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8大诊治困惑,一一破解!
咳嗽喘憋!
在此次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中,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科的尚云晓主任就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治中的几点问题与各位专家同道进行了分享。
毛细支气管炎是指发生在毛细支气管部位的炎症,主要发生在直径为75~300μm的气道。
大部分的患儿预后良好,病变轻者,炎症消退后渗出物被吸收或者咳出而痊愈。但也有部分患儿病变较重,可因管壁的疤痕修复、管腔内渗出物机化,使细支气管阻塞,形成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
目前对于毛细支气管炎诊治普遍存在以下几点困惑,尚云晓主任就此进行了一一解答。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的难点在于其主要靠临床诊断,没有检查的金标准,常难以与其他疾病鉴别。
各国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都是依据病毒感染,临床症状出现呼吸困难、喘息。
尚主任指出临床上常遇到这种类型的患儿,如哮喘第一次发作的患儿,就诊时出现喘息,此时需要随访观察。如果后续症状反复发作,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了,才可以诊断为哮喘。但是第一次发作时并不能诊断为哮喘。
此外,毛细支气管炎与病毒诱发性喘息两者也难以鉴别。病毒诱发性喘息,不同于毛细支气管炎,两者病理改变不同。病毒诱发性喘息是以气道痉挛为主,毛细支气管炎是由于气道上皮的损伤脱落。但两者的症状类似、诊断重叠,容易混淆。
除了以上两种疾病外仍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特殊病毒感染引起的间质性改变、曲霉菌感染等。
尚主任提到由于毛细支气管炎与早发哮喘容易混淆,导致一系列针对哮喘的经验性治疗,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或是激素。但是这两类药对于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均不能起到临床上的重要作用,还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的风险和费用。所以临床上需要抓住疾病的特点进行诊断,在药物疗效不佳时,不要一味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尚主任指出细支气管的炎症有可能会播散到肺泡,所以也会形成水泡音。在特定的年龄段、特定的季节,如果听到水泡音,肺部也没有明显炎症表现,还是需要考虑毛细支气管炎。
其中鼻病毒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第二大病原体,在全年均可发病,也是导致患儿住院时间长的危险因素,并更可能出现反复喘息,更易导致疾病发展为哮喘。
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在RSV流行高峰的季节最高,在同一个RSV流行的季节,二次感染RSV的情况也很常见。
婴幼儿易感的影响因素包括宿主和环境两方面。
宿主因素: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6个月以下婴儿(尤其年龄<12周)免疫功能低下,缺乏母乳喂养。
环境因素:生活贫困、被动吸烟、空气污染、居住拥挤、幼儿园长托等。
尚主任指出在特定的季节,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不检查胸片也是不影响诊断的。
此外尚主任也列出了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毛细支气管炎没有特效药,主要靠对症、支持治疗。
研究发现,RSV病毒载量与症状评分、气道粘液量呈正相关,RSV感染后会抑制内源性干扰素的生成,这是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与发病的重要原因。
所以补充外源性的干扰素可能可以起作用,具有广泛抗病毒、调节免疫的作用。雾化吸入干扰素也在各共识意见中推荐。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报道专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尚云晓教授
本文整理:医学界NCCPS 2020报道组-毛栗子
责任编辑:李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