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生儿黄疸、先心病可以打疫苗吗?最新国家方案来了!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些困扰儿童家长、儿保医生及儿科医生多年的问题,都有了明确解答。



妞妞出生后1个月了,尽管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发现有小型室间隔缺损,但在全家人的精心养护下,个头长大了,体重增加了,越长越漂亮了。

这天,全家人呵护着妞妞来到了附近的社区医院,儿童保健医生说孩子发育挺好的,但是有点轻度黄疸,还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按照规定,这2个问题都需要请儿科医生诊疗评估后,确定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在社区医院,儿科专家为妞妞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确认血常规检查无异常后,表示可以进行第二针乙肝疫苗接种。
年轻的社区儿科医生在为妞妞全家高兴的同时,还有点疑惑地问:“老师,您今天怎么这么快速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以往这类情况,不是需要抽静脉血化验免疫功能、肝肾功能,结果汇报均正常,才给写出可以进行疫苗接种的结论吗?”
“是呀!今天妞妞运气好,因为国家卫健委刚刚发布了2021年新版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其中明确写了:生理性和母乳性黄疸、先天性心脏病等常见疾病不作为疫苗接种禁忌!”
一、新版接种方案出炉,有3大变化


2月2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最新版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以下简称“新版”)

在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新版”对许多困扰儿童家长、儿保医生及儿科医生多年的问题,都进行了明确解答。

1

新增:这些常见疾病,不再作为疫苗接种禁忌



(1)生理性和母乳性黄疸;

(2)单纯性热性惊厥史,癫痫控制处于稳定期;
(3)病情稳定的脑疾病、肝脏疾病;
(4)病情稳定的常见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苯丙酮尿症、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
(5)病情稳定的先天性感染,如先天性梅毒、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等;
对于其他特殊健康状况儿童,如无明确证据表明接种疫苗存在安全风险,原则上可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

2

新增:特殊儿童的疫苗接种规定



(1)早产儿与低出生体重儿

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如医学评估稳定并且处于持续恢复状态,如无需持续治疗的严重感染、代谢性疾病、急性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和呼吸道疾病,按照出生后实际月龄接种疫苗。
(2)过敏
通常说的“过敏性体质”不是疫苗接种禁忌。对已知疫苗成分严重过敏或既往因接种疫苗发生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及其他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的,禁忌继续接种同种疫苗。
(3)免疫功能异常
可以接种灭活疫苗,原则上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补体缺陷患者除外)

3

修改:补种年龄由14岁,延长至18岁



“新版”规定:


补种通用原则为: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小于18周岁人群。


二、最新接种时间表,快收藏!


表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2021年版)


什么时候可以给孩子接种疫苗?

表1免疫程序表所列各疫苗剂次的接种时间,就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年龄。

建议孩子在达到相应剂次疫苗接种年龄后,尽早接种。

而下面这些疫苗建议在推荐的年龄之前完成接种:

1.乙肝疫苗第1剂: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

2.卡介苗:小于3月龄完成。
3.乙肝疫苗第3剂、脊灰疫苗第3剂、百白破疫苗第3剂、麻腮风疫苗第1剂、乙脑减毒活疫苗第1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2剂:小于12月龄完成。
4.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小于18月龄完成。
5.麻腮风疫苗第2剂、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第1剂、百白破疫苗第4剂:小于24月龄完成。
6.乙脑减毒活疫苗第2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3剂、甲肝灭活疫苗第2剂:小于3周岁完成。
7.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1剂:小于4周岁完成。
8.脊灰疫苗第4剂:小于5周岁完成。
9.白破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乙脑灭活疫苗第4剂:小于7周岁完成。

具体每种疫苗如何接种、有哪些注意事项,“新版”中也做了详细说明。

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这份最新疫苗接种国家方案!

参考资料: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徐灵敏.儿科常见病解惑[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3.徐灵敏.儿科急诊急症解惑[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4.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2021年版).
 
专家简介

徐灵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主任医师、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上海市医学会及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委员、科学普及分会委员、小儿心血管学组委员,中国科协科学辟谣专家;原创科普图书《儿科常见病解惑》、《儿科急诊急症解惑》,解答大众育儿困惑。荣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二等奖、大众科学奖提名奖、优秀科普作家奖和优秀科普图书等多项科普奖。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整理:徐灵敏、Lynn
本文审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主任医师 徐灵敏
责任编辑:李小荣

推荐阅读
版权申明本文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 End -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yxj_ek@yxj.org.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