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哥哥一个电话,改变了石应珊的医路……

李小荣 医学界儿科频道 2021-05-01

编者按:父亲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创始人石美森,母亲是著名妇产科专家凌萝达,哥哥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院长石应康,伯父是著名外科专家石美鑫……出生于医学世家的石应珊,会走出一条怎样的医路?



“我不能等了,因为中国的孩子不能等了,这么多发育迟缓、智障的孩子,2周岁前是他们干预的黄金期。”石应珊医生告诉《医学界》。


回想起3年前哥哥石应康的那一通电话,她就压力及干劲倍增——“回到中国来,回到中国做网络教育培训基层全科医生,把先进的美国基层儿科临床经验带回中国来吧。


石应珊答应了。

从2016 年初起,石应珊开始带教中国基层全科医生。但对基层儿科医疗现状的了解越多,她就越焦急。

石应珊医生


 1 


成为一个医生需要几步?


从下乡知青到助产士、医学生、围产医生,再到美国,从实验室技术员到围产护士,到儿科住院医生、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科墨(Comer)儿童医院普儿科主治医师——石应珊的从医之路显然比大多数人复杂得多,但这在她眼中却似乎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石应珊一家


“爸爸是儿科医生,妈妈是妇产科医生,哥哥是心外科医生,爷爷也是家庭医生,所以这一路走过来就注定学医。”石应珊说。


12岁,父亲石美森过世后,石应珊一家人搬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的楼顶阁楼。


石应珊与父亲石美森


当时,母亲凌萝达是医院妇产科主任,石应珊就经常下楼到产房婴儿室。

她喜欢孩子,喜欢在婴儿室抱小宝宝,无数次目睹了产妇的艰辛待产生产历程及产后抱着新生宝宝的喜悦。因此,在“下乡”结束回城后,就进了重医护校,毕业后也“坚决要求”分配到妇产科,最终成为了一名助产士。


重医老妇产科大门 /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77年全国恢复高考,只在初中读书一年的石应珊,历尽艰辛考入四川医学院(现在的华西医科大学)读了5年书,成为了凌萝达的研究生。母亲的研究方向是“难产”,石应珊便一心扑在了“难产”上。由于论文课题选了计算机在难产诊断上的应用,她第一次感受到医学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毕业后,石应珊成为了一名围产临床医生。


凌萝达教授(左二)手把手悉心指导 /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2 


1990年,石应珊随夫移居美国。但想要在异国生存,光有可热情不够。靠着在国内的医学基础,初到美国的石应珊先从实验室技术员做起,边工作边准备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现在回想起来,“当住院医生以前,我在美国面对的是没完没了的考试。从护士执照、围产超声执照、英文考试到美国医师资格考试(USMLE),一步一步考过来。”石应珊回忆道,“考得多一点,活得痛快一点。”


不过,通过美国医师资格考试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对中国医学院校毕业生来说是魔鬼式训练。”


石应珊的住院医师培训开启得异常艰难,首先是语言的差异,和外国家长的沟通、和医生间的沟通困难重重。“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这么笨过,特别低调,日子特别难过……”如今的石应珊笑谈到。不过半年以后、熟悉了医学英语环境,这些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克服了。

住院医师第二年,石应珊在血液科实习


最大难点在于医学培训体系的差异,医疗制度、医疗习惯的差异。整个医学知识的代沟,让石应珊一进入临床就感觉自己“差了很大一截”。毕竟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不像语言,熟悉了就能做好。为此,石应珊付出了比同学更多倍的努力重新学习。


但是熬过了第一年,第二年就“活”过来了,第三年她已被选为同期住院医师的代表。


住院医师毕业,石应珊拿到第三年住院医生代表奖


接下来,毕业、找工作,从私人诊所到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科墨儿童医院普儿科主治医师。工作渐入佳境,日子也逐渐趋于平稳。一家人住在一起,每周四天班,下班后还能种菜种花,带孩子、管孩子的学习,生活简单而幸福。

石应珊开始谋划其他事情了。

石应珊在院中所种的花



 3 


 护士出身的石应珊十分明白疾病诊治中“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因此在病教上,她做了很多工作。


早在做儿科住院医生时,每轮转到一个专科石应珊就热衷于做病患教育。2000年来到芝加哥大学,除了日常的门诊、带教住院医生,石应珊也系统地做起了儿科病教工作。从正常的生长发育到异常的疾病诊疗,做了一百多张病教单,分类放在抽屉里。患者来了抽一张给父母,住院医生来实习,也抽几十张让他们学习病患教育。

2005年的年底,芝加哥大学慢性病医院急诊室重新修建,为每一个病床都配置了大屏幕电视。以往陪伴急诊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玩玩具,现在父母紧紧盯着电视,而忽略了患急重病的孩子……而渐渐美国各大儿童医院儿科门诊病人候诊室都架起了大屏幕的电视,在急诊室做主治医师的石应珊看着这情景:"心在流泪,孩子们不需要电视,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呵护和教育"。

