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专业知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爱,让罕见病儿童不再孤单
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哭”便成为了小宝宝表达情绪的方式。从蹒跚学步到咿呀学语,再到茁壮成长……这是再平凡不过的人生历程,却成为一群家长眼中的奢望。他们的孩子有些“特别”,不哭不闹,只会乖巧地趴在别人怀里,只匆匆一眼你或许不会意识到,这些孩子,大多活不过两岁。他们,是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SMA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神经肌肉遗传疾病,由于SMN1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全身高功能性SMN蛋白表达不足,婴儿中的发病率为1/11000[1],2018年SMA被收录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儿童期发病的以Ⅰ型最为严重,患儿以进行性加重、肢体近端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患儿甚至出现呼吸、吞咽功能丧失,80%的患儿会在一岁内死于呼吸衰竭,多数患儿活不过两岁[3],因此SMA又被称为“婴幼儿遗传病杀手”。
图源:ArnoldWD,et al.Muscle Nerve.2015 Feb;51(2):157-67.
由于SMA伴随多系统损害与并发症,所以治疗上往往采用多系统评估和综合管理。定期的物理治疗、正确使用脊柱矫正器、规律的运动康复训练是目前干预、延缓SMA进程的主要手段[4]。呼吸机、吸痰机、制氧机、血氧仪……不少患儿家庭中都配备了这些专业医疗设备;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家长四处奔波,为孩子学习了一身技能。特效药对于这样的儿童及家庭来说是“救命药”,看到孩子能蹦能跳,和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是每个SMA患儿家庭的愿望。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目前SMA患儿有近3~5万例[5],而这部分患儿家庭却陷入了用药困境,甚至在2017年之前都处于无药可医的状态。2019年国内首个治疗SMA的靶向药物上市,打破了SMA患儿用药僵局,而后领域内药物研发继续创新,给患儿家庭带来了生的希望。6月国内批准创新药物利司扑兰用于治疗2月龄以上患儿的脊髓型肌萎缩症。利司扑兰是一种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2(SMN2)剪接修饰剂,可持续增加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的SMN蛋白水平[6]。作为全球首个治疗SMA的口服药物,利司扑兰对儿童患者友好,可避免治疗过程中的创伤,增加患儿的依从性,且对Ⅰ、Ⅱ、Ⅲ以及Ⅳ型SMA患者均可适用,在药物的选择上给了这些家庭又多一份的选择。如何让患者“少掏钱”,这几年我们的眼光逐渐从找好药聚焦到如何买得起药上。近年来,已有少量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到:“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探索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超高值的药物不仅靠医保解决,也要从社会寻找可行方案。康付•四叶草罕见病关爱中心是镁信健康携手罕见病全国专家、全国罕见病诊疗中心、制药企业等,成立的以支付为中心、联动行业生态伙伴,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务保障的公益机构。中心还设立罕见病专项基金,给予罕见病患者经济援助。
本次康付•四叶草罕见病关爱中心也将利司扑兰纳入药品目录。罕见病患者并不是孤军奋战,社会力量也在给与其更多的关注,帮助罕见病患者提升医治、用药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同期,镁信健康旗下药康付平台也上线了艾欣满满项目,为被医生推荐并遵循使用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的SMA患者提供专属关爱福利,患者家属可通过平台申请项目入组。镁信健康通过创新支付手段联合公益力量,切实降低患者负担,让罕见病患儿能全力奔跑,在爱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Cure SMA. About SMA. 2018.https://www.curesma.org/sma/about-sma/.Accessed[2] ArnoldWD, Kassar D, Kissel JT.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in anew therapeutic era. Muscle Nerve. 2015 Feb;51(2):157-67. doi:10.1002/mus.24497.[3]《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4] 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北京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19):1460-1467.[5]《中国SMA患者分析报告》[6] Ratni H et al. Discovery of risdiplam, aselective survivalmotor neuron-2 (SMN2) gene splicing modifier for thetreatment of spinalmuscular atrophy (SMA). J Med Chem. 2018;61:6501-17.
版权声明:本资讯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站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