不在外部,而在我们自身是否逼自己逼的够狠。
在学不进东西的初期,你得逼自己“哪怕跑得慢,也得一直跑”,用时间来堆。
为了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消耗,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得过且过”就好。
能否永久摆脱学不进的状态,关键在于你是否找到了你的成就感,可供你装逼的东西。
具体做的时候根据这三步来,「明确目标」、「从低标准开始」、「固定时间做固定事情」。
推荐阅读:
原创不易,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就「在看」或者「分享」一下吧。鼓励我的创作 :)
如果你有关于软件架构、分布式系统、产品、运营的困惑
可以试试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