但石应珊自知一个儿科医生的声音太微弱,只有网络信息才能把儿科医生的声音传播出去。这是为什么一个普儿科医生此生要学习做网站微信网络教育的初衷——让战斗在医疗第一线的儿科医生的声音传播更远。


石应珊在慢性病医院急诊时的工作照
"就在这个小墙角,我决定这辈子要做网络教育"

2006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石应珊开始学习做网站,通过网络进行宣教。2006年02月05日,奋斗了6𠆤昼夜,她的第一个英文网站首页开通了 。


2011年,石应珊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儿研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医生同道们合作开展妇儿医疗知识科普,建立了“爸妈宝宝网”——这便是“中国儿童医疗之家 (www.chinacmh.com)”网站的前身。


2014年,初上微信,石应珊就迫不及待地建立公众号(bamabaobao),内容依然围绕妇儿健康信息的科普教育。

就这么一步步摸索、学习,石应珊一点点扩大、丰富病教的内容、形式,“儿童医疗之家”慢慢有了雏形。但真正决定把“儿童医疗之家”当做一个专门的项目推进,是在2016年,“我大哥起了很大作用。”石应珊回忆到。



 4 


当时,石应珊的哥哥石应康刚刚卸任华西医院院长不久,开始做全科医生的培训。他发现全科医生中,最缺的便是儿科知识,便给远在美国的石应珊打了一通电话。


“大哥以前叫我这𠆤美国基层儿科医生‘美国土农民’。这次,他单刀直入问我,在美国儿科门诊,几周医学生可以获得儿科基础知识技能?我说在芝加哥大学是六周。他说你回到中国来吧,回到中国做网络教育培训全科医生,把先进的美国基层儿科知识带回中国来吧。”


放下电话,2016年2月,怀揣长兄的嘱托,石应珊带着美国先进的儿科理念,踏上网络归国培训的旅程。



 5 


 但要把美国的儿科培训理念应用到中国基层医生的培训,绝非易事。


正式在微信群开始网络公益培训后,石应珊发现“中国的儿科、儿保是分道扬镳的两条路——儿科医生不熟悉儿保,儿保的医务人员不懂儿科。如何把两者联合起来?2017年5月7日在中国众多儿保儿科专家支持下,策划成立了“中国儿童医疗之家”。



来源“中国儿童医疗之家”网站


儿童医疗之家的概念,是借鉴了美国儿童医疗之家的理念,同时结合中国基层家庭医疗的特点,从定义上解释为以家庭为中心,为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国儿童医疗之家的课程内容包括儿童家庭医疗精品医学专题讲座、专科医师讲座、微病例分析、儿科前沿医学短讯等,囊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职业仪理等多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医疗课程,培训的对象多为基层全科、儿科和儿保的医生。


但光讲课显然不够,还必须有临床带教。那么如何开展?石应珊徘徊了几个月终于理出思路,探索网络临床带教。


从去年9月到现在,“儿童医疗之家”开启了基层医生的临床带教培训,针对儿科基础知识技能、儿童保健基础知识技能进行培训指导。目前初级培训已近尾声,预计年底将开始下一阶段的培训。


“我不能等了,中国的孩子不能等了,这么多发育迟缓、智障的孩子,2周岁前是他们发育促进干预的黄金期。”


如何开展筛查并及早干预发育迟缓和智障的孩子?如何帮助基层医生指导家长家庭促进孩子的发育,优化发育迟缓孩子的预后?石应珊和中美儿童保健的专家们又踏上新的征途。


如同在荒野中探路,“每走一步都不知道前面的路在何方。” 但是她相信“只要坚持,总会有路可行。”

自2017年6月开始,公益讲座已开展105次。2018年2月,在医学界医生站的支持下,建立儿童医疗之家的讲座平台,每次讲座的听课人数10,000至100,000。微信公益培训课程已开展36期,儿科、儿保、全科医生微信线上培训人数达14000多人,填补了中国基层医生的儿科儿保培训资源。

石应珊和大白安心的全科医生



 6 


虽然面对的问题不断,但石应珊却表示“日子过得舒舒坦坦。”


她乐于平生所学不只可以用于临床实践,还可以传授给别人。和中国成千上万的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的交流,就是学习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实现自身的价值。她更乐于“平生还能为中美儿科基层医疗搭一座彩虹桥”。


“这个过程虽然特别忙,但幸福指数却在上升,所以日子过得舒舒坦坦。”石应珊笑道。



采访专家



石应珊医师,中国儿童医疗之家创始人及总策划。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科墨(Comer)儿童医院普儿科主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客座教授,中欧国际医院管理中心和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特聘教授,大白安心儿童医疗培训总顾问。

参考资料:
1.中国儿童医疗之家来自:http://chinacmh.com2.《我对中国儿科医疗现状很痛心,我想改变他》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3.重医附二院妇产科历史.来自:重医附二院生殖医学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TaUHGTx2r0eUTmjO9nWaKw

4.沉痛吊唁原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教授.来自:永远的华西

https://mp.weixin.qq.com/s/WD1KK2z9hVXBAj3mTRItkg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李小荣

本文图片:部分由石应珊医生提供

责任编辑:李小荣 华编辑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