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我们都很熟悉大环内酯类药物,它在儿科临床上是比较常用的一类抗不典型病原体感染的抗菌药物,然而,这类药物,除了本职工作是“抗菌”外,它们还”身兼多职”!这是它的本职,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肺炎链球菌、百日咳、支原体、衣原体等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及鸟型分枝杆菌病的作用确切,可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百日咳、鼻窦炎、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常见的药物如14元环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罗红霉素、15元环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等,其用法用量,不在此叙述。如阿奇霉素具有抗病毒的作用,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达到减轻气道炎症的作用。以婴儿毛细支气管炎为例,该病好发于2-6月龄婴儿,为喘息性下呼吸道疾病,病原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病毒为主,在疾病感染早期,运用阿奇霉素有降低患儿病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大环内酯类药物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的活性,影响了前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产生,并且可阻碍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聚集、调节其凋亡,干扰肥大细胞脱颗粒等生理过程,起到抗炎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在儿科哮喘病例的运用中,小剂量的阿奇霉素可抑制Th2细胞浓度,改善气道重塑,并且,因为中性粒细胞及花生四烯酸的释放不受激素调控,所以,对难治性哮喘(仅仅是指非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儿)。在规范的抗哮喘治疗情况下,加用小剂量阿奇霉素,可较大的提高难治性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另外,哮喘急性发作和难治性哮喘病例中,肺炎支原体检出率高于正常儿童,如该类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联合使用阿奇霉素对患儿病情的恢复有益。气道感染后,会产生大量的黏液,不但导致小气道堵塞加重,还会影响药物清除病原体的疗效。大环内酯类可以通过抑制黏蛋白5AC的过度表达,调节细胞内信号传导,起到抑制黏液产生的作用。囊性纤维化病例中,患儿气道存在大量黏液,难以清除,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和不可逆肺损伤。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每周22-30mg/kg,疗程6-12月),可以抑制促炎因子、减少黏液的分泌,改善患儿的肺功能。生物被膜使的细菌具备了耐药性及免疫逃避性,影响抗菌药物的疗效,使病程迁延反复。大环内酯类药物(特别是克拉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合成并清除已经形成的生物被膜。学者们认为,生物膜可能是复发性和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CRS)的炎症发生和持续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清除生物被膜,可以提高CRS症状改善率和避免鼻内镜手术。国外的报道,大环内酯类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症状的改善率为60%~80%,对不伴有鼻息肉CRS的疗效显着优于伴有鼻息肉CRS。对不伴有鼻息肉、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gE正常、变应原检测阴性,且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CRS,推荐小剂量(常规剂量的一半)大环内酯类药物(推荐克拉霉素)长期口服,疗程不短于12周。然而,对儿童CRS的研究仍较少。儿童胃轻瘫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多为特发性。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居然还是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可用于胃轻瘫的治疗,但其疗效及安全性有待研究。想不到大环内酯类抗感染居然如此神通广大!在使用过程,我们也应该警惕其不良反应:第一: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14日龄内的新生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感染,其患肥厚性幽门狭窄风险提高8倍。
第二:哮喘风险。1岁内患儿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大环内酯类),与后期患儿哮喘患病成正相关。
第三:肠道菌群破坏与肥胖症风险。参考文献:[1]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17,56(7):546-557[2]汤夕峰,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耐药及不良反应[J].国际儿科学杂志,2021,48(2):104-107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陈培填
责任编辑:CiCi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yxj_ek@yx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