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婴儿湿疹,如何规范使用激素?

唐教清 医学界儿科频道 2021-04-25



儿童通常不需要强效-超强效激素。



引言和概述

特应性皮炎(AD)亦称特应性湿疹,在婴儿期常等同于婴儿湿疹。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亦可累及成人。

图1. 特应性皮炎(图源:https://www.mdedge.com/)

AD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由多种易感基因、宿主环境、感染因子、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和免疫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调控。由于病情反复且有明显瘙痒,疾病负担重,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标准、规范治疗是有效管理疾病的重点。在此结合国际研究进展,重点讨论AD患者外用糖皮质激素的规范使用。

局部治疗概述

AD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瘙痒和皮损,控制疾病发作,防止病情加重并将治疗风险降至最低。

治疗重点包括防护、保湿和外用药物。防护包括留意和避免加重因素、恢复皮肤屏障功能及患者教育。外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及新型药物(表1)等。对于重症患者,则可能需要光疗和/或系统治疗。

表1. 特应性皮炎新兴局部治疗

激素仍为AD的首选药物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已由百余个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证实,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外用糖皮质激素作为AD的一线药物治疗。

实际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外用糖皮质激素与保湿剂联合应用一直是治疗轻中度AD的主要方法,并作为系统治疗重症AD的有效补充。

AD的严重程度可参考下表(表2,引自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评价研究院)

表2. 肉眼评估特应性皮炎的严重程度

外用糖皮质激素有多种作用机制,包括抗炎、抗增殖和免疫抑制作用。具体来说,激素可抑制许多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数量和活性,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朗格汉斯细胞、IL-1α、IL-1β、IL-2、TNF和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警惕“激素恐惧症”

即便医学界已经将外用糖皮质激素作为AD的一线药物,但实际临床工作中,还是有部分患者、家属或者医生对此类药物过度担忧和谨慎,出现“激素恐惧症”。对于AD,据报道疾病平均持续时间为6.1年,部分患者甚至一直活跃至成年,因此会经常担心外用糖皮质激素的长期负面影响。

恐惧和拒绝使用激素、担心 “成瘾”或 “依赖”是治疗依从性差的重要原因。“外用激素依赖”是个尚不明确的概念,可能见于面部和生殖器长期使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的成年人群,但在儿科群体尚存争议。

“激素恐惧症”可能导致治疗不当,其他药物或产品使用增加,如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然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与烧灼感和瘙痒的发生率增加相关,且成本较高、不适合2岁以内儿童使用,与外用糖皮质激素相比,长期治疗可能没有额外的安全性或有效性。

在我国更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不愿意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转而滥用无药物批号、违规添加药物的各种“皮肤神药”。这反而极大妨碍正确的疾病控制,增加了治疗不良风险,得不偿失。

对于外用糖皮质激素,如果使用得当,仍然是治疗AD安全有效的一线选择。

糖皮质激素的选择需要细化

尽管大多数国家将糖皮质激素根据强度归为四种等级,即弱效、中效、强效和超强效。但美国的分类考虑到药物浓度和剂型,进而细分为7个组别,详见下表(表3),供参考。

表3. 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抗炎效价分组
* 根据美国分类系统按效价分类:第1组效价最强,第7组效价最弱
糖皮质激素的选择应基于患者年龄、身体受累区域及皮肤炎症的程度等因素。

患者年龄:儿童通常不需要强效-超强效药物。
受累区域:面部、颈部和皮肤皱褶建议尽量选择弱效激素,或至少初始治疗选择此类药物,必要时可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代替。
疾病严重程度:轻度患者,建议选择弱效糖皮质激素每日1~2次,同时联用保湿剂。中度患者,建议使用中至强效糖皮质激素。急性发作患者,可外用强效或超强效糖皮质激素(主要针对2岁以上人群),控制后改为较弱效制剂直至皮损消退。

此外,对于急性发作和中重度病例,亦可考虑湿敷疗法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详见下述)快速控制,对于频繁复发者,可考虑主动维持治疗(详见下述)

激素的赋形剂:软膏是理论上最有效的剂型,因为封包性和耐受性良好。然而,青少年往往不喜欢油腻的感觉,如果确实如此,白天可尽量避免使用软膏制剂,改用乳膏等剂型。

以指尖单位指导药膏用量

对于大面积或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来说,精确控制药膏用量尤其重要。其中对药膏用量操作性比较强的是指尖单位(FTU)但FTU并不代表一定就是最佳用量,因为相关证据并不充分。
图2. 指尖单元示意图(图源:https://blog.mololo.org/)

以5mm直径喷嘴管为例,挤出成人食指末端指节长度的药膏,含量约0.5g,即为1个FTU。1个FTU足够用成人双手掌,约为成人体表面积的2%。

下表展示了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应用指尖单元的大致数量(表4)

表4. 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应用指尖单元的大致数量

应用主动维持治疗以减少复发

对于频繁发作、且对局部治疗有反应的中重度AD患者,建议进行主动维持治疗(proactive therapy)。即对既往受累皮肤区域外用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每周2次,周六周日各1次,可持续用药长达16周。多个国家和国际性治疗指南均有推荐类似方案(未必完全相同)

更进一步,Bolognia等主编的《皮肤病学》(第4版)结合主动维持治疗的要点,总结了AD的控制方案(图3)。可以看出,外用药物的使用需要结合病情波动情况而定,病情明显复发、发作时需要连续用药进行控制,待病情控制住后进行主动维持治疗。
图3. 特应性皮炎控制方案

主动维持治疗可减少AD患者对外用糖皮质激素的总需求量,总体安全性更高。一项系统回顾表明,恰当的维持治疗几乎无风险。

此外,有学者建议外用中效至强效糖皮质激素(参考表3的第3~5组)而非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同时每日使用保湿剂,不过最佳药物种类尚存有争议。

难治性AD或急性发作可用湿裹疗法

湿敷疗法(wet-wrap therapy)可用于严重、顽固性AD和/或疾病发作,在国外应用很多,疗效显著(图4)
图4. 湿裹疗法相关用品(图源:https://www.adrescuewear.com/)

湿裹的步骤:首先在皮肤涂抹保湿剂,必要时联合外用药,如外用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然后用潮湿的管状绷带或纱布覆盖,最后再用干燥的绷带包裹在皮肤外部。为了更方便地使用,可以使用合身的棉质睡衣代替管状绷带。

尽管主观感受不舒服,但湿敷疗法可增加药物渗透,提供物理屏障,有效防止抓挠,并增加皮肤水合作用、减少经表皮失水。

临床试验显示,湿裹疗法时加用外用糖皮质激素比只用保湿霜更有效。比较适合的是较弱效的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稀释液。

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可以一次佩戴数小时,最多24小时。指南建议加用激素后的湿裹疗法应限制在7~14日以内。目前尚不清楚湿敷疗法是否会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

客观看待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外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取决于激素的效价、使用时间、皮肤炎症程度/范围和患者年龄。

不良反应风险与药物效价直接相关,超强效激素抗炎效价是最弱效激素的1800倍,强效和超强效激素风险最大。

面部、颈部及皮肤皱褶处是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发生萎缩的风险较高,故应避免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或者必要时短期(5~7日)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后改为较弱效制剂。有时亦可考虑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药。

患者应该在有效的情况下,使用最弱效的外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以减少相关副作用的风险。不过美国指南有建议短期使用中强效激素治疗严重的疾病发作,即便是儿童。

一般来说,中效外用糖皮质激素对中重度AD儿童安全有效(弱效激素更是如此)。儿童患者应避免长期使用强效外用糖皮质激素。

外用糖皮质激素出现皮肤副作用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膨胀纹、局灶性多毛、痤疮样或玫瑰痤疮样皮疹,全身副作用的风险很低。但仍需警惕的是,全身大面积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强效或超强效制剂)可能导致肾上腺抑制。

小结

AD作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疾病负担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规范的治疗尤其迫切,这需要患者、家属及医生三方更新错误认知,了解规范、科学、全面的疾病管理措施。本文针对外用糖皮质激素激素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规范外用激素,利远大于弊。

参考文献:[1] Nanette B Silverberg, Carola Durán-McKinster. Speci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rapy of pediatric atopic dermatitis. Dermatol Clin. 2017, 35(3): 351-363.[2] Uffe Nygaard, Mette Deleuran, Christian vestergaard. emerging treatment options in atopic dermatitis: topical therapies. Dermatol. 2017, 233(5): 333-343[3] Aisleen Diaz, Emma Guttman-Yassky. Topical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19, 15(4): 369-382.[4] Evie Huang, Peck Y Ong. 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ldren. Curr Allergy Asthma Rep. 2018, 18(6): 35.[5] Eric J Yang , Sahil Sekhon, Isabelle M Sanchez,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topic dermatitis. Pediatrics. 2018, 142(4): e20181102[6] Lindsey M LePoidevin, Dylan E Lee, Vivian Y Shi. A comparison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atopic dermatitis. Pediatr Dermatol. 2019, 36(1): 36-65.[7] Megha M Tollefson, Anna L Bruckner. Atopic dermatitis: skin-directed management. Pediatrics. 2014, 134(6): e1735-44[8] Stephan Weidinger, Natalija Novak. Atopic dermatitis. Lancet. 2016, 387(10023): 1109-1122.[9]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treatment-of-atopic-dermatitis-eczema

本文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

本文作者:唐教清

责任编辑:李小荣